高中历史 王安石变法教案 人民版选修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6403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王安石变法教案 人民版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王安石变法教案 人民版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王安石变法教案 人民版选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王安石变法教案 人民版选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王安石变法教案 人民版选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王安石变法教案 人民版选修1.docx

《高中历史 王安石变法教案 人民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王安石变法教案 人民版选修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王安石变法教案 人民版选修1.docx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教案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教案人民版选修1

【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建立、发展、改革与积极作用;

(2)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看发生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对他变法的影响,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2)通过多媒体资料,再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王安石博学多才,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精神;

(2)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对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小诗,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

生1:

农民命运悲惨。

生2:

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师:

对,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探究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起用王安石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1)统治集团危机四伏: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2)宋仁宗拒纳《言事书》:

面对统治集团的危机,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3)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

1068年,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

过渡:

宋仁宗对王安石的《言事书》不感冒,那么是什么力量打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呢?

2、王安石的变法设想:

《言事书》的变法主张及设想

《言事书》(《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朝廷面临内忧外患,财力穷困、风气日坏、法度不合先前三代之政,说明变法是事势要求;

(2)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的改革所以失败,在于人才不足,而真正合乎皇帝信赖的几乎没有;

(3)当务之急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这就要选择对象,而且要有一整套的教养之道,养廉之法,纪律约束,法律制裁,考察、赏罚的办法;

(4)当今不能泛泛而学,需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培养文武兼能、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5)善于治理财政的,从未以开支不足为问题,主要应通其变,治财要有正确方法;

(6)当前朝政的严重问题是从中枢到地方都是奸吏充斥、狼狈为奸、

官官相护、贤者受法律束缚而不肖者逍遥法外的情形必须改变,关键在于

得到优秀人才放手使用。

3、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的标志: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更为全面的改革。

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1、富国之法:

(1)目的:

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免役法

(募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并增力政府收入。

市易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一定程度抑制兼并,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均输法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2、强兵之法:

(1)目的:

改变积弱

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

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了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设军器监

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3、取士之法:

(1)目的:

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变法造舆论。

(2)内容:

①改革科举制度:

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②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③惟才用人:

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关于用人失误,将在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去分析)

【合作探究】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1)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课堂小结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背景、内容等方面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以便进一步理解北宋中期改革的目的和改革的重大成就。

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

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积贫、积弱危机所进行的较全面的改革:

通过理财方面的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实现富国愿望,以解决积贫问题;通过军事方面的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可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国愿望,解决积弱问题;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则是要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这样,北宋统治者试图通过较全面的改革,挽救统治危机,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学思之窗:

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参考答案提示:

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

素质低下。

★本课测评:

1、简要叙述王安石变法经济改革措施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提示:

为了实现富国的目的,王安石采取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富国之法初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2、分析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提示:

目的: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强兵之法初步改变了积弱的局面。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程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评价。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

(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

(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

(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3)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

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建议】使学生体会到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加强了这堂课的思想性。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

师:

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1:

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

生2:

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

生3:

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

……

师:

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

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

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

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生2:

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的特征。

师:

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牧业的发展:

(1)表现: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

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

②耕作技术的提高: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

③重视兴修水利:

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

④经济作物和畜牧业

的发展;

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

(2)原因:

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手工业的成就:

(1)表现:

①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绢布产量大增,府存绢帛多;

②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2)原因:

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

(1)表现:

①洛阳大市场的繁荣:

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

②重新铸造铜钱;

③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2)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措施: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

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2、影响:

北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表现:

(1)生活习惯的汉化:

即三个变化——

①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

鲜卑族从游牧经济,开始转向中原汉族的农业文明。

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③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

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

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的融入:

如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先进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②服饰与风俗的融入:

如诗歌描写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③食物的融入:

如教材插图《汉人胡食画像砖》就是明证。

2、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请大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三节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评价: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教学小结:

北魏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场改革是由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它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

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本课测评:

2、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提示:

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成分,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

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

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消除,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习延伸:

2、争鸣:

你同意上述见解吗?

谈谈你的看法。

(1)同意。

在孝文帝统治期间,他通过改革,学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2)不同意。

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答采访两会的记者提问时说:

“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温总理引用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名言?

林则徐、王安石。

两句名言表达了温总理怎样的情感?

不畏艰难,坚持改革。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A课程目标: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B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主要方面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

情景再现、问题探究

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

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分析图例、问题探究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内容

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

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问题探究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C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导言,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

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

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请问:

范仲淹“忧”什么?

【讲授新课】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北宋的中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危机也在发展。

预习思考:

请阅读第一目内容和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主要有几种?

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资料回放】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人。

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史称宋太祖.

(一)阶级矛盾激化

1、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战事连年、灾害频繁

(1)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

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2)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却很少交纳

赋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

(3)与少数民族战争不断,加重人民负担

(4)灾害频繁

2、阶级矛盾激化的表现: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

仁宗庆

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合作探究】1:

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

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汉唐:

是在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纵容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

(二)民族矛盾激化

1、原因:

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2、表现:

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

【合作探究】2:

阅读p47资料回放,该材料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西夏、辽威胁宋,战争连年;赋役、徭役繁重;官吏腐败;激化了社会矛盾,人民反抗不断

(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

实质:

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预习思考:

(1)北宋建国后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产生了什么影响?

(2)北宋建国后,冗兵、冗费和冗官局面是如何出现的?

产生了什么影响?

此局面的形成是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重要背景之一。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集中军权:

①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②枢密院有调兵权,统兵将领有统兵权无发兵权,互相牵制;

③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防,防止武将专权;

(2)集中行政权:

在中央:

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皇帝总揽大权。

(参知政事分相行政权、枢密院分相军事权、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使分相财权)

积弱:

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积贫:

国家财力贫弱

2、空前强化皇帝专权的负面影响

(1)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为了强化专制集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集军权、更戍法,使得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出现积弱局面。

澶渊之盟

对宋代皇帝而言,权力集中的深层含义是确保自己的统治,因此,为了保住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国家利益,因此,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常常表现得患得患失,非常软弱。

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兵20万直趋黄河北岸的澶州,威胁宋都城开封。

动摇的宋真宗在主战派拥戴下勉强到达澶州,宋军士气高涨。

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上长驱深入有后顾之忧,辽萧太后乃有退兵之意。

双方于当年十二月约定:

(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

(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

由于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

(2)冗兵、冗官、冗费,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积贫局面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

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

这比实际所需人

数多出两倍。

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

(P48历史纵横)

【合作探究】3:

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何利弊?

(1)利

①使中唐以来重臣专权、武将拥兵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弊

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

②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工作难以开展。

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

预习思考:

(1)宋仁宗进行改革的动机是什么?

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2)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哪些?

说明了什么?

(3)从新政的背景到实施、失败对当今中国的改革有哪些启示?

1、背景:

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严重

2、目的:

缓和矛盾,挽救岌岌可危的北宋统治(动机)

3、措施:

(1)改革文官3年一次循资升迁办法,考核政绩,淘汰老弱病愚等不称职和在任犯罪者;

(2)严格恩荫制度;

阅读【学思之窗】,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

恩荫制度的含义,宋朝冗官出现的重要原因。

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