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三二轮复习优化整合专题二 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5914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高三二轮复习优化整合专题二 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精编高三二轮复习优化整合专题二 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精编高三二轮复习优化整合专题二 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精编高三二轮复习优化整合专题二 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精编高三二轮复习优化整合专题二 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高三二轮复习优化整合专题二 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docx

《精编高三二轮复习优化整合专题二 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高三二轮复习优化整合专题二 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高三二轮复习优化整合专题二 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docx

精编高三二轮复习优化整合专题二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有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古代商业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古代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农业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时期出现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

二、基本特征:

精耕细作

1.生产工具:

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如耧车。

2.水利工程与生产技术:

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等。

3.耕作方法:

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三、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

1.历程: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影响:

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公有制

夏商周时期

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

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体地位,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

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

使用铁犁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

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

一方面,国家可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赈灾救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征收的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2.中国古代的自耕农土地经营方式与租佃关系

(1)自耕农土地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封建土地主要经营方式。

(2)租佃关系

①原因

a.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

b.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c.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②发展历程

a.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

b.汉代已经比较普遍,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如东汉田庄的劳动者。

c.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d.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③特征

a.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契约形式。

b.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c.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d.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

④影响

a.在租佃制下,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收入,生活相对稳定,有利于缓和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3.中国古代封建田庄经济

(1)形成原因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

②社会动乱,封建政权对土地与人民的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全国生产的能力大大削弱;大批流民与欲寻求保护的自耕农纷纷投靠世家大族,成为依附民。

③豪强地主拥有政治与经济特权。

(2)特点

①田庄经济实质上是大地产制,是土地兼并严重的表现。

②采用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劳动者多为投身于庄园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都受庄主的剥削,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3)影响

①地主田庄经济是与战乱时期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维持局部地区的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②地主田庄有私人武装,在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镇压人民反抗及保卫地主田庄的作用。

③在中央控制无力的情况下,容易成为封建割据势力。

4.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演变趋势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往往是与经济、政治、财政、社会等方面的变迁互为因果的。

①春秋战国赋役制度在社会变革中形成“赋、税、役”三元结构。

秦制为田租(税)、口赋、力役。

②魏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演变为计田(丁)征收的租、计户或丁征收的调与力役(或庸)。

③唐中叶两税法改革后至清代,先是租调和部分力役并入田亩税,中经北宋王安石变法、明中叶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力役最终全部并入田亩税。

④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

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二是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税。

(2)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真题典例】

1.命题点:

战国以前的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

(2018·高考全国卷Ⅲ,T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满分秘籍]

扣题眼:

仔细读图,定位空间是解题关键。

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当时比较发达的地区,铁器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

析错点:

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普遍”“普及”与“战国以前”的史实不符;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紧密”。

【答案试解】 D

2.命题点:

两汉时期田庄经济的特点

(2016·高考全国卷Ⅰ,T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满分秘籍]

扣题眼:

紧扣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加以判断。

析错点:

材料反映的是地主田庄的农业生产情况,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汉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答案试解】 D

【预测演练】

1.(命题点: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特点)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

该生产模式反映了(  )

A.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B.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C.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

解析:

选A。

材料中“劳动力……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实行精耕细作,故选A项;中国传统农业实行小农家庭经营,这与材料“劳动力……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无关,排除B项;农业大国不一定出现材料中“劳动力……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的情况,排除C项;人多地少的现实,也不一定呈现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有些同样人多地少的国家多余的农业人口会进行劳动力的转移,从事手工业、商业等,排除D项。

2.(命题点: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  )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统治者“无为而治”

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解析:

选C。

两汉时期,自耕农私有经济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故选C项;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后就是“有为而治”了,排除B项;这一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不会导致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蓬勃”的表述不对,排除D项。

 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真题典例】

1.政府政策对小农经济的影响

(2015·高考江苏卷)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满分秘籍]

扣题眼:

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析错点:

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这些变化与主动选择作物品种无关;“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

【答案试解】 B

2.命题点:

唐代土地制度的影响

(2017·高考全国卷Ⅲ,T26)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满分秘籍]

扣题眼:

紧扣题干材料,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数量的户数及比例情况,解读出数字比例“74.1%”的户数占多数,理解这种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

析错点:

土地特别多和特别少的比例较小;唐代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题干为唐代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

【答案试解】 A

【预测演练】

1.(命题点:

南北朝经济发展的特点)对比图一、图二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这一变化反映出南北朝时期(  )

A.经济发展速度更快

B.北方农耕经济萎缩

C.农耕技术有所退步

D.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解析:

选B。

根据图片可知,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比汉武帝时期的南移很多,说明此时北方很多的耕地变成了牧区,即北方农耕经济萎缩,故选B项;农牧分界线的变化与经济发展速度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农耕技术包括耕作工具、耕作方式和灌溉工具等,图示信息不能体现农业的耕作技术是否退步,排除C项;由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无法看出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排除D项。

2.(命题点:

国家政策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

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

“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

宋初这一政策(  )

A.旨在压制工商业发展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C.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召集逃散,令着旧业”可知,宋初限制人口流动、令操旧业,这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故选B项;宋太祖的诏令,针对的是“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排除A项;程朱理学的兴起晚于宋太祖在位年份,排除C项;宋太祖的诏令,解决的是唐末以来,“天下户口,流亡过半”的问题,排除D项。

 中国古代的土地经营方式

【真题典例】

1.命题点:

土地制度的演变

(2019·高考江苏卷)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

[满分秘籍]

扣题眼:

抓住材料关键语句“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下的土地是不允许买卖的,但是矩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盛服和玉饰,体现的是井田制的松动。

析错点:

西周中后期,世袭制度并没有解体;抑商政策弱化是指对商人的限制少,材料没有涉及;题干没有体现礼乐制度。

【答案试解】 A

2.命题点:

宋代土地兼并的影响

(2016·高考全国卷Ⅱ,T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满分秘籍]

扣题眼:

紧扣题干材料,失去土地的农民占多数,从土地兼并的这一表现,寻找产生历史现象的原因。

析错点:

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

【答案试解】 B

【预测演练】

1.(命题点: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

这主要说明(  )

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解析:

选A。

材料“公田赏赐给……士兵作私田”和“向私田征税”说明诸侯国逐步承认土地的私有性质,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是巩固统治,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鲁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不是封建化改革,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经济改革对土地所有制的作用,不是对王权的作用,排除D项。

2.(命题点:

唐代土地制度的特点)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表。

由此可以推知(  )

出处

记载

《田令》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解析:

选B。

材料“听卖永业田”“寺观广占田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反映了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选B项;根据材料“听卖永业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等信息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排除A项;题干只是反映土地的占有情况,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恣行侵吞,莫惧章程”说明政府是限制土地兼并的,排除D项。

 古代手工业、商业及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进步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主要成就

冶铸业

商周青铜器铸造;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制瓷业

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五大名窑;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纺织业

丝织业:

唐朝吸收波斯风格与织法;明清在苏杭设织造局

棉纺织业:

南宋兴起;元朝改进技术;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

二、古代商业的发展

时期

概况

先秦

“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

秦汉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开通丝绸之路

隋唐

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

宋元

使用“交子”;城市布局中市坊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

明清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三、古代城市的发展

1.隋唐以前:

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

2.隋唐时期: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3.宋元时期:

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4.明清时期:

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

1.中国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地位及转换原因

(1)地位

(2)转换原因

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④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认识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影响

(1)发展变化

(2)社会影响

①政治方面:

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经济上瓦解着封建经济基础,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②经济方面:

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社会生活方面: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④文学艺术方面:

推动文学艺术日益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

3.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1)发展规律

①城市功能:

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的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而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②城市的商业活动:

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③城市数量和规模:

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④城市布局:

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城市有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

(2)都城变迁

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

4.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和商业政策

(1)商业思想:

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表现为两种对立斗争。

①对私营商业是加以限制还是任其发展。

以法家思想为代表,主张限制私营商业、发展官营商业。

与抑商思想的重官商、抑私商相反,道家中的黄老学派宣扬经济放任,反对“与民争利”,要国家退出工商业阵地,将商业放给私人经营。

儒家的“富民”学说,也主张义利结合、先义后利。

②轻商思想与重商思想。

由于封建等级观念和轻视劳动思想的支配,社会上轻商思想由来已久,法家和儒家对此有一致的立场。

重商思想是对商业的重视,对商业客观职能的充分的认识。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和商人地位越来越高。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2)商业政策

①重农抑商政策

具体表现为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②“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盐铁专营制度(也称禁榷制度)

a.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盐铁官营。

b.汉武帝时期,因北击匈奴,国家军费开支巨大。

为增加国库收入,将冶铁、制盐、铸钱等收归官营。

官营制度为汉代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也使农民收入减少,负担加重,社会因此动荡不安。

c.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力虚耗,加之北方藩镇割据,不纳贡赋,朝廷不得已又开始重视盐铁专营。

综观中国历史,盐铁官营制度时存时废。

通常,国力强盛时,对盐铁的控制相对较少,而国力衰落时,盐铁收入就成了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

5.中国古代主要商贸商路发展的特点

(1)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2)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3)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5)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古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

【真题典例】

1.命题点:

宋代商业发展与城市的发展

(2019·高考江苏卷)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满分秘籍]

扣题眼:

关键信息“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

析错点:

宋朝政府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税;材料的内容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指的是市镇经济能够满足政府需求,没有体现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答案试解】 D

2.命题点:

明代晚期社会价值观变化

(2019·高考江苏卷)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满分秘籍]

扣题眼:

从“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到“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表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析错点:

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反正统思想在明朝晚期已经产生,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宋明理学。

【答案试解】 B

3.命题点:

清代商业经营规模的壮大

(2019·高考全国卷Ⅱ,T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满分秘籍]

扣题眼:

紧扣材料明代至清代大商人的资本增多现象,认识资本扩大的影响。

析错点:

古代商人地位“根本性改变”表述过于绝对化;重农抑商的政策“明显松弛”表述过于绝对化;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试解】 C

【预测演练】

1.(命题点:

清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下图是清代康雍时期用于外销的“青花西洋宫苑盆景高奘大盖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