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阅读解答.docx
《快乐的阅读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快乐的阅读解答.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快乐的阅读解答
漫谈阅读
快乐的阅读
读书杂谈
王琴霞
书,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读书,能使人进步,明理,也能使人的精神更加的充实与快乐。
在我的生活中,每天伴随我快乐的必不可少的事是我快乐的阅读。
自从小学毕业那年迷上了阅读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阅读至今。
上学之前,能让我们小孩子解谗的就只有小人书和一年四次的公放露天电影了。
每借到一本新的小人书就象得到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一样,忍不住扑上去一会就把它解决了。
每到公放电影的几天,我们感觉比过年还快乐,看完电影的第二天就一整天都在津津乐道地说着前一天晚上的电影内容,这让没看电影或是看了一会就睡觉的小伙伴十分地后悔和懊恼。
小学上到三四年级就会看一些简单的书了,但记得那时家贫几乎无书可读,真正能称得上是“书”的作品,第一本是小学毕业那年的暑假从邻居家比我大几岁的姐姐跟前借来的《烈火金钢》,囫囵吞枣地急急忙忙的读了一遍之后,就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书的内容,去还书并想再借其它书时,邻居家的姐姐问我“你这么快就看完了?
”“我白天晚上都在看,所以看得快。
”我当时颇为骄傲地回答。
“哪你说说这本书的作者是谁?
主人公是谁?
”我顿时哑口无言地涨红了脸。
没再好意思借其它书,又原拿了“看过”的《烈火金钢》回了家。
又将书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梳理性地看了一遍,这次有了前一次的教训,为了永远记住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内容,我读完后作了记忆性的摘要笔记。
只记书名,作者,主要人物,自我感到当看到这些人物名字时能想起与他相关的情节就算这本书读过了。
也是自此之后,我养成了每看一本书都作笔记的习惯。
《山菊花》的阅读,让我一下子迷上了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
之后就有目的地专借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阅读,相继阅读了《山菊花》的娣妹篇《苦菜花》《迎春花》《晴朗的天空》。
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老百姓的地下抗日活动,每本作品中都有一个积极抗日的家庭,有一个中国农村典型的母亲形象,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她是哪样的勤劳,勇敢,明理,朴实,坚强,思想先进。
她们白天劳动,晚上做军鞋,放哨,照顾孩子和伤员,自己连同孩子都吃不饱,还要给流动的游击队员留饭,给伤员吃细粮,不但积极支持子女参加抗日战争和土地革命,还自己也参加到抗日战争的大潮中去,一旦被敌人抓住,比任何一个男人都坚强和英勇。
之后的《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烈火》《儿女英雄传》《林海雪源》《红岩》《红日》等一系列的战争小说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英雄人物形象。
纯朴的芳林嫂,胆识过人的杨子荣,忠于革命的许云峰,成钢,视死如归的江姐,机智的罗金宝,可爱的小兵张嘎,英雄气慨十足的杨靖宇,都是文化长廊中的光辉人物形象。
同时也看到了那么多普通民众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默默无闻的贡献和牺牲,渣滓洞中做饭的华子良,威虎山上的卧底,游击队是的农民。
以及那么有良知和正义感的民族英雄黄以升,张学良,杨虎成,蒋光乃等。
现如今随着网络的全球化,手机功能的多样化,影视拍摄的扩大化,使得我们的阅读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文字与视觉相结合的境地,在看到优秀的文学作品时,(中长篇小说)在受文字力的同时,还可以打开手中的手机网络寻找到同样与之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能两者都看到,那将是我们精神和文化上的“满汉全席”,例如我国的四大名著,《汉武大帝》《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这样的盛宴,会给我们留下更深的印象,使我们对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认识一个个更加丰富的人物形象,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的多面性和得复杂性。
真感谢信息时代网络的发展。
当然不是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就一定会有同等优秀的影视作品出现。
就象优秀的著作不一定就会遇到优秀的读者一样,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一定就能遇到真正理解它优秀导演和演员。
例如《兴唐传》是一本文学性不太强但叙事性特强的古典历史作品,就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而言,不在四大名著之下,它和四大名著一样,是一部气势力挥宏的古典历史作品,但由于拍摄它的导演和演员有许多是香港台湾的,一下子让一古典作品除一衣服是古代的以外,没了一点古典的气息,把历史上朝代的更替,演得就象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儿戏。
遇到这样的影视作品,是读者的遗憾,更是作品的不幸。
这样的影视作品没有比有更好,免得让更多的不知情的人跟上它去糟蹋中国的古典文化。
如没有它的存在,至少读过这部作品的人在自己的心目中有他对古典文化的理解,不会受它的误导去破坏中国古典文化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所有的武侠小说读过之后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那就是“空虚”和“无聊”。
一群“空虚”和“无聊”的人在做着一些“空虚”和“无聊”的事。
武侠小说首推“武林盟主”金庸的作品最好,八十年代流行起了武侠小说,当时就产生了许多武侠作品和专业作家,最有名是是金庸、粱羽生、古龙三人,三人中最是金庸的作品有背景,有内容,人物形象显明,构思慎密,就金庸的作品而言不是个个一样好,最好的要数他的“神雕”三步曲中的第一部《射雕英雄传》,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各种不同的显明的人物形象,聪明伶俐的黄蓉,憨厚老实的郭靖,心恨手的“老毒物”欧阳锋,行侠仗义的丐帮帮主“北丐”洪七公,看破红尘一心向善的“南帝”段王爷。
一生只知练功玩耍的“老顽童”周伯通,以及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老毒物”欧阳锋的“蛤蟆功”,“铁尸”梅超风的“九阴白骨爪”,“南帝”段王爷的“一指禅”,等一时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
只要看过《射雕英雄传》,武侠小说的精华都包在了里面,其余作品不看也没有什么遗憾,看过《射雕英雄传》再去读粱羽生、古龙的作品,更觉无聊和空虚荣,真正是俗不可耐,味同嚼蜡。
对于我国的戏剧和外国作品我虽然读过不多的几本,例如《窦娥冤》《牡丹亭》,《红与黑》《复活》《飘》《福尔摩斯探案集》等
《岳飞传》让我对古典文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从这里我也知道了什么是章回小说以及章回小说的来历。
我们对《岳飞传》的热爱几乎达到了狂热崇拜的境地,那时我己是中学生了,我们班就有一大批《岳飞传》的忠实狂热分子,我们不但自己单独熟读了《岳飞传》的每个章节,还在晚自习做完当天的作业之后,模仿当时广播电台中的章回小说的讲法,将书中我们认为精彩的章节拿来演讲,有时,哪个同学的某一节讲得不好,就有更好的来重讲,哪种乐趣比一个人独自读好作品还要乐。
那样一来,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读书的好习惯。
谁一切向钱看旦借到了这方面的好书,我们就同时借几本,同时看,交换看,课间可以随时交流看法。
只初一那一年我们就读了《杨家将》《呼家将》《兴唐传》
四大名著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品,真的,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
第一次看四大名著只有欣赏和赞叹的份,没有一点精力去思考里面的细节和情节中的哲理,眼中只有完美深刻的人物形象,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直到上了大学,又将它们仔细地看了两遍之后,方有了整体的象,从细节中也看出了一些与以前不同的观点。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人神共妒忌的聪明能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但却没有选择好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主人,在当时几位争天下的英雄中,他选择了势力最弱的刘备来扶佐,或许是他太过相信自己的才能,相信自己扶佐谁,谁就会统一天下,当时世人有“凤雏卧龙得一人者可得天下”之说,他相信了没有我们无从知道,但事实是刘备得到了凤雏卧龙两人却没有统一天下,刘备的才能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和言听计从是曹操的孙权两人所做不到的,就因了他的选择,才形成了三国立的面并使之相持了几十年。
试想如果诸葛亮投了曹操,曹操很快就会统一全国,就不会有三国鼎立的存在和《三国演义》这本历史巨著了。
人们都说曹操是奸臣,他却是文学,政治,军事无不精通。
刘备虽是所谓正统的皇家后代,却是什么也不懂,只会一个劲地到处宣传自已作为汉朝皇家后代的身份,利用人们的忠君思想来拉拢人才,他的五虎上将哪个不是冲着这点来的?
当然刘备有他善良的一面,爱护老百姓,爱护人才,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特别是对他的军师言听计从,方使得他在群雄争霸的汉末以最弱小的势力却最后取胜,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周瑜是出了名的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比自已本领大,那么他怎么就不是一代帝王而只是东吴的一个大将呢?
以他的心胸他怎么能甘居人下呢?
他的心胸狭窄要了他的命,使得一代英才没有让后人感到他的雄才大略,却只留下了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深刻印象。
杨修的自作聪明,爱表现就轻易地丢了性命,他也就算不得一个真正聪明的人。
蒋干的愚蠢滑稽使得生性多疑的曹操连上几当,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蠢才。
小说:
第一次听见杨沫的名字是初二时语文老师给我们介绍《青春之歌》的作者时提到的,当老师没有做特别的说明,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他就是位男的,当我从图书馆借来《青春之歌》阅读时,在作者介绍这一栏方知她是一位女作家,每个人对意料之外的事总会感到惊惊讶和好奇,所以对《青春之歌》的阅读就格外地用心,人们常说作家的第一本成名作都是她本人的自传,因此我就将作品中的主人公当作者来看,我认为主人公的命运就是作者的命运,我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和不平的同时也就想到了作者的命运,我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女人的名字叫弱者”的含意和无奈。
之后几年我再没有见到杨沫的其他作品,直到上了大学我才又见到了《青春之歌》的妹篇《菲芳之歌》和《英华之歌》。
这两本书是在作者六十七岁高龄的情况正写成的,这就更加让人钦佩和仰慕了.
杂志:
最早阅读的杂志是上中学时借到的《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
《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十分适合中学生心理和生活的杂志,我们班有个同学和父亲在邮局工作,给她订了一份《少年文艺》,她和我也是小学的同班同学,又是一个村的,我们自小关系就十分好,吃东西常常不分你我,她第期的《少年文艺》一到,她第一个阅读,第二个阅读的人就是我了,她怕传阅的人多了将书弄皱弄破,除了我们三五个关系十分要好的同学,其它的同学她是不借书给他们的。
我因此对她很感激,因为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同学们抢看的杂志,是当时的一大骄傲。
我的同桌是当时我们班唯一的一个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的学生,她恰好订了《儿童文学》,她很干净,自己的东西从不借人,我们起初不熟,几乎连话都不说,我来自农村,胆子特小,不敢主动和她搭言,半学期下来,她发现我的课程学得比她好,她就主动跟我问学习中的难题,一来二去,我们就稍熟悉了,话也多了。
有一次上晚自习,我们做完了当天所有的作业,我无事可干,就看语文课本上没有学的课文,她拿了当月的新的《儿童文学》看,悄悄地给我塞了一本上月的《儿童文学》,我如获至宝,只给了她一个感激的微笑,就一头扎进了书的世界里。
第二天,为了回报她的大方,我将家中的玉米棒给她拿了一根,那时市场经济还没到来,她们一年四季几乎都吃不到新鲜的煮玉米棒,,能吃到的只是统一销售的玉米面,没想到她对玉米棒的热爱超过了我对《儿童文学》的热爱,她将玉米棒一分为二折成两半,自己吃了一半,将另一半小心地用手娟包好,说是拿回家让她哥哥和她妈妈尝一尝,当时她爸爸在外地工作,家中只有她们三人,她妈妈是护士,一家三口住在医院的家属区,看到她如此地珍惜玉米棒,我感到她是那么的可怜,竟然吃不上我们能吃几个月时间的玉米棒,自那以后,只要我们家煮玉米棒,我就一次到少拿三根给她,为此,母亲还问过我原因,知是这种情况时,没想到母亲说:
“星期天辧一筐给你们同学送家里去,你知道她家吗?
”要知我们娣妹七个,粮食一直是父母最担心的事,因为家中只有三个成人劳动力.母亲当时能做出这样的举动,我真的觉得她是那样的理解我的心思,她是那样的伟大。
我当然是一到学校就告诉同桌这件事,同桌也是高兴得不知所措,当天下午的课外活动,就领我去她们家认路,其实她们家就在学校对面的医院后面的家属区,我在她们家第一次见到了家用的高低床,一间不大的房子,只主床就三张,三张都是单人床,她妈妈的一张是单另放的,她和她哥哥两人是上下两层的高低床,房间里东西很多,很挤,但摆放得却是十分地整齐,特别是两个书架,摆放着那么多整齐的书,一个放的是她父母用的就学方面的书,一个放的是她和她哥哥的书,并且每个床头都有一个小书桌,上面有一个台灯。
她忙着告诉我她们家的位置和门牌号,我却眼中只有她们家的那两个书架上的书和小书桌及那专用的台灯。
自从见了她们家的书和书桌之后,我就梦想着自己啥时能有属于自己的小书桌和台灯该多美啊,我心里也明白,那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梦想和奢望。
自那次给她们家送了玉米棒之后,她每月的《儿童文学》就只借给我一人看,临到放寒假,她竟然将她订了三年的《儿童文学》一次性全借给了我,只是再三叮嘱我别把书弄丢,别借给它人,别弄脏弄破。
我虽然来自农村,但父母是十分讲卫生的人,我对书是情有独钟,不管谁的书,我都十分爱护,更何况借别人的书就不用说了,我每拿到一本新书看时,怕不小心弄脏,我都是先给它包上一个牛皮纸的书套,然后才开始读书,这样,看过的书和没看时一样暂新如故。
那年的寒假,是我看书最多的一个假期,我每天哪儿也不去,除了做作业,就是看《儿童文学》。
到上学时我都觉得自己成了《儿童文学》的老熟人了。
上初二时,由于她妈妈的工作调动,她转学去了外地,当时太小不懂事,竟没有问她去哪里,也没有留下她的通信方式和地址,现在想起来只有遗憾了。
正是由于《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的影响,我在看长篇小说的同时也看短篇小说和杂志,偶然的一次机会,让我认识了《读者》,那时我己上高中了,从初中我就和几个同学养成了周末下午放学后去县图书馆的阅览室看新到的各种杂志的习惯,那次天下雨,阅览室里面的人比较多,我胶们常看的几种杂志没有了,就随手拿了本上月的《读者文摘》(那时《读者》还没有更名,叫《读者文摘》)翻了起来,这随手的一翻,让我一下子就迷上了这本杂志,它比当时我们的水平高,但又能读懂,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极其广泛,有散文、传记、论坛、哲理、时事评论,国内国外无所不及。
真是包罗万象的小百科全书,不厚的一本书却让我大开眼界,爱不释手,知不觉就到了下班的时间。
自那以后,我记住了《读者文摘》这本杂志,钱对于我们当学生的来说是十分奢侈的东西,我们娣妹多,能上学就已婚是幸运的了,连买学习用品的钱都没有,那敢奢望再去买课外书,所以我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往县图书馆的阅览室里跑,为的是看最新来的《读者文摘》,
每到过春节,手头就有了几块钱的压岁钱,就去邮局买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读者文摘》,就当“圣经”一样翻来覆去看个滚瓜烂熟,然后再收藏起来,这样几年下来,到上大学时竟也收藏了好几十本《读者文摘》,为了收藏方便不丢失,我用线将它们每五本装订成一册厚厚的“合订本”,有时手头没有新书读时,闲时随手翻翻,竟然也没有因它是旧书而使知识过时的感觉。
自己工作之前,由于手中没有钱,有许多好书想买却没钱,想看的书,尽可能地借,为此,我在学校和县图书馆都办了借书证,来解决没钱买书的问题,现在想来,这个方法还是最好的,因为自己还是个学生,有许多书我们是没有鉴赏能力的,当时认为好的书,那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好书啊,这本书也不一定就有收藏价值。
当时没钱买也是一件好事,人常说:
“书非借而不能读也。
”这句话我在上学时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和体会,借的书,看时抓得紧,用心,看过之后情节记得清楚而牢固。
上大学时,由于图书馆的开放,读书时间多而自由,也就顾不上去找固定的杂志看了,好书多得是,看都看不过来。
上大学那几年看的书比任何时侯相同时间内看的书多。
倒是工作之后,名义上成了挣钱人,其实工资发不出来,生活比当学生时艰难多了,为生计而奔波时,只好将爱好放在一边。
有时连买自考书的钱都没有,就更不用说买杂志和小说了。
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是上大学时用节省下来的伙食费买的。
直到2001年,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工资格有了保障,有次在街上见有人卖盗版的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集,才又买了几本盗版书,收藏书的这一爱好才又得到了延续。
从2001年到2008年,我有幸遇到了一位同事,她有位同学在《小小说》杂志社工作,第月定期会将《小小说》的原创版、乡村版、综合版等寄来,我比同事还热心,近水楼台先得月,每月到包裹来时,都是我从收发室领来先看,然后才物归原主同事看。
这几年,没花一分钱,却读到了许多有名的短篇小说,对那些短篇小说作家也是如数家珍般的熟悉。
2008年,由于工作的变动,这位同事去了其它学校,我没了读现成短篇小说的机会,但是己经有了读短篇小说的“瘾”,当时生活也不是那么地紧张了,就去书店买《小小说》,却又遇见了《小小说》的娣妹刊物--------《微型小说选刊》,比较之下觉得它比《小小说》更精彩,就一发不可收拾地购买每月两本的《微型小说选刊》,到2011年,我又见到了更名为《读者》的《读者文摘》。
,杂志有个缺点就是薄,内容容易看完,不好收藏,不过它己经改版更新好几次了,变得比以前的厚多了,还加了彩色图片,成了名符其实的图文并茂的综合杂志。
它的一季一本的合订本更是内容丰富,好收藏看得时间长,正合了我的口胃,忙买了来看,这之后慢慢觉得《微型小说选刊》中的许多篇目十分相似,有闭门造车之嫌,也就断了它的购买。
在买《读者》合订本的过程中又认识了《意林》和《青年文摘》的合订本。
这样每个季度就买三本杂志的合订本,相当于18本月刊单本杂志,三个月,一个月平均要读6本单本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