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江花月夜》.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4966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若虚《江花月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张若虚《江花月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张若虚《江花月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张若虚《江花月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张若虚《江花月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若虚《江花月夜》.docx

《张若虚《江花月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若虚《江花月夜》.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若虚《江花月夜》.docx

张若虚《江花月夜》

张若虚《江花月夜》

篇一: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人生自是有情痴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读了大概有一百多遍了吧,刚刚又读了一遍,每次读完,都会感到有一种精神压力的释放和心灵尘垢的拂拭的轻松,一种轻盈、轻快却又笼罩着淡淡的、甜甜的忧伤的感觉。

虽然说《春江花月夜》读了这么多遍,但直到现在,我也还是背不下来,或者说当我被那种迷惘的气氛所感染时,我会背得相当吃力。

是的,我根本就没想过要去背。

为什么要背呢?

当我去背诵时,我只不过是不带任何感情地机械式地念出了一些印象中的文字,我并没有试图去关心作者的心思,没有理会作者的情感,也根本不可能进入作品中去体味那种种意境,并进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这种行为,难道不是对伟大的作品和创作出伟大作品的伟大人物的一种侮辱么?

就像校广播《文学百草园》栏目本身及那些毫无职业素养和文学修养的美眉帅哥主持人对文学肤浅大胆而又乱七八糟的讨论是对文学的公然调戏和侮辱一样。

伟大的艺术品之所以能够给我们心灵以震撼和滋养仅仅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摒除自己内心的杂念而安静地欣赏。

还好,我们不总是被本能的冲动和躁动的激情所驱使。

闻一多先生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向前替宫体诗赎了百年的罪”“与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他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宫体诗的自赎》)没错,在张若虚之后,盛唐的文学花绽放了,可是,巧合的历史或必然的历史并不等于“有意识的历史”,实际上,张若虚并没有与陈子昂合作,也没有提出在当时有重大影响的诗歌创作理论,开盛唐一路,似乎与他并不相干。

至于“赎罪”,宫体诗自诞生之初就带有原罪的性质,这“罪”本是不必赎的,也没有办法赎---她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嘛。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也并不就是想去拯救宫体,而是在为宫体挖掘坟墓,他们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对宫体的一次谋杀。

他们不是拯救者,而是掘墓人。

于是,到张若虚,他那出神入化般才情的挥洒,终使得宫体招架不住,轰然倒下,寿终正寝。

他们没有罪人的自觉,只有诗人的自觉。

宫体处处想去制掣和拘囿诗人的情感和心灵,但却一次次遭到天才们的围攻和绞杀。

闻一多先生大概是过于强调张若虚的“功”了,可是,《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闿运)却是在清代的事儿。

张若虚确实是有功的,他的功,在于创造了“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本身;他的功,在于创造出了前人所没有创造出来的美---真正伟大的美,不可企及的美。

这种高度美,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概也只有屈原、陶渊明、东坡、曹雪芹等少数

几个人能够做到。

这是一种让人心生敬畏的美,一种永恒的美,一种让人手足无措的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千年前的夜晚,诗人独自站在春水江畔,在清淼的江水和温柔的月光交融处,诗人的才思和才情汇然贯通,开始编织一个美妙绝伦的艺术境界。

我想,诗人此刻肯定预感到了,与明月共潮生的不仅有那绵延不绝的春江潮水,还有那即将到来的大唐盛世。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虽然依旧带着些六朝的柔靡之气,但毕竟已经洗尽浮华之态,更多的是绵邈和空灵。

或许,《春江花月夜》确实是受到过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影响,但我感觉,张若虚应是直接取法于汉魏、古诗十九,又或者更多地受到屈原《天问》的影响。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诗人,大艺术家,对宇宙人生当有同样的思考,对这样的终极问题会有同样的关切,同样的惶惑,同样的忧惧,同样的超然。

你看,“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可不就是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的翻版?

只是太白将含蓄化作了飘逸。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与太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又何其相像?

只是,太白啊,你太直接,太豪纵,也太忍心了---这样的终极问题,你竟说得如此轻松,不带丝毫的伤感。

无法肯定太白是否从《春江花月夜》那里获得过创作灵感,也无法肯定《春江花月夜》的产生在当时就有了划时代的意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张若虚站在了划时代的位置上。

尽管这个位置不一定就是他创造的,但他最有资格坐上去。

也许,可以说是时代创造了《春江花月夜》。

谁能想象这样的作品出现在盛唐或盛唐之后是怎样的情形?

可是,谁又能想象,要是在初唐盛唐之交没有这样的作品出现,又是怎样的情形?

前者不过是让人遗憾、惋惜和怀疑,而后者的情况要是真的发生,就简直让人震愕,让人愤怒,让人难以接受了。

所幸,时代有时代的自觉,诗人也有诗人的自觉,时代的自觉催生了诗人的自觉,诗人的自觉又催生出了不朽的作品。

面对着浩浩春江与千古明月,诗人的心情定是格外纡郁惆怅的,如果任由这种情绪蔓延发展,大概也就只能陷入顾影自怜、寂寞无人问的伤心境地了。

可是,诗人毕竟持心太厚,天分太高,他马上想到,在这样一个“不知江月待何人”的夜晚,肯定不止他一个“可怜春半不还家”的“离人”吧。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对天下间“聚散苦匆匆”的恋人的深刻同情。

于是,全诗由深邃的宇宙意识和隽永的人生哲理,自然而然进入到一种迷惘的爱情当中。

波德莱尔说:

美是这么一种东西,它带有热忱、愁思,有点模糊不清引起人的揣摩的测想。

这个月夜楼上徘徊,因相思而难以入眠的女人是谁?

是诗人的妻子?

肯定有。

是诗人的情人?

可能有。

名缰利锁,商旅游宦,几人脱得?

孤衾冷被,烛花独剪,几人受得?

在这个“何处春江无月明”的夜晚,会有多少人像诗人一样客居他乡,正深情望着那一轮明月,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女人啊!

又有多少女人因这撩人的月光的拨弄而无法入眠,于是在中夜披衣而起,独自登楼,愿化作那一缕清辉同月光一样洒在自己的那久别未归的男人身上啊!

曾经单衣试酒,轻别宦游;而今清泪偷弹,憔悴如许。

诡谲的官场,漂泊的人生,虚假的世界,不去归去,不如归去,那个疲惫的男人是多么希望得到自己女人的安慰与抚摸啊!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凄冷的闺房,疏落的跫音,寂寞的情绪,魂归来兮,魂归来兮,那个孤独的女人又是多么希望得到自己男人的拥抱和亲吻啊!

在这个世界上,大概也只有艺术和女人能够让人回归真正的宁静吧。

那个在楼上徘徊的女人,大概只是一种象征,一个归宿---爱的象征和心灵的归宿。

本来,到“人生代代无穷已”,张若虚便可顺势而下,将那种终极的宇宙意识转入悲剧的人生意识。

可是,他毕竟不如太白那样狂放和无牵挂,他不忍心,他太宅心仁厚了---他知道我们无法逃避这无意义的生活,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给我们在世俗中生活的人以安慰。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张若虚知道,在那浩瀚无穷的宇宙时空里,人生太短暂,人也太渺小,太无意义了,一旦我们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对我们的打击将是致命的,是逃不掉的。

他不甘心,也不忍心,于是,他不动声色地婉转流利地将那种宇宙的终极意识转化为了人生的终极归宿。

如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是描绘出了尺幅千里之势,那么,“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则诉说着万古同一的情感。

中国人受得苦真的是太多了,我们不能强迫诗人去表达这种终极意识,写出人生的本质。

这样对中国人太残忍了。

我们可能会喜欢莎士比亚和曹雪芹(虽然《红楼梦》的后四十回让他的悲观主义打了折扣,但他悲剧意识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们绝不会去留念,我们很清楚---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中国人是世俗的,可是这世俗的生活却又充满了太多的苦难,我们都没有气力和兴趣去关注世俗以

外的事情。

我们想要的是简单的世俗生活,不大的世俗成就。

是花好月圆,是两情相悦,是儿孙满堂。

我们的要求并不高。

中国人确实没有悲剧意识,但我们从来也不缺少对宇宙和人生终极问题的关注和探索,而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则首次将中国人的终极宇宙意识和朴素的世俗情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正是这种大开大阖之笔,似梦似幻之境,有情无情之感,有尽无尽之叹,使得《春江花月夜》成为千古绝唱。

《春江花月夜》真正完整而美妙地传达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在面对宇宙和人生终极问题时的那种平和、伤感、郁离,却有满怀期待的复杂情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篇,不著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

”(毛先舒《诗辨坻》)

清丽的词采,空蒙惝恍的景色,空灵虚邈的氛围,婉转流宕的韵律,哦,这样的杰作,大概就是上帝的礼物吧。

面对这样伟大的艺术品,我能说些什么呢?

我又敢说些什么呢?

默默地静赏吧。

篇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

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

芳草丰茂的原野。

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

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

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

水边平地,小洲。

(6)纤尘:

微细的灰尘。

(7)月轮:

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

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

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

只见、仅见。

(11)悠悠:

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

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

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辞·招魂》: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浦上:

水边。

《九歌·河伯》:

“送美人兮南浦。

”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

飘荡江湖的游子。

扁舟,小舟。

(14)明月楼:

月夜下的闺楼。

这里指闺中思妇。

曹植《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

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

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

梳妆台。

(18)玉户:

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

互通音信。

(21)逐:

追随。

(22)月华:

月光。

(23)文:

同“纹”。

(24)闲潭:

幽静的水潭。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

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鉴赏: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

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

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

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

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歌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

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

?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

?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

?

”“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

?

”。

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对偶句的使用如“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

句中平仄的讲求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杨广此首借题生义,一扫艳媚。

黄昏远眺长江岸,暮霭沉沉,江水浩淼。

“平不动”是水波不兴。

江面平坦宁静,江边春花如火,开得满满当当。

他写春夜潮生,江水滔滔。

“将月去”,“带星来”将水波激荡,月星交辉的情景写得极宏大,于写景的壮阔中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寥寥四句诗,将春江花月夜收纳其间,绘出一幅江月胜景图。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缓缓读来,如欣赏清秋月夜之画,风致婉然。

此句好在平实,一个“将”字,一个“带”字,都是比较虚的动词,不会破了月明星稀的安稳美感。

总而言之,诗人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爱情把游子对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而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

篇三: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

年代:

【唐】作者:

【张若虚】体裁:

【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花摇情满江树。

【注释】: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

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

“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

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

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望长空:

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

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

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

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

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

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

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继续组织两周一次的专题学习沙龙和互动式评课沙龙,结合教研活动的主题组织好教师学习、交流。

听展示课的教师对听课内容进行精心、系统的评点,写成评课稿,在两周一次的互动式教学研讨沙龙中进行交流、探讨。

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保证互动评课活动开展同时,不影响正常教学,本学期安排8次集体评课活动,其他评课通过qq群来交流、研讨。

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本学期,我组将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实施和推进中学英语课程改革。

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