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亿》如果月球曾经撞击过地球后果会怎么样对应关系 应力机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4478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9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5亿》如果月球曾经撞击过地球后果会怎么样对应关系 应力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5亿》如果月球曾经撞击过地球后果会怎么样对应关系 应力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5亿》如果月球曾经撞击过地球后果会怎么样对应关系 应力机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5亿》如果月球曾经撞击过地球后果会怎么样对应关系 应力机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5亿》如果月球曾经撞击过地球后果会怎么样对应关系 应力机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5亿》如果月球曾经撞击过地球后果会怎么样对应关系 应力机制.docx

《《25亿》如果月球曾经撞击过地球后果会怎么样对应关系 应力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亿》如果月球曾经撞击过地球后果会怎么样对应关系 应力机制.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5亿》如果月球曾经撞击过地球后果会怎么样对应关系 应力机制.docx

《25亿》如果月球曾经撞击过地球后果会怎么样对应关系应力机制

《2.5亿》说明书

吕帅虎著

     Email:

 lvtuozhu@

研究目的:

探索地球历史上,距今2.5亿年前联合古陆(全球各大陆联合在一起的超级大陆)究竟是怎样分裂的,分裂的动力从何而来。

以探讨地球及其周围宇宙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过程:

此研究始于1978年一个震憾心灵的想法,即通过对2.5亿年前联合古陆分裂动力机制的分析,我认为就渐变而言,联合古陆是无法分裂的,使其分裂的动力有可能来自地外撞击,而且有可能是一个较大星体撞击地球所致。

那么,如此大的地外撞击,不仅会导致联合古陆的迅速分裂,而且会导致地壳发生大规模升降运动及其大断裂系统的形成,火山大喷发,气候巨变,生物大灭绝等必然后果的发生。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是否会重演等等。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联合古陆究竟是怎样分裂的,分裂的动力从何而来。

自从这一想法产生,就在我的脑海中难以抹去。

从此开始我走上了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

怎样寻找证据证明联合古陆的分裂漂移是由地外撞击造成的呢?

著者选择了寻找联合古陆分裂陆块运动方向,各分裂陆块运动方向反方向的交点位置就是地外撞击的位置,即撞击坑的方法。

这就需要对各大陆地质构造形成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把渐变过程和灾变过程所形成的不同地质构造区别开来才行。

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造成的结果。

地壳为什么会运动?

运动的力量从何而来?

对此,虽然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学说,如:

“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地槽一地台、地质力学"等,能够部分的解释海陆分布和生物地理分布,但有许多地质现象仍无法解释清楚,如地球外貌主要特征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全球岩石圈大断裂系统是怎样形成的?

太平洋两岸显著地质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东太平洋中隆地带为什么偏偶于东南面?

等。

究其原因,现有地质理论是无法解释清楚灾变过程中地质构造形成动力机制的。

而我们的地球是在渐变和灾变过程中逐渐演化过来的,两个过程在地表形态演化中都有作用。

因此,现有地质理论是无法适应我们寻找联合古陆分裂陆块运动方向需要的,鉴于此,著者通过对渐变过程和灾变过程地质构造形成动力机制分别考察和分析,概括总结出一个能够适应我们寻找联合古陆分裂陆块运动方向需要的地壳运动动力机制—应力机制。

依据应力机制,通过对全球各大陆及大洋底地质构造形成动力机制的分析,找出了地外撞击的位置,即撞击坑。

说明联合古陆的分裂是由地外撞击所致。

与此同时,著者对月球之迷亦有所关注,并依据应力机制,对月球不规则形状、质心偏移、月海主要集中分布于月球正面北半球、月球背面异乎寻常的膨胀、环形山主要分布于月陆等奇特现象形成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令人诧异,月球各种奇异特征的形成,亦是由一个灾变造成的,而且有可能是曾经与地球发生碰撞造成的。

受此启发,通过对联合古陆分裂陆块(尤其是从撞击坑内分裂漂移陆块)的分析与月球正面月海所处位置、形状、大小、凹凸、方向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找出了月面(正面)月海与地球地体的对应关系,如果按照联合古陆分裂陆块运动方向的反方向将其组合在一起,与月面月海有对应关系地地球地体都是处于撞击坑内的,说明联合古陆的分裂是由月、地大碰撞造成的,与地球地体有对应关系的月海是月、地大碰撞过程中形成的地球岩体的冲击坑。

从形成动力机制的一致到月、地对应关系的找出,说明了2.5亿年前,月球与地球发生过碰撞这一事实。

同时证明了2.5亿年前发生的联合古陆的分裂、全球岩石圈大断裂系统的形成、火山大喷发、生物大灭绝等是由月、地大碰撞造成的,也因此导致了月球不规则形状、质心偏移、月球背面异乎寻常的膨胀、月海主要集中分布于月球正面北半球等奇异特征的形成,月球也因此被地球所俘获,地月系从此诞生。

研究的特点:

该著作是著者独自历经数十年研究才得以完成的,其特点是从指导理论至最终得出的结论皆为全新见解,之前,无人提出相同观点。

 

2.5亿

吕帅虎著

 Email:

 lvtuozhu@

 

目录

第一篇应力机制的基本内容-------------------------------1

第1章想法的产生-------------------------------------2

第2章应力机制的建立---------------------------------4

第二篇证明--------------------------------------------11

第3章古亚欧大陆的运动方向--------------------------12

第4章古美洲大陆的运动方向--------------------------17

第5章古非洲大陆的运动方向--------------------------21

第6章古澳洲和南极洲的运动方向----------------------23

第7章大洋底----------------------------------------29

第8章不得不导出的结论------------------------------35

第9章月球和地球的对应关系说明了什么----------------41

第三篇解释和结论---------------------------------------48

第10章硅铝层大陆的全息现象-------------------------49

第11章大陆边缘-------------------------------------51

第12章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超级杀手是谁--------------56

第13章月球为什么能够维持住巨大膨胀----------------58

第14章应力机制适应的范围--------------------------60

附图

图12.5亿年前联合古陆分裂陆块运动路线及方向示意图,地貌歌

图22.5亿年前联合古陆分裂动力示意图(沿赤道剖面)

图3月面(正面)月海与地球地体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4月面(正面)月海与中国东部地体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5月面(正面)月海与美国西部地体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6硅铝层大陆全息现象示意图

图72.5亿年前,联合古陆复原图

我们的地球是在渐变和灾变中演化过来的,渐变是缓慢的变化,是宇宙中任何星体共有的规律,也是地球自身演化的基本规律。

但古生物和古地质在短时间发生的巨变现象,用渐变很难解释沧海桑田、生物绝灭等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地球而言,就是“灾变”。

2.5亿年前,地球绝大多数物种在一段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灭绝,成为我们这个星球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个物种灭绝时期,由于它发生在地理上二叠纪的末代,被科学家称为“二叠纪生物大灭绝”。

同样是发生在2.5亿年前,地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杀伤力最强的火山爆发的证据,20世纪90年代初被科学家们发现:

在当今西伯利亚的冻土层下面,深埋着绵延数千千米的火山岩石,被称为“西伯利亚熔岩”。

在中国华南地区,科学家同样发现了形成于2.5亿年前的火成碎屑岩和记录“二叠纪生物大灭绝”过程的地层。

2.5亿年前,我们的地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故,导致了大灾难的发生,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背后的原因。

著者自1978年产生的一个想法开始,从另一角度走入了对2.5亿年前诸多谜题的探索之路。

我们知道,2.5亿年前,也是地球表面各大陆不断集中,形成了一块巨大的超级大陆——联合古陆,以后,这个联合古陆又分裂漂移形成多个陆块的重要转折时期。

联合古陆是怎样分裂的?

它分裂的动力从何而来?

通过对联合古陆裂解动力机制的分析,我认为,联合古陆的裂解就渐变而言是无法分裂的,有可能是由一个“灾变”即地外星体突然撞击地球突发事件造成的,而且有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地外星体撞击地球所致。

那么,地外撞击不仅会造成联合古陆的迅速裂解及分裂陆块发生大规模水平移位,而且会导致岩石圈板块发生大规模升降运动及其大断裂系统的形成、全球性火山大喷发、气候巨变、生物大灭绝等一系列可怕后果的发生。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是否会重演?

怎样才能阻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呢?

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中闪现,而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联合古陆是怎样分裂的,分裂的动力从何而来。

自从这一想法产生,就在我的脑海中难以抹去。

这一想法促使我对这个问题在地壳运动动力、古地质和古生物等范围内为着这个目标从事马拉松式研究,历经数十年,终于得出了重要的肯定的论证,由此深信,我当初的想法是基本正确的。

出人意料的是,地球历史上距今2.5亿年前发生的联合古陆的分裂、超大型火山大喷发、生物大灭绝等大灾变的肇事者,竟然是我们举目可望的惟一距离我们的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

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可事实就是如此,现将其研究过程及结论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2.5亿年前,联合古陆分裂陆块运动路线及方向示意图

○代表撞击坑

代表联合古陆分裂陆块运动路线及方向

////代表重叠区

图1

地貌歌

前面碰个坑

后面撞条缝

上面微微动

下面像旅行

左右撇捺成

美洲两边拢

 

(地貌特征初始成因歌诀)

(指2.5亿年前形成的撞击坑这面)

(指与撞击坑相对的另一面大西洋中脊)

(指2.5亿年前,亚欧大陆由东南向西北运动)

(指2.5亿年前,澳洲、南极洲向南分裂漂移)

(左:

指非洲的顺时针偏转。

右:

指美洲西部的逆时针偏转)

(指美洲大陆是由联合古陆东西两边分裂漂移的部分陆块靠拢在一起形成的)

 

2.5亿年前,联合古陆分裂动力示意图(沿赤道剖面示意图)

←代表水平应力作用方向

代表垂向应力作用方向

代表地外撞击作用力方向

图2

月球正面月海

月面(正面)月海与地球地体对应关系示意图

代表月面月海与地球地体对应部位连线

图3

月面(正面)月海与中国东部地体对应关系示意图

代表月面月海与中国东部地体对应部位连线

图4

月面(正面)月海与美国西部地体对应关系示意图

代表月面月海与美国西部地体对应部位连线

图5

世界陆地和海洋

硅铝层大陆全息对应关系示意图

代表全息对应部位连线

图6

联合古陆复原图

图7

 

 

第一篇应力机制的基本内容

 

想法的产生

应力机制的建立

 

第一章

想法的产生

我们应当承认,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大陆漂移说”中提出的在地球历史上古生代石炭纪以前,有一个全球各大陆组合在一起的超级大陆——联合古陆(魏格纳称泛大陆,周围的大洋称泛大洋)和大陆在地质历史中发生过大规模水平运动的观点。

他的这个功绩是极其可贵的。

然而,联合古陆是怎样分裂的,分裂的动力从何而来,一直是个难解的谜。

1978年,有一次我在分析联合古陆裂解动力机制时,产生了一个想法:

联合古陆的裂解,有可能是由一个“灾变”即地外星体突然撞击地球突发事件造成的,就渐变而言,联合古陆是无法分裂的。

上述想法的产生,基于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就渐变而言,当联合古陆形成时,其内部仍以挤压应力为主,相互挤压的结果,只能是缩小其总面积,增加其平均厚度。

与此同时,由于其自身重力作用,必然导致联合古陆区岩石圈板块相应产生一定幅度的沉陷,并由此导致相邻广大地区相应产生隆升,形成隆升带。

这时的联合古陆,就像放在一个偌大的硅镁层洋盆里一样,即便是联合古陆区或相邻广大隆升带岩石圈板块发生破裂,软流圈物质沿裂隙“被动”侵入或喷出,也不会导致联合古陆区岩区圈板块穹形隆起并拉伸开来分裂漂移。

另一方面,就渐变而言,从现今海陆地理分布角度分析,各大陆由于自身重力作用,使大陆区岩石圈板块产生相应的沉降,并由此导致相邻广大区域相应产生隆升,形成隆升带,大陆总是处在大向斜硅镁层上,即便是大陆区岩石圈板块发生破裂,软流圈物质沿裂隙“被动”侵入或喷出,也不可能导致某大陆区岩石圈板块穹形隆起并拉伸开来分裂漂移。

因此,就渐变而言,联合古陆是无法分裂漂移的。

那么,联合古陆究竟是怎样分裂的、分裂的动力从何而来呢?

这里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由一个“灾变”即地外星体突然撞击地球突发事件造成的。

我们认为,一个小的地外撞击,虽然有可能造成联合古陆的分裂,但是,如果不能使分裂陆块越过相邻广大隆升带,那么,随着分裂陆块在随后渐变过程中向撞击坑走滑组合在一起,依然是一个联合古陆。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能够造成联合古陆分裂,并且使分裂陆块越过相邻广大隆升带的地外撞击,必然是一个较大的地外星体撞击地球所致。

如此大的地外撞击,不仅会造成联合古陆的迅速分裂漂移,而且会导致岩石圈板块大规模升降运动及其大断裂系统的形成、全球性火山大喷发、气候巨变、生物大灭绝等必然后果的发生。

因此,我认为,弄清楚联合古陆究竟是怎样分裂的,分裂的动力从何而来这一问题,不仅有可能解开地球历史上2.5亿年前发生的诸多谜题,而且,对认识和了解我们脚下的地球及其周围宇宙环境、地表形态的演变、生物进化、探索地震活动规律、寻找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究竟。

 

第二章

应力机制的建立

既然我们认为,2.5亿年前联合古陆的裂解有可能是由地外撞击造成的,那么,这是需要有力的证据来证明的。

我们是否有可能直接找到撞击坑或地外撞击所留下的碎片等直接证据呢?

按理说,应该是容易找到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有学者也认为,地史上发生的生物大灭绝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是超大型火山大喷发,地外星体突然撞击地球等突发灾难造成的,但难以找到有力证据。

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寻找地外撞击的证据呢?

我们认为,能够造成联合古陆迅速裂解的地外撞击,必然会留下许多相应产生的地质构造及古生物化石,据此找出联合古陆分裂陆块运动方向,其反方向的交点位置就是地外撞击的位置,即撞击坑。

诚然,还必须找到地外撞击的其它直接证据。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造成的结果。

地壳为什么会运动?

运动的力量从何而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学说,综合起来主要的地壳运动学说有:

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地槽——地台、地质力学等。

尽管有诸多学说提出,能够部分地解释地壳构造运动、生物地理分布和海陆分布,但仍有众多地质现象无法解释清楚,如:

地球外貌主要特征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太平洋两岸显著地质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岩石圈大断裂系统是怎样形成的?

群岛和海沟为什么呈弧形分布?

太平洋东隆地带为什么偏偶于东南方?

大陆破裂的动力从何而来?

等等,其中,大洋脊和岛弧、海沟是板块边界,以上问题解释不清楚,板块边界是怎样形成的也就无法解释清楚。

为什么会造成现有地质理论对诸多地质现象无法解释清楚的尴尬局面呢?

问题在于,我们的地球是在渐变和灾变中逐渐演化过来的,两个过程在地表形态演变中都有作用,而基于“渐变论”建立起来的现有地质理论,是无法解释清楚灾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质构造的。

因此,现有地质理论是无法适应我们寻找联合古陆分裂陆块运动方向需要的。

鉴于此,我们需要从渐变过程和灾变过程地壳运动动力机制分别考察,分别它们的异同,总结出一个能够适应渐变过程和灾变过程地壳运动动力机制作为指导,把两个过程所造成的不同地质构造区别开来,以便找到联合古陆分裂陆块运动方向,以利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我们首先以大西洋中脊、喜马拉雅山脉和2.5亿年前联合古陆的形成为例,分析渐变过程中地壳运动的动力机制及动力源。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

它最显著的特征是中部有条呈“S”型分布的大西洋中脊,距两岸距离大致均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呈“SSS”型分布特征。

这种构造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呢?

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两岸大陆曾经直接联合在一起,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导致大陆区岩石圈板块穹形隆起,使大陆破裂并拉伸开来分裂漂移,逐渐演化成现今的“SSS”型分布特征;这种假设是大陆区岩石圈穹形隆起在先,两岸大陆形成在后,动力来自地球内力作用。

另一种是两岸大陆形成后,在两岸大陆重力(垂向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大西洋中脊的形成,因此形成了“SSS”型分布特征。

这种形成模式,是两岸大陆形成在先,大西洋中脊形成在后,大西洋中脊形成的动力来自两岸大陆垂向应力共同作用。

前一种形成动力机制及动力来源,在前面我们已分析过,就渐变而言,无论是地球内力作用还是岩石圈板块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挤压应力作用,都不可能导致大陆区岩石圈板块穹形隆起并拉伸开来分裂漂移。

那么,大西洋“SSS”型分布特征形成的动力机制及动力源只能是后一种模式。

这说明,在大洋底深部有更古老的岩石,同时也是地幔一定深度相应产生形变的表现。

在海底地质年龄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北大西洋洋底两边缘,有中生代(侏罗纪1.37亿——1.95亿年)时期形成的古老沉积,这是沿大洋脊向两侧走滑的结果。

这说明大西洋中脊初始形成时间始于2亿多年前,而两岸大陆的形成则更早。

巨大的喜马拉雅褶皱山脉主要形成于第三纪。

这个大褶皱山脉的形成,影响到周围相邻广大地区相应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以水平挤压应力为主所造成的兴都库什山脉的褶曲、青藏高原的隆升、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主要是西部)的形成、中南半岛顺时针的偏转及其西边缘的坼裂,以及由此引起的垂向应力变化所导致的岩石圈板块升降运动和相应产生的地幔层一定深度的形变,从而导致了台湾海峡的形成、红海的形成、欧洲西面缓慢的隆升、大洋脊火山活动的增强等。

由此可以看出,渐变过程中,大褶皱山脉形成于移动大陆的前缘,动力主要来自于水平挤压应力作用,内部地体匹配较好。

陆块的运动方向,与大褶皱区垂向应力变化所导致的软流层物质的运动方向相反。

2.5亿年前,当联合古陆形成时,其内部仍以挤压应力为主,就像第三纪印度陆块与亚洲大陆碰撞在一起一样,由于陆块相互碰撞因挤压应力作用而褶皱,不仅向上隆升,而且向下伸延,相互碰撞挤压的结果是,联合古陆的总面积缩小,平均厚度增加,与此同时,因其自身重力作用引起垂向应力增大,导致联合古陆区及其附近岩石圈板块相应产生一定幅度沉陷,迫使其下软流层物质因挤压应力作用向相邻广大地壳薄弱地带移动,使相邻广大区域相应产生一定幅度隆升,形成隆升带。

这时的联合古陆,就像放在一个偌大的硅镁层洋盆里一样,就渐变而言是无法分裂漂移的。

通过以上我们对大西洋中脊、喜马拉雅山脉和2.5亿年前联合古陆形成动力机制的分析,渐变过程中,引起地壳运动的原因,可概括为:

因地球各圈层结构、性质的不同,在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不同层面、不同部位的应力差异引起的。

大褶皱山脉形成于移动大陆的前缘,内部地体匹配较好,陆块的移动方向,与大褶皱区垂向应力变化所导致的软流层物质的运动方向相反,渐变过程中这种地壳运动形式,我们可称为平衡运动。

其次,我们以假设2.5亿年前联合古陆的裂解,是由一个“灾变”即地外星体突然撞击地球造成的,来分析灾变过程中地壳运动的动力机制及动力源。

前面我们说过,能够造成联合古陆分裂并且使分裂陆块越过相邻广大隆起带的地外撞击,必然是一个较大的地外星体撞击地球所致。

那么,如此大的地外撞击,不仅会造成联合古陆的迅速分裂漂移,而且还会导致岩石圈板块大规模升降运动及其大断裂系统的形成、火山大喷发、气候巨变、生物大灭绝等必然后果的发生。

这说明这一系列灾难是由同一原因造成的不同结果,同时,在形成的时代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从形成的动力机制上讲,由于地外撞击的水平应力与垂向应力动力源来自同一位置,因此,主要由地外撞击水平应力作用造成的联合古陆分裂陆块的运动方向,和主要由地外撞击垂向应力作用所造成的地球内部软流层物质的运动方向相同,由此必然导致主要由地外撞击水平应力作用造成的联合古陆分裂陆块后缘褶皱带,以及主要由地外撞击垂向应力作用造成的撞击坑边缘沉降断裂带和相邻广大地区隆起带,有三带大致平行且呈弧形分布特征。

诚然,由于地球各圈层结构、性质的不同以及应力差异,三带分布状况不可能像环形山那样连续而完整。

从联合古陆分裂陆块形成的地质构造方面分析,由于分裂陆块后缘受到地外撞击巨大应力(主要是水平应力)作用,易形成后缘褶皱,内部地体匹配理应不是很好,前缘因山体倾覆、森林坍塌被埋入地下易形成古生物化石及含煤地层。

概括地讲,灾变过程所造成的联合古陆分裂陆块具有前缘成煤后缘成山的特征,其内部地体亦应具此特点。

另外,分裂之前曾直接联合在一起的陆块,在古地质、古生物、古气候等方面应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通过以上我们对灾变过程地壳运动动力机制的分析,如果我们把地外撞击的作用力视为外力的一种,那么,灾变过程中引起地壳运动的原因亦可概括为:

因地球各圈层结构、性质的不同,在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不同层面不同部位的应力差异引起的。

灾变过程中,大褶皱山脉形成于移动大陆的后缘,内部地体匹配理应不是很好,而且具有前缘成煤后缘成山的特征。

由于水平应力和垂向应力动力源同处一处,因此,主要由地外撞击水平应力造成的联合古陆分裂陆块运动方向,和主要由地外撞击垂向应力作用导致的地球内部软流层物质的运动方向相同。

灾变过程中,这种地壳运动形式,我们可称为不平衡运动。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对渐变过程和灾变过程地壳运动动力机制的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渐变过程还是灾变过程,引起地壳运动的原因可归纳为:

因地球各圈层结构、性质的不同,在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不同层面、不同部位的应力差异引起的。

简称应力机制。

渐变过程中的地壳运动可称为平衡运动,灾变过程中的地壳运动可称为不平衡运动。

内力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所产生的作用力。

能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能、重力能和地球自转产生的动能。

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重力能和地外撞击所产生的作用力,地表多种多样形态特征的形成,都是内力与外力,平衡与不平衡矛盾斗争和统一的结果。

应力是指定向压力。

根据应力差异引起的地壳运动性质和方向的不同,应力可分为水平应力和垂向应力。

水平应力是指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岩石圈板块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应力。

由此引起的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可使岩层因水平挤压应力作用而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一些大规模褶皱带、挤压带、狭长的山地和凹陷、岛弧和海沟,并能引起垂向应力发生变化。

垂向应力是指大致垂直于地球表面,各层面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应力。

由此引起的地壳运动以升降运动为主。

可导致范围较广地区的隆起和相邻广大地区的下降,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发生变化和重新分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拗陷、盆地和平原。

并能引起水平应力发生变化。

水平应力和垂向应力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二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密切联系。

依据我们以上对地壳运动动力机制的分析,所总结概括出的应力机制作为指导,对地球各大陆及大洋底地质构造进行分析,把渐变过程和灾变过程所形成的不同地质构造区别开来,以便找到2.5亿年前联合古陆分裂陆块运动方向,其反方向的交点位置就是地外撞击的位置,即撞击坑。

诚然,还需找到地外撞击的其它直接证据。

 

第二篇证明

 

古亚欧大陆的运动方向

古美洲大陆的运动方向

古非洲大陆的运动方向

古澳洲和南极洲的运动方向

大洋底

不得不导出的结论

月球和地球的对应关系说明了什么

 

第三章

古亚欧大陆的运动方向

在世界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亚欧大陆是全球各大陆中最大的一块大陆,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部宽平,南部相对较狭,呈现出“倒三角”形,山地和高原主要分布于东南部,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大陆东岸又有一连串呈弧形分布的群岛和深海沟。

从其内部复杂的地质构造、锯齿型的大陆边缘以及大陆东岸一连串呈弧形分布的群岛和深海沟就可以看出,亚欧大陆的地质构造亦是全球各大陆中最复杂的。

我们知道,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主要形成于第三纪。

这个大褶皱山脉的形成,使相邻广大地区相应发生了变化,但不会导致整个亚欧大陆发生大的变化。

那么,亚欧大陆复杂的地质构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就必须对其形成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以探究竟。

在亚欧大陆上,广泛分布有形成于石炭——二叠纪的大煤系,从世界地形和矿产分布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含煤层主要分布于地体的西北侧,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亚欧分界的乌拉尔山脉、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山地、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