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六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2986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七年级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七年级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七年级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七年级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六单元导学案.docx

《七年级六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六单元导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六单元导学案.docx

七年级六单元导学案

六单元导学案

21.《黔之驴》

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熟读成诵,疏通文意。

3、翻译文言文。

教学内容:

预习导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

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二、作者简介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

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

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

《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三、文学常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

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四、正音、读文

1、学生自读课文,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黔()窥()骇()遁()

噬()狎()踉()憖()

2、听老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

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3、学生举手朗读。

4、集体朗读。

五、合作交流

 1、小组共同完成:

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比一比,看看谁更快?

2、自我检测

(1)字词释意

好事者:

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

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莫相知:

虎大骇:

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

然往来视之:

益习其声:

终不敢搏:

益狎:

驴不胜怒:

蹄之:

虎因喜:

计之曰:

技止此耳:

断其喉:

尽其肉:

乃去:

  

(2)翻译句子:

①好事者船载以入。

②驴不胜怒,蹄之。

六、归纳小结:

归纳文章中的一词多义和特殊用法。

(找到相应例句并解释)

1、一词多义

(1)以为

(2)然(3)且

(4)因(5)之

2、古今异义词

去:

古义:

今义:

3、通假字

4、词类活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3、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教学内容:

文本研读、巩固提升

教学过程:

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二、合作交流

1、认真朗读全篇,复述文章的情节,表演驴与虎的故事。

2、研究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

动作的有:

心理的有:

3、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

初见驴时,虎()(),勾画出虎的心情;“驴一鸣,虎大(),远()”,进一步刻画了虎的心理;接下来“()”、“往来视之”、“()”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

”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4、多角度分析故事的寓意

从驴的角度:

从虎的角度:

从旁观者的角度:

5、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

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

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四、巩固提升能力训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

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填空

(1)《黔之驴》选自            ,作者________,字   ,____代文学家。

黔,地名,包括现     、       等省的部分地区。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

唐朝__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蔽林间窥之(     )⑵远遁(      )

⑶以为且噬己也(     )⑷蹄之(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

⑶驴不胜怒,蹄之。

译: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

4、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                 ⑵                  

5、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学后反思:

 

《陋室铭》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二、学习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学习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三、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0),字梦得,唐代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著名诗人,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进步思想家。

刘禹锡为人正直,在政治上主张法治。

唐顺宗时(唐代中后期),刘禹锡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

在文学上他比较重视文艺的社会价值。

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中,有不少具有明显的进取精神。

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有《刘梦德文集》四十卷传世。

知识链接

“铭”: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

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托物言志写法:

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学习过程

(一):

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A级)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

(学习方法:

参考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

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陋室()德馨()调素琴()鸿儒()案牍()西蜀()

(二):

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B级)一试身手,我最棒。

(学习方法:

对照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与巳学过和知识,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①有仙则名()②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室()④惟吾德馨()

⑤鸿儒()⑥白丁()

⑦调素琴()⑧阅金经()

⑨丝竹()⑩案牍()

⑾乱耳()⑿劳形()

2、写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3、翻译句子: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孔子云:

“何陋之有?

4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三):

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B级)相信自己,我能行。

(学法:

学生先注意听别人读课文,然后标画之后讨论,最后集体交流)

1、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

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用“”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全文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这些是实写,虚写的句子是:

(3)有一句诗说:

“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表明作者以古代明贤自况的句子是:

(5)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㈣自展:

解析课文(C级)展示风采,我精彩。

(学法: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

“解析”部分先由学生试做或思考,自展课时再由老师引导学生将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解析到位。

1本文题目是《陋室铭》,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有什么作用?

 

2、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请概括。

这些是写“陋室”的“陋”吗?

 

4、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五)主旨探究

《陋室铭》通过对_________的描绘,极力形容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节操,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隐逸情趣(志趣)。

23.《爱莲说》  

 学习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一、了解作者、体裁。

   ⒈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的范畴,通常借说明。

⒉了解本文的作者。

周敦颐(1017-1073)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先生。

二、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蕃()濯()淤()涟()亵()鲜()有闻

三、解释下列加横点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香远益清()(4)亭亭净植()

(5)濯清涟而不妖()()(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8)同予者何人?

()

(9)宜乎众矣()

课堂学习:

一、交流预习情况。

二、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字词,先在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1.试着翻译以下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分组合作探究:

1.作者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

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欢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

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4.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6.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四、小结。

课后拓展: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

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因为它  

2.默写课文。

24.《口技》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课文记叙的内容,感知“善”字在全文中的作用;背诵课文,并能疏通文意;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表现的作用;

3、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4、感受中华名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

【知识链接】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

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

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

且其中还有腹语术。

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预习积累】

1、完成文学常识填空。

《口技》作者,字,福建晋江人;选自,是代编选的笔记小说。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林嗣环()少顷()()无敢哗者()犬吠()呓语()叱()齁声()咳嗽()()意少舒()()

中间()曳屋许许声()()几欲()撤屏视之()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或短语)的意思。

4、背诵全文,组长检查,给予评分。

【自主学习】文言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会,古:

________今:

_______ 但,古:

________今:

_______

稍稍,古:

_______今:

_______中间,古:

________今:

_______

股,古:

________今:

_______ 走,古:

________今:

_______

是,古:

________今:

_______虽,古:

________今:

_______

3、词类活用。

会宾客大宴妇抚儿乳

侧目不能名其一处也

京中有善口技者遥闻深巷中犬吠 

妇手拍儿声众妙毕备

4、通假字。

满坐寂然:

5、特殊句式。

倒装句:

会宾客大宴  

6、找出文中的时间词,小组讨论争取找的完整并分类。

时间词语:

a表示突然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_________

c表示两事相继发生__________d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__________

e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分析课文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场面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

作者评论

听众

反应

 

 

 

 

 

 

 

 

 

 

 

 

3、情节发展情况

 

4、全文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5、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为什么?

 

6、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7、思考:

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

这一段有何作用?

 

 

【写作指导】总结本文的艺术手法:

 

【课堂小结】根据课文填空

一张,两三件,四方,听的五,六,心里七八,好似九,真乃十。

25、诗词五首导学案

自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自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学习方法

诵读、背诵、讨论理解。

作者介绍

陶渊明,字元亮,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

“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就离职回乡。

《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

课文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大约写作者归田后12年。

王湾,唐代诗人。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

陈子昂,唐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因病逝世,今存诗240首,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散曲家,号东篱,大都(北京人)。

课文说明

《饮酒》选自《陶渊明集》。

《饮酒》诗共20首,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都是诗人酒后偶然的题咏,借以即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

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第五首,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它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十二年(417),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次北固山下》,在唐朝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律却使他留名青史。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登幽州台歌》,幽州台,传说是燕昭王(前335—前279)为招纳人才所筑,陈子昂登上台,缅怀追念,顺着历史的时间轴往前追溯,却看不见九百多年前的这位燕国之君,不禁长叹:

再也看不到古代的明君。

放眼后世,同样看不到广纳贤才的君主,胸中波澜涌动,感概不已。

想到宇宙茫茫,大地辽阔,自己一个人站在这里,谁能来倾听这一番豪情美意?

只有悲伤流泪。

《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

后人多取其题面之意,咏边塞征战之事。

本试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

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的淋漓尽致。

因此,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自学过程

(一):

读顺课文,积累常识。

(A级)做一做,我能过关。

(学法:

参考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和知识链接)

1、请写出每首诗词的作者、朝代、体裁、出处。

篇名

作者

朝代

体裁

出处

(二):

读通诗词,掌握重点词义,默写诗句。

(B级)一试身手,我最棒。

(学法:

先听录音,然后读背诗词,小组长处背诵,师徒讨论。

3、熟练背诵全文。

4、边自学边解释下列画线词词义

悠然见南山海日生残夜

甲光向日金鳞开

5、默写句子

①采菊东篱下,。

②,欲辨已忘言。

③,归雁洛阳边。

④潮平两岸阔,。

6、翻译句子。

 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7、《饮酒》的作者是,______(朝)文学家。

字____,名潜,古代田园诗代表人物。

王湾,代诗人,他写的,描绘了他客游他乡的羁旅心情,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李贺,唐代诗人号称,《雁门太守行》是一首典型的诗。

《天净沙·秋思》此曲选自《》,天净沙,,作者,元代、。

后人称这首曲为“”。

(三):

读懂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B级)相信自己,我能行。

8、从《饮酒》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理?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

(1)展开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即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天净沙·秋思》这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自展:

课文解析(C级)过关斩将,我最精彩。

(学法:

学生根据理解结合前面知识,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12、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13、《雁门太守行》全诗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两个场景,前四句描绘了什么内容?

后四句描绘了什么内容?

 

14、《天净沙秋思》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内容,想象曲中描绘的画面,然后说说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