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教研课.docx
《课题教研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教研课.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教研课
课题教研课:
《玩出了名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待、阅”5个生字。
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3.了解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磨镜片的,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教学重点:
1.通过放手让学生自读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2.了解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磨镜片的,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导入:
刚才的课间10分钟,你们在干什么呀?
(玩)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都玩的挺开心的,那么一说到玩,大家一定有许多觉得好玩的事情,你们平常最爱玩些什么呢?
谁愿意来说一说,喜欢玩什么?
在玩中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交流。
(小朋友说的玩可以使我们学到知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的快乐)
3.师小结:
大家都很喜欢玩,玩的花样还真多,收获也不少。
甚至有人在玩的过程中有了重大发明,你们相信吗?
4.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玩有关(板书:
玩出了名堂)生齐读课题,纠正读音“堂”是轻声,再齐读课题。
二、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过渡:
读完了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1.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在PPT上。
a.什么是“名堂”?
b.谁玩出了名堂?
c.他玩的是什么?
d.怎么玩的?
e.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过渡: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会思考!
提的问题很有水平!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可以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标出自然段,
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同桌之间互相听一听,有没有读准,读通顺。
2.学习生字
课文里出现的生字你们会读了吗?
哪位小朋友来做做小老师?
堂镜访闲阅简随腿拜具
(1)带上拼音宝宝认识,指名学生拼读。
(2)讲解堂、镜、访注意后鼻音的发音。
(3)“闲”与“阅”、“简”,“腿”与“随”要注意笔顺。
(4)“镜、访”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拜”的右边是四横,“具”的里面是在横,不要少写一横。
(6)去掉拼音宝宝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指名学生认读)
(7)那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
3.出示词语
看守磨镜片待着调节
浪费清闲细微简单
聘请拜访阅读千里迢迢
放大镜显微镜
(1)引导学生多形式读(开小火车,当小老师读)
(2)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把这些字放在第一排?
(都有多音字)能为它们找到另一个读音并交一个朋友吗?
(3)读第二、三排的词
(4)放大镜、显微镜是怎样的,大家见过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
A.简介放大镜(出示实物):
它运用凸透镜原理,能把原先的事物放大若干倍,用来看细小的东西;放大镜的发明者有的说是中国的一名工艺匠,有的说是十三世纪英国的学者罗杰、贝肯等,说法不一。
B.出示图片或实物、资料简介显微镜。
过渡:
刚才我们与生字新词交上了朋友,现在请你们再读一读课文。
可以邀上你的同桌一起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帮一帮
3.把这些生字,词语带到课文中认识,分节朗读课文并正音。
过渡:
现在,谁能解答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那些问题?
谁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填空:
列文虎克玩(),玩出了大名堂,发明了(),发现了()。
三、解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这一段。
b议一议。
玩耍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c.语言引述: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中产生的。
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呢?
出有关的句子。
2.第二、三自然段。
a.读一读。
指名多人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的读音。
b.说一说。
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
是怎么玩的?
“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
(1)要把这么厚的玻璃四周磨薄,那是多么枯燥的一件事,可列文虎克却玩得不亦乐乎,想一想,他一边磨一边会怎样想?
(2)指名回答,教师要注意点拨:
尽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为他喜欢,他想用它来看细微的东西,所以他才玩得这么投入。
过渡:
别小看这磨镜片,可不容易呢,他那时候可没有先进的机器,就靠自己用双手和简单的工具一点点磨、磨平、磨细、磨薄。
请你再读读这句话
c.想一想。
从他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
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d.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他的这种玩法的看法。
e.带着赞赏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四、课后活动
搜集并阅读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
潘素娜
《花钟》教学案例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2.精读课文,细细品味。
a.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归纳现象
读一读:
你发现了一个什么有趣的现象
填一填: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睡莲()
万瘦菊()烟草花()月光花()昙花()
议一议:
作者用不同的句式来描述花的开放,这样的方法好吗?
赏一赏:
将收集的文中几种花盛开的图片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下。
品一品:
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悟它的美。
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揭示原因
细读课文,思考: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小组交流:
:
通过读书,你找到了答案了吗?
集体交流: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开花不同的原因呢?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揭示原因:
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联系。
c.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花钟制作的巧妙
回顾全文,说说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做法妙在哪里?
齐读课文,读出对修建奇妙花钟的赞叹。
3.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潘素娜
教学反思:
《花钟》
《花钟》一文,课文的第一段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各种花儿开放的美丽形态。
我通过精美的课件,丰富生动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的境界。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在教学第一段中,我精心预设,使课堂精彩纷呈。
我们知道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时间的安排,课堂的话题范围,课堂的节奏与进度,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应该在课前进行必要的预期。
因为真正平等的对话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挑战。
1.对文本的精心预设。
语文文本的意义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构建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有效对话。
而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必须先学生而学,先学生而揣摩、体验。
在这个片段中,我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各种花的特点(包括花的外形、颜色、香味等)了如指掌,同时又深深陶醉于文中优美的文字,正因为对教材有如此透彻的理解,才会对文本有独到的解读。
如:
学生欣赏了花的课件之后,他们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由此可见,他们的感受是零碎的,不完整的。
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我巧妙地一引:
“老师想把你们说的词连成一句话读一读,好吗?
”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个由词语到句子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头脑中对花的表象更加丰富、完整。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2.从学生角度出发,精心做好生本预设。
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预设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有兴趣学;预设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预设学生学习路上生成的个性化体验,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望;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细腻的观察,往往就发现不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现不了教学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出现真正充满生命气息的灵动的课堂。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欣然怒放”一词的意思还是比较困难的,在这堂课中,我们看到当第一个学生说“欣然怒放”就是开得很大的时候,我亲切地对她说“你能用动作来表示万寿菊是怎样开放的吗?
”学生的动作表演只能说是一般花儿开放都有的样子。
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欣然怒放”就像过年时燃放的烟花。
这一描述实在是太精彩了,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来自学生的生成资源,要求学生带着观看烟花绽放时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
这时学生对“欣然怒放”这一词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学生脑海中不仅有丰富的表象,还有对情感的顿悟。
也正因为此,学生的朗读才能如此到位,声情并茂。
潘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