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2888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情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情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情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情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情结.docx

《情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情结.docx

情结

 

首页博文目录图片关于我

个人资料

小院农夫

播客

微博

加好友发纸条

写留言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757

∙博客访问:

55,612

∙关注人气:

14

相关博文

∙光棍节活动热情上线!

新浪官博

∙说真的,我真的...

wu2198

∙假期休眠状态(牛牛3)。

徐静蕾

∙你把马化腾给我叫过来

李承鹏

∙发人深思的哲学漫画

百年一人

∙求职压力使大学生热衷喝酒拍马

丑鱼尼莫

∙第六百二十二篇&bu

马未都

∙选秀女模特脱光究竟想干什么?

马善记

∙故事是瞎编的......[

萨苏

∙达人钧钧博客突破7700万啦

达人钧钧

∙12星座女最般配的恋人

爱情魔法师

粉红小屋歌女唱甜蜜蜜

天下真的有免费午餐

四男凌晨持刀抢劫超市

实拍国外美女疯狂群殴

性感尤物,美体勾魂

睡一晚梦幻洛丽塔之床

更多>>

推荐博文

我与奥巴马的G20对话

芮成钢

∙论真性情

周国平

∙顶部判断及暴跌后抢反弹技巧

赢在龙头资金论市

∙中国通胀——美国货币战争及中

谢百三

∙为什么传言印花税上调

老农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唯一遗憾

王永

∙醉首尔.醉在态度--再访韩国学到

iverding

∙哈尔滨的第一场大雪

张必英

∙好大一场雪

混在警营

∙老版易瑞沙停产,NATCO公司为防

印度易瑞沙

查看更多>>

正文字体大小:

大中小

我喜欢的教学设计之14《再别康桥》

(2009-03-2010:

26:

33)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九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湖林学校  李丽华

一、      教学思路:

1、现代诗歌的教学重在诵读,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背。

因此运用多种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情景交融是本诗显著的特点,因此通过品读赏析这一特点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2、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会诗人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喜爱之情。

3、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和喜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

1、结合具体的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

1、诵读吟咏2、师生对话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很高兴,来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

能用你们的掌声来欢迎我和所有的听课老师吗?

谢谢。

你们那热烈的掌声和温馨的笑容,我让感到真诚和热情。

匆匆的相聚后又是匆匆的别离,人生总是如此。

让我们有王勃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和旷达吧。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走进诗歌的殿堂,离别的诗歌作数不胜数,大家想想学过哪些有关离别的诗歌?

能给我们吟咏几句吗?

(学生回忆)

还有许多离别的诗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印象如此深刻,让我特别感动。

在刚才回忆的离别诗句中,我们发现:

诗人要离别的对象都是人,而在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诗人离别的却是他那至爱的母校。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同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解题

1、“再别”告诉我们是再次的离别。

离别哪里?

康桥。

康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诗人来到这里,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听课,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

这里,波光潋滟,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碧空如洗。

风光旖旎的康桥生活让诗人魂牵梦绕。

1928年诗人再度回到母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不让他激动万分?

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

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诗人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

(三)、诵读欣赏,整体感知

1、说到这,我早已抑制不住心中对康桥的神往。

现在让我们欢迎语文科代表给我们深情朗读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

(大家拿笔划上应该积累的字词)

师板书:

青荇  浮藻  篙   溯   笙萧

2、自古以来,离别让人体验的不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戚,就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惆怅和无奈,或者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的苦涩。

同样是别离,诗人徐志摩却有着别样的情感。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听录音,想想《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母校怎样的情感。

(依恋、喜爱)

能说说录音朗读与这位同学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3、学生齐读。

现在大家应该有了一种想读的欲望了吧,请同学们带上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依恋,齐声朗读

(四)、研读诗歌。

师:

诗人对母校深深的依恋和喜爱之情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你能找出哪些诗句清晰地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

(1)有意连用三个“轻轻”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那至深的依恋之情竟在招手之间幻成西天的云彩。

(2)诗人依恋康桥、喜爱康桥,尤其爱康桥这里的什么?

这些景物是什么?

(金柳、青荇、清潭)

(3)它们美在哪里,能赢得作者如此的喜爱?

“金柳”:

比喻、新娘:

温润可人 柔美娇媚

“青荇”又是怎样的呢?

油油:

光润的样子,水流和悦

招摇: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这时我仿佛看到:

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好美的景啊!

难怪诗人甘心做康河柔波里一条招摇的水草。

(4)清潭:

是天上的虹

(5)这梦境般的康桥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怎样的强烈冲动?

(寻梦、放歌)

诗人撑一支长篙,在微风轻拂、水波轻涌的康河泛舟,向那青草更青漫溯,去追寻他的梦。

什么梦?

不觉中已满载了一船的星辉,诗人想在这青草更青处,在这星辉斑斓里放歌。

(6)放歌了吗?

为什么在离别之际不表现出这放歌的狂态呢?

(康河太美丽了。

在这星辉斑斓的深夜里,新娘已进入睡梦中了,就让无言、静默与康桥作最美的告别吧)

(五)、讲到这,我们已难忘康桥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在这美景中,难怪诗人甘心做康河柔波里一条招摇的水草。

我们现在无法徜徉在风光秀丽的康桥里,可我们可以让它成为心头的记忆。

课堂背诵。

(六)、古人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这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把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

现在请大家选择《再别康桥》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那一节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绘这情景交融的画面。

交流

(参考)康河岸边,西下的夕阳给河畔的青柳披上了金色玉缕,在微风轻拂下,犹如那秀美婀娜的新娘。

轻摆的柔影倒映在微波轻涌的康河里,那柔媚的艳影,怎不让人心头荡漾。

(七)总结:

无论何种语言,都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情。

在康桥的夕阳中,榆荫下,青草更青处,在康河的柔波里,浮藻见,到处飘洒着诗人的情,到处沉淀着诗人的梦。

有人说:

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让我们因爱诗而更加热爱生活吧。

现在我想把这首优美的抒情诗送给大家,祝愿所有的同学在这充满拼搏的初三生活里,能过的更快乐、美好,难忘、充实。

教师诵读。

(八)、作业布置。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李丽华

教学《再别康桥》,虽然经过反复备课,似已胸有成竹,可是面对一个陌生的班级,还是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有些环节处理上略显急促,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完全体现,留下了不少遗憾。

一、过于注重课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引导

《再别康桥》是首优美的现代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徐志摩在离别母校时对康桥无比眷恋、喜爱之情。

我抓住“再别”这文眼由学生回忆学过的离别诗进行导入。

一开始学生就给了我一个冷反映,大多数学生没能回忆起离别诗,只有一位学生说出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后就一阵沉默。

而我急于想完成此环节,就引导学生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后,又说出了一些送别诗的诗题:

如《淮上与友人别》《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就匆匆进行小结引入:

在这些离别诗中诗人要离别的对象大都是故人,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诗人离别的却是他那至爱的母校。

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

看似顺利的完成了课堂导入,其实不难发现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课堂设计,而忽略了学生实际。

在未知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教师应要有多种的情境预设,再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创设教学方法。

在学生一时无法回忆学过的离别诗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这样处理:

教师说出诗句的上句,由学生说出下句;也可以教师说出诗歌的题目,再由学生回忆相关诗句。

这样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达到复习旧知识的目的。

二、侧重教师主导发挥,忽略学生主体调动

课后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就是研读诗歌部分,原本的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发挥:

(1)哪些诗句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

(2)诗人依恋康桥、喜爱康桥,尤其爱康桥这里的什么?

(3)它们美在哪里,能赢得作者如此的喜爱?

可是课堂教学的结果却变成了问答式,而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却成了主体,学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倾听者。

因为之前的课堂导入环节,学生的不主动情绪深深的影响了我,使我在这个环节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种遏制是新课改课堂中一大败笔。

其实,即使在学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碍时,教师也应多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课堂结构的完美。

三、侧重教师个人意识,忽略了课堂细节

这堂课里,我太过于重视课堂设计的完整性,教学环节的完成不自觉的在个人意识的主宰下实现,因此也忽视了课堂上出现的细节。

其一是在教师让学生想想《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母校怎样的情感时,学生的答案纷呈,有依舍,眷恋、热爱、别离的忧伤等,而我只抓住“依恋”和“喜爱”之情,对于“忧伤”却没有给予回复。

其二是课堂随笔练习时,要求选择《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最喜欢的一节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绘这情景交融的画面,在5分钟时,完成随笔的学生几乎没有,但是写上一两句话的却大有人在,而我忽略了这一细节,没有让学生展示他们随笔,这又是由于教师力求完美的心欲造成的缺失。

细微之处见真功,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不容忽视,细节的处理得当与否,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个人资料

温大学人

播客

微博

加好友发纸条

写留言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122

∙博客访问:

28,696

∙关注人气:

7

相关博文

∙光棍节活动热情上线!

新浪官博

∙吓人,消气,感动 &

萨苏

∙12星座女最般配的恋人

爱情魔法师

∙别让瞎说成为习惯

但斌

∙第六百二十一篇&bu

马未都

∙选秀女模特脱光究竟想干什么?

马善记

∙补充_“小朋友们”不要看《超

莲花密境钦措贺紫宸

∙时评:

中国男人何时能“立”(

柯云路

∙女人补血吃什么食物

囚笼里的千千

∙横店看拍电影忆捉弄名角往事8

严建设

∙黄宏、陈思思为何能突然升官(

王南方

袋鼠肉汉堡,你敢吃么

喜马拉雅峭壁冒死采蜜人

首飞国产水陆两栖飞机

男子假装喝醉碰瓷现场

韩国酒店大堂里肆无忌惮

维多利亚的秘密后台探秘

更多>>

推荐博文

陆琪:

《此间的黑暗》——中国

简单陆琪

∙寻觅

栢丽大道

∙三门峡:

仰韶文化 泽披华夏

杨建国

∙关于日本厕所的随笔

萨苏

∙抹黑毛泽东父子意欲何为

水方朔之枫情

∙十年庆典,百年梦想——11月13

原汁原味的感动

∙赵秀富原创歌曲:

阿妈的期盼(

让音乐感动世界

∙魅力边城满洲里

张源

∙胡杨林之歌(歌词)文/欧阳倩

欧阳倩

∙20101112唐师曾:

记者节,李普

peaceduck唐老鸭

查看更多>>

谁看过这篇博文

deep_m…

1月14日

正文字体大小:

大中小

《再别康桥》:

一个诗人和一个世界的单独对话

(2008-12-0420:

55:

37)

转载

标签:

《再别康桥》

审美主体

诗感

徐志摩

康河

文化

分类:

师者言

一个诗人和一个世界的单独对话

——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

孙良好

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

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

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6年1月,“三十而立”的徐志摩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坦言康桥于他生命非同寻常的意义。

这个来自浙江海宁的富商之子,从小就被誉为聪慧“神童”,平时无需苦学却成绩甚佳,在作文方面尤善。

因为父亲的厚望和自己的好学,他得以游学中外:

在国内,他先后就读于杭州府一中、上海浸信会学院、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国外,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剑桥大学。

在这些堪称著名的学府中,根据父亲的要求和自己的选择,他学过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最后才一头扎入文学。

而这最后的“扎入”,正是康桥的洗礼所致。

康桥的英文名是Cambrige,今通译“剑桥”,这座小城因为一所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剑桥大学而举世闻名。

1920年9月,以《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论文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的徐志摩,为了追随心仪的罗素第一次踏访这个日后让他梦萦魂牵的所在。

在同样作于1926年1月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的文章中,徐志摩细诉其中原委:

“我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买船票过大西洋,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

谁知一到英国才知道事情变样了:

一为他在战时主张和平,二为他离婚,罗素叫康桥给除名了,他原来是TrinityCollege(三一学院,引者注)的Fellow(英国大学里的特别研究员,引者注),这来他的Fellowship也给取消了。

他回英国后就在伦敦住下,夫妻两人卖文章过日子。

因此我也不曾遂我从学的始愿。

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我认识了狄更生先生。

……他看出我的烦闷,劝我到康桥去,他自己是王家学院(KingsCollege)的Fellow。

我就写信去问两个学院,回信都说学额早满了,随后还是狄更生先生替我去在他的学院里说好了,给我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讲。

从此黑方巾黑披袍的风光也被我占着了。

”正是在“康桥”美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校园建筑和极其自由的学术氛围中,诗人的性灵被彻底开启了,他从知识的牢笼中解脱,“想飞”的灵魂从此有了理想的栖息之所。

1922年8月,徐志摩离英返国前夕,作了一首《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是“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把自己对这个理想的栖息之所的感情和盘托出。

是呵,在这个理想的栖息之所,他的文学想象如缤纷的花雨纷纷洒落,早年的经世治国之梦渐渐消褪;也是在这个理想的栖息之所,他的爱情故事开始显出惊世骇俗的最初迹象。

当风华绝代的林徽因在他眼前闪现时,他追求真爱情的意识变得如此清晰而坚定,在给发妻张幼仪要求离婚的信中,声称“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离婚乃“自由之偿还自由”的伟大举措。

回国后,他不顾恩师梁启超来信的规劝,复信表露“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的爱情宣言。

当苦恋林徽因无果后,他的情感转向已是有夫之妇的京城名媛陆小曼,在那本著名的《爱眉小札·志摩日记》中记录着“我只要你;有你我就忘却一切,我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要了,因为我什么都有了”的至情之言。

但是,当时的社会对徐志摩这种情爱是有极大争议的,他的第二次欧游很大程度上就缘于他与陆小曼的罗曼史在北京闹得满城风雨之故。

就在这次欧游之后,他写下了上面提及的名文《我所知道的康桥》,除了细诉自己1920年离美赴英的原委之外,在文末又满怀深情地倾诉:

“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

”从中,我们不难读出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分量——有“思乡的隐忧”而无“去国”的哀愁!

然而,破除种种阻力取得“有情人终成眷属”结果的徐志摩和陆小曼,“神仙伴侣”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由于陆小曼生活上的奢侈豪华、挥霍无度和恣意纵情,徐志摩弄得身心俱疲。

1928年6月,在反复规劝陆小曼无效之后,徐志摩再度出国漫游,8月初,他第三次来到英国,重返他的的“精神依恋之乡”——康桥。

三个月后,徐志摩在“中国海上”作成中国新诗史上的著名篇什——《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原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第1卷10期,后收入徐志摩的第三本诗集——《猛虎集》,上海新月书店1931年8月出版。

这本诗集是徐志摩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此前的1925年8月自费出版过《志摩的诗》,1927年9月上海新月书店出版过《翡冷翠的一夜》。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魂断蓝天”后,他的学生陈梦家为他编了第四个诗集——《云游》,由陆小曼作序,上海新月书店1932年7月出版。

  《再别康桥》的基调是宁静的,在三个“轻轻的”动作衬托下,康桥的黄昏作别静静地拉开序幕,这让我们很自然就想起诗人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的絮语:

“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

接下来我们马上就发现,诗人虽然写的是“康桥”,可诗歌的主体部分写的却分明是康河。

原来,在诗人眼里,“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

这就如同北京大学的灵性在未名湖上,华东师范大学的灵性在丽娃河上一样。

老子曰:

“上善若水”,这些依傍著名学府的“水”,不仅是她的美丽,更由于青春、知识、友谊、爱情的积聚,会在无数游学于此的学子的生命中留下无法抹去的深刻印记。

康桥于徐志摩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康河则是这个理想世界的自然载体。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是诗人在客观中静观的景象,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谓的“无我之境”。

紧接着的“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则是生动的描述,是诗人主观介入之后的感触,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谓的“有我之境”。

当代美学特别强调审美的本质在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正是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热情召唤;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不正是审美主体积极融入的情态吗?

可诗人还不满足于这过于实在的相互交融,希望在想落天外中拓展审美空间。

于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诗人拜伦当年曾经游玩过的水潭,在诗人眼里不再是一泓“清泉”,而幻化成“天上虹”。

不过,这“天上虹”没有在天上自由游荡,而是“揉碎在浮藻间”,原来,“彩虹”只是诗人“沉淀着”的梦的寄托。

那么,就开始“寻梦”吧!

因为是在康河,所以需要“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诗人的梦或许就在那里隐藏着呢。

又因为是夜晚,所以可以“满载一船星辉”,在这样一种虚实相生——时而由实入虚,时而由虚返实的“幻境”中,诗人忍不住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以不辜负这个可以让人忘却一切尘世烦恼的世界对他的钟爱与赐予。

但是,诗人又害怕“放歌”会破坏康桥世界的宁静祥和,“悄悄”的别离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这时候,诗人注意到原本喧闹的夏虫也处于“沉默”的状态,看来,“康桥”需要的确是“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细心的读者可在诗歌的最后一节发现,诗人在“悄悄”的别离时不再是诗歌开首那种依依惜别的心情,“不带走一片云彩”,分明是一种细心呵护的状态,“康桥”世界也因此恢复她固有的自足性和完整性。

   从古至今,中国的别离诗吟唱不绝。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些被古今学子反复诵读的佳句中,人与人之间那种弥足珍贵的情谊,曾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可动容的背后却是愁云惨淡,悲情弥漫。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很有些不同:

诗中除了诗人,就只有原本无语的康桥世界。

这是一个诗人和一个世界在单独对话,没有“愁”,也没有“悲”,因为康桥的世界里有诗人梦的归宿——“单纯信仰”的寄托之所,这种“单纯信仰”按诗人挚友胡适先生的说法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徐志摩曾形象地以人身比诗:

“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

在《再别康桥》中,类似流水波纹的建筑美,色彩丰富、光影谐调、动静结合的绘画美,回环往复、大体押韵的音乐美,和“诗感”或原动的诗意相互支撑,建构了一首堪称经典的现代诗。

 

1恋母情结,

又称俄底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

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

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人称mamaboy).

恋母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

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

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

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

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

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

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

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

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

被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

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

俄底浦斯挖了双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流。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

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

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

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

恋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

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

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

我们把恋母情结及其变化进行编码,3-6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

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

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

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

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恋母情结的反映,知识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

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

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

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与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

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

这就是第三恋母情结。

为什么恋母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

这是因为,恋母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

心中的意象不会随着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