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散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散文阅读.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散文阅读
第二部分 散文阅读
命题分析
近年来,不少省市的高考试题中一直有散文体裁出现,2017年高考全国卷也引入了散文的考查。
散文内容丰富,题型灵活,可以预测,在今后的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中,很可能还会出现散文这一体裁。
下面是近三年各省市地区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一览表:
时间
卷别
作品
作者
设题形式
2018
北京卷
《水缸里的文学》
苏童
主客观题结合
浙江卷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主观题
天津卷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主客观题结合
2017
全国卷Ⅱ
《窗子以外》
林徽因
主客观题结合
全国卷Ⅲ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主客观题结合
北京卷
《根河之恋》
叶梅
主客观题结合
天津卷
《挺拔之姿》
朱以撒
主客观题结合
2016
北京卷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陈忠实
主客观题结合
天津卷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主客观题结合
上海卷
《湖殇》
熊久红
主观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
①考查散文的省份试卷,所选文章以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为主,在近三年语文高考试题中没有外国散文出现,但不能因此放弃对外国散文阅读的练习,在以往高考试题中,仍偶有外国散文出现,如2014年安徽卷选择的是美国作家西格德·F.奥尔森的《独木舟之道》。
②从所设的散文类阅读试题来看,《考试大纲》中的考点都有所涉及,但理解语句含意、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一直是散文类阅读考查的重点。
走进高考 【p243】
(2018·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
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
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
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
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
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
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
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
(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
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
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
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
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
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
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
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
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
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
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
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
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
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
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
雄踞:
颇有气势地蹲坐。
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热烈:
热闹,眼花缭乱。
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正规:
与想象的标准吻合。
D.卖弄泛滥的情感
泛滥:
过度,不加节制。
※【答案讲评】B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热烈,本义为“情绪高昂,兴奋激动”,在文中是指“梦想”产生的强烈,传达出童年时期的作者极其强烈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B项将其解释为“热闹,眼花缭乱”不恰当。
)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答案讲评】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原文第⑥段只是说“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这种“一无所有”“先天不足”的童年生活给了“我”“格外”的好奇心,但这并不代表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同时,这样的生活也不是“刺激想象”的唯一条件。
)
20.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不同:
①在细节的描述上更加具体,如细致地描写了仙女钻出蚌壳由小变大的过程。
②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仙女带来的各种美味佳肴与孩子的喜好有直接关系。
③故事的场景与孩子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如奔向自己家里的八仙桌,往来于桌子与水缸之间。
作用:
①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对“我”的重要意义。
②表现出儿童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下儿童的独特心理。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作答第一问,要仔细阅读③④两段,会发现作者对仙女梦想的描述和第③段的童话故事虽然有相似性,但是还是有明显的不同。
作者梦想中的河蚌仙女故事,有较多详细而具体的描写,如仙女怎么出现,仙女都做了哪些饭菜,还有作者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口味爱好。
回答第二问,思考这样写的作用,应该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
这种极富想象力的描写,体现了河蚌仙女故事对作者的影响,其中对各种美味佳肴的描写,也体现了物质匮乏时期儿童独特的心理感受。
]
2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寓意:
①“我”的文学梦是从对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中萌发的。
水缸是“我”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
②水缸的记忆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水缸”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文学世界的象征。
效果:
①既形象又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虚实结合,凸显主题。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本题实则是问本文标题的深刻寓意。
作答本题第一问,应该从文中找到一些相关的语句,如第①段中的“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第⑤段中的“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第⑥段中的“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据此可以获得答案信息“水缸萌芽了作者的文学梦”“水缸是作者童年精神世界的寄托”。
又如第⑧段中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从一只水缸……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据此可以获得答案信息“水缸是作者的创作源泉”等。
作答第二问,思考这个标题的表达效果,一般要从对读者阅读产生的影响、主旨等方面思考,“水缸里的文学”,这种奇妙的表达,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想象力的标题,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
22.作者说:
“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
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
要求:
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这类非书本的阅读是人最纯粹的心灵阅读方式。
比如,婴儿对父母的阅读,这是人生命之初最深刻的阅读方式了。
因为拥有对父母无条件的爱和依赖,孩子得以通过了解父母而了解这个世界。
这样的阅读直接而无处不在。
因为阅读,一个一无所知的婴儿才得以成长为一个具有成熟思想的人。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中说“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要求“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
作答本题,首先要选取一个合适的“非书本的‘阅读’”对象,然后针对选取的对象谈感受。
这种“阅读”体验可以来自人,也可以来自物,也可以来自某种精神。
注意写出通过阅读对象而产生的体验和感悟,注意体验、感悟应积极而健康。
]
考点探究 【p244】
散文阅读与小说阅读考点多有重复部分,二者同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前面小说阅读部分已有详细解读的,此处便不多作论述。
一、理解 B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概念”在这里一般指词语。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
“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或体现作者观点的,或反映深层含义的,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字词。
“文中”,就是指具体的或确定的语言环境,可以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
“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指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具体的语境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并不是理解词典中诠释的意思,而是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
具体地说,就是理解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理解非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的特定的表达意义,包括概念的内涵义、概括义、引申义、隐含义、比喻义等临时意义和附加意义。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考查的“重要词语”主要有:
①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词语;②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③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④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关键词语;⑤在结构上起过渡或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具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主要考查的角度为:
①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②一个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的临时意义、隐含意义或修辞义;③词语或关联词语在确定的语境中的选择和使用;④指示代词在确定的语境中的指代内容;⑤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⑥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常用答题模式:
词语本义+语境义+在情感、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解题要领:
1.联系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义。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某种修辞手法赋予一些“重要词语”以特殊含义,如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弄清词语的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语体义、仿词义等。
3.结合文章分清层面,提取信息,立足全文,概括要点。
4.结合文章主旨理解词义。
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往往和作者的思想观点、文章主旨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这类词语的理解还要和文章的思想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尤其是要求联系全文的词语。
设题角度Ⅰ: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命题形式】①说说你对××词的理解;②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③句中××一词指代什么。
【答题要领】理解重要词语,基本原则是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依据整篇文章或词语所在的段落及前后句。
就具体思路来讲,可以有以下几点:
①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来理解词语的含义;②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③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④依托修辞挖掘词语的含义。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天 鹅
小时候看过一场完整的《天鹅湖》,这是我所接受的最优美的古典教育。
柔和的身体,动人的旋律,我无法确认具体的舞蹈动作与剧情之间的关联,但那被概括出来却依然抽象的美,慑服了我最初的情感。
天鹅以单纯的曲线勾勒出身形,它造型精湛,是高贵的典范形象。
与孔雀风格不同,天鹅呈现的是简洁之美,此外,还包含了更多的庄严感。
天鹅是赢得最多尊重的鸟。
关于天鹅,人们说得已经太多了。
布封著名的篇章赞颂着天鹅:
“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
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
”布封誉之为“太平共和国的领袖”。
列那尔还有一个生动比喻:
“它在池塘里滑行,像一只白色的雪橇。
”的确,天鹅匀速而平静的游动,几乎不破坏水面的原有纹理,优雅至极。
我听到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对天鹅的评价来自我的朋友,她讽刺说,天鹅不过就是一只会装模作样的鹅。
我这位朋友极端反对媚俗,只有那些被人遗忘之处,才能引起她的关心;大凡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她一定会冷眼旁观——不知道这是“独”具慧眼,还是慧具“毒”眼,但她的态度恰从反面提供了证词,天鹅确乎获得了人们普及化了的热爱。
传说,大神宙斯曾化为一只天鹅与海仙之女丽达亲近。
和女朋友约会要打扮成天鹅,可见天鹅的外形是神中意的模样。
天鹅并不因此而傲慢,《丑小鸭》的故事展示了它在成长过程中的谦逊,直到成年,它依然保持着这一良好的习惯,温和地低下头颈。
我一贯持有偏见,认为过于自知的美让人生厌,而对自己的美貌几乎一无所知的人,有种别样的可爱。
天鹅并不是体形最大的鸟,不是毛色最绚丽的,不是歌喉最悦耳的……但世间并无全面价值的美,我们所谓无瑕,仅是在一个狭小局部达到的自我满足,其实它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谐调关系,实现了优点对缺点的最大比值,表现出美对丑的顽强克服愿望——说到底,只是把缺点放置到观察者的盲区内。
绝对意义的美是非真的,正如高大辉煌的王鸟凤凰,是幻想中的杰作。
如果天鹅拥有引人注目的体形,那么它也许会像鸵鸟一样失去飞行能力;如果它拥有过于绚艳的羽毛,它也许会成为花瓶里的独特缀饰。
世间的美好不是并行不悖的,有时一个优点竟会成为另一个优点发展的阻碍。
原来,删减技巧的运用效果有时要优于增叠,正是众多的舍弃成就了天鹅。
它在飞行高度上独占鳌头,可以在八九千米的高空连续飞行多个小时,而普通的鸟只能达到几百米的高度。
有时候,谦虚并不取决于品德,而是眼界的问题。
如果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
高远的视线使它明白,骄傲仅是鼓励自信的方式,而非对比别人的自得——我由是理解天鹅的谦和。
(选自周晓枫《鸟群——五重奏》,有删改)
结合全文,说明文末“天鹅的谦和”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天鹅虽然高贵、优美、庄严、卓越、受人尊重与热爱,但并不因此而傲慢;②天鹅并不占尽所有的美,并不奢望无瑕及拥有所有优点;③天鹅的飞行高度让它眼界高远,从而更不会对比别人后洋洋自得。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做此类题可从以下步骤入手:
第一步,寻找与词语相关的具体语境。
第二步,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的表层含义。
第三步,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第四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答题参考模式:
词语表层含义+词语深层含义+手法及效果。
]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设题角度Ⅱ: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们的家园
陆 梅
这一年半载,但有时间,总想着回故乡。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
”——我耳旁回响着鲁迅的叹息。
这个我频频回望的故乡早被夷为平地,碎砖块水泥柱无序地裸呈,断裂处醒目的砖红惊心动魄,脚踩上去竟生出无由的慌乱感。
明明是自己的家啊,纵使家已成瓦砾,那也是熟稔的故土。
细细想来,是因为静,止息的没有人烟的静。
到处是瓦砾堆和疯长的野蒿草,间或窜出一只白猫,无声一晃,转眼不见。
我的不安和心惊又添了几分,我是谁?
我来这里干什么?
父母已搬去小镇安顿,最牵念的那棵老桂树也已易主……
如果非要有个理由,就是寄养在表哥家的大狗阿黄。
我确是为着大狗阿黄去的,捎带看一眼辛夷花树。
每次去看阿黄,亲眼看着它急急吞下一根又一根香肠,想象它饱一餐饥一顿的日和夜,我都不忍直视,更不敢遥望它的未来。
与其说我是对这只狗心存愧疚——父母家已不容许再养一只狗——不如讲我是无法直面我的失魂落魄。
是啊,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
恰是在这般心绪下,我随友人去了一趟金华的古村落。
村落名都很好听:
寺平村、岭下坡阳古街、岭下釜章村、塘雅、琐园……很契合浙西徽派建筑的古雅美意,白墙黛瓦马头墙,门楣窗扇梁柱遍饰雕刻,砖雕木雕石雕各般讲究。
尤其敞阔聚气的厅堂——“立本堂”“崇德堂”“崇厚堂”“敦睦堂”……端的是儒家“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的敦本敬祖之风。
春阳早上,信步在窄长街巷里穿行,确有一种回乡的亲切。
这个“乡”,是我们熟悉的远去年代的投影。
曾经,我们的祖辈在这样的老房子里繁衍生息。
一个大家族衍生出多个小家庭,外姓融入,儿女成家,子孙满堂,村落自然而成。
久之,家训、族谱、人伦秩序、乡规民约与古老的建筑一起构成了一个信仰的空间。
繁体的“鄉”字,右半边是“郎”。
郎在外行游求学、为官经商……都把“乡”带在身边,所谓“乡愁”就是这样一份对故乡的牵挂。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湖畔海河……乃至最初的生命记忆、性格情感早就融在你我的血液里,成为我们一辈子的基础和精神依托。
可是,从哪一天起,村落空寂郎不回——城市化进程在改变着社会结构,城市人口涌动,村落荒芜少人烟,这是近些年我切身感受到的一个现实。
一个村落如果没有了原住民,保护得再好也只是一具空洞的躯壳。
村落的灵魂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人。
这是郎还可归的“鄉”。
若是连村落也没有了呢?
真就应了《周易》的象数之学,简化的“乡”字,从此乡无郎!
金华的古村落虽也显寂寥,却还有人——自然以老人和孩子居多。
这是眼下中国乡村的一个普遍现象:
青壮年背井离乡去遥远的城市求学打工,独独留下年纪尚幼的孩童和蹒跚老人相伴厮守。
村落空壳化、乡村人口老龄化成了一段时间来频频被聚焦的话题。
近年来,全国自然村在锐减、消失,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
伴随村落消逝的,是村庄的凋敝以及村落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消逝。
当年李清照登上金华八咏楼,留下诗文: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前后,沈约、崔颢、刘禹锡、赵孟
、张志和……多少文人留下登八咏楼的诗文,八咏楼之于金华,好比枫桥、寒山寺之于苏州,黄鹤楼之于武汉,曲水流觞之于绍兴兰亭……“人已非,风依然”——那些使古迹、建筑熠熠生辉的,原是“风”里绵延生长的文脉。
“风”是什么呢?
是礼节习俗,是文采风格,是一地一时的风尚,是千古风流的气象、风骨……我确是在金华古村落里感受到了“风”,比如塘雅镇的木版年画、江东镇的古婺窑火、岭下坡阳古街上的老人之家。
祈愿民间的“风”更多流传。
惟其如此,方能“礼失求诸野”。
(有删改)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故乡的房屋被夷为平地,至亲已离乡,物质意义上的“家”已不在;②作为集体记忆的故乡没有了一个个“家”的支撑,精神意义上的“家”也已不存在。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答题方法:
(1)找关键。
审清题干,分析句子并找出句中关键词,锁定答题区间。
从位置、语法成分、前后关联等角度分析词句。
首先,要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最后,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的关系。
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
总分(分总)、说明、比较、呼应等。
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考生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2)巧分析。
结合语境分析,联系上下文,先分析句子本身的内容,答出表层意思,再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等分析句子的作用,如强调什么、突出什么或表达什么等。
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要指出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建答案。
按点组织答案,尽量用上下文中的关键词语,切忌完全照搬原文。
答题模式:
句子表层含意+深层含意(比喻义、象征义、情感义等)。
]
课时练习见P414“散文阅读考点集训”第五十课时
二、分析综合 C
(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