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1523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他是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2.战国初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权力下移,一些因实施改革新政而强大的卿大夫逐渐瓜分、取代原来诸侯的权位,执掌国政。

下列哪一诸侯国被瓜分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  )

A.晋B.秦C.齐D.楚

3.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禹——建立夏朝B.启——建立商朝C.桀——夏朝灭亡D.纣——商朝灭亡

4.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疆域四至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

“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县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6.商周是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代。

下列文物属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

利簋B.

司母戊鼎

C.

毛公鼎D.

四羊方尊

7.小明正在修补一本残旧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制代替……制,……天下变成……天下。

”残缺部分的内容依次应是

A.禅让制选举制家公

B.世袭制禅让制公家

C.禅让制世袭制公家

D.选举制禅让制公家

8.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一传说反映了

A.农业的起源

B.手工业兴起

C.商业的发展

D.畜牧业繁荣

9.《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这对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A.废井田,开阡陌B.统一度量衡C.设立御史大夫D.实行休养生息

10.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掌管监察事务。

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太尉B.廷尉C.丞相D.御史大夫

11.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启建立了夏朝B.汤灭夏建立商朝

C.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D.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12.以下关于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B.汉代,华佗发明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C.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被后人尊为“医圣”

D.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东汉明帝时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

13.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

()

A.黄帝B.炎帝C.舜D.禹

14.为纪念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某一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

该人物是()

A.黄帝B.炎帝C.秦始皇D.大禹

15.小明同学在暑期游学时,参观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看到了下边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他参观的是

A.元谋人博物馆B.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C.半坡人博物馆D.河姆波遗址博物馆

16.汉字源远流长,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下列字体最早出现的是()

A.

B.

C.

D.

17.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社会比较安定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人口增加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18.“光盘行动”是2013年1月初起,公众自发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倡议市民厉行节约,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提倡“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

19.假设你生活在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应该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剑

D.铁斧

20.历史学家钱穆说:

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

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21.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的是

A.开明的奴隶主

B.新兴的地主阶级

C.新兴的奴隶主

D.广大的农民

22.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23.我们扬州市有一个宝应县,“县”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正式确立于何时

A.商朝B.战国C.秦朝D.汉朝

24.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卫鞅就在此时入秦。

这段材料讲述了商鞅变法的

A.目的B.性质C.结果D.影响

25.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尧、舜、禹都是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B.投票制C.世袭制D.禅让制

二、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

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三体现了汉文帝、汉景帝具有怎样的相同思想?

他们在位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史称什么?

(3)举例说明汉代实践这种思想的措施,并分析这种思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4)通过分析以上材料,我们能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

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材料三“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

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史实历史上称作什么?

是汉朝推行哪种政策的体现?

(3)结合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谈谈你的感想和启示?

2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丞相王绾说:

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

李斯说:

不行,当初周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利太大,造成长期的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

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

材料三一天张三拿了原齐国的刀币钱来到市场想买牛,结果发现市场上的人争论不休,原来他们拿者各自的钱,谁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钱,他只好叹口气回了家。

一次,原魏国人李四到街上去买了三尺布,可回到家一看不足三尺于是回去找老板理论,可老板认为自己是按标准裁的布坚决不退。

两人把官司打到秦始皇那里。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写出姓名)?

(2)针对材料二中反映的不同建议,秦始皇采取了谁的建议并实行了哪种制度?

(3)针对材料三中反映的问题,秦始皇采取什么办法解决?

(4)你认为秦始皇在社会政治方面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这里所谓的百家不能完全都看成是相互独立的学术流派,……社会变革中这些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针对现实,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诸侯国”的形成制度与哪一王朝的建立有关?

据材料分析“争霸”的影响。

(2)材料二中描述了战国时期的哪一历史现象?

列举一位该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据材料指出该历史现象“不能完全都看成是相互独立的学术流派”的原因。

结合所学说明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始皇”又创立了一套怎样的制度?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你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呈现了什么特点

30.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泰兴某校七年级同学组织了一个历史课本剧(片段),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旁白:

战国时期,有一天,许多学者走到一起,对当时的社会形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学者1)“民为贵,君为轻”,统治者应该以“仁政”治理天下。

(学者2)先生此言差矣。

我们应该互相关爱,反对不义战争。

(学者3)君主治理国家,不应空谈仁义,应该进行改革,实行“法治”。

(学者4)你们说的都不对,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1)上述四位学者分别代表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思想?

(2)学者1所代表学派的创始人是?

他的核心思想是?

(3)结合所学知识,该历史剧反映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该局面被称为?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由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故选B。

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因实施改革新政而强大,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A符合题意;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C不合题意;秦国和楚国是西周分封制而产出的,B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3.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故A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启是夏朝的第二代国王,故B搭配错误,符合题意;由于桀的暴政,导致夏朝灭亡。

故C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纣的暴政,导致商朝的灭亡。

故D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给出的疆域范围可知是这个王朝是秦朝。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故D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县制,故A不合题意;世袭制与题干无关,故B不合题意。

西周实行分封制,故C不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是解题的关键,考查郡县制。

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商朝时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B选项符合题意;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A选项不符合题意;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

C选项不符合题意;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特点是造型奇特。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7.B

解析:

B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之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开始实行世袭制,取代了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使得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故选B。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耒耜,农作”,这是农业的起源,故A符合题意。

原始社会中,陶器是手工业;原始社会还没有商业;牛羊是畜牧业,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耒耜是农业生产工具。

9.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时期,经历了秦始皇以来连年战争和过重的徭役,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为了维护统治,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点发展农业生产,D符合题意。

ABC项内容不是面对题干反映现象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及作用。

10.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权至高无上,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故D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廷尉为主管司法的官吏,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建立夏朝的是禹,约公元前2070年他建立夏朝,启是夏朝第二代君主,A项符合题意;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

BCD项中的叙述均正确,故选A。

12.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广泛使用开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故A符合题意。

BC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西汉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蔡伦改进而不是发明造纸术。

13.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我们通常所讲的“上下五千年”历史是从黄帝开始的,故答案选A。

14.A

解析: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神州轩辕自古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初祖的黄帝发明车战法,因此又称为轩辕氏。

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下边文物图片“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可知,小明参观的是半坡人博物馆,C正确;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他们不会建造房屋,排除A;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都是周口店,但他们过群居生活,不会建造房屋,排除B;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是黑陶,居住的是干栏式建筑,排除D。

故选C。

16.A

解析:

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A项图中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符合题意;B项图中文字是金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C项图片中文字是大篆,是西周晚期所用文字;D项图片文字为隶书,是汉代官方文字。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专题复习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并会辨别各种文字。

17.D

解析: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即使出现“盛世”、“中兴”时期,也不能改变农民受压迫剥削的事实,D项不确切,所以答案选D。

18.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某一思想流派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提倡‘节俭’、‘节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因此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墨子,所以C项正确;老子主张人们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与题干“兼爱”“非攻”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荀子主张礼治,与题干“兼爱”“非攻”等信息不符,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法治,与题干“兼爱”“非攻”等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1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B符合题意;打制石器不如磨制石器锋利,A不符合题意;青铜剑当时没有出现,C不符合题意;铁斧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春秋战国那种自由思索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应选B。

2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使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奴隶主将新开垦的土地租种给奴隶,这样就出现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纷纷变法改革。

最著名的变法运动就是商鞅变法。

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理解能力。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商鞅变法最为著名。

也是重点内容。

学生需要还需掌握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变法内容和影响等。

2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可知与分封制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赐给亲属和功臣,分封他们为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诸侯为周王镇守疆土,缴纳贡赋,随周王出征作战。

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是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制度;B项是古代君王去世后,将君王的位置转给自己子孙的传承制度;C项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

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也就是把乡、邑、聚合并成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以后历朝历代都保留了县这一地方行政单位,一直到现在,影响深远。

“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据题干“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可知,这段材料讲述了商鞅变法的目的。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A符合题意。

BCD项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2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咋知,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通过民主推选的方式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舜又用同样的方法传位于禹,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制”,所以D符合题意;选举制是指关于选区划分以及相应的代表方式与投票方式的制度,又称为代表制,所以A不符合题意;投票制度规定了选民表达民意的方式,以及把这些民意转化成结果的方法,所以B不符合题意;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所以C不符合题意;故选D。

二、综合题

26.

(1)西汉初年。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2)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或农本思想)。

“文景之治”。

(3)措施:

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减免徭役和兵役,提倡以农为本等。

解析:

(1)西汉初年。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2)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或农本思想)。

“文景之治”。

(3)措施:

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减免徭役和兵役,提倡以农为本等。

影响: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过分强调农业,不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

(4)统治者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一定要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因为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约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以农为本,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减免徭役和兵役,提倡以农为本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统治者以农为本的思想,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过分强调农业,不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

(4)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统治者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一定要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27.

(1)西汉建立之初(或者西汉刚刚建立)。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上产遭到严重破坏。

(2)“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政策。

(3)重视农业发展;提倡节俭;统治者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国家统一和社会

解析:

(1)西汉建立之初(或者西汉刚刚建立)。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上产遭到严重破坏。

(2)“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政策。

(3)重视农业发展;提倡节俭;统治者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等(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

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

当时连皇帝的马4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建立之初的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所以材料反映的史实历史上称作“文景之治”,是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因此发展生产,必须重视农业发展;提倡节俭;统治者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等。

28.

(1)嬴政

(2)李斯,郡县制

(3)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4)统一中国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可知反

解析:

(1)嬴政

(2)李斯,郡县制

(3)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4)统一中国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可知反映了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即秦朝。

(2)依据材料二,可知丞相王绾主张应该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应该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最终采取了李斯的建议并实行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3)依据材料三“一天张三拿了原齐国的刀币钱来到市场想买牛,结果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