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1511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三.docx

《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三.docx

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三

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

鉴赏诗歌形象(三)

板块1鉴赏人物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葡萄图

徐 渭①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①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

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

性情放纵,屡试不第。

(1)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2)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

【解析

(1)】分析诗歌形象要注重分析诗歌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把握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如头两句中的“落魄”“啸晚风”,直接写出了诗人形象,后两句中的“无处卖”“闲抛闲掷”,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不得志。

此外,还要注意结合诗歌下面的小注,做到知人论世。

【答案

(1)】这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

第一句中的“落魄”一词写出其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啸”字则写出诗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

【解析

(2)】解题时要注意“明珠”所用到的手法,再结合诗人生平怀才不遇的境况,可以得知诗人用“明珠”来喻己。

回答时先解释“明珠”的内涵,再回答出诗人情感即可。

(比喻性意象)

【答案

(2)】诗中的“明珠”用比喻手法,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这样的“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①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投降派罗织罪名被免官,被迫隐居。

②玉瀣(xiè):

美酒名。

③黄庭:

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词分析。

【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人物的生活环境、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因此要答好此题,主要是读懂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从“家住”到“一开颜”写的是诗人的隐居生活及其旷达闲适的心情,而后两句却表达了诗人的落寞。

【答案

(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抑郁不平的隐士(或:

落寞英雄)形象。

【解析

(2)】此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答好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好人物形象的特点,尤其要读懂下阕的含义。

【答案

(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地道出了诗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赏析】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把陆游的词分为三类:

“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

”这首《鹧鸪天》可以算是陆游飘逸高妙一类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上阕开头二句: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

“苍烟落照”四字,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蔼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一经讽诵便难以忘怀。

“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

“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种的联想。

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意在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

所以在第二句中就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

这也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户庭尘染,虚室有余闲”的体现。

  三、四句对仗工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明人冯时化在《酒史》卷上写有:

“隋炀帝造玉瀣酒,十年不败。

”陆游在诗中也不止一次写到过这种酒。

“黄庭”是道经的名称,《云笈七签》胡《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都是道家谈论养生之道的书。

这两句的大意是说:

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

一二句写居处环境的优美,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体现了作者惬意的生活。

陆游读的《黄庭经》是卷轴装,所以边读边卷,“卷罢黄庭”就是看完了一卷的意思。

  下阕开头: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啸傲”,指作者歌咏自得,形容旷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

不单是陆诗用了“啸傲”此词,其他诗人也经常用此词,比如郭璞《游仙诗》:

“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

”陶渊明《饮酒》其七: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

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

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

这难道不是在怨天吗?

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据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中讲到,南宋乾道二年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

这首词和其他两首《鹧鸪天》(两首开头句分别为:

插脚红尘已是颠、懒向青门学种瓜),都是这时候写下的。

词中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终于流露出来。

也正因为有词人那番超脱尘世的表白,所以篇末的两句就尤其显得冷隽。

 

3、(2010·苏锡常镇二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

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请具体分析。

【解析

(1)】第

(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应重点关注两首诗的三、四句。

【答案

(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解析

(2)】第

(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答案

(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

 

4、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 调】梧叶儿 嘲谎人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

南庄上马变牛,

六月里裹皮裘。

瓦垄上宜栽树,

阳沟①里好驾舟。

翁来大肉馒头,

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注】①阳沟:

屋檐下流水的明沟。

【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搜求。

无中觅有,

鹌鹑嗉①里寻豌豆,

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②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

【注】①嗉:

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

②刳:

剔挖。

这两首小令分别塑造了什么形象?

【解析】解题时,我们首先要注意诗歌的标题。

“谎人”即吹牛撒谎的人,“贪小利者”则是那种吝啬、贪婪的人。

另外,要考虑诗歌所用到的手法。

最后,应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所持的态度或情感,从标题中的“嘲”和“讥”也可得出答案。

【答案】《嘲谎人》主要是用夸张手法塑造了一个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

《讥贪小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

分别表达出人们对这两类人的嘲讽和厌恶。

板块2鉴赏事物形象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咏 竹

(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

捎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

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②泪,

羞入上宫③琴。

谁能制长笛,

当为吐龙吟。

【注】①篁:

竹子。

②湘妃:

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

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

③上宫:

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解析】解题时,要把握“竹”所创设的意境和氛围,还要注意“竹”的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此外,“竹”在传统意义上的特殊内涵也不可忽视。

【答案】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

2、(2010·深圳一调)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节选)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这两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

请你根据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江南雨”有何特点。

(2)请具体说明这二首诗词描写的“江南雨”各自蕴涵的感情。

【解析

(1)】解答第

(1)题时要抓住表现诗词意象特点的字眼,如“雨纷纷”“细雨”“点点滴滴”等。

【答案

(1)】江南雨的特点:

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

(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也可)

【解析

(2)】解答第

(2)题时既要注意诗词中跟抒发感情有关的“欲断魂”“冷冷清清”“愁”等词语,又要知人论世。

【答案

(2)】两首诗词中的“江南雨”所蕴涵的感情分别是:

①杜牧:

羁旅情愁,行人思家之凄迷之情;②李清照:

国破家亡之孤寂与伤感。

(意思相近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①春不住。

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

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

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①漠漠春芜:

茫茫一片春草。

②此句用宋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

春解舞:

柳絮被风从枝头吹散,却像是随着春光轻柔地漫舞。

③此二句用唐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问: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孤花”的特点,诗中用了“明如许”来写出了孤花的明丽,还用了“藤刺”“飞絮”等意象来和孤花形成反差;但是这美丽的孤花却生长在“墙角”,并“无人来折取”,写出其无人欣赏,诗人写花,其实亦在写人。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

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

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

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注】①兰若:

香兰和杜若。

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

②蕤(ruí):

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解析】解题时要抓住表现“兰”“若”特点的字眼,如“生春夏”“芊蔚”“青青”等。

另外,回答思想感情要首先注意本诗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以及是如何抒情的。

通过诗中的重点词“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板块3鉴赏景物形象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舟中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

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

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

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

断桥垂露滴梧桐。

诗歌的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解析】回答该题的语言可以这样组织:

用整齐的句式列举意象,点明营造的气氛、描摹的画面,或写出意境体现的诗人情感。

【答案】颈联用寥落的星辰、深碧的潭水、悲鸣的鸿雁、瑟瑟的秋风等营造出一种寒冷、孤寂、悲凉的意境。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 中

赵汝

雨中奔走十来程,

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

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

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

翠条浓处两三莺。

(1)颈联“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这首诗把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

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

(1)】颈联上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烟雾缭绕的大江、江中航行的帆船,表现了途中所见景物的美丽;下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农家传来的时断时续的机杼声,表现了山间的安宁。

【答案

(1)】颈联通过描写大江的烟雾、航行的帆船、远远传来的农家机杼声等,营造了一种缥缈、安宁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春日途中快乐的情感。

【解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概括诗人情感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分析题干的提示。

【答案

(2)】诗歌首联从雨天忽然放晴写起,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颈联描写乳燕学飞、鸠鸟唤妇、江面帆影、空山机杼声等,表现诗人春日途中所见及对所见景物的喜爱之情;尾联突出描写了春天常见的景物——杨柳、黄莺,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 吕】普天乐·秋怀

张可久

为谁忙?

莫非命。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

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

不饶人白发星星。

钓鱼子陵,

思莼季鹰,

笑我飘零。

(1)“西风驿马……红叶吴江冷”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请简要解说。

(2)“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两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分析景物形象,要抓住文中的重点意象,分析其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如诗中的“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分析人物形象,要注重分析诗歌描写的人物动作、心理、外貌等,从这些描写中找出人物的特征。

如从人物的动作“频”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追求功名的热切,从“不饶人”中可以看出岁月的无情等。

【答案

(1)】诗人用萧瑟的西风、孤独的驿马、泛红的秋叶、冷清的吴江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萧索凄怆的意境,表现了自己落寞的境况。

【答案

(2)】第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功业无成而老之将至的感叹,第二句表现了诗人对时不我待的感慨。

两句对照,塑造了一个富有才华、急于进取但最终无所成就、穷途落拓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1)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概括。

【解析】这两道题要求我们分析氛围、情感。

分析诗歌的氛围,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具体来说要分析诗人笔下的人、事、景,本诗中“人”已去,“草”是“秋草”,“林”是“寒林”,“日”也是“斜日”,氛围自然是萧条、凄怆的。

分析诗歌中流露的情感,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中涉及贾谊、汉文帝,情感自然也要涉及他们两个。

分析尾联,自然会感受到作者于曲折处流露出的讽世之意。

【答案

(1)】颔联通过对“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等景象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渲染出一种萧条、凄怆的氛围。

【答案

(2)】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暗 香①

姜 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②。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③,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辛亥冬,词人应邀到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做客,投主人之雅好,作《暗香》《疏影》二曲。

该词为其一。

②何逊:

南朝梁诗人。

曾作《咏春风》诗。

在扬州时,居处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

后来他由洛阳再赴扬州访梅,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

③江国,指江南水乡。

“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请从炼字和意境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重要语句的赏析,以及对整首词的意境的赏析,难度较大。

考生可以从句子中重要的词语入手,如此句中的“压”字,以及“寒碧”一词,赏析意境则需要联系全词来把握。

【答案】“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

一个“压”字,写出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

“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

千树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

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情深。

 

题榴花    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苍苔落绛英。

【注释】子:

果实。

可怜:

可惜。

无车马:

意指不被人们注意。

(这里指坐车骑马的达官贵人)颠倒:

错乱,多指心神纷乱。

绛:

大红色。

——托物(人)言志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层”两方面

托物言志型及咏史型的古诗,其所涉及的情感一般分为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

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这样,才能确保拿住全分。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从表层(榴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石榴花红艳夺目,但“此地无车马”,没有人观赏,它只好默默地飘散于青苔上。

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

诗以寂寞的石榴花来暗喻怀才不遇、困顿终生的英杰,对他们的可怜命运表示深切的同情。

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在该词写周瑜,抒发了什么感情?

【点拨】从表层(对周瑜)及深层(自身)两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抒发了对周瑜的赞美、敬佩及对他建立了一番功业,志得意满的羡慕之情,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感伤之情。

词中塑造了周瑜的人物形象,也有景物形象,也有抒情主人公形象。

注意这些形象之间的关系及内在联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

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

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2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①,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现②,

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古城旁③。

杖藜徐步转斜阳④。

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⑤。

【注释】①林断山明:

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②翻空:

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

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

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

“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

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赏析】此词为元丰六年(1083年)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

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

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

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

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

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

芙蕖是荷花的别名。

“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词句的大意是:

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

“浮生”二字,化用《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

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附:

快速把握诗歌技法的“托物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