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备考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1327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备考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备考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备考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备考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备考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备考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Word版含答案.docx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备考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备考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Word版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备考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Word版含答案.docx

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备考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Word版含答案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试说明

考查角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7·课标全国Ⅰ,25)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2016·课标全国Ⅰ,26)古代重史传统对宋代君主专制的影响

3.(2016·课标全国Ⅱ,25)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4.(2015·课标全国Ⅰ,25)汉代外戚干政

5.(2015·课标全国Ⅱ,25)汉代地方吏治

6.(2013·课标全国Ⅰ,41)汉、唐地方行政的变迁

考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教材补充

『历史概念』刺史制度

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

后来,刺史权力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

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史论观点』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

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

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考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教材补充

『史论观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

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考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教材补充

『历史概念』誊录制度

所谓“誊录”,就是抄写试卷,是宋朝用于杜绝舞弊的方法之一。

举子的亲笔试卷称真卷,誊录后送归封弥官存档;誊录的卷子称草卷,送给考官评阅。

誊录与封弥合称誊录弥封制。

『史论观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考试在唐代虽有较大发展,但在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它保留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

门荫和科举同时并举,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各个阶层的权力地位和矛盾,而科举制主要是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提供了一条途径。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巧学妙用]

【漫画说史】“推恩令”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

【时空构图】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

【漫画说史】古代回避制度

★任官回避制度最早推行于西汉时期,对维护中央集权,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具有重要意义。

【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转

【构图解史】宋代“二府三司制”

【构图解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漫画说史】范进中举

★漫画中范进从20岁到54岁,整整考了35年,“范进中举”深刻揭露了明清科举制度的黑暗和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推恩令” ②藩镇割据③中央 ④通判 ⑤行省制度 ⑥朝廷

⑦宣慰司 ⑧中央集权

考点二 ①军国大事 ②决策 ③审核④尚书省 ⑤皇权 ⑥政治制度

⑦中书门下 ⑧参知政事 ⑨中书省

考点三 ①汉武帝 ②举荐 ③门第④隋炀帝 ⑤特权 ⑥文化素质 ⑦中央集权

考法1 史论阐述类——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考题1】(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 D

★明立意 从科举制的影响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更有利于”“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度”。

★清误区 本题属于分析比较型选择题,难度较小。

考生对科举制选拔的内容及标准理解不透,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无法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

』科举制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考法2 史料主旨类——汉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考题2】(2017·课标全国Ⅰ,25)

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C

★明立意 从汉代地方管理体系变化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提取一个变化:

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数量。

由“15、24”到“68、108”。

★清误区 本题属于表格数据类选择题,难度较大。

考生片面认为西汉中央直接管辖王国区域的扩大是激化中央与地方王国矛盾的体现,而实际上管辖区域的扩大恰巧是二者矛盾得到解决的最好例证。

』汉代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

(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

(3)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

(4)惩治地方豪侠,对于抑压地方豪侠的猖獗气焰,提高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

(5)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考法3 史料主题类——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史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

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唐制:

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

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史料二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

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此后,李世民下旨):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1)史料一论述了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历程。

与隋代相比较,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

(9分)

提示 不同:

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

(2)根据史料二,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16分)

提示 制衡:

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

专制:

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评价: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回答历史设问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组织答案的角度,如第

(1)问,根据史料从三省各自的职权、运行机制、权力分配来分析。

(2)问,“制衡”体现的是三省长官共同议事;“专制”则强调皇帝的决策权;“评价”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等角度进行回答。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考法4 开放探究类——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影响

史料 

史料呈现了我国古代历朝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情况。

从史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12分)(要求: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提示 信息1:

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信息2: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

信息3:

在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

秦为郡,汉为郡、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信息4:

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

信息5: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答出以上任意两项信息即可。

上述示例只作参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某重点中学考生答题示例

本题属于图示信息提取类,历史图示是一种比文字材料更形象的表现形式,通过解读信息得出核心主题或变化趋势,并据所学知识阐述分析。

(1)界定范围: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如考生所提取的信息1、2都体现了地方区划的“演变”。

(2)提取信息:

可从区划的层级、名称、变化趋势等角度进行提取,如信息1的层级,信息2的名称。

(3)逻辑论证:

论证分析时主要阐述对古代行政区划出现这一变化的认识,如信息1分析了层级变化的意义。

但缺少对这一变化特点的概括,如三级制占主体地位。

』汉至元地方行政管理的措施及特点

(1)措施

①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立通判监督知州等。

②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③加强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④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⑤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措施,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2)特点

①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自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学科素养2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宋代独特的文官政治

命题专家史论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

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

在经济结构上,传统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得以确立。

这种变化诱发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宋朝建立后,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宋太祖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和“右文”、“重文”的价值取向,制定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

……使大批知识分子进入官僚机构,促使官僚集团的结构由贵族士族型向文人学士型转变,以科举起家的官僚取代士家大族成为社会新贵,把文人政治推向了极致。

此外,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改变了自汉代以来官僚集团的结构,进而改变了代表士族门阀利益的政权性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酝酿出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培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使宋代官僚政治展现出区别于各代的特色。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素养解读』

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历史因素及深远影响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中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其核心概念如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根本动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4)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考题例证』(2018·河南洛阳模拟)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的历代皇帝也都秉承这一精神,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

”这反映了宋代(  )

A.文官政治的形成B.重武轻文的风尚

C.以武治国的方针D.兴武抑文的国策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故A项正确;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故B、C、D三项说法均不正确,排除。

答案 A

『命题突破』

史料反映了两宋时期,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的历史因素及带来的深远影响。

归纳分析时可充分运用唯物史观的有关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评述。

宋代文官政治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

它改变了自汉代以来官僚集团的结构,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酝酿出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

B.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缩小

C.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D.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解析 贵族政治在秦帝国建立之后就趋于瓦解,故A项错误;汉武帝这些限制和打击豪强地主的措施,恰恰表明了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拥有较大的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中汉武帝的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律文书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注重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故C项正确;这是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内部而非外部环境,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8·河北保定模拟)“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这段话反映了(  )

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解析 根据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得出地方方镇割据一方,与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汉代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目中的“方镇”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涉及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8·山西太原模拟)宋初,“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

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

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

这说明宋朝通判(  )

A.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B.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

C.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D.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

解析 通判是地方监察机构,不具有行政权,故A项错误;由“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

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可得出其监察职能下降,故B项正确;宋代通判其本身是为监察而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宋代对地方的管理体制,只是叙述了通判监察职能的逐渐丧失,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7·全国百所名校高考模拟)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

这一做法(  )

A.不利于强化集权B.具有原始民主性

C.可减少决策失误D.削弱了行省职权

解析 元朝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元代行省决策的方式,与原始民主性无关,故B项错误;“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说明行省有助于集体讨论,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行省职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8·河南濮阳模拟)刘邦率兵在外,屡屡遣使慰问留守后方的丞相箫何。

萧何不解其意,部属回答说:

“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这反映了当时(  )

A.丞相职权范围宽B.皇权对相权实行监督

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皇权对相权严加防范

解析 材料未体现丞相职权范围,故A项错误;对相权的监督并不是皇帝来行使的,由御史大夫来监督丞相,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权受到制约,故C项错误;根据“屡屡遣使”“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可知刘邦对后方的丞相不放心,可以通过将萧何的亲属送到军营刘邦身边才可使刘邦放心,这反映了皇权对相权的防范,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8·湖南长沙模拟)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

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

这反映出汉代(  )

A.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

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

C.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

D.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

解析 建设监察机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式之一,故A项错误;材料以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机构为例是为了说明汉代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并非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故B项错误;根据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三大监察系统可知,汉代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贪污腐败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8·河南洛阳模拟)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遭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

这一做法有利于(  )

A.完善中央官制B.加强君主专权

C.决策更加科学D.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一做法实质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完善中央官制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加强君主专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决策更加科学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7·辽宁六校协作体考试)唐制,凡属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

……后来唐朝有的皇帝违反这一制度时,只得将其发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书“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政事堂研究,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

这一规定(  )

A.三省议政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B.唐朝丞相独揽行政大权

C.标志着唐朝建立了二府三司制度

D.使皇帝再也不能为所欲为

解析 据材料“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A项正确。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故B项错误;宋代实施二府三司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相权对皇帝的约束力有限,故D项错误。

答案 A

9.(2018·哈师大附中模拟)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

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

这表明宋代(  )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解析 从材料中官员有违法行为会遭到弹劾,可知是监察制度在监督官员防止腐败,故C项正确。

回避制度是指亲属不得同一部门为官,不得回原籍做官等规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包拯弹劾官员不是出于官场争斗,而是为维护法纪,故B项错误;从材料“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不涉及道德操守,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8·山东日照模拟)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

这表明(  )

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

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

解析 宋代所有的敕书虽然都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但也必须经由宰相副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方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皇权在宋代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故C项正确。

据材料不难看出,宋代的丞相仍具有较大的权力,且材料体现不出其权势变化与渐进性,故A项错误;宰相并不代表整个士大夫群体,故B项错误;“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相权都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8·黑龙江哈三中模拟)东汉顺帝时期,从尚书令左雄建议,凡举来之人,须先初试于府,次复试于端门。

自此,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

这种改革(  )

A.革除了察举制的固有弊端

B.使用人权收归中央政府

C.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

D.打破以门第选官的格局

解析 科举制就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故C项正确。

材料只是说察举制增加了考试的程序,并没有提到考试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用人权的归属,故B项错误;打破以门第选官的格局的是科举制,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7·广东惠州模拟)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解析 材料讲述从推荐和考试相结合到唐代可以凭“牒”考试,反映了政府放松了对士子门第和身份的限制,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项正确。

据材料“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不能说明唐代选官不受身份限制,如工商杂色之流是没有资格的,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科举制,把人才选拔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门第之风随之衰落,宗法关系在选官中不再受重视,故B项错误;秦朝时官僚政治已形成,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四川德阳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

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