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2018年4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
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D
【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
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
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
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段特征。
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古诗有云: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䃜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冶铁业中,西汉开始用煤,北宋时普遍使用煤,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广泛流行。
综上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早于汉代,CD项晚晚于汉代,不符合“开始于”这一条件,故排除ACD。
点睛:
一套试卷都是难题的试卷不是好试卷,每套试题都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基础题,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对,再有大约一半左右的中档难度试题,还有约20%左右的难题,这样的试题设计才有一定的区分度和效度。
所以考生在考试过程之中,要争取把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都做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难题尽量争取即可。
千万不能看清基础题,在这样的题上不丢分就等于得分。
这一题就属于基础题,或者说是送分题,得不到就可惜了,可见注重基础有多重要。
4.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
“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
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答案】D
【解析】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
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故选D;ABC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
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
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②
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
③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
④
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A.②③①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答案】C
【解析】“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应该是元朝的成就,“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指的是北宋的成就,“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指的是汉代的成就,“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指的是明朝的成就,据此可以判断C符合史实,故选C;其它选项与史实不符,所以排除。
点睛: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中面临的重要历史要素。
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年代)和一定的空间(地点或者区域),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包括朝代)以及空间(或者地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这恰恰是目前模块学习中同学们不容易掌握的薄弱之处,这一题提醒大家,要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因素。
7.思想家王守仁说:
“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由“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以得出②,由“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可以得出④;故选D;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重建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而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①与题意不符;“无私则无心”是指人都是自私的,私心是客观存在的,是对心学的否定,故③也与题意不一致。
点睛:
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
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
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
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
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
“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
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
”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答案】A
.......................................
9.《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
“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
”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庚子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可知这指的是庚子年过了,还没有改变旧习俗,而这个旧习俗就应该是与女士的缠足有关,这从“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可看出来,故选A而排除C;题干没有提到社会启蒙,而是在说一种习俗改变的过程艰难,故排除B;D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10.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如一声春雷,震醒了原来冰封的大地。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武汉
【答案】C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故选C;北京是建国之后党的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故排除A;BD与党的代表大会召开无关,故排除。
11.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
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
……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
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
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
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答案】C
【解析】根据“1935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有所谓自治运动”“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华北事变,背景是日本策动华北自治,企图分裂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故C正确;1937年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A错误;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工、农、兵、学、商各界”,排除D。
12.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
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答案】B
【解析】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启这一举措的重要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选B;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
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答案】A
【解析】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故选A。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排除B;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故排除C;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是在197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决定,故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D。
点睛:
新课程的课标要求中,关于历史史实是最需要学生通过记忆来掌握的,其他的诸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意义、影响和经验教训、启示之类的东西都离不开史实,而这些东西都是史实推论或者概括总结得出的,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识记的任务只有史实,结论性的东西都不用死记硬背了,等于减轻了考生的记忆负担,但是该记忆的东西要记准记牢。
14.下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略表),它反映了
2000
2006
2010
2011
2012
2013
中国对中亚出口额(亿美元)
7.7
52.3
165.3
185.8
213
232.3
中国对中亚进口额(亿美元)
10.5
35
135.8
210.2
246.4
270.3
①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
②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
③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
④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由“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对其进出口的是数额都逐渐增加,故①符合题意;中国与中亚国家组建了上海合作组织,进出口额的增加体现出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充满活力,故③符合题意;题干中的进出口是属于贸易领域的,与金融合作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②;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有利于稳定自己区域内的经济秩序,但不能说稳定世界经济秩序,故排除④。
点睛:
数据表格类题目,首先要看清表格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里面各栏的数值分别是哪一方面,然后要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最后可以得出有关信息。
这是关于数据表格类题目做题的基本步骤,这一题也不例外。
15.“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
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
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答案】D
16.卓尔不群的雅典,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其民主制的“得”与“失”表现明显。
下列项中属于其“失”的是
①公职选举
②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
③民众组成陪审法庭
④城邦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雅典民主制度的“失”指的是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制实施的范围是有限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奴隶更是被排斥在其范围之外,故选D;①③是属于雅典民主制的“得”,故需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
点睛:
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
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
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
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
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17.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
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
下列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
A.贵族垄断立法权
B.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C.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D.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答案】A
【解析】万民法是在公民法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与公民法相比,它更加简洁高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故BCD都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鼓足垄断立法权是在公民法出现的早期,而不是万民法实行的时代,故A符合题意。
点睛:
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也叫否定式选择题),即选择不符合史实或者不正确的说法,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中的“不”或“错误”,判定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或者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选项再选择,也是防止审题错误或者看不清题导致错选的手段,就是把题目设置的ABCD四个选项都看完,才可以作答,这样就会发现选项中会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没看清题目只看了一个选项就感觉表述正确而仓促选择,最终错选而失分的结果。
18.有学者指出:
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
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欧洲的,这种作物的交流本身也是文明链接的方式,故选C而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点睛:
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
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
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
这一题的选项都是其中的三项,所以只要是排除到其中的一项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
19.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
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
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
A.人性解放
B.政治启蒙
C.禁欲主义
D.与上帝对话
【答案】A
【解析】“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一说法说明该作者具有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个性解放,故选A;题干信息与政治无关,也不是禁欲主义,也没有与上帝对话的含义,故排除BCD。
20.“理性是激情的奴隶”——抱持这样的认识,形成于18-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极大地丰富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下列项中属于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的内容是
①人的情感
②人的个性
③尊重自然
④宽容心态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形成于18-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强调人的情感和个性,主张人要有宽容心态,并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故D符合题意;ABC都不全面,所以排除。
21.丘吉尔发表演讲指出:
“我们在经历着一场彻底的、全面的失败,而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我们不要再对此视而不见了”。
其演讲针对的事件是
A.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B.慕尼黑协定签订
C.德国法西斯全面进攻法国
D.美国出台中立法案
【答案】B
【解析】由“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可知这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前,先干涉西班牙内战成功,之后武装吞并了奥地利,又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通过慕尼黑阴谋而占领,丘吉尔认识到了这一点,说出了上述言论,故选B;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时,德国还没有开始对外侵略,故排除A;由“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可以看出,法国还没有遭到德国侵略,故排除C;美国出台中立法案是在1935年8月,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故排除。
点睛: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中面临的重要历史要素。
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年代)和一定的空间(地点或者区域),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包括朝代)以及空间(或者地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这恰恰是目前模块学习中同学们不容易掌握的薄弱之处,这一题提醒大家,要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因素。
22.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
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A.联邦银行
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
D.紧急救济署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给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法规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徽章,被称作蓝鹰运动,故执行机构应该是全国工业复兴署,故选B;联邦银行是与金融相关的机构,农业调整署负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紧急救济署负责安排救济工作,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23.下图所示为二战时期《苏军攻克柏林》海报。
图中远处是柏林标志性建筑——凯旋门(勃兰登堡门)。
历史不会忘记这场神圣的反法西斯战争,其中苏联军民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列项中对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表述准确的是
①莫斯科战役使德军闪电战破产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霸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④光复巴黎,强渡莱茵河,会师易北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是德军闪电战破产,斯大林格勒战役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故A符合题意,所以选A;参加霸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是英美军队,光复巴黎,强渡莱茵河,会师易北河的也是英美军队,故排除含有③④的选项。
24.下表为《经济全球化大事年表(部分)》。
下列项中,对该表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大事年表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89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
1991年
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年
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1994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1995年
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1999年
欧元正式问世
2001年
中国加人世贸组织
A.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形式多样
B.世贸组织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
D.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答案】B
【解析】表格中的区域经济化组织有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组织形式是多样的,故A表达正确;世贸组织是涵盖全球的贸易自由化组织,故它不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必然归宿,故B符合题意,所以选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在贸易方面的表现,故C符合史实;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故D也是符合题意的。
25.下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
观察下图,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
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③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
④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由地图中的区域变化可知,这一组织是欧洲共同体,这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表现,其演进也等于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选A;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是欧共体出现的背景,欧共体到欧盟的演进体现的是欧洲从经济合作为主到经济政治合作的转变,故应排除含有③④的选项。
26.【加试题】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