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之水产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0658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17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志之水产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青岛市志之水产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青岛市志之水产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青岛市志之水产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青岛市志之水产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市志之水产志.docx

《青岛市志之水产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志之水产志.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市志之水产志.docx

青岛市志之水产志

青岛市志之水产志

水产志第一篇渔业环境与资源

概 述

  青岛近海,水域广阔,宜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育。

青岛外海渔场为黄海南部主要渔场之一,是鱼类越冬洄游产卵的主要海域。

  青岛渔业历史悠久。

从胶州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5000年前的黑鲷、梭鱼、鳓鱼和蓝点鲅4种鱼的鳞骨证明,那时青岛一带居民就喜食鱼类,且有一定的捕鱼技能。

春秋时期兴渔盐之利,渔业得以发展,渔船渔具和捕捞方法已有相当水平。

秦汉以后的漫长岁月,青岛沿海渔业发展较为缓慢。

明清时期,青岛沿海自北而南,渔航两业逐渐发展,金家口、女姑口已是泊船集中港湾,颜武岛、沙子口湾为筏网集聚之所。

至晚清时,青岛村已成为渔船集中的港口,村内居民多业渔;会前村居民也以捕鱼为生。

  德国侵占青岛后,因城区产业结构变化,市区居民改从他业者渐多。

青岛沿海土地瘠薄,大部分居民以渔业为主,形成沙子口、阴岛(今红岛)、董家口等渔业区,船网渔具有所改良,渔业发展较快。

渔船登记、征税收捐等关、卡逐步建立。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胶海关,沙子口等港设分卡,征收船税,办理渔船进出港登记等事项。

  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以后,为谋求渔业之垄断地位,侵入青岛近海和胶州湾的渔轮达100艘,大肆掠捕真鲷、黄花鱼等资源,进而在青岛开设水产组合,使青岛渔业经济大部分为日本人控制。

同时,也成为日本在华北实行渔业经济侵略的基地。

此时,青岛民间渔业的传统封闭式生产方式仍未改变,渔业技术也依然处于落后状态,生产难以发展。

  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主权以后,山东渔业警察厅在青岛、金口设分署,负责办理护渔、管理渔业资源和设置航标等事项。

1925年青岛设渔航分局,征收渔船捐税、检查费等。

1929年7月,渔民曾因反抗苛捐杂税,将渔航局捣毁。

此年以后,青岛市社会局管理渔业行政事务。

1932年10月,冀鲁区海洋渔业管理局在青岛成立,置巡逻舰艇2艘,负责海上护渔。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五六年间,青岛渔业经济虽未完全消除外国势力的控制,但因军政当局采取制止日本侵渔的具体措施,抵御外侮的力量增强,青岛渔业曾被认为“有一线曙光”。

青岛渔业商界成立股份公司、鱼市场,在渔港交易中与日商水产组合抗争,鱼行、鱼商在水产品交易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私人资本购买发动机渔轮,以求改良渔业技术,青岛港私营渔轮增至80艘,居山东之首。

民间帆船渔业增大船网工具,水产品年产量上升至六七千吨,比1928年前增2倍,运销上海、厦门、汕头、香港的鱼货,每年达万吨。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青岛渔业经济完全陷于日本侵略势力范围。

日本在青岛设有水产统制机构多处,日本渔轮常年横行于青岛近海的南北渔场,年掠夺量超过2万吨,还有大量海带等海产品从日本输入青岛倾销。

海上屡有匪寇为患,渔民视出海生产为畏途,生产下降。

这期间,青岛渔业归于伪社会局经济科管辖,而渔业经济则长期由日本人经营的“青岛水产统制组合”操纵。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青岛市政当局不仅没有发展渔业的实际措施,而且还对民船海上生产实行封锁禁运。

数年间,渔业生产力未有明显恢复。

私营渔轮虽然一度复苏,但因通货膨胀,海上生产困难,到1948年末,仍有2/3的渔轮停业或转港。

官商合办的水产公司也因亏损甚巨而陷入困境。

此时,水产行政事务由青岛市社会局管辖,青岛市鱼行业同业公会与青岛市渔会受市政当局指派,办理渔船登记、发放船证,协助渔村成立合作社等项事务。

1947年,虽成立过鲁青渔业复兴委员会,但却有名无实。

青岛渔港交易萧条,秩序混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水产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

  建国初,青岛市人民Gov实行渔业贷款扶持,优待渔业用盐,尽快恢复渔业生产,保障渔民生活。

到1952年,青岛辖区群众渔业生产力,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渔捞产量已达7000多吨,比1949年增加1倍。

1950年私营渔轮出海30艘,生产趋于正常,随后实行联营,经营状况好转。

国营山东水产公司(现青岛海洋渔业公司)于1950年建立,到1952年渔轮增至60多艘,7500马力,为公司建立时的10倍,国营渔轮业在青岛奠定基础。

1954年,青岛渔港水产品交易量达3万吨,比1950年增加1倍。

渔港管理委员会组织鱼商、鱼贩联购联销,保证水产品流通,外销量增大。

国营水产商业力量逐步壮大,鱼商的剥削行为受到打击,鱼价稳定,水产品市场秩序迅速好转。

青岛渔港的贸易中心作用重新得到发挥。

在机构设置和管理上,水产行政业务由青岛市建设局主管。

1950年春,建设局设渔业科,崂山郊区办事处设水产科。

是年8月开始,青岛工商管理局主管水产行政,由青岛鱼市场代行部分水产行政事务。

1953年11月,组建青岛市人民Gov水产管理处。

1954年3月,“青岛市人民Gov水产管理处”成立。

是年春,成立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1956年6月,青岛市人民Gov水产管理处改为青岛市水产管理局,负责安排渔业生产规划,整顿巩固渔业生产合作社。

对国营水产企业实施产、运、销计划平衡,加强水产行业对私营企业的改造和水产品市场管理,审批渔业经营权,负责渔船管理工作,并协助管理中央和省驻青水产企业的行政事务。

渔民经过互助合作和国家经济扶持,渔业生产力增强。

到1957年,船网、劳动力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群众渔业产量达1.25万吨,比1952年增78.57%。

  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渔民开始试用机动船,“丢掉橹把子”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

渔民捕捞作业海域由东部转向南部,扩大到吕泗渔场,世代沿袭的传统作业方式逐步改变。

60年代初,经过调整、稳定渔业体制,群众渔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

国营渔轮开始向舟山外海渔场探索,扩大生产领域。

私营渔轮业在实行公私合营后,已并入国营渔业公司统一经营,省属青岛海洋渔业公司综合经营海洋捕捞、渔轮修造和水产品加工,水产联合企业已成规模。

60年代中期,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渔轮增至60多艘,年捕捞水产品达1万吨,市属国营水产捕捞企业已有初步基础,与省属渔业公司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这个时期,青岛国营水产供销企业力量加强,鱼商、鱼贩已组成公私合营,水产购销业务也实行统一经营,但因渔场外移,渔船收港量减少,水产品市场供应一度出现紧张。

与此同时,海带养殖在水产事业中也占有一定位置,渔业生产单一捕捞的历史逐步改变。

1965年至1966年上半年,青岛群众渔业机动船增多,形成“春流秋拖”的基本作业方式,机动船生产已处于主要地位。

这期间,机构也有一些变化。

1958年1月,青岛市水产管理局机构调整。

是年末,即墨、胶县、胶南3县划归青岛市,渔业比重增加,青岛市水产管理局行政编制也有所增加。

市内沧口、四方、市南、台西,由区Gov有关部门兼管渔业,水产行政事务多由市水产局直接办理。

是年12月,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改建为青岛市水产研究所。

1959年2月,青岛市水产管理局改称青岛市水产局。

是年4月,成立青岛市渔业生产指挥部,由市水产、商业、海运、交通、粮食等部门和驻青海军负责人组成。

统一组织指挥群众渔业生产,发布渔情预报,直辖市渔港码头管理,水产品运销和渔需物资供应等事项。

1960年,青岛市水产委员会和青岛市水产局政治部,机构编制均有所增加。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市水产局机关受到冲击,职能部门大部分正常工作被迫中断。

1967年3月,青岛市渔业生产指挥部,吸收昌潍地区水产负责人员参加。

是年3月,青岛市水产局成立革命委员会,4月成立生产指挥部。

5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支工”代表进驻青岛市水产局及所属单位,参加市水产局及所属各单位革命委员会领导工作。

1968年6月,成立青岛市水产局领导小组。

此时“工人宣传队”进驻局机关及下属企业,原机关工作人员多数下放劳动,行政管理工作基本停止。

1970年2月,青岛市水产局革命委员会机构调整,局机关设办事组、生产组。

1971年4月,成立青岛地区渔业指挥部,吸收昌潍、惠民等地有关水产单位负责人参加。

1972年11月,青岛市水产局设政治部和生产指挥部。

1973年4月,按省、市革命委员会指示,青岛市水产局生产指挥部及所属各单位生产指挥部撤销,重新组建行政职能科室。

9月27日,进驻青岛市水产系统的军代表全部撤出。

1975年7月,青岛市水产局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机构合并,统一成立青岛市水产局革命委员会。

合并后,仍保留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名称,原经济核算体制不变,对外挂两块牌子,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

这期间,渔业生产尽管受到很大的干扰,但在某些方面却有着较大发展。

70年代初期,借南部渔场的有利条件,以青岛港为作业基地的流刺网船增多,收港卸鱼量达4万吨以上,最多达8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到70年代中期,其他渔业码头和供销设施逐步完善,收青岛港卸鱼的船只渐少。

1975年以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增加大型渔轮,舟山外海、温州外海渐次成为主要渔场。

县、区渔业机动船生产也有较快发展,但渔捞产量却并未随船网增加而相应增长,青岛水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的水产业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1979年,青岛市所辖渔区范围虽然与1959年相同,社队渔业劳动人数也均为2.7万人左右,但渔业机动船却增至1471只,并主要使用机动船作业,帆船作业已处于从属地位。

水产养殖业趋向发展,海带养殖曾达3万亩,产量2万吨。

时逢对虾养殖兴起,且迅速发展。

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渔轮生产以闽东、对马海峡为主要渔场,并向钓鱼岛渔场发展。

青岛海藻化工生产也发展迅速,70年代后期的胶、醇、碘生产能力分别为2400吨、1000吨和50吨,比70年代初增加70%,在全国、全省居首位,成为青岛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80年代初,原“三级所有”的渔业经济体制,由联合经营、专业经营和个体经营等生产方式所代替,渔民购船、增网势头极高,五年内,小机动渔船增加2400只,比改革开放前的总数还要多。

木帆船增至4300只,达到历史最高船数,再度成为近海捕捞渔业的重要力量。

为适应生产,保护渔业资源,加强了“拖改流”措施,群众渔业形成以流刺网为主的作业方式。

1986年捕捞产量达7.7万吨,比1980年增1倍以上。

1984年,山东远洋渔业公司在青岛成立,开始对阿拉斯加、毛里求斯、冈比亚海域进行探索,渔轮远征西非海域,并取得捕鱼成果;青岛市远洋捕捞船队的建立,使海上捕捞开拓了新领域。

根据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机构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1978年12月,青岛市水产局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机构分设,组建了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水产局,局机关行政编制85人。

1980年1月,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水产局改称青岛市水产局。

1982年7月,青岛市渔港管理服务站成立。

1984年水产局机关行政编制50人,事业编制20人。

1985年10月,局机关调整后,设办公室和渔业、渔政、养殖、科技、计财、企业、劳工、组织、宣传、保卫10个科。

恢复渔业技术推广站,编制13人。

另有物资站、渔港管理站等事业单位。

在此期间,崂山、胶南、胶县、即墨、黄岛等县区,也先后恢复或成立水产局。

莱西县水产综合公司、平度县水产服务公司,则兼管水产行政事务。

  随着贯彻执行“以养为主、养捕并举”的方针,青岛水产业“重捕轻养”的观念开始改变。

到1987年,青岛对虾养殖出现高峰阶段,沿海港湾养殖水面达11.7万亩,产量7200吨,产值1亿元,已成为青岛渔业经济的大项和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青岛所辖县、区渔业基地设施逐步完善,形成各自的鱼货集散重点港口。

国营水产商业利用自身优势,增强竞争能力,水产供销、加工、冷藏设施与渔业生产基本适应。

水产市场活跃,供需矛盾开始缓解。

1979~1985年,青岛市出口对虾7460吨,创汇达1.15亿美元,在青岛对外贸易额中属大项。

海藻化工产品5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占全国同行业之首。

  改革开放后的数年间,青岛水产业收到显著成效,捕捞、养殖、加工开始向渔工商一体化方向发展,水产品总产量超过历史最好时期的增长速度。

青岛水产业不仅发展前景广阔,而且一定能够尽快地在经营规模、生产效益和增长速度方面,与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所处的沿海经济优势相适应,为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

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第一章 海洋渔业环境 

第一节 海湾、岛屿

  青岛沿海北起丁字湾,南至白马河口,海岸线730.64公里,所辖海湾多属天然渔业港湾,主要有丁字湾、鳌山湾、崂山湾、沙子口湾、胶州湾、黄岛前湾、唐岛湾、薛家岛湾、灵山湾、琅琊湾等。

海岸北部以基岩质为主,中部主要为沙质,西南部沙质和基岩各占主要部分。

沿岸有20余条河流入海,近海水域肥沃,有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的优良条件,形成近海良好渔场和养殖生产海域。

青岛近海与渔业关系较大的海湾有10处。

  胶州湾位于胶州市东南部,是山东最大的半封闭型内湾。

湾口宽2.5公里,水域面积560平方公里,底质以泥沙为主,最大水深40米,中部水深10米,浅滩区占海域面积的1/3。

沿岸有大沽河、白沙河、城阳河等10余条河流入。

湾内营养盐高,饵料充足,为鱼、虾、贝藻生长繁殖的优良海域。

沿岸多渔村。

30年代以前,阴岛、黄岛是湾内的两个岛屿,以后逐渐成为半岛,形成两个渔业集聚点。

80年代初,国家将胶州湾划为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保护实验区。

  崂山湾位于崂山东部,南起崂山头,北至★山头,水域面积115.5平方公里,沿岸为基岩底质,湾长30.6公里,平均水深8米,底质泥沙。

从崂山头向东南至潮连岛海域为近海主要渔场之一。

  丁字湾位于即墨、莱阳、海阳三县交界处,东至丁字嘴西至栲栳头,湾内平均宽6.4公里,主流水深10米,海湾面积130平方公里。

有五龙河、白沙河、店集河、莲阴河流入。

湾内盛产泥蚶、菲律宾蛤等经济贝类,近岸性鱼虾资源较丰富,属沿岸优良渔场。

  横门湾东北至三平岛,西北部包括泊子滩,东至赭岛,南至田横岛、驴岛与★山湾相接,面积约45平方公里。

湾东部水深9米,为小型渔船的主要作业区;东陆戈庄至太平港一带,滩涂平缓,多为沙底质,面积约6000亩,适于贝类养殖的面积约占一半;山东头至驴岛和田横岛至白栏一带各有2000亩泥沙滩涂,可养殖贝类。

  鳌山湾位于女岛及鳌山头之间,湾口宽11公里,水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水深10米。

自七沟至前海东一段,滩涂平缓宽阔,面积为1.6万亩,泥沙底质,可养面积5000亩;抬头至黑子一段,北部高潮区很陡,底质为粗沙,中低潮区平缓,水质浑浊;南部泥沙底质,受风流海潮影响较大,滩涂养殖条件较差。

  小岛湾系崂山湾之一部,东南以小管岛为界,东北至鳌山头,西至野鸡山接崂山湾,面积约40平方公里。

盘龙庄至马山前一段,滩涂较平缓,面积约3000亩,可养面积约占一半。

  黄岛前湾位于黄岛与薛家岛之间,北至黄岛东嘴,南至向阳嘴,呈喇叭形,面积2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最深6.2米,泥沙底质。

6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重要养殖基地。

  唐岛湾位于薛家岛西南,湾口在鱼鸣嘴与炮台嘴之间,面积1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3米,最深7.4米,硬、软泥底质。

6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重要养殖基地。

  薛家岛湾位于薛家岛中部,黑孤石与显浪嘴连线以南,东至象头,西至向阳东嘴,面积1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6米,最深4.8米,岩礁砂砾底质。

6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重要养殖基地。

  灵山湾位于鱼鸣嘴与大珠山嘴之间,湾口向东南,宽23.4公里,水域面积约107平方公里,鱼类资源较丰富,为近海优良渔场。

湾内水深5~12米,泥底,海湾北临唐岛湾,湾口以灵山岛为屏障,避风条件好,为小型渔船作业的重要基地。

  青岛沿海共有岛屿50余个,分布在北部海域较多,南部较少。

据《胶澳志》载:

“黄岛,潮满则宛在水中央,潮退则接大陆,岛上居民多业渔盐”。

阴岛(今红岛)是胶州湾内大岛,是青岛沿岸渔业集聚点。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两岛逐渐成为半岛,渔业及其他经济均很发达。

竹岔岛自70年代末,逐渐成为海珍品养殖基地。

灵山岛附近海域,历史上一直为青岛近海的重要渔场。

田横岛附近海域适于海参及石花菜等藻类生长繁殖。

其他如长门岩、千里岩、大公岛、潮连岛等岛区水域,均为近海优良渔场。

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第一章 海洋渔业环境 

第二节 浅海、滩涂

  青岛沿海1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为578.03平方公里,86.7万亩。

青岛前海及胶州湾临近市区部分4万亩;胶南和即墨两县浅海水域各有30万亩,可利用养殖水面以即墨为多;崂山区浅海水域约15万亩,以沙子口湾、麦岛湾、仰口湾、青山湾海域为主,可利用养殖的水面2万多亩,少于胶南;黄岛区浅海水域主要在黄岛前湾和薛家岛湾,可利用水面在2万亩以上;胶州市沿岸浅海水面2万多亩,未列入可利用水面。

浅海水域可供筏式养殖的面积共14万亩,70年代末藻类养殖面积达3万亩,尔后海带养殖面积下降,80年代中期浅海水域利用率仅占1%。

  50年代末,对青岛浅海养殖区的海情进行勘察得知:

马兰圈、沙子口、团岛湾、道关嘴等海区风浪小、流缓,较安全;田横岛、仰口、太平角、贵州路、四川路沿海,黄岛、小口子、琅琊、★口等海区多季风,受外海急流影响大;太平港、鳌山、浮山湾、四方、积来崖等海区,长浪或卷底浪较多,急流道较宽,流速快,犯多面风,属不安全海区。

  1960年对市区沿岸养殖区水质进行勘察表明:

太平角嘴以东海区水质含氮量低,流大且急,犯西南风,海水透明度大;太平湾风浪较大,湾西部含氮高;汇泉湾至小青岛以东海区风浪大,水质最贫;小青岛以西至栈桥以东海区,湾内风平浪静,水质不肥,小面积海带养殖生产尚好;栈桥以西至团岛以东海区,有污水管道出口,水质较肥;团岛以西至棉花石为最肥沃海区,海带生长甚佳;棉花石至五号码头海区水质较肥;五号码头至湖岛以南海区水质较贫。

  沿岸滩涂总面积375.35平方公里,56.3万亩。

近期可开发利用的有11.1万亩,按底质状况可分三种类型:

沙滩1.6万亩;泥滩3.85万亩;半沙半泥滩5.65万亩。

滩涂含有机质较富,底质粒度组成适宜于菲律宾蛤、泥蚶、文蛤、竹蛏、紫彩血蛤、牡蛎和光滑河兰蛤等生物繁殖生长,水产增殖条件优越。

菲律宾蛤主要滩涂在胶州湾,约3万亩,泥蚶较丰富的滩涂主要在丁字湾、唐岛湾、棋子湾等,面积2万多亩。

  即墨县境内丁字湾,有五龙河、白沙河、店集河、莲阴河流入,水质肥活,饵料丰富,低潮水深5.9米,湾内潮间带属即墨县部分有5万亩,历来盛产贝类,养殖条件优越;鳌山湾可开发养殖滩涂面积有5000亩;横门湾滩涂可开发养殖面积3400亩;小岛湾滩涂可开发养殖面积1500亩。

黄岛区潮间带滩涂面积6.47万亩,分布于各海湾和北大坝之间,半数为盐场和养虾场,适于贝类增殖的滩涂面积1.8万亩,主要在唐岛湾。

  胶州湾潮间带有适宜养殖菲律宾蛤的滩涂2.8万亩,属市区沿岸有1.2万亩,黄岛区9000亩,崂山县5000亩,胶南县6000亩,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

  胶州市沿岸有盐碱荒滩8万亩(其中盐场占用5.2万亩)潮间带滩涂宽3~4公里,面积2.8万亩,浅海区有2.7万亩,有大沽河、洋河等注入,水质肥沃。

胶南县滩涂总面积9万多亩,可供养殖的有3万亩。

沿岸底质,自东北向西南依势为缓坡、平坦、沙泥质、陡坡、沙砾石和泥沙质。

有吉利河、白马河、潮河、横河、甜水河、胶河、巨洋河、风河、洋河、错水河等河流入,近海滩涂水质肥沃。

适于菲律宾蛤、泥蚶、文蛤、竹蛏、牡蛎、光滑河兰蛤等贝类生长繁殖。

平度境内,胶莱河下游临海处有盐碱地滩涂万余亩,可开发海水养殖生产。

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第二章 海洋水产资源 

第一节 近海资源

  青岛沿海水产资源素负盛名。

据30年代初调查,因有暖流经山东高角折向东北,故暖流性鱼类洄游至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春秋两季产卵索饵的鱼类有近100种,形成丰富的水产资源。

常见的主要鱼类有黑鲷、真鲷、牙鲆、高眼鲽、木叶鲽、舌鳎、鲅鱼、鲐鱼、鳓鱼、带鱼、小黄鱼、黑裙鱼、鲈鱼、★鱼、★鱼、花尾胡椒鲷、鳗鱼、鲳鱼、鳕鱼、黄鲫鱼、针鱼、燕鳐、红娘鱼、梭鱼、鲻鱼、黄姑鱼、青鳞鱼、鲨鱼、沙丁鱼、银鱼、黄鲼鱼、鳐、虾虎鱼、河豚等。

虾蟹类主要有:

对虾、鹰爪虾、站虾、梭子蟹等。

软体动物主要有章鱼(蛸)、乌贼等。

贝类有菲律宾蛤、泥蚶、红螺等。

海参、鲍鱼、扇贝、海蜇等在青岛沿海也有一定数量。

藻类主要有海带、紫菜、裙带菜、石花菜等。

  青岛近海至海州湾的真鲷资源曾闻名遐迩。

但在20年代初,却因日本渔轮大量掠捕,开始衰退,至30年代由原年产四五千吨下降为1000吨,50年代初仅有100吨。

胶州湾黑鲷、牙鲆、黄姑、梭鱼等资源,自50年代后期开始,因过度捕捞和污染危害,从年产三四千吨降为二三百吨,唯菲律宾蛤在1985年前维持在5~10万吨。

  青岛临海各县、区地方性水产资源丰富。

  崂山县沿岸主要有斑★、青鳞鱼、牙鲆、黄姑鱼、舌鳎鱼、墨鱼、鲈鱼、鳗鱼、光鱼、梭鱼、鲻鱼、面条鱼、蠓子虾、站虾、虾皮虾及海蜇等。

石花菜主要分布于港东、难抓锚、麦岛及小黄山至东嘴、下长岭至青山等一带沿海,面积1200亩。

港东至峰山西,泉下岭至小黄山,难抓锚至兰壁山及东嘴、三亩前、泉岭、石老人、麦岛等沿海有海参、鲍鱼分布,资源面积为海参1300亩、鲍鱼600亩。

黄岛沿岸适于海参、鲍鱼生长的浅海水域约5000亩,优于其他海域,尤以竹岔岛为盛。

胶州海域以鲻鱼、梭鱼产量为佳;即墨沿岸以黄鱼(六线鱼)、黑裙鱼、鲈鱼、虾虎鱼、对虾、鹰抓虾、海蜇为多。

近海岩礁、岛屿有海参分布,石花菜分布面积有3200多亩,在青岛沿海占首位。

胶南县海域的黄鲫、星鳗、鳗鱼、石斑鱼、鲈鱼、短鳍红娘鱼、河豚、宽纹虎鲨、团尾鳐、孔鳐、扁鳄、针鱼、乌贼、章鱼、海蜇、梭子蟹等,较其他海域为多。

  青岛沿海几种主要鱼、虾、蟹、贝类资源状况及洄游路线:

  真鲷,又名加吉鱼,属名贵鱼种。

5月上旬在海州湾产卵后,群体向东北方向索饵洄游,青岛近海5月下旬为盛产期,以后逐渐游向渤海湾,9月开始南移,10月分布于千里岩、潮连岛东南部海域,形成秋汛,尔后南移越冬,翌年3月下旬北返。

  带鱼,春季产卵,群体自大沙海域经连青石南部北上进入海州湾,5月下旬至6月中旬产卵后,在海州湾东部至青岛外海索饵洄游,形成汛期。

30~40年代沙子口外海和董家口外海为带鱼的集中产区,50年代后期资源明显衰退。

  蓝点鲅,4月中旬南部海域的鱼群向北洄游,4月下旬进入海州湾及青岛近海产卵、索饵,时间较长。

灵山岛东南及近海水深20~40米水域广有分布。

鲅鱼因适温性强生长快,近海资源较稳定。

  鲐鱼,沿海分布很广。

3月初开始北上生殖洄游,5月初进入青岛外海及石岛外海,渔汛在5月中旬及7月上旬,青岛沿海及海州湾渔场资源较好。

  鳓鱼,又名白鳞鱼。

4月下旬开始进入青岛近海及海州湾,5月中旬为旺期,6月下旬向北游至渤海湾。

青岛外海的鳓鱼为过路群体,停留时间不长。

  燕鳐,青岛近海分布在千里岩、潮连岛、灵山岛海域,春季随鲐鱼游向沿岸产卵。

燕鳐在青岛近海资源量不大,停留时间不长。

  远东拟沙丁鱼,属沿岸中上层鱼类,4~6月份青岛近海、海州湾20~60米深海域均有分布,生产旺季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系80年代初开发利用的资源。

远东拟沙丁鱼适温最高为21℃,6月下旬青岛外海即不多见。

  ★鱼,俗称鲅鱼食,属温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

4月下旬至5月上旬洄游至胶州湾及青岛近海索饵产卵,常有★鱼集群,为定置网具的重要渔获资源。

  鲆、鲽类,胶州湾及邻近海域较丰,主要有牙鲆(牙片)、偏口油鲽(油偏)、黄盖鲽(沙板)、木叶鲽(鼓眼鱼)、舌鳎(牛舌头),以牙鲆产量最高。

鲆、鲽属近海温水性或冷温性底层鱼类,4月中旬鱼群向浅水区产卵洄游,5月份资源增多,捕捞盛期7~8月份,此时浅海水温增高,移向深水海域,直至越冬场。

60年代开始,鲆、鲽资源衰减。

70年代后期,海洋水产科研部门在胶州湾作牙鲆鱼放流增殖。

  黄姑鱼,属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鱼类。

5月上旬开始进入海州湾和青岛近海,渔期在5~7月,秋季随水温降低,逐渐游离青岛沿海向深水区转移。

  梭鱼,近岸浅水鱼类,是胶州湾和沿岸港湾的地方资源。

在水温降至6℃以下时,由近岸游向深水处越冬,密集成群,渐处半冬眠状态,故有经验的渔民常有“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