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完整教案.docx
《环境保护完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完整教案.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保护完整教案
人教版选修《环境保护》完整教案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如图1.1)。
说明:
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
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
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
人工环境:
维持的环境。
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
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
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右图试说明图中
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
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
、
过程都会对环境
产生影响)
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说出人类的下列行为分属于图中哪一箭头代表的过程?
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平整土地(答案
)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这一方水土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思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原因是什么?
点拨:
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
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
原因又是什么?
点拨:
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点拨:
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4.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点拨:
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
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板书设计
§1.1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2.分类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
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使用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
2.学习通过分析现象、事实,概括事物本质,通过比较确定事物特点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研讨活动和对于保护环境知行差距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环境问题的表现、特点、成因
难点:
环境问题的成因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补充)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
(1)资源短缺
说明:
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资源短缺问题。
(2)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
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说明:
环境恶化而直接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资源需求无限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又使其加重了;而这三个方面表现的规模都已扩展到全球。
阅读
通过该材料八大公害事件简介的阅读,需要了解以下知识:
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事实,知道它们不仅是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更是20世纪中期环境向人类因环境问题激化而鸣响的警钟。
每个公害事件都是一个生动、深刻而悲惨的故事从而深刻理解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人类就是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成长的,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抗灾、防灾能力将继续增强。
(二)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全球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争夺已经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例如,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石油资源等的争夺,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内部冲突和一些国际争端乃至武装冲突的根源。
思考
1.从速幅漫画中你想到了什么?
点拨:
人口压力太重,对资源的需求量太大,导致地球“母亲”所承受的压力很大,我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住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
2.用人口增长、资源需求、影响环境、经济发展等主题词写一篇短文。
点拨: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参考,或者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进行写作,尽量避免空洞说明,最好应加入一些数据。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但是,近代历史的经验证明,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往往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
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经历,不少地区在迅速致富愿望的驱使下,置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于不顾,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建设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造成环境污染。
探究:
为什么在近代经济发展,人们总是只顾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环境效益呢?
(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原因1)。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有些地区和国家对待环境问题,采取只顾自身利益而以邻为壑的态度,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地区。
结果使污染向更大范围转移,扩大污染的危害,促使环境污染全球化。
如:
发达国家(或经济较发达地区)通过高烟囱等形式将污染转移到周边地区(或贫困地区);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如:
不节约用水,在个人是件小事,但是积少成多,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在今年很多城市对于用电的要求非常严格,大厅内一般不允许使用空调,空调的调温也必须在一定的温度内,但是一些人却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损坏了大众利益。
课下探究:
人们为什么对自己不断增长的需求不加以限制?
为什么不顾长远环境效益,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只顾自身利益忽视大众、整体的利益呢?
(提示:
向自然作无休止索取的传统的征服论环境观在作祟。
)
思考
1.整理上述意见,说说他们主要有哪几方面的考虑。
点拨:
投资商主要考虑开矿给自己和当地人带来了经济效益;环保局领导主要考虑开矿带来了环境问题;果农主要考虑自己受到了环境灾害;村长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2.你认为这件事情矛盾的焦点在哪里?
点拨:
焦点在于如何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兼顾。
3.对这场争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点拨: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通过研讨获得关于环境问题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与社会成员内部原因,并为学习本章后续内容(当代环境的特点与新的环境观、发展观)准备好条件。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与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相比)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如:
⑴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⑵氟利昂(氯氟碳)具有许多优秀的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无数喷雾器小罐中,几十年后却发现它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
⑶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大量排放后引起全球性增温,这个结果也是跟踪观测了几十年才得出的结论。
⑷原来深埋于地下的矿物被采掘出来,进人大气、水、土壤,甚至生物体中,散布在世界各地,现已查明其中多种重金属有毒性和致癌、致畸变作用。
⑸人工合成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如DDT、多氯联苯、氟利昂等,它们广泛扩散于环境中,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产生了有害影响。
2.过程的不可逆性
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
如:
⑴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绝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⑵热带海洋的珊瑚礁被破坏后,投放一些人工鱼礁也难以重建其生物多样性;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谷地的地下水被过度抽取,地面下沉了9米,至今难以复原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的地面(图1.8,已经灭绝的物种不能重新出现;⑸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圈CO2度的持续增加,等等,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巨大影响。
3.规模的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是局部的,只影响一个流域、一个地区,或少数国家。
但有些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酸雨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案例②
通过材料的阅读能够了解到:
1.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就连北极地区也遭到化学污染(一些污染物会通过大气、水体的搬运与输送,飘洋过海,甚至到达几乎无人类工业活动的北极地区),而要解决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人类社会已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解决好当代环境问题,使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
2.正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关系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难题,所以要深入研究环境问题,分析它产生的原因,进而确立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思想。
板书设计
§1.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2.表现
(1)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4)全球环境变化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第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的:
1.在与传统环境观及其实践的比较中明确新环境观的基本观点,并进行“正确认识见诸行动”的教育,以促成环境观发展的新水平。
2.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人类承受着需求膨胀和生态环境恶化双重压力的情况下,我们除了采取有效行动,以求达到环境与发展双赢的结果外,别无选择。
要把行动由自发转为自觉,必须依靠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因此树立现代环境观和发展观乃是最基本的任务。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环境观的概念:
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环境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
新的环境观
人地关系
人地对立
“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
基本观点
征服自然(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拦河筑坝、移山填海,一时间,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后果
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向人们发出警告,公害病频发就是对人类的报复。
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
良性方向发展
活动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人人都要把这种正确的认识见诸行动。
我们往往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而在实际行动中却常常背道而驰。
请以无记名的方式在下列表格中打勾,用投票箱收集。
1.收集表格,计算每一项结果的百分数,然后分析结果。
点拨:
在课前组织环境小组或环保积极分子进行“环保行动调查”活动,印发、收集统计问卷。
上课时公布调查结果,全班进行讨论。
2.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全班讨论,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点拨:
这项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环境观念提升到指导行动、形成行为习惯的水平。
人们对知行差异司空见惯,往往习以为常。
调查活动能揭示这一问题,引起关注和思考,促使学生进入“从我做起”的境界中。
这是一项育人价值较高,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人类应该怎样实现“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协调”呢?
点拨:
只要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就能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平衡。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进之长。
——《逸周书·大禹篇》
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元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元兽。
——《吕氏春秋·首时》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川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耪、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于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篇》
图1.10我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永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
如:
(以下资料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放给学生,并解释、翻译,让学生了解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和一些实践行动)
多媒体放映:
由此可见,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的法令。
春秋时的管仲(管子),就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十分注意保护山林川泽及其生物资源,反对过度采伐。
战国时的荀子也把自然资源的保护视作治国安邦之策,特别注重遵从生态学的季节规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保存和永续利用,北魏时的贾思勰(《齐民要术》语),也明确地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思想。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发掘出1100多枚竹简,其中的《田律》清晰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环境法律之一。
“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生态意识的目标和理想,这对于当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⑴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⑵内涵
①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②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这就是可持续。
⑶基本思想
①鼓励经济增长;
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所制订的方案和进行的重大项目
①指导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②关于环境保护战略的政策性文件——《中国环境保护战略》;
③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具体方案——《中国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
④全国环境保护千年纲要——《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⑤国家级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⑥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
⑦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中国: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问题与对策;
⑧专门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国林女21世纪议程》、《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
⑨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⑩“九五”期间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实施的两项重大举措——“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投影:
思考
1.据你所知,近年来家乡有哪些建设项目?
哪些已经完成,哪些正在进行?
点拨:
安排学生课堂快速阅读,并点明保护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世界进步的潮流,而且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评价这些建设项目哪些是合理的;哪些不尽合理,提出改进意见;哪些是不合理的,应该停建。
点拨:
此项活动需要充分让学生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老师总结归纳,及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板书设计
§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地理6环境保护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一、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为例)
1.概念:
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作用:
人类自古以来,就把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但是并未对环境造成明显的危害。
3.自净过程中的几种机理(以天然水为例)
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图2.1)。
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流动性强的河流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
5.自净作用的意义:
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指导人类的活动。
例如,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减少人工处理污染物的费用等。
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二、水污染
1.概念:
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2.水体富营养化——淡水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⑴污染物:
植物营养素氮、磷等
⑵形成条件:
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一方面污染物易于积累,另一方面静水利于水生植物的繁殖,从而使水体生物群落急剧变化,水体生态系统则失去平衡,并造成严重的危害。
⑷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导致鱼类死亡原因分析:
①藻类有毒,鱼可能中毒身亡;
②表层水体的溶解氧达到过饱和状态,分压增高,会影响鱼体循环系统中溶解气体从血液中逸出而形成气栓,阻碍血液流通而死亡;
③水体下层处于缺氧状态,鱼窒息死亡。
⑸湖泊演变成沼泽原理
3.海洋水体污染——石油泄露
⑴污染物:
石油及石油制成品
⑵常发区域:
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⑶原因: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海洋石油污染。
其中大型和超大型油轮事故,经常引发附近海域严重污染的急性事件,对海洋和附近海岸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⑷危害:
石油污染海洋,会给被污染区域的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第二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一、城市垃圾的特点
1.固体废弃物(垃圾)的概念:
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城市垃圾的特点
⑴数量大
⑵品种多
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主要由废纸、厨房垃圾(煤灰、食物残渣等)、废塑料、废电池、树叶、脏土、碎砖瓦、混凝土碎块、渣土等组成(表2.1)。
⑶变化大
现代工业科技,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垃圾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提高了垃圾的危害性。
二、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
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对水环境的影响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⑴垃圾经过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一些有毒液体就会渗入土壤,杀害其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甚至导致草木不生。
这些有害成分的存在,还会在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
⑵固体垃圾的露天堆放和填埋处理,需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使可耕地短缺的问题加剧。
有些垃圾堆存在城市的死角,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成为多种疾病的传播源。
有些生活垃圾中混入了危险废物,例如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医院废弃物甚至放射性废物,其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得不到专门处理,也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l0)
①“总悬浮颗粒物”:
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
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原因:
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