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9792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上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上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上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上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册知识点.docx

《上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册知识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册知识点.docx

上册知识点

 

高一地理上册

按基本要求整理的知识点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主要天体类型的名称: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物质等

2、两种最基本的天体类型的名称:

恒星和星云

3、太阳系的组成:

中心天体太阳、八大行星、卫星……

4、八大行星位置序列及分类: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5、太阳大气三个层次及主要太阳活动:

由里至外: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珥)-------日冕(太阳风)

6、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及周期:

黑子、耀斑,周期11年

7、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和流星体的基本特征: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同恒星相比,星云质量更大、体积更大,密度小的特点

彗星:

著名的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总星系(人类目前探测到的宇宙部分)

8、天体系统的层次(自制图或表):

宇宙间的各种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各种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河外星系

9、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的运动特征:

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

10、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的特征: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质量小、平均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巨行星:

(木星、土星)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平均密度小。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距离太阳最远,表面温度较低。

11、地球生命物质的存在条件:

普遍性——地球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比并不特殊。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

体积质量适中,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层

特殊性——有生命物质存在条件③地球自转与公转周期适中

④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12、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中银河系边缘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1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会读图或数据归纳):

①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④影响天气与气候(如黑子与降水的相关性图)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

1.主要月相的名称及对应的农历日期

2.大潮和小潮出现的农历日期:

    1、2见下表

月相名称

出现的大致时间(农历)

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

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

海洋潮汐

新月(朔)

初一

三者大致在同一直线,月球居中

叠加

大潮

上弦月

初七、初八

日地连线与月地连线垂直

削弱

小潮

满月(望)

十五、十六

三者大致在同一直线,地球居中

叠加

大潮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日地连线与月地连线垂直

削弱

小潮

3.月球表面环境的特征:

环形山密布是月球表面最基本的特征,由火山喷发或陨星撞击

质量小引力小没有大气温差大,无声,漆黑的白天天空,月面地形起伏不平。

4.朝向地球的月面始终不变的原因:

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且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为27.32日

5.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依次出现的规律:

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为一个朔望月,平均周期为29.53日

6.日食与月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

日食:

必然发生在新月时,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月球居中。

月食:

必然发生在满月时,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居中。

7.大潮、小潮出现时对应的月相(见第2题)

8.对某一次日食或月食现象进行解释与分析(见第6题)

9.用月相变化原理解析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中对月相的描述

见上学期学案,会根据诗词或其他描述判断

10.阐明潮汐对水资源、海岸地貌、生态、航运、养殖、发电、旅游等的影响

如潮汐作用加剧海岸侵蚀、顶托河水入海,影响海岸生物分布等。

人们根据潮汐规律捕鱼和晒盐,利用潮起潮落发展滩涂水产养殖。

潮汐还是宝贵的动力资源,可利用潮汐发电。

许多河口港,如伦敦、上海,巨型轮船利用涨潮时的高水位进出港口。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1.太空资源的主要类型:

空间资源:

辽阔,获取外空间信息、做科学实验。

太阳能资源:

丰富、稳定

矿产资源:

月球上约有60多种矿藏,并富含地球上稀缺的核燃料氦-3。

④环境资源:

高真空、强辐射、微重力、超低温等特殊条件。

(太空育种)

2.运用太空探索的新近事例说明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关注中国太空探索)

专题4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方向:

自西向东。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极点为中心地球自转的方向:

南顺北逆。

周期:

1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

(1太阳日为24小时。

)其长短差异是参照点不同

2.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1恒星年(以恒星为参照物)

地球公转速度:

1月初过近日点较快,7月初过远日点稍慢

3.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经度及日期变更规则:

180°附近,由东十二区向西十二区(即由西向东)日期上减一天。

(西十二区位于东十二区的东面,注意东西方向与东西十二区的方位差异)

4.

南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方向:

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

赤道上无偏向。

(南左北右,赤道不偏)

黄赤交角的度数:

23º26´N

5.二分二至日的名称、对应的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见下表)

时间

太阳直射纬线与纬度

H的纬度分布

H的季节分布

昼夜长短的状况

6月22日

夏至B

北回归线

23º26´N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H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

南半球反之。

3月21日

春分A

9月23日

秋分C

赤道0º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全球昼夜等长

12月22日冬至D

南回归线

23º26´N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H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夜现象。

南半球反之。

6.恒星日和太阳日:

1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

(1太阳日为24小时。

)参照点不同

7.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线速度:

由赤道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与纬线圈半径成正比)。

角速度:

地球各地角速度(除两极为零)相等,为15°/小时。

8.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即120ºE的地方时,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9.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见第5题图

10.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判断时先确定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当太阳直射点向某地靠近时,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反之,则逐日缩小

11.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见第5题表

12.某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判断时先确定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如与某地所在半球一致,则该地此时昼长夜短。

然后判断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当向某地所在半球移动时(如某地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向北方向移动时),则某地昼渐长,夜渐短,反之,则相反。

13.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的状况:

见第5题表

14.天文四季的划分:

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之间的过渡季节。

15.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区时的换算

1)东时区写在右(东)侧,西时区写在左(西)侧:

如  西5区       东八区

2)计算两时区时差:

时区数相加:

            5+8=13

3)向东加,向西减  如东八区为今日9:

00,则西五区为9-13=昨日20:

00 

16.运用相关示意图阐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17.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解析生产、生活中的相关地理事象

影长与方向问题,热水器夹角问题,楼间距问题等

专题5-专题7

1.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写出名称,并在地图上识读,注意板块边界位置)

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分布:

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2.地震要素:

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

震源:

岩层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

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  震中距:

地面上任意一点与震中之间的距离

3.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名称和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熟知两大地震带位于哪些板块交界处。

4.按成因划分的三大类岩石的名称:

三大类岩石

成因

特点

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晶体颗粒较粗

花岗岩

喷出岩

岩石在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晶体颗粒细小,有气孔

玄武岩

沉积岩

由成层堆积的疏松沉积物经重新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有层理结构、保存动植物化石

石灰岩

变质岩

在高温高压下,变质成新的岩石

有片理结构

大理岩

5.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大理岩分别所属的岩石类型:

岩浆岩的侵入岩、岩浆岩的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

6.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化学元素:

氧、硅、铝

7.主要地貌类型的名称:

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

8.板块的消亡边界与生长边界(注意位置和图例、板块相对运动方向):

消亡边界:

陆----陆: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喜马拉雅山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阿尔卑斯山

海----陆: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深海沟、亚洲东部的岛弧

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安第斯山脉(智利地震)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落基山脉

生长边界:

裂谷(东非大裂谷)和海洋(大西洋)

9.地震波中的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纵波:

速度快,地面感觉上下颠簸

横波:

速度慢,破坏力大,地面感觉前后左右晃动

地震时人们先感觉地面上下颠簸,后感觉前后左右晃动

10.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表示地震的破环程度。

联系: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

11.影响烈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5点)

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

12.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其主要特征(见第4题表)

13.侵入岩和喷出岩的不同特点(见第4题表)

14.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

西南各省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云南高原、)的石灰岩地区。

15.我国黄土地貌的典型分布区:

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16.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流水侵蚀

17.流水地貌的主要特征(上中下游河段的地貌及主要作用方式)

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

上游:

侵蚀“V”字形峡谷----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

侵蚀-----凹岸(北半球右岸)形成曲流(长江),河道弯曲—不利于航运

堆积-----凸岸

下游:

堆积强盛-----形成三角洲(地势平坦广阔,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农业)

18.运用“海底扩张示意图”阐明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

海洋板块的岩石年龄较为年轻。

大洋板块中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轻,海沟处,岩石年龄最老。

19.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海沟、岛弧链和高大褶皱山脉的成因

海沟-岛弧链: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在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深海沟,在大陆板块一侧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

(如是具体地方则需说明板块名称)

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上拱隆起而成

阿尔卑斯山:

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上拱隆起而成。

安第斯山脉(科迪勒拉山系南美洲部分):

南极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上拱隆起而成

落基山脉等(科迪勒拉山系北美洲部分):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上拱隆起而成

20.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世界地震带与火山带的分布特点

地震带与火山带均分布于板块交界处(若为一具体地点,则需说明板块名称及板块运动方式)

21.根据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是如何循环的

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凝成岩浆岩(根据位置及结晶快慢又分侵入岩与喷出岩);各类岩石在外力(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下固结成新的岩石为沉积岩,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与灼热的岩浆接触带上在高温高压变质成新的岩石为岩浆岩。

各类岩石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又转化为熔融状态的岩浆。

22.根据景观图判断各类地貌类型,阐明主要特征和形成条件(景观图见上学期学案)

流水地貌,见17

喀斯特地貌:

流水的溶蚀与侵蚀  地表水或地下水,可溶性岩石

黄土地貌:

流水侵蚀  特点:

千沟万壑(沟壑纵横)

其他地貌略,读书上景观图及上学期学案景观图,会说出其所属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23.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地形特征(见上学期下发学案,本学期岩石圈专项练习)

24.根据地震或火山实例,分析其成因、危害,提出防灾减灾的建议

成因:

从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说出板块名称及板块运动形式,再加一句地球内能容易释放。

危害:

地震常引发火灾、水灾、瘟疫、海啸等灾害,导致建筑物倒塌、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火山喷涌出的熔岩流和火山灰能破坏农田、建筑物。

(好处:

但也能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和硫磺等有用矿物,许多火山还是旅游观光的场所)

建议:

加强监测,及时准确预报。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人们防灾减灾意识。

(加强建筑物抗震强度……根据题意,注意题中有效信息合理即可) 

25.评价某地地貌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旅游等的影响(通常与等高线地形图结合考查)

略,请熟读P67-69,自然会用。

专题8-专题12

1.大气的物质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微小尘埃组成。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大气垂直分层的各层名称(自下而上):

根据大气物理性质,从地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3.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名称及分布(请绘制三圈环流图)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分布(请绘制模式图)

4.主要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平流层的臭氧等。

5.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尽可能具体)

对流层:

高度:

因纬度和季节而变化(低纬度高,夏季高)

     气温: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空气运动:

对流运动显著(原因:

气温上低下高)

     与人类关系: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原因:

气温分布特点+对流+水汽尘埃集中该层)

平流层:

对流层之上到离地面50----60千米

气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升高(原因:

臭氧吸收紫外线)

空气运动:

以水平运动为主(原因:

气温上高下低,气流稳定)

与人类的关系:

大气稳定,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有利于高空飞行

6.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

“防弹衣”“遮阳伞”“保温被”

7.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绘图并用文字表达)

冷热不均引起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冷热不均

受热较多地区,空气上升,受冷较多地区,空气下沉

同一水平面上出现高低不同的气压

大气的水平运动,即形成“风”。

8.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季节移动规律:

赤道低压带:

赤道地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多,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极地高压带:

两极地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少,温度低,空气冷却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副高:

北纬30附近大气堆积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低纬来的暖气流与极地来的冷气流在北纬60附近辐合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风带:

在近地面,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形成六个风带。

移动规律:

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北半球冬季南移,或表达为大致1月南移,7月北移,此处南移与北移为相对于春分日与秋分日而言)。

9.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分布的意义:

大气环流概念: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意义: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分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受控气压带与风带

大气运动状况

降水多少与类型

赤道多雨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为主

多、对流雨为主

副热带少雨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为主

少、(大陆东岸例外,季风)

温带多雨带

西风带和副极地低压

多锋面气旋活动

多、锋面雨与气旋雨

极地少雨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下沉为主

10.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及成因

气候类型

特征

形成原因

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上升气流控制

赤道两侧,南北纬10度之间。

(如:

亚马孙河流域)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干旱少雨

受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影响

南、北回归线到南北纬3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如:

撒哈拉沙漠)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南北纬40—6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如:

西欧)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

有明显的干湿季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南北纬10度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旱,

冬季温和多雨

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

南北纬30—4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如:

地中海沿岸)

11.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冬夏季盛行风向及对气候的影响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夏季

冬季

夏季

冬季

主要风向

东南风

西北风

西南风

东北风

影响因素

海陆热力差异

1、海陆热力差异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季风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夏季水热条件充足,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有利。

旱涝灾害频繁,冬季的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不利。

12.气旋和反气旋的气压分布与气流运动状况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征(可列表比较)

位置

北半球

南半球

天气系统名称

气旋

反气旋

气旋

反气旋

示意图

中心气压

水平气流

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呈逆时针方向

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呈顺时针方向

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呈顺时针方向

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呈逆时针方向

垂直气流

上升

下沉

上升

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干燥)

阴雨

晴朗(干燥)

举例

台风

寒潮、伏旱

13.台风、寒潮、梅雨的成因及天气特征

天气现象

天气系统

影响时间

影响地区

天气特征

台风

气旋

夏秋季

(7—9月)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狂风、暴雨、巨浪、海潮

寒潮

反气旋

秋末至第二年初春

除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西南部以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

严寒、大风、霜冻、暴雪、冻雨、沙尘暴

梅雨

准静止锋

6月中旬至7月上旬

长江中下游地区

(江淮地区)

阴雨连绵,闷热潮湿

14.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状况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天晴

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天晴

过境时

大风、降温、雨雪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天气实例

我国秋冬季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和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等

春秋季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夏季黄河流域的连续性降水

15.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副高位置       天气

4、5月—华南雨带(珠江流域) 华南之南      同期,华北地区出现春旱

6、7月—江淮雨带(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        江淮梅雨

7、8月—华北、东北雨带长江中下游  同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16.据图解析温室效应(绘图并用文字表达)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形式释放能量称为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其中20亿分之一到达大气上界。

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使地球白天温度不致过高。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热层中对紫外线的吸收,平流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对流层水汽、二氧化碳对部分红外线的吸收作用,较小的颗粒和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地表吸收了太阳辐射的热量后地面增温,同时向大气辐射,称之为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此时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后使对流层大气增温,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称之大气辐射,其中的一支射向地面,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始终保持有一定的能量,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使夜晚地球的温度不会太低。

考虑问题时:

比较白天气温高低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晚上气温高低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的强弱)

17.根据热力环流原理阐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变化并解释理由

仅举一例:

白天沙漠地区由于比热容小,地面增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林草地地面温度低,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因此近地面风由林草地吹向沙漠,高空则由沙漠区吹向林草地。

18.根据气候图表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写出判断方法)

方法:

1、判断南北半球(7月高温为北半球,1月高温为南半球)

   2、以温定带(以最冷月气温超过15℃为热带,四种气候)

(最冷月超过0℃为温带、亚热带,亚热带两种+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低于0℃为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3、以水定型(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雨型:

三种季风气候和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19.根据相关图表,判断常见天气系统,预测天气变化趋势:

20.结合某次台风实例,解析风向、气压、降水等天气状况及变化:

台风靠近中,气压下降,风速增大,降水量增大,风向则根据其所处位置判断(第一步作气压梯度力方向:

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等压线,作虚线,第二步,考虑南北半球的偏转)

远离中,则气压逐渐回升,风速减小,降水减少。

2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阐明城市热岛效应

城区由于①缺少绿地,②大量人为热的排放,③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④城市生产生活集中,排放的废气多,致使城市中的烟尘、雾、低云多,不易散热。

⑤城市高层建筑多,导致局部风速小,通风不良。

导致城市近地面比同区域的郊区气温要高,城区象温暖的岛屿处在凉爽的郊区农村包围之中。

22.根据1月、7月等温线或等压线图判断海与陆、冬与夏以及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

等温线图判断方法一:

先确定图片所示南北半球,后作一条水平线表示同纬度,在陆地上取一点,海洋上取一点,读出两地气温数据,若同纬度海洋上气温高,则为该地的冬季,若陆地上气温高,则为该地的夏季(该地夏季不一定是7月,注意南北半球。

等温线图判断方法二:

陆北点北,陆南点南(陆地上等温线若向北突出,则太阳直射点一定在北半球,即7月,北半球夏季)

等压线判断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