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大学生的爱国教育.docx
《新生代大学生的爱国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代大学生的爱国教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生代大学生的爱国教育
新生代大学生的爱国教育
全球化浪潮下大学生爱国意识呈现出的新特点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得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1.“个人本位”思想导致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以“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以“社会本位”的价值观,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呈现出功利化的趋势。
虽然在2008年祖国灾难不断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整体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心、爱国心和坚韧心;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凡事从“我”出发,一切以“我”为中心,崇尚“自我中心主义”,他们认为“个性”与“自我”才是个人价值最好的实现方式。
因此,有的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信奉“60分万岁”、对一切集体活动抱着“没兴趣、无所谓”的态度,把大学美好时光浪费在吃喝玩乐中;
有的大学生将担任学生干部、加入党组织定性为增强今后工作竞争力的筹码,为自己积极争取荣誉,在老师与同学面前表现不一,没有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有的大学生把目光定格在个人的拼搏上,忙着考证、顾不得打扫宿舍卫生,忙着考研、担心入党会占用学习时间,忙着外出社会实践、害怕参加集体活动会影响个人利益的获得;有的大学生在择业阶段抱着“坐、靠、等”的思想,成天呆在宿舍睡觉、上网打游戏、到球场打球,毕业后加入“啃老族”大军,毫无意识要为父母减轻家庭的负担。
当今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较低,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使命。
上述的这些个体都过于强调自身利益,而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更谈不上民族责任感了。
这些思想虽不是主流,但多少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身上民族责任感的缺失。
2.文化霸权主义导致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西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深厚的民族认同感、国家归属感,而民族认同感、国家归属感的最初来源和根基,就是对我国优秀文化和传统的认同。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利用世界各国加强政治、经济等领域密切交流的局势,凭借经济、科技、语言等优势,竭力将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输出到全球,使得其在经济上的盘剥和文化上的殖民结合这一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一贯做法显得更为隐蔽。
他们也竭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将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作为西方强势文化的主要卖点,造成一部份大学生产生“西方文化才是最先进的文化”的印象,将兴趣点聚焦于外来思想和文化上,并衍生出所谓的“非主流文化”。
网络时代,“90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几乎没人写过信,一般使用QQ和手机短信聊天交流,并在互联网上造出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和符号,称之为“火星语”;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相当部分的“哈日族”“哈韩族”,掌握英语能力超过汉语,成天学着“山寨版”方言,我国的四大名著却无人问津。
这些现象在本质上潜伏着中华民族和文化丧失掉的危险。
值得讽刺的是,国外的资本主义国家却把我们老祖宗的文化遗产抱在怀里——全美著名大学中,凡教授战略学、军事学课程的,无不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
美军的最高学府国防大学,更是将《孙子兵法》列为将官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位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之前。
3.“国际公民”观念导致大学生的国家归属意识淡化
继国际合作组织、跨国公司等国际合作的形式之后,全球出现了经济合作圈及各种类型的国际论坛的新合作形式,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这为我国带来多方面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对国家主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资本的全球化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老板、员工效忠跨国公司的程度往往甚于自己的国家。
越来越多的国家公民对国家归属意识淡化,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肆鼓吹的“民族国家终结论”“国家主权过时论”“世界政府论”“全球主义”“主权让渡说”等“意识形态全球化”言论下,以“国际公民”自居。
更有甚者认为,谈“爱国主义精神”已经过于狭隘,不合时宜了。
他们并未意识到在这一表面上看起来具有世界意识,出发点似乎是为了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的思潮,实质上只是西方为推行霸权主义所制造的舆论而已。
4.全球化作用导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虚化
在国际舞台上,领土安全已不是国家安全的唯一,经济、民族文化、环境资源、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安全因素也日趋重要。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因而,许多人强调所谓的“人类的共同价值”或“普世价值”,也有人说“平等”和“互信”,但这些观点只具有宣传价值,而不具有基础保障,不是国际合作的世界的所有,不能维护国际的长期和平。
比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名义对中国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进行指责和攻击;利用文化、科技、传媒等手段进一步西化、弱化青年一代的爱国意识——在美国设计的某款战争游戏中,中国军队这一角色较之其他几支西方军队战斗力弱、得分率低,作为主要玩家群体的青年学生们为了获胜,有时便不得不转换军队角色,攻打自家人“中国军队”。
这一行为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度,削弱了他们的国家安全观。
全球化时代加强“新生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
全球化过程中,多元文化在相互冲突融合与并存中,同时了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
这使得大学生赖以依靠的一元价值标准发生了断裂,导致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同时,也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这些都与大学生被灌输的传统道德观念形成强烈的冲击。
因此,我们更要注重对大学生在意识上的教育、情感上的熏陶与行为上的引导,做到三个“统一”。
1.加强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明确个人发展与民族责任感的统一性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了“礼、义、廉、耻”道德观;到了宋代,又有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八德”,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的: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八荣八耻观。
这无不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这一优秀的民族,是一个一贯拥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民族。
中华子孙从与自己亲近的人亲密和睦,然后推及对父母、对长辈的尊敬孝顺,再是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与忠诚,这贯穿了人性的本质。
当我们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思考着作为一名大生在社会当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时,“责任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更要加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更要进一步明确个人发展与民族责任的统一性。
正如郎平为了个人发展,选择担任美国女排的教练,但奥运“和平之战”的打响,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作为一个随中国女排获得无限荣耀的老女排队员,她踏进赛场之前的内心一定是复杂的。
但在她身上体现了高度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很好地践行了奥林匹克精神,捍卫了公平竞赛的原则,全世界透过“和平之战”的郎平,只能对中国人更加尊重和钦佩。
这难道不是郎平用一种崭新的方式为中国争得荣誉吗?
2.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的熏陶,认识爱国主义开放性与国家利益的统性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及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与积极主动地面向世界开放是辩证统一的。
温家宝总理2007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提到:
“只有开放,先进的和有用的东西才能进得来;只有兼容,尊重不同文明,取长补短,才能使自己不断充实和强大起来。
我们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为我所用。
”在奥运之战前,当聂卫平无意中挑起郎平是否爱国的话题时,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他的表现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因为“体育无国界”这早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世界体育的跨国交流早就是普遍现象,单就08年的奥运会,围绕中国体育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就比比皆是。
然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全球意识和开放精神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培养他们的“中国精神”。
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培养大学生刚毅坚卓、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增厚美德、容载万物的重德精神,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以和为贵、兼容和谐的宽容精神等。
将“中国精神”渗透于日常教育中,增强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熏陶,使我们的青年一代树立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3.加强大学生爱国行为的引导,做到爱国情感与理性行为的统一
爱国热情是爱国主义最原始、最基础的表现形式,在这种强烈情感的激励下,爱国主义往往是感性的、短暂的、狭隘的。
只有当感性的爱国热情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为,爱国主义才能成为一种长期的信念。
这一转化过程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爱国行为的引导,用理性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帮助大学生认清爱国情感与理性行为的辩证统一。
当今大学生勇于同伤害民族情感的行为作斗争,但是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时往往不够理智,或者受到错误言论的煽动做出一些扰乱社会秩序的事情,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
如面对钓鱼岛事件,部分地区举行大规模反日示威,有的国民便将爱国表现停留在民族主义情绪的发泄上。
而作为公民,我们有责任冷静理智地表达爱国热情,合法有序地表达们势必具有不同于父母辈的独有的特征,正确地分析和评价他们的现状,是帮助他们成长发展的前提,也是继承传统,延续我们事业的客观需要。
对策分析
长期以来,我们对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都偏重于政治和道德,对中职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正常发展需要往往较为忽视,而在政治教育上也比较偏重于观点的灌输和立场的训练。
这不仅影响了中职学生思想的成长,造成了个别人在人格上的畸形,而且破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形象,引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对政治教育的反感。
为适应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需要,适应当代中职学校学生的政治思潮,我们必须找到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本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是根本和关键。
结合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当代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对学生政治理论的教育和培养。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个合格的当代中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系统、深入的认识,真正使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当代中职学生的精神支柱。
进行政治理论的教育,一是要全面、系统,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构成中奠定好基础理论的框架体系,避免那种零散的、条条本本的说教,把政治理论教育与职业技术人才智能结构系统的培养融为一体;二是要真正使政治理论教育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将政治理论教育简化为观点的灌输、思想的渗透的状况,把政治理论教育与职业技术人才价值体系、社会道德意识的培养融为一体;三是要推动中职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政治理论,将政治理论学习从课堂和书斋里解放出来,真正把政治理论演化成一种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学生真正树立起政治上的坚定信仰,真实而扎实地解决当代中职学校学生的政治信仰问题。
2.加强对学生政治品格的教育与培养。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对中职学生的政治教育,应该把政治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未来的征途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风险,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进行政治品质的培养,其基本出发点首先是要培养一个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人,即要通过教育和培养,帮助中职学生学会正确认知自我,合理接纳他人,与社会主体价值保持一致,使中职学生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3.加强对学生政治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生活在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的多极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以及快速变化的社会形态,给所有的人,特别是中职学校学生在政治素质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政治水平的高低,不能单纯看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看实际能力,看处理社会事务的实际水平,这不仅是分析、决策等思维和理性的能力,更是一种实际操作的能力,一种动脑动手去操作社会事务的能力。
加强对学生政治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必须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教育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认真研究。
新生代大学生的爱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