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指标体系评价.docx
《粮食主产区指标体系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主产区指标体系评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粮食主产区指标体系评价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
(蒋和平崔凯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ConstructionandMeasuring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EvaluationIndexSystemOnMajorGrainProducingAreas
摘要:
本文通过设置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25年的历史数据(1985~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对粮食主产区25年来(1985~2009)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测算过程中,采取了分区域、分指标对比,并始终考虑到过去的发展过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研究结论表明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且各地区发展呈现不均衡性。
对于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因素,各指标的作用各有不同,但今后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将更注重农村社会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可持续化等方面。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测算与评价
Abstract:
Thispaperbasedon25year’shistoricaldata,assessed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degreeofmajorgrainproducingareasin25yearsbyusing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method).Intheprocessofcalculaing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levelinmajorgrainproducingareas,thisarticletookmethodofsub-regional,sub-indexcontrast,andalwaystakesintoaccountofpastprocessandfuturedevelopmenttrends.Theresultsshowthatthelevelsof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grainproductionareareflectstheoverallconditionofChina'sagriculturaldevelopmenttosomeextent.Thelevel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showscloselyrelated,andtheregional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presentsimbalancedwayofdevelopment.Onfactorsthataffectthelevelofmodernization,differentindexplayvariousrole,butthefutureagriculturaldevelopmenttrendwilldemonstrateitsmoreemphasisonruralsociety,urban-ruralintegrationandagriculturalsustainableandsoon.
Keywords:
Majorgrainproducingareas;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IndexesSystem;Estimatesandevaluation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内涵和阶段目标,反映在农业经济上表现为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有差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目前国内对各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成果和文献很少,因此,针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科学、全面、客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价,同时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作出判断。
对于促进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1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粮食主产区是指地理、土壤、气候、技术等条件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并且有一定经济优势的专属经济区。
从最广义上讲,粮食主产区是指我国以从事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村区域,这类似于粮食产区的概念。
本文对粮食主产区的分类和分划,主要根据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对粮食主稀罕去粮食生产给予政策补贴性扶持,为此国家按照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提供商品粮数量等标准确定了河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苏省、江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四川省、安徽省13个省为我国粮食主产区。
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从1985~2009年的二十多年间,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稳定在75%以上,稻谷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占70%以上,小麦产量由将近70%提高到75%左右,玉米和大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稳定在75%和85%左右。
13个粮食主产省区提供了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
从粮食销售情况看,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出售粮食数量占全国的80%以上。
可以看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以及粮食主产区在提供大宗农产品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决定了粮食主产区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整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2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
2.1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模型的构建
作为指标体系,要分层确定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目标系统(综合水平)、子系统(主体指标组)。
首先应确定个体指标,将之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中,以便进行统一性考察。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统计学与数量经济学方法,本文认为应选择的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1、反映农业现代化生产手段方面的指标组。
在该指标子系统中主要表现为土地、动力、资金、科技、水利以及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资源的投入水平。
包括人均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农业从业人员人均用电量、有效灌溉率、农业人口人均受教育程度五个二级指标。
2、反映农业现代化产出水平方面的指标组。
农业现代化产出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综合产出能力,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
包括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粮食单产五个二级指标。
3、反映农业现代化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组。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引起农村经济水平的变化,包括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经济结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外部环境保证。
包括城镇化率、农业从业人员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三个二级指标。
4、反映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组。
由于农业是一项极其依靠自然环境的产业,只有注重保持农业的生产环境,才能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
包括森林覆盖率和农业成灾率两个二级指标。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很多,选用专家调查法与系统综合目标分层加权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权重确定后需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不同量纲指标能够加总计算。
为此,根据系统论方法,特提出构建现代农业评价模型如下:
其中A为现代农业综合评价指数,
k为一级指标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现代农业要素投入水平,现代农业支持保障水平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权重。
wki为第i个一级指标第i个二级指标的权重,aij为第i个二级指标第j个三级指标的权重,Bij为第i个二级指标第j个三级指标值。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专家打分评价表,并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定性分析资料,。
聘请国内知名农业现代化研究专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分别对各个指标层的重要度排序。
确定指标因素间两两重要性的比值,并对指标要素两两之间采用1—9标度法标度,建立判断矩阵,通过矩阵运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到每个层次各指标的权数(见表1)。
2.2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及阶段划分
正确划分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需要根据一定的衡量标准作为依据。
本评价系统由15个评价指标构成,在确定标准值时,要从动态的角度考虑我国农业的发展及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其次,要从粮食主产区发展的内部结构因素出发,综合考虑主产区农业发展中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第三,要考虑本评价指标体系中,多项指标的衔接与配套。
总之,在借鉴农业现代化评价标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研究报告和数据为参考,以我国东部发达省份农业的现状为实际参考依据,结合上文测算出的权重,本文确定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的标准如下:
表1: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和标准
一级指标
权重(
)
二级指标
权重(
)
标准值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生产手段(B1)
0.27
人均农业固定资产投入(yuan/per)
0.20
8000-10000
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kw/hm2)
0.15
10-30
农业从业人员人均用电量(kwh/per)
0.13
3000-5000
有效灌溉率(%)
0.18
65%-90%
农业人口人均受教育程度(year)
0.34
10-15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产出水平(B2)
0.35
劳动生产率(yuan/per)
0.24
10000-15000
土地生产率(yuan/hm2)
0.19
35000-50000
农民人均纯收入(yuan/per)
0.36
10000-20000
农业生产总值比重(%)
0.09
25%-10%
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t/hm2)
0.12
6-8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农村社会发展水平(B3)
0.21
城镇化率(%)
0.33
60%-80%
农业从业人员比率(%)
0.15
35%-10%
恩格尔系数(%)
0.52
25%-10%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可续发展水平(B4)
0.17
农业成灾率(%)
0.70
25%-15%
森林覆盖率(%)
0.30
20%-25%
从指标的实现程度来看,根据上述15项指标标准值的范围,利用评价体系权重进行测算,得到各分项指标及总体发展水平的标准范围如下表:
表2农业现代化实现标准值
指标名称
标准值
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
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
农业现代化实现阶段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
≤0.77
0.77~1.19
≥1.19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生产手段
≤0.78
0.78~1.53
≥1.53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产出水平
≤0.69
0.69~1.04
≥1.04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1.04
1.04~1.39
≥1.39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水平
≤0.69
0.69~0.82
≥0.82
在此,本文定义标准值下限为进入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上限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阶段,两者中间值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3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以上测算方法,根据1985~2010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人口与就业年鉴》以及《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等统计数据为基础,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分别测得粮食主产区以及13个省的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和对应四个一级指标发展水平指数。
3.1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分类特征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分类结构主要由农业现代化生产手段,农业现代化产出水平,农业现代化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水平四部分组成。
为详细分析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具体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变化情况,将13个省的15个指标标准化数值代入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模型进行进算,得出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发展水平及四个一级指标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如表3):
表31985~2009年粮食主产区各省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值
年份
河北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安徽
四川
1985
0.23
0.14
0.23
0.22
0.23
0.22
0.18
0.25
0.20
0.22
0.17
0.12
0.12
1986
0.22
0.16
0.25
0.21
0.25
0.23
0.17
0.20
0.22
0.24
0.17
0.19
0.17
1987
0.23
0.15
0.27
0.26
0.27
0.23
0.21
0.24
0.25
0.29
0.21
0.17
0.19
1988
0.27
0.17
0.35
0.29
0.26
0.26
0.17
0.22
0.23
0.27
0.24
0.19
0.20
1989
0.24
0.16
0.28
0.24
0.24
0.26
0.22
0.24
0.25
0.28
0.24
0.16
0.19
1990
0.24
0.20
0.33
0.27
0.34
0.25
0.22
0.25
0.24
0.29
0.25
0.19
0.19
1991
0.30
0.24
0.33
0.29
0.30
0.28
0.25
0.26
0.25
0.27
0.28
0.13
0.21
1992
0.27
0.24
0.35
0.30
0.29
0.28
0.25
0.27
0.28
0.33
0.25
0.21
0.20
1993
0.29
0.24
0.39
0.31
0.29
0.29
0.25
0.29
0.30
0.33
0.29
0.25
0.23
1994
0.28
0.20
0.36
0.31
0.30
0.34
0.21
0.31
0.28
0.36
0.26
0.19
0.25
1995
0.35
0.27
0.36
0.35
0.39
0.38
0.29
0.32
0.31
0.41
0.29
0.28
0.25
1996
0.36
0.33
0.41
0.38
0.43
0.41
0.33
0.33
0.33
0.47
0.32
0.35
0.29
1997
0.36
0.27
0.39
0.37
0.38
0.37
0.30
0.37
0.37
0.45
0.34
0.33
0.29
1998
0.41
0.27
0.49
0.40
0.35
0.43
0.38
0.36
0.37
0.46
0.33
0.35
0.29
1999
0.40
0.33
0.39
0.39
0.39
0.43
0.35
0.39
0.36
0.48
0.36
0.33
0.31
2000
0.40
0.32
0.41
0.34
0.36
0.42
0.35
0.37
0.41
0.45
0.35
0.29
0.33
2001
0.42
0.33
0.44
0.36
0.39
0.42
0.35
0.36
0.39
0.48
0.37
0.33
0.33
2002
0.43
0.35
0.44
0.42
0.42
0.43
0.39
0.38
0.39
0.50
0.40
0.35
0.36
2003
0.44
0.35
0.42
0.46
0.39
0.49
0.38
0.39
0.40
0.50
0.38
0.33
0.36
2004
0.50
0.40
0.50
0.48
0.48
0.53
0.44
0.42
0.45
0.62
0.44
0.40
0.39
2005
0.55
0.42
0.55
0.46
0.48
0.58
0.45
0.44
0.47
0.61
0.49
0.40
0.41
2006
0.54
0.42
0.56
0.46
0.45
0.57
0.51
0.44
0.50
0.64
0.52
0.46
0.39
2007
0.56
0.43
0.63
0.50
0.51
0.65
0.52
0.50
0.49
0.70
0.52
0.45
0.45
2008
0.58
0.52
0.67
0.60
0.54
0.69
0.53
0.52
0.56
0.75
0.58
0.51
0.50
2009
0.63
0.54
0.69
0.59
0.58
0.70
0.62
0.65
0.63
0.87
0.61
0.59
0.55
根据表中所反映,各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变化的大致趋势同粮食主产区整体基本型相同,从20世纪80年代稳步上升,在90年代中后期经历小幅波动保持一段时间后,到21世纪出现了10年左右的大幅增长。
分省来看,截止2009年,江苏省、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水平最高,由于这两个省份地处东部沿海,整体经济实力较强,反映在农业产业上也较为明显,符合实际情况。
传统的粮食生产大省如河北、河南、辽宁、湖南、湖北等省其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相对较高,由于这些省在国家粮食生产中的地位较为突出,粮食产量较高,因此农业现代化程度走在主产区前列。
现代化水平最低的是四川省,由于历史、自然环境、农业基础等多方面原因,虽然作为产粮大省和劳动力输出大省,但四川的经济水平整体落后,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相对较低。
2009年,农业现代化指标高于粮食主产区整体水平(0.62)的有6个省,分别是河北省(0.63),辽宁省(0.69),山东省(0.70),湖北省(0.64),湖南省(0.63),江苏省(0.87)。
从各地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实现程度来看,根据表5.2可以看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起步的条件较为充分,其距离农业现代化初期的起步阶段最为接近。
为描述各省的农业现代化影响因素,将各省的一级指标发展水平指数求出,并计算25年来四项指标的增长数值,以增长幅度的方式分别表示13个省及粮食主产区的四项一级指标,分指标考察各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如图2。
图2粮食主产区各省农业现代化分指标变化示意图
上图列出了13个粮食主产省25年来分指标标化情况,从农业现代化生产手段来看,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增长较快,分别提升了0.71,0.54,0.48和0.46.其余各省增长差距不大,可见粮食主产区一直重视农业的生产手段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同时也与国家政策的扶持有关。
从各地实现程度来看,根据表5.2,农业现代化生产手段的标准值为0.78~1.53,到2009年,只有江苏省的指标超过标准值下限,为0.88。
从农业现代化产出水平来看,江苏,山东,辽宁,湖北的增长幅度较大,分别增长0.83,0.66,0.61,和0.59。
可见农业产出水平和经济整体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虽然粮食主产省分布地域不同,但除个别发达省份外,其余产出水平的增长幅度差别不大,均在0.5左右,可见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产出水平普遍保持平稳和较快增长。
从各地实现程度来看,根据表5.2,农业现代化产出水平的标准值为0.69~1.04,到2009年,江苏省(0.96)、山东省(0.75),辽宁省(0.74)的水平已经超过农业现代化发展起步阶段值,由于产出水平所占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比重最大,因此这三个省的农业综合实力在我国位居前列,符合实际。
从农村社会可持续化水平来看,25年来各粮食主产省的变动幅度大致在0.3~0.5之间,因此主产区的社会化、城镇化进程相对需要一个长时间实现的过程。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河南、四川省释放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其社会和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从图中这两个省份的农村社会化程度的变动最为剧烈。
从各地实现程度来看,根据表5.2,农村社会可持续化水平的标准值为1.04~1.39,到2009年,所有省份的指标值均小于标准值下限,因此粮食主产区农村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这也是我国农业整体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工农互动格局的推进,粮食主产区的农村社会化程度在未来也会发生大幅变化。
从农业可持续化水平来看,由于只选择了两个指标,只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粮食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情况。
整体而言,主产区各省农业可持续化水平涨幅不大,部分地区(河北、山东)甚至经历了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下降。
可能原因是由于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各地在追求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农业生态即可持续的建设。
总体而言,20多年来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的提升主要反映在农业现代化生产手段和农业现代化产出水平上。
由于这两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27%和43%,考略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进程和现状,这两项指标较高的省份其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相对而言,农业可持续化的增长幅度不为明显,该指标是农业得以长期健康发展的保障,虽然短期的重要程度不如以上指标明显,但长期来看其作用不容忽视。
3.2粮食主产区分地域农业现代化进程分析
参考我国对中东西部的地域划分,考虑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异同,本文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5各区域进行对比研究:
华东粮食主产区,包括江苏省、山东省;华北粮食主产区,包括河北省、河南省、内蒙古省;东北粮食主产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华中粮食主产区,包括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安徽省;西南粮食主产区,包括四川省。
根据前文的模型和数据,分别测算出华东、华北、东北、华中、西南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指数和分指标水平指数。
图3粮食主产区分地域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比较
图3表示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分地域示意,并标注出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下限值(0.77)和上限值(1.19)。
根据图中标化趋势可以看出。
到2009年,农业现代化整体的发展水平为华东(0.77)>主产区整体(0.62)>华中(0.61)=东北(0.61)>华北(0.59)>西部(0.55)。
从整体的变化趋势看出,华东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远远高于其他地域,其农业现代化程度在国内领先已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着这样的发展趋势,华东二省的农业现代化实现时间较其他地域要早。
作为传统的粮仓,东北地区三省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在90年代初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考虑到其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提供的农业比较丰富;且在实现温饱水平以后国家对于传统农业基地的发展比较重视,于是农业发展经历了较快速的发展。
随后的十几年中,一方面由于农业发展长期依靠传统生产方式,劳动产出边际效益递减趋势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和国家发展战略等原因,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长时间未得到应有重视。
加之我国大豆产业逐步放开后,作为大豆主要产地的东三省粮食产量受到严重影响,这些都导致东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