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生物实验冲刺专题复习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9159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生物实验冲刺专题复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三生物实验冲刺专题复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三生物实验冲刺专题复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三生物实验冲刺专题复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三生物实验冲刺专题复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生物实验冲刺专题复习1.docx

《届高三生物实验冲刺专题复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生物实验冲刺专题复习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生物实验冲刺专题复习1.docx

届高三生物实验冲刺专题复习1

安徽二轮实验专题4

第二部分实验的基本内容的巩固练习

安徽阜阳一中李凤趄

五、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实验试剂或实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的生长素和人的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B.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若只画一次滤液细线,结果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C.使用适宜浓度的硝酸钾溶液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后,不滴加清水也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解析】植物的生长素不是蛋白质。

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每画一次滤液细线,滤纸条上都有相应的色素带,若两次画的滤液细线不完全重叠,那么就会出现色素带重叠。

【答案】C

2、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乙液

B.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要先将A液B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品试管中

C.脂肪的鉴定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D.斐林试剂与蔗糖溶液水浴煮沸5分钟将出现砖红色沉淀

【解析】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摇匀后,才可使用。

脂肪的鉴定时的橘黄色的脂肪滴用放大镜也可观察到。

蔗糖是非还原糖。

【答案】B

3、在没有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地增加,据此可做出的正确判断是,在此期间

  A、种内斗争强,种间斗争减弱  B、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C、种内斗争减弱,种间斗争增强 D、出生率增加,死亡率减弱

【解析】在没有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种内斗争缓和,出生率比原来增大,死亡率比原来减小,但是出生率的绝对值不一定比死亡率的绝对值大,也可能比它小。

【答案】D

4、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B.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采用样方法

C.样方数量越大,调查结果误差越小,越接近真实值

D.生态瓶必须充分考虑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矿质元素和水

【解析】样方大不一定误差小,还要看取的样方是否有代表性。

【答案】C

5、下面有关生物实验原理、方法或结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不须保持细胞的活体状态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细胞核呈绿色说明DNA全部分布于细胞核。

C.番茄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常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材料

D.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质壁分离是指细胞质与细胞壁的分开

【解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第一步解离时,细胞就已被杀死。

【答案】A

6、科学家利用微电极插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研究兴奋的传导。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兴奋产生后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B.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并沿树突传到其它细胞

C.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测得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的电位

D.当刺激神经纤维膜上某一点时,此处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

【解析】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由于膜外钠离子内流,膜内的电位高于膜外。

【答案】B

7、下列生物学研究选择的技术(方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B.利用离心法分离噬菌体外壳和其侵染的细菌

C.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DNA的半保留复制

D.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

【解析】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是分子水平的,在电子显微镜下也观察不到。

【答案】D

8、假定在一个能维持稳定性的密闭的生态瓶中,有一条鱼,一株水草和一只田螺,如果把鱼拿走,下列情况最先发生的是()

A、光合作用加强B、水的酸性增强C、植物会死掉D、水中的氧气浓度增加

【解析】鱼是该生态瓶的重要消费者,它进行有氧呼吸时要消耗大量的氧气。

【答案】D

9、下列实验中没有设置对照实验的是

A.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B.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C.萨顿基于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D.艾弗里实验证明S型菌里的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解析】萨顿是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孟德尔的实验,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该观点的提出并没有做实验。

【答案】C

10.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

以下对照设置正确的是 (  )

A.研究氧浓度对植物呼吸的影响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进行

B.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把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二部分

C.探究Ca2+的主动吸收,使细胞外Ca2+浓度大于或小于细胞内液

D.研究植物有丝分裂中解离液的效果,使用龙胆紫和醋酸洋红染色

【解析】对照是为了说明变量的作用结果的,设对照时一定针对变量。

【答案】B

11.现用洋葱根尖进行如下处理并完成实验:

①用蒸馏水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

②将正常培养的装置移到冰箱中再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统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

③在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苯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

A.实验①换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变化特点时,调节光圈、反光镜就可使视野清晰

B.实验②是为了验证“低温可能是形成多倍体的诱因”,所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4N

C.实验③依据的原理之一是“致癌物质会使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被激活”

D.实验③的目的可能是研究苯对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影响,但还需设计对照组

【解析】换用高倍镜观察时,调节细准焦螺旋才可使物象清晰;后期染色体才加倍。

【答案】D

12.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揭示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15N标记核苷酸揭示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B.用18O标记H2O和CO2有力地证明了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略

【答案】C

13.以下关于“同位素标记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H218O浇灌植物一段时间后,在H2O、CO2、(CH2O)、O2等物质中可检测到放射性

B.用3H标记的尿苷提供给植物,一段时间后,只有分生区可检测到放射性

C.用15N标记某精原细胞的全部DNA,放入含14N的培养液中让其完成一次减数分裂,则形成的精细胞中有50%是有放射性的

D.用32P和35S共同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略

【答案】A

14下列关于实验原理和技术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甲基绿试剂和吡罗红试剂染色,细胞核被染成红色,细胞质被染成绿色

B.成熟柿子含有大量的还原糖,是做还原糖鉴定的理想材料

C.酸性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使重铬酸钾溶液变绿再变黄

D.在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结果中,蓝绿色色素带位于滤纸条上从上到下第三条

【解析】柿子果肉颜色是红色,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D

15.下列有关科学研究的方法或技术,正确的是 (  )

①研究细胞膜的流动性:

荧光色素标记法

②分离各种细胞器:

差速离心法

③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纸层析法

④验证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同位素示踪法

⑤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基因):

假说—演绎法

⑥调查蚜虫的密度:

标志重捕法

⑦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

样方法

⑧亲子鉴定:

DNA分子杂交技术

A.①②④⑤⑥B.①②④⑦⑧C.①②④⑤⑧D.②③④⑥⑦

【解析】叶绿体色素的分离是纸层析法。

蚜虫很小,无法标记,应该用样方法。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生物呼吸作用的底物(有机物)种类及含量的差异,会导致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与吸收的O2比发生差异,这可用呼吸商表示:

呼吸商(Q)=

,为了测定种子萌发时的呼吸商,现准备了3只玻璃瓶、瓶塞、带刻度的玻璃管、发芽的蚕豆种子、10%的NaOH溶液、NaHCO3、清水等。

1、2、3号玻璃瓶的实验装置图1--2所示。

(1)由于发芽蚕豆种子(已消毒)的呼吸作用,1号玻璃瓶内的气体发生了变化,使得墨滴向左移动,显然瓶内气体减少了,减少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号玻璃瓶内的气体变化还不足以求出发芽蚕豆的呼吸商,由此还要利用2号玻璃瓶来测定发芽蚕豆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某一种气体的变化。

请根据1号图及题干中的器材与试剂,说出2号图装置与1号图的不同之处_______,以此可以测出________量。

(3)若1号装置测出的实验数据(墨滴移动量)为X,2号装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墨滴移动量)为Y,则呼吸商计算式为:

__________如果呼吸商小于1时,说明____________。

(4)为了纠正环境因素引起的实验测量误差,须设3号装置,应对3号装置作何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3号装置的墨滴在实验后向右移动量为Z,则氧气实际消耗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发芽的种子已带一定量的小叶,要了解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并还利用上述装置1,则需要注意:

1)实验的变量因素是__________;实验试剂选用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十分合适的某光照强度条件下,实验进行一定时间,测得的实验数据(墨滴移动量)为A,则该墨滴一定向_______________移动。

3)如要知道较高光照强度下真正的光合作用气体变化量,还需进一步的实验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真正光合作用的变化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呼吸作用分解葡萄糖时,呼吸商是1;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时,呼吸商都小于1,这是因为两种物质的氢碳的百分比大。

实验误差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前者是装置本身造成的,如本题的装置可能漏气,后者是实验操作造成的,如本题实验室温度变化可能造成误差。

装置3就是为了纠正误差的。

装置1测量的是氧气的量,装置2不可能测出二氧化碳的量,只能测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代数和。

【答案】

(1)氧气

(2)试管中的液体应用同体积的清水种子吸收的氧气量与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量的差值(3)(X-Y)/X呼吸底物中含脂肪(4)用死种子,试管中放等量的清水X+Z

(5)1)光照强度Na2CO32)Na2CO3既能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气体,又可以保持瓶中二氧化碳气体量不变,便于实验分析指标的单一。

2)右3)遮光一定时间,记录墨滴移动刻度A—遮光情况下测得的数据

【点拨】测量呼吸作用时一定要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

2、(08山东卷)番茄(2n=24)的正常植株(A)对矮生植株(a)为显性,红果(B)对黄果(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基因型AaBB与aaBb的番茄杂交,其后代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____________基因型的植株自交产生的矮生黄果植株比例最高,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2)在

AA×

aa杂交中,若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产生的雌配子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___,这种情况下杂交后代的株高表现型可能是____________。

(3)假设两种纯合突变体X和Y都是由控制株高的A基因突变产生的,检测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发现X的第二个密码子中第二碱基由C变为U,Y在第二个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前多了一个U。

与正常植株相比,_______突变体的株高变化可能更大,试从蛋白质水平分析原因:

___________。

(4)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某基因在植物体内过量表达,也可以抑制某基因表达。

假设A基因通过控制赤霉素的合成来控制番茄的株高,请完成如下实验设计,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①实验设计:

(借助转基因技术,但不要求转基因的具体步骤)

a.分别测定正常与矮生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支持上述假设的预期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假设成立,据此说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中实验其实是探究实验,步骤a是对照,b和c步骤一个抑制基因的表达,一个是使基因过量表达。

【答案】

(1)4aaBb  矮生红果:

矮生黄果=3:

1

(2)13或11   正常或矮生(3)Y

  Y突变体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改变比X突变体可能更多(或:

X突变体的蛋白质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Y突变体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可能从第一个氨基酸后都改变)。

(4)①答案一:

b.通过转基因技术,一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二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过量表达。

c.测定两个实验组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答案二:

b.通过转基因技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测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c.通过转基因技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过量表达,测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答案二中b和c次序不做要求)

②与对照比较,正常植株在A基因表达被抑制后,赤霉素含量降低,株高降低;与对照比较,A基因在矮生植株中过量表达后,该植株赤霉素含量增加,株高增加。

③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途径,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3.(2007江苏)真核细胞内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的分解,其反应式为:

2分子丙酮酸+6分子水---6分子二氧化碳+20[H],为探究该反应发生的场所,甲、乙二人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甲:

方法:

步骤一:

取新鲜肝脏用某试剂处理,分散成为单个细胞.

步骤二:

用含14C标记的C6H1206及完全营养液培养肝细胞一段时间.

步骤三:

离心得到细胞质基质及线粒体基质,分装在标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

步骤四:

取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两滴,分别滴人两支试管内.

现象:

1,2两支试管变浑浊.

结论:

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中.

乙:

方法:

第一步同甲步骤一,第二步同甲步骤三,第三步待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方法步骤一中的处理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甲实验方法的两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给你如下试剂:

14C标记的丙酮酸及完全营养液(不含糖),清水,吸管若干,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继续乙的实验,探究丙酮酸水解发生的场所.

步骤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实验现象有没有说明问题,关键实验设计时是否遵守基本原则,在这个前提下,才分析实验操作是否有问题。

本题甲方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没有考虑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线粒体膜。

【答案】.

(1)胰蛋白酶

(2)①没有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②取材没有遵循等量的原则及可重复性原则

③鉴定产物CO2可以自由通过线粒体双层膜,该实验不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最终得出错误结论(答两点即可)

(3)步骤三:

取等量且少量的试管1及试管2中的溶液分别置于编号为A、B的两支试管内,向A、B两支试管内均加入等量的丙酮酸和完全营养液的混合液

步骤四:

一段时间后,分别加入两滴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现象:

A试管出现混浊,B试管无现象结论:

丙酮酸分解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②现象:

A试管无现象,B试管出现混浊结论;丙酮酸分解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③现象:

A,B两支试管都出现混浊结论:

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4.(05北京理综)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毒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

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

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

1--3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培养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________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_________,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表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_________________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_。

(4)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接种,获得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5)若研究“目的菌”的生长规律,将单个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可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计数,以时间为横坐标,以_______________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6)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_________________处理后,才能倒掉。

【解析】

选择培养基时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化学药品,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本题中反复多次是为了获得纯的菌种。

【答案】.

(1)目的菌选择;

(2)化合物A异养需氧型;(3)减少增加;(4)划线;

(5)定期取样细菌数目的对数;(6)灭菌。

5.(2007北京理综)

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辘方案如下:

(l)制备疫苗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培养、增殖。

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________________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

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休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实验原理:

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人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并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病毒再次人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

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

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组的处理:

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

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_______________,存活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病毒灭活时要确保抗原决定簇不被破坏,这样才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实验设计时要遵守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答案】.

(l)活细胞抗原决定簇

(2)①抗体同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接种病毒疫苗(含疫苗的接种物)不同浓度

③低高

6、(2007重庆理综)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

 

处理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甘薯还原糖含量(mg/g)

22.1

23.3

25.8

37.6

40.5

47.4

54.7

68.9

45.3

28.6

 

(1)由表可见,温度为70℃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

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二苯胺试剂,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

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

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_____________,

第三步:

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___________,

第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铃薯不含还原糖,但吃起来略带甜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的作用,食用马铃薯后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听收后发生的代谢变化是

【解析】

实验目的是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不是是否含还原糖。

原因从题目信息很容易确认是酶。

备选材料中有些可能用不到,这和一般题目给定的使用材料不同。

【答案】、

(1)还原糖的产生是酶作用的结果,酶具有最适温度

(2)不含淀粉酶

  (3)实验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