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各种疾病的推拿疗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8550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各种疾病的推拿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儿各种疾病的推拿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儿各种疾病的推拿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儿各种疾病的推拿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儿各种疾病的推拿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各种疾病的推拿疗法.docx

《小儿各种疾病的推拿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各种疾病的推拿疗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儿各种疾病的推拿疗法.docx

小儿各种疾病的推拿疗法

小儿发热的推拿疗法

小儿发热治疗时除用外感发热手法外,另外加用捏背脊消食积,按揉劳宫(在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等穴位。

同时,还须卧床休息,多饮水,一般2~3天可退热。

  秋冬季节,气候变化多端,儿科发热的门诊病人渐渐多了起来。

除药物治疗外,还可试试推拿按摩。

  外感发热:

患儿怕冷畏寒,发热而无汗或汗少,鼻塞,咳嗽,流清涕,舌苔薄白。

  沿患儿前臂内侧正中线,从下往上推按;按揉风池(项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弯横纹尽头处)、大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十宣(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等穴。

  食积发热:

午后发热,上午热低,下午热高,患儿啼哭不安,并见嗳腐吞酸,肚胀腹泻,大便酸臭或有不消化物,舌苔厚腻。

  治疗时除用外感发热手法外,另外加用捏背脊消食积,按揉劳宫(在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等穴位。

同时,还须卧床休息,多饮水,一般2~3天可退热。

小儿咳嗽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咳嗽中医推拿治疗原则:

宣肺理气,调理肺脾,化痰止咳。

  小儿咳嗽是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诸因造成肺失清肃,而引起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咳嗽是小儿肺系疾患中常见证候,例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病都可引起咳嗽,临床上以外感咳嗽多见。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1.风寒咳嗽

  咳嗽,白痰,发热,恶寒,无汗,咽痒,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指纹红。

  2.风热咳嗽

  咳嗽,黄粘痰,发热微恶寒,微汗出,咽喉红肿而痛,鼻塞,流黄浊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红。

  3.阴虚咳嗽

  久咳,干咳无痰,盗汗潮红,五心烦热,烦躁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红。

  4.痰湿咳嗽

  久咳,痰多泛呕,胸闷气促,头沉神疲,舌淡,苔白腻,脉滑,指纹暗红而滞。

  5.肺热咳嗽

  咳嗽气粗,面赤唇红,咽干口渴,烦躁便秘,痰粘色黄,舌红苔黄,脉数,指纹紫红。

  6.肺虚咳嗽

  久咳,咳声无力,神疲气短,自汗纳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

 

治疗

  1.治疗原则:

宣肺理气,调理肺脾,化痰止咳。

  2.手法处方:

清肺经,调脾经,运内八卦,揉掌小横纹,推揉膻中,揉乳根,揉乳旁,揉肺俞。

  3.方义:

清肺经,揉肺俞,调脾经——调理脾肺,调脾以化痰,调肺以理气。

推揉膻中,揉掌小横纹,揉乳根,揉乳旁——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运内八卦——调理气机,并有加强及调和其他手法的作用。

  4.加减治疗

  ⑴风寒咳嗽:

加治外感四大手法,掐揉风池以疏风散寒,解表止咳。

  ⑵风热咳嗽:

加推天柱骨,清天河水以清热解表降逆止咳。

  ⑶阴虚咳嗽:

加揉二人上马,水底捞明月,改调脾经为补脾经以滋阴润肺。

  ⑷痰湿咳嗽:

加摩腹,按弦走搓摩,揉丰隆,捏脊,改调脾经为补脾经以健脾助运,化痰止咳。

  ⑸肺热咳嗽:

加清大肠,退六腑,推脊柱,按弦走搓摩以清肺泻火,降气止咳。

  ⑹肺虚咳嗽:

加推三关,捏脊,改清肺经及调脾经为补肺经及补脾经以补益肺气,宣肺止咳。

小儿发热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发热手法处方:

调脾经,平肝经,清肺经,运内八卦,清天河水,推天柱骨,摩腹,推涌泉。

  小儿发热是由于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体温异常升高的一种常见病症。

临床上许多急性传染病初起往往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应予注意,以防延误救治。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多发生于气候突然变化,冷热失常的冬春两季。

  风寒、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客于肺卫→表卫调节失调→卫阳闭郁→发热

  2.阴虚内热

  素体阴虚,久病热病伤阴,久泻久吐伤津,过食温燥之品→阴津亏损→阴不制火→发热

  3.肺胃实热

  外感日久不愈,乳食停滞过久→肺胃壅实→郁而化热→发热

 

临床表现

  1.外感风寒型

  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清稀痰,头痛,咽喉痒,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而鲜红。

  2.外感风热型

  发热重,微恶寒,有汗,头痛,鼻塞,流黄涕,喷嚏,咳嗽,黄稠痰,咽喉红肿疼痛,口干而渴,舌红薄黄苔,脉浮数,指纹浮而紫红。

  3.阴虚内热型

  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骨蒸颧红,心烦盗汗,失眠多梦,形体消瘦,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红而干,无苔或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指纹淡紫。

  4.肺胃实热型

  高热面赤,唇红气促,不思饮食,便秘烦躁,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指纹深紫。

 

治疗

  1.治疗原则:

祛邪解表,调理脏腑,清热泻火。

  2.手法处方:

调脾经,平肝经,清肺经,运内八卦,清天河水,推天柱骨,摩腹,推涌泉。

  3.方义:

清肺经,推天柱骨,清天河水——宣肺祛邪,清热泻火。

平肝经——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调脾经,运内八卦,摩腹——调中理气,养血生津,上助肺津,下助肾阴。

推涌泉——引热下行。

  4.加减治疗

  ⑴外感风寒型:

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以祛风散寒,发汗解表,三关穴是散寒之要穴;二扇门是发汗之要穴;风池穴是祛风之要穴,三穴相配,祛风散寒发汗功效较佳。

  ⑵外感风热型:

加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揉大椎以清热解表。

  ⑶阴虚内热型:

加揉二人上马,水底捞明月,按揉三里以滋阴清热。

  ⑷肺胃实热型:

加清大肠,退六腑,推脊柱以清泻实热。

小儿呕吐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呕吐手法处方:

调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突,推天柱骨。

  呕吐是由于胃气上逆而引起的以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常见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中。

由于小儿胃脏娇嫩,贲门松弛,如果喂养不当,可出现少量乳汁溢出,此称溢乳,不属于病态。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1.寒吐

  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吐物酸臭不甚,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痛喜暖,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迟,指纹色红。

  2.热吐

  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臭,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粘滞臭秽或秘结,小便黄赤,唇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3.伤食吐

  呕吐酸溲频繁,口气臭秽,胸闷厌食,肚腹胀痛,大便酸臭,或溏或秘,苔厚腻,脉滑实,指纹色紫而滞。

中医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

祛邪和胃,降逆止呕。

  2.手法处方:

调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突,推天柱骨。

  3.方义:

调脾经,揉板门,运内八卦——健脾和胃,消食助运。

揉中脘,摩腹——行气调中,消食导滞。

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揉天突——降逆止呕。

  4.加减治疗

  ⑴寒吐:

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摩百会,以温阳散寒。

  ⑵热吐:

加清天河水,清大肠,退六腑,以清热泻火。

  ⑶伤食吐:

加揉四横纹,分腹阴阳以消食化积,和中助运。

小儿便秘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便秘中医推拿手法处方:

推脾经,运内八卦,清大肠,摩腹,拿肚角,揉天枢,推下七节骨,揉龟尾。

  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的一种病症。

 

病因病机

  1.肠胃积热

  素体热盛,过食辛辣厚味,热病之后,余热留恋→肠胃燥热→津液耗伤→大肠失润而干涩→便秘。

  2.气机郁滞

  性格孤僻(易怒好恼,久坐少动)→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职→便秘。

  3.气血亏虚

  4.阴寒凝滞

  素体阳气不足,过用苦寒之品,大病久病后失养→阳气虚少,寒自内生→寒凝肠胃→大肠传导无力→便秘。

临床表现

  1.热秘

  大便干结,面赤身热,口干口臭;唇红烦渴,小便短赤,腹部胀痛,纳食减少,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指纹色紫。

  2.气秘

  此型常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

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胸胁痞满,腹中胀痛,纳食减少,好哭易怒,舌苔薄腻,脉弦,指纹滞。

  3.气虚秘

  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临厕努挣难下,汗出气短,面色白,形瘦乏力,神疲气怯,身懒少动,纳食不香,晚上腹胀,喜按,嗜睡,睡时露睛,舌淡苔薄,脉虚无力,指纹色淡。

  4.阴虚秘

  大便秘结,面色无华,毛发稀疏,枯黄少泽,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唇干燥,多梦少寐,烦躁哭闹,舌红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指纹淡紫。

  5.阳虚秘

  大便坚涩,排出困难,面色白,四肢不温,喜暖恶寒,精神萎靡,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可见脱肛,舌淡苔白,脉沉迟,指纹淡红。

 

中医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

调腑和中,润肠通便。

  2.手法处方:

推脾经,运内八卦,清大肠,摩腹,拿肚角,揉天枢,推下七节骨,揉龟尾。

  3.方义:

推脾经,清大肠,摩腹,运内八卦——健脾调中,理气助运,润肠通便。

拿肚角,揉天枢——调腑宽肠,行气通便。

推下七节骨,揉龟尾——调腑导滞,泻下通便。

  4.加减治疗

  ⑴热秘:

加退六腑,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清泻脏腑实热,荡涤肠腑积滞。

  ⑵气秘:

加平肝经,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理气解郁,调中通便。

  ⑶气虚秘:

加推三关,按揉足三里,捏脊,推脾经用补法以健脾益气,助运通便。

  ⑷阴虚秘:

加揉二人上马,补肾经,水底捞明月,推脾经用补法以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⑸阳虚秘:

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揉脐,摩关元,推脾经用补法,以温阳散寒,调中通便。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现主要介绍如下:

 

   【推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

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

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

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

                                          

   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

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

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

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

 

   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

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

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

即:

 

   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

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

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运法】

 

   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图197)称为运法。

亦有人称运推法.属推法的一种。

也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医生以拇指罗纹面,或用中指罗纹面,附着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动。

或在穴周作周而复始的环形推动。

 

   运法在操作时,一是宜轻不宜重,仅是皮肤表面摩擦,而不带动皮下组织。

二是宜缓不宜急,每分钟频率约80~100次。

 

   宜用于弧线状穴位或圆形穴位。

 

   功效:

清热除烦,宽胸理气。

 

   主治:

发热、胸闷、呕吐等症。

 

   【捏法】

 

   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疗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捻动,称为捏法。

 

   若以捏法施于脊柱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就称为捏脊法。

由于此法善治小儿“疳积”,收效神奇,所以又称为“捏积法”。

下面介绍捏脊法(图198)的两种操作方法。

 

   1.医生双手呈握拳状,以食指中节的背侧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拇指伸直前置,并对准食指中节桡侧掌面,而后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198a)。

 

   2.医生双腕下垂拇指伸直,指面向前,与食、中两指指面相对;以拇指指端掌面分别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食、中两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198b)。

 

   捏脊(积)的操作一般均由龟尾穴开始,沿脊柱两侧而上止于大椎穴,一般连续操作5~6遍。

结合病情,对需加强手法刺激的患儿,常用捏三提一法;

 

   即先捏脊一遍,从第二遍起,每向前捏三次,双手在同一平面同时用力向上提拉一次;或者对重要穴位如肾俞、脾俞、肺俞诸穴位处进行提拉。

在提拉皮肤时,常听到较清脆的“嗒、嗒”声,这属于正常的筋膜剥离声。

 

   另外在捏法应用时以拇指指端掌面为力点,而不能单纯以拇指指端为力点,更不能将皮肤拧转。

捏起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用力过重易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功效:

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主治:

小儿疳积、消化不良、佝偻病、腹泻等病症。

 

   此法常用作小儿保健,增进食欲,强壮体质。

 

   捏脊法除小儿推拿应用以外,对成人的失眠、神经衰弱、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等虚弱患者也同样有治疗作用。

 

   【掐法】

 

   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

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

 

   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

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

 

   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

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

 

   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

 

   功效:

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

小儿惊风、昏厥等症。

山药健脾止泻补阴精

山药是老百姓喜爱的药用食品,味道甜润,性平和,归肺、脾、肾三经。

主要功效为补脾止泻,养肺宁嗽,固肾益精,养阴止渴。

主治范围为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喘,消渴;肾虚尿频,遗精,带下;外可治疗痈肿、瘰疬等。

  山药是老百姓喜爱的药用食品,味道甜润,性平和,归肺、脾、肾三经。

主要功效为补脾止泻,养肺宁嗽,固肾益精,养阴止渴。

主治范围为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喘,消渴;肾虚尿频,遗精,带下;外可治疗痈肿、瘰疬等。

山药既是一味补益良药,又是常用的药膳原料。

  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山药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蛋白质、多糖、钙、磷、铁、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

临床实验证明,山药能增进食欲,改善消化,降低血糖,调节自主神经,增强体质。

山药含有大量的黏蛋白,黏蛋白是一种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

它能防止脂肪沉积在心血管上,保持血管的弹性,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能减少皮下脂肪的堆积;能防止结缔组织萎缩,预防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胶原病的发生。

  营养药膳

  1.山药羊肉粥:

  鲜山药200克,羊肉、粳米各150克。

先将山药去皮切成小块,羊肉去筋膜切块,备用。

将粳米下锅,加水煮之,待米开花时,先下羊肉,煮沸十几分钟后,再下山药,煮至汤稠肉香即可;或加调料食之亦可。

此粥有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健脾补肾、固元抗衰的功效,可作为脾肾两虚的食疗补方,尤适宜于小儿、老年体虚气弱者。

  2.山药炒蛋:

  鲜山药250克,鸡蛋2只。

山药去皮洗净,切片;鸡蛋磕破,打匀。

将锅内油加热七成热时,放人生姜丝,煸至香气大出,下山药片,炒至软,将山药拨向一边,将鸡蛋倒入另一边,待结成块,再与山药一并炒匀,放入盐和味精炒拌几下,即可食用。

本品味美可口,健脾开胃,可增加食欲。

  3.山药黄瓜粥:

  怀山药60克,黄瓜150克,糯米50克。

先将怀山药加工成细粉;黄瓜洗净,榨汁;糯米加水煮粥,粥将成时,加入山药粉、黄瓜汁,搅拌煮沸后即可食用。

本品具有滋润皮肤的作用,适宜于美容健身。

  养生经验方

  1.珠玉二宝粥:

  生山药、生薏苡仁各60克,柿霜饼24克。

上三味,先将山药、薏苡仁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入溶化,随意食之。

此粥健脾养肺,主治肺脾阴虚,饮食懒进,虚劳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2.六元解毒汤:

  怀山药30克,人参5克,莲子、薏苡仁各20克,芡实、茯苓各15克。

将以上药物放入锅内,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滤出;再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

将两次药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本方功能健脾益气补虚劳,可用于慢性胃炎、胃下垂及久病身体虚弱、不思饮食者。

  3.山药汤:

  山药、黄芪、熟地各15克,远志12克,石菖蒲10克。

水煎服,每日煎服两次。

亦可按此方比例酌情扩大用量,将诸药烘干,研为细粉,炼蜜为丸,每次8克,早晚空腹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

本方能补气养阴、宁神益智,可用于神经衰弱、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气短乏力等。

夜啼推拿治疗技术

夜啼是指小儿经常在夜间啼哭的一种病证。

有的阵阵哭啼,哭后仍能入睡。

有的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

一般多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幼儿,持续时间数日至数月不定。

  夜啼是指小儿经常在夜间啼哭的一种病证。

有的阵阵哭啼,哭后仍能入睡。

有的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

一般多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幼儿,持续时间数日至数月不定。

  病因病机

  小儿夜啼多由脾寒、心热、惊恐、食积所致。

  中医认为由于中焦脾寒,寒性收引,气血凝滞不通;胎热结于心脾,邪热上乘于心而扰乱心神;偶见异物,暴受惊恐,以致心志不宁,神不守舍;或食积胃脘,胃不和则卧不安等致使患儿阴阳失调,不寐而啼。

  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

  该病的治疗原则为安神宁志。

中焦脾寒者温中散寒,健脾安神;心经积热者清心泻火,通腑安神;惊骇恐惧者镇惊安神;乳食积滞者消积导滞,理中安神。

  2.基本操作

  

(1)患儿取家长抱坐或仰卧位:

按揉百会100次,摩囟门一分钟,按揉人中100次;清肝木100次,清心火100次,揉小天心100次。

  

(2)患儿俯卧位:

自上而下掌摩脊柱3~5遍;捏脊3~5遍,按揉膈俞、肝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腰阳关、膀胱俞,每穴约半分钟;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3.辨证施治

  

(1)中焦脾寒:

补脾土300次,推三关50次,揉外劳宫100次;拿肚角5~8次,顺时针方向摩腹5分钟,振腹一分钟或以透热为度;捏脊3~5遍,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约半分钟;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2)心经积热:

清心火300次,清肝木100次,清小肠经100次;掐总筋10次,分腹阴阳50次;揉小天心100次,揉内劳宫50次,揉神门100次;清天河水100次,退六腑50次;推涌泉100次。

  (3)惊骇恐惧:

按揉百会100次,摩囟门两分钟;清心火100次,清肝木200次,补肾水300次;掐小天心50次;摩脊柱2~3遍。

  (4)乳食积滞:

揉板门100次,补脾土100次,清胃经100次;清大肠经100次,全运内八卦50次;揉中脘100次,顺时针方向摩腹3分钟,揉脐及天枢100次;捏脊3~5遍,揉龟尾10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

  适宜技术

  1.中药:

脾寒者可用理中丸加蝉衣、黄连;惊恐者可用安神定志丸;食积者可用消食丸;肾虚者可用肾气丸。

  2.耳穴疗法:

用压耳法于心、肝、肾、脾、神门、内分泌,辨证取穴分别选取2~3穴,左右交替,中等刺激,10天为一疗程。

  3.穴位注射:

选足三里、三阴交穴,用维生素B1100毫克(一毫升)和B12250毫克(2.5毫升),注所取穴位内,每日或隔日一次。

  注意事项

  1.啼哭本身是小儿求生的一种本能,它反映了小儿的不安和需求,故治疗时还应辨一时性啼哭与经常性啼哭。

饥、渴、冷、热、尿湿、身痒或包裹过紧等均可产生一时性啼哭,只要去除诱因,其哭自止,不属病态,无需治疗。

  2.小而怯弱,避免异声异物,慎防惊恐。

  3.平素调护得当,饮食有节,寒温适宜。

  4.家长要积极配合治疗,夜间定时叫醒排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