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地区地貌及第四系概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8513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9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顶山地区地貌及第四系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平顶山地区地貌及第四系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平顶山地区地貌及第四系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平顶山地区地貌及第四系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平顶山地区地貌及第四系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顶山地区地貌及第四系概况.docx

《平顶山地区地貌及第四系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顶山地区地貌及第四系概况.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顶山地区地貌及第四系概况.docx

平顶山地区地貌及第四系概况

 

第一章:

平顶山地区概况

1.自然地理

1.1地理位置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北纬33°08′~34°20′,东经112°14′~113°45′之间,以中心市区建在“山顶平坦如削”的平顶山下而得名。

全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8802平方公里。

东与漯河市的监颍、舞阳、郾城,驻马店地区的西平、泌阳县交界;西与洛阳市的汝阳、伊川县为邻;南与南阳地区的方城、南召县缘连;北与郑州市的登封县,许昌市的禹县、许昌县接壤。

中心市区位于北纬33°40′~33°49′,东经113°04′~113°26′,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7公里,面积4215平方公里。

距省会郑州铁路里程218公里,公路里程135公里。

平顶山市辖二市(汝州市、舞钢市)四县(叶县、郏县、宝丰县、鲁山县)四区(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

平顶山地区地理位置图

1.2地形地貌

平顶山市处在伏牛山、外方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

地势西高东低,呈梯形展布。

地貌类型多,山脉、丘陵、平源、河谷、盆地齐全。

西部、南部、北部,巍峨的伏牛山、外方山逶迤连绵,层峦叠嶂。

中部、东部为丘陵和平源,沃野坦荡,物阜民丰。

其中平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3。

西部鲁山县石人山主峰海拔2153.1米,东部襄城县于庄村海拔64.5米,相对高差2088.6米。

中心市区西北、西南地势较高,向东南逐渐降低,形似簸箕状。

北部有焦赞寨、马棚山、平顶山、落凫山、擂鼓台、龙山等山峰呈北西西向排列,其中擂鼓台为群峰之首,海拔506.5米;南部有河山、北渡山、白龟山、凤凰山、锅底山、舒山,海拔高程135~245米,构成了白龟山水库和沙河北岸的天然堤坝。

这种特殊的地貌特征,使两山间形成狭长的走廊式洼地,湛河自西向东穿市而过。

1.3气候条件

平顶山市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暖温带,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据1957~1986年的气象资料统计,中心市区年平均日照2061小时,太阳辐射总量为每平方厘米113.77千卡,年平均气温15.0℃。

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27.6℃;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1.2℃。

无霜期为228天。

年最大降水量1323.6毫米,最小降水量3739毫米,年平均降水量745.8毫米,一年内各季降水分布为春季占20~23%,夏季占45~50%,秋季占24~29%,冬季占4~5%。

风向以偏南、西北、东北风最多,春夏盛刮偏南风,秋冬盛刮偏北风,常有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入侵。

1.4土、动植物资源

平顶山市土壤类型多,分黄棕、棕、褐、潮、砂礓、黑等10米、24个亚类、41个土属、72个土种。

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适宜,动植物资源丰富。

境内盛产小麦、玉米,又是全国著名的烟叶产区。

有各种植物248科、1014属、2368种。

有党参、杜仲、天麻等名贵药材和猕猴桃、板栗、油桐、辛夷等经济林木。

陆栖脊椎动物有226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31种。

石人山自然保护区有豹、麝、羚羊、大鲵、金雕等珍稀动物。

1.5矿产资源

平顶山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有煤、盐、铁、铝、石膏、耐火粘土、石灰岩等57种矿藏,尤其煤、盐、铁储量较大。

煤田面积1044平方公里,煤炭地质储量907亿吨;铁矿储量66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76.3%,矿石品位20.78~44.13%;盐田面积40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2000多亿吨,含氯化钠90%以上,居全国井盐第二位。

1.6旅游资源

平顶山市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发展旅游业的雄厚资源。

石人山在鲁山县城西约60公里,景区总面积55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153.1米,整个景区重峦叠嶂,山峰挺拔险峻,云雾缭绕,山中林木参天,清泉飞瀑,引人人胜。

风穴寺位于汝州市东北9公里处的嵩山少室南麓,始建于魏,距今已1400多年,寺内梵塔巍峨,殿阁参差掩映,具有江南园林风格。

三苏坟位于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侧,北宋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现在的三苏坟由三苏陵园、三苏纪念馆和东坡塑像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9394平方米,建筑面积1537平方米。

陵园中“青山玉瘗”石牌坊上镌刻的苏轼“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最为引人动情。

此外,临汝温泉、舞钢市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白龟山水库风景区、昭平湖风景区、香山寺、叶县明清县衙以及湛河公园等,都堪称一方胜景。

2.地质概况

2.1地层

本区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以北和嵩山以南。

属汝阳确山小区。

地层介绍如下。

太古界太华群:

分布于鲁山背孜街及舞阳铁山庙一带。

上部由角闪花岗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花岗片麻岩组成,局部混合岩化。

厚2500米。

下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白云斜长片麻岩,其中夹花岗片麻岩、角闪片岩或云母片岩。

厚度大于1200米。

震旦系下统

熊耳群:

见于临汝温泉街、舞阳南部及遂平凤凰台、灯白岭、泌阳大虎山、确山大乐山、瓦岗等地。

黄褐、紫红、灰绿色杏仁状安山玢岩、辉石安山玢岩、角闪石安山玢岩等。

本群岩性厚度变化大,岩性不易对比。

本群均已变质。

震旦系中统

云梦山组:

上及中部为紫色、灰褐、灰白色中层至厚层粗粒石英砂岩,具条带状构造,有波痕、龟裂及交错层理;底部为灰白、暗紫、灰褐色硅铁质胶结的石英砾岩。

本组厚190—390米。

百草坪组:

紫红、鲜红色页岩和砂质页岩为主,夹石英砂岩,含砾石粗粒石英砂岩和钙质砂岩,岩石以鲜红色为特征。

本组岩性沿走向变化较大,厚度为141—170米。

北大尖组:

上部为灰白、浅黄褐色中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局部含有透镜状白云质灰岩砾岩。

下部为浅黄褐色、灰、灰黄色中厚层中粒石英砂岩。

本组岩性沿走向变化较大,表现在砂质成分从东南向西北增加。

厚度变化大,最小70米,大的大于855米。

震旦系上统

崔庄组:

上及中部为灰绿、紫红、灰黄等杂色砂质页岩夹薄层粉砂岩或细砂岩,局部夹有透镜状赤铁矿及泥质灰岩;下部为灰褐、灰白色石英砂岩。

本组厚度160—295米。

三教堂组:

淡红、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下部常具铁质锈斑,并见波痕及交错层理。

本组一般厚50—100米。

洛峪口组:

上部为淡红色厚层白云质灰岩,常含泥质条带或燧石团块,其中常夹紫红色砂质页岩或乳白色白云岩,局部地区见有层间砾岩,灰岩以淡红色风化面具有网纹状结构为特征;下部为灰绿色砂质页岩,可作为标志层。

本组厚度150—250米。

罗圈组:

上部灰绿、紫红色页岩及粉砂质页岩、夹薄层细砂岩;下部灰黄、黄绿、紫褐等杂色泥砂质砾岩。

本组厚度变化极大,最薄14米,厚可达362米。

寒武系下统

辛集组:

上部紫红色深灰色含磷砂岩、含磷白云岩及铁质泥灰岩;下部浅红、蓝灰色含磷粉砂岩、含磷砂砾及结核状磷块岩。

本组厚度20—75米。

朱砂洞组:

上部为深灰色厚层豹皮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下部为泥质灰岩及灰岩。

本组厚度20—150米。

馒头组:

以灰黄、紫红色泥灰岩和泥质灰岩为主,夹砂质页岩、钙质砂岩和薄层灰岩。

本组厚52—84米。

寒武系中统

毛庄组:

以紫红色含云母砂质页岩为主,夹粉砂质、泥质条带灰岩或鲕状灰岩。

本组厚77—200米。

徐庄组:

上部为深灰色含泥质条带灰岩,夹紫红、黄绿色砂质页岩;下部以紫红色砂质页岩为主,夹粉砂质、海绿石砂岩及薄层灰岩和鲕状灰岩。

本组厚110—200米。

张夏组:

以灰、深灰色厚层鲕状灰岩为主,含泥质条带,间夹致密灰岩,局部有豆状灰岩。

本组产溶剂灰岩、水泥灰岩矿床,厚49—130米。

寒武系上统

崮山组:

深灰、灰白色厚层白云质灰岩夹泥质白云质灰岩,局部夹竹叶状灰岩及燧石团块。

本组产熔剂白云岩矿床。

本组厚100—280米。

石炭系下及中统

本溪群及太原群:

上部为页岩、砂岩、灰岩互层。

含煤,一般3—6层。

下部为黄绿、灰黄、灰白色铝土页岩,夹透镜状山西式铁矿及中层至厚层铝土矿。

两群厚度在宜阳庙沟28米,临汝黑龙庙60米等。

二叠系下统

山西组:

以黑色炭质页岩,灰白色铝土页岩,灰白色粉砂岩、砂质粘土岩为主,其上部夹薄层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具有交错层理,含菱铁矿结核。

产煤1—4层,煤层厚度一般较大可采。

本组厚度10—50米。

下石盒子组:

为灰黄、灰白砂质页岩及斑块页岩,含劣质煤层。

本组厚度在宜阳庙沟所见最小为40米,临汝平和店最大达100米。

二叠系上统

上石盒子组上段:

灰白色巨厚层中粒及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灰黄绿和紫红色砂质页岩、页岩及砂岩,具交错层理。

底部具灰白、紫红色透镜状砾岩,砾石成分为长石石英砂岩、砾径大小不等。

本段厚度宜阳南门为200米,临汝严和店为170米,宜阳庙沟为140米。

下段:

黄绿、黄棕色砂质页岩、斑块页岩与黄绿、褐黄色砂岩、粉砂岩、页岩互层,构成六个主要旋回。

含煤数十层,共七个煤组。

本段富含植物,厚度110—550米。

石千峰组:

分布于临汝李疙瘩以南、朝川、宜阳南部、平顶山北部等地。

分上下两段。

上段:

紫红色钙质粉砂岩与中细粒砂岩互层,夹紫红色钙质页岩、页岩和钙质砂岩及透镜状灰岩和透镜状钙质砾岩。

砂岩具有斜交层理、波痕、泥裂。

宜阳庙沟所见厚度360米。

下段:

上部为紫红色厚层至中层石英砂岩;中部为紫红色及黄绿色砂岩、粉砂岩、页岩互层;下部为紫红和黄绿色钙质粉砂岩、钙质页岩、夹砂岩及透镜状灰岩和砾岩,砂岩具单向斜交层理及波痕和泥裂。

宜阳南天门所见厚度200米,庙沟190米。

三叠系中至下统

二马营群:

紫红及黄绿色砂岩、钙质粉砂岩、砂质页岩、页岩、钙质页岩成互层出现。

砂岩中斜交层理发育。

厚600米。

三叠系上统

油房庄组上段:

黄绿及灰绿色砂岩、页岩与砂质页岩互层,夹炭质页岩和透镜状泥灰岩,含植物,厚215—430米。

下段:

黄绿及紫红色砂岩、页岩、砂质页岩与粉砂岩互层,夹炭质页岩及透镜状泥灰岩。

含植物。

厚260米。

侏罗系

灰白、灰黄色钙质粉砂岩、灰黑色页岩夹薄层煤层,煤层多呈透镜体状,顶部为砂岩,底部为砾岩,局部夹绢云母钙质砂岩透镜体。

不整合与寒武系之上。

厚67米。

白垩系

上部灰白及紫红色相间的凝灰岩夹透镜状砾岩,向下变紫红色砾岩,厚872米。

下部灰白及紫红色相间的凝灰岩,靠底部有不稳定砾岩,厚855米。

本系不整合于石炭系及古生界之上。

下第三系

陈宅沟组:

紫红色铁泥质钙质砂砾岩夹砂质泥岩、页岩。

本组厚70—500米。

蟒川组:

上部为红色砂质粘土页岩与青灰、灰白色砂砾岩互层;中部为红色砂质粘土页岩夹青灰色砂岩、砾岩和炭质页岩,含植物化石碎片;下部为红色砂质粘土页岩夹淡红、红色砂砾岩和泥灰岩。

本组厚度变化大,宜阳路庄仅100米,汝阳郭家洼1200米。

石台街组:

红色砂质页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夹红色钙质铁泥质胶结的砾岩。

本组在临汝石台街所见厚834米,伊川高凹484米。

上第三系

洛阳组:

上部为棕红、浅棕红色砂质泥岩夹泥灰岩及砂砾岩;中部为浅红、棕红、暗紫红、橙黄等杂色砂质泥岩和泥质砂岩,夹泥灰岩及透镜状砂砾岩,砂质泥岩和泥质中富含钙质结核,前者并具灰绿色斑块和条纹。

本组伊川一带厚19—54米,新安小王沟83米。

大营组:

紫灰色辉石安山岩,黑云辉石角闪安山岩、凝灰岩组成,见于宝丰大营,马道地区。

本组厚120米。

第四系下更新统

大安组:

出露与汝阳大安、蔡店等地。

有灰及深灰色橄榄玄武岩、辉石橄榄玄武岩、橄榄玻璃玄武岩等组成。

具气孔构造。

本组厚度在汝阳,马坡为25米,杜康村12米,白村4米等,最大厚的118米。

第四系中更新统

冲积层:

见于洛河、汝河、伊河、沙河两侧,宝丰、平顶山有零星分布。

构成三级阶地。

为棕黄、褐黄色黄土状砂质粘土与红色亚粘土互层,夹透镜状砂砾层、富含钙质结核。

第四系上更新统

冲积层:

见于洛河、汝河、伊河等地,组成二级阶地。

以灰黄色砂质粘土为主,夹2—4层棕红色和红褐色亚粘土,到具透镜状沙砾层。

层厚2—17米。

第四系全新统

见于洛河、汝河、伊河、沙河两侧,构成河漫滩和一级阶地。

河漫滩主要有粉砂、细砂、砾石和亚砂土组成;阶地则以黄褐、灰黄、棕灰色亚砂土为主。

间夹灰黑、棕灰色亚粘土带,底部夹透镜状沙砾层。

厚5—20米。

2.2构造

平顶山市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陆块南缘,地层发育较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

平顶山市发育的三条主要断裂在晚白垩世经历了向北东方向的逆冲推覆。

背孜—鲁山断裂对煤田起破坏作用,对盐矿起控制作用;车村—下汤断裂对温泉起促进作用,控制萤石矿形成;二郎庙—黄土岭断裂促进金矿化,控制滑石矿生成。

2.2.1背孜—鲁山断裂

该断裂是区域上三门峡—淮南断裂经平顶山的一部分,规模巨大,是一条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带。

该断裂从背孜到白象店露头,全长45公里,又根据构造特征分为西、中、东三段。

西段:

在背孜—白窑以北,长25公里,由两条逆冲断层夹一个逆冲岩席组成。

层长20公里,走向1100,西部中元古界汝阳群云梦山组向北逆冲到该群北大尖组之上。

东部上元古界洛峪群逆冲到寒武系之上。

平王宋逆冲岩席呈纺锤形,长l5公里,由汝阳群一寒武系组成,中心产状平缓,靠近逆冲断层倾角变陡或直立。

后方的岳村逆冲断层(即背孜断裂)长12公里。

走向1100,略向南凸,太华群向北逆冲到汝阳群—寒武系之上。

断层倾向南西,宽500~1000m,倾角600~700。

中段:

在白窑一张窑逆冲断层北侧,长15公里,由三条逆冲断层夹两个逆冲岩席组成,由北而南依次是:

1.前方蝰螂山逆冲断层,断层面倾向南,倾角60~700,向下变缓,下盘通常为二叠系,西部为寒武系和石炭系;上盘为寒武系。

在西部铁山附近有张夏组呈飞来峰。

漂到石炭系之上的构造景观根据钻探验证,从西向东由浅到探,相差700m。

2.蝰螂山逆冲岩席,地层产状倒转,倾向南西,岩席内见轴面南倾的小褶皱,指示向北逆冲。

3.锯齿岭逆冲断层,倾向南西.倾角700,上盘为云梦山组,下盘为震旦系、寒武系。

4.锯齿岭逆冲岩席,呈长条状,最宽不足1公里,由汝阳群兵马沟组和云梦山组组成,地层向南倾,层序倒转。

5.后方张窑逆冲断层(即背孜—鲁山断裂),倾向南西,倾角60—7,上盘为太华群,下盘为汝阳群兵马淘组、云梦山组。

东段:

发育张窑一白象店逆冲断层(即背孜一鲁山断裂),长5km,近南北向,倾向西,倾角700,太华群向东逆冲于震旦系一寒武系之上。

致使寒武系倒转或近直立,并影响到石炭系、二叠系。

覆盖部分:

从白象店沿1100方向没入第四系,长约70公里,可分为东西两段。

西段:

从白象店经鲁山到叶县,长50公里,断裂北侧曹镇南新生代盖层厚200米,南侧韩信一叶县新生代盖层厚l200米,相差近1O00米。

南侧瓦房店新生代沉降中心厚2200米。

东段:

从叶县至廉村向东,长近20km,断裂北侧新生代覆盖层厚300—800米,南侧覆盖层厚1400~1800米,相差近lO00m。

断裂南侧沉降中心出平顶山市,新生代厚3200m。

2.2.2车村一下汤断裂

该断裂从嵩县车村以西开始向东延伸,自鲁山与嵩县交界的没大岭进人平顶山市,经四连沟、赵村、王庄、下汤,向东被昭平台水库淹没,经水库大坝北部向东没人第四系。

物探反映经襄河、马楼、滚子营、旧县,到草厂街被北东向断层向400方向平移lO公里到坟台.再向东8km出本市到舞阳,全长约114km,亦可分为露头部分和覆盖部分,现分述之。

露头部分:

自没大岭至下汤,全长40km。

在没大岭一四连沟,断裂切割北侧燕山期太山庙钾长花岗岩和南侧晚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

在四连沟—中扬,断裂切割北侧熊耳群和南侧晚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及燕山期花岗岩。

在中汤一下汤断裂切割北侧汝阳群—寒武系和南侧燕山期花岗岩。

断裂走向950,近平直,发育宽500—2000m的破碎带,卫片和航片影像十分清晰。

断层面倾向1800,倾角700。

在下汤北周家庄,白草坪组变形显示向北逆冲,在下汤北孙家庄,寒武系正常产状倾向1200~l400,倾角200~300,但靠近断裂处,地层倾向变为550~600,反映北侧向西推移,说明该断裂是由南西向北东斜冲的左行平移断裂,形成于燕山晚期。

覆盖部分:

在下汤北断裂被昭平台水库淹没达6km,水库中金山环为花岗岩,说明断裂在其北侧通过。

在水库大坝北端黑山头一带,出露少量熊耳群和汝阳群露头,说明断裂在大坝北端以南通过。

再向东没人第四系。

从婆婆街经马楼到旧县草厂街,走向100~1200,长60km,断裂南侧在滚子营以西仅有少量第四系覆盖,滚子营至草厂街,新生代盖层厚200—800米;断裂北侧新生代盖层厚800~1400米,瓦店一带沉降中心厚2200米。

从草厂街向东北平移10公里到坟台,向东延伸8公里左右出平顶山市,南北两侧新生代盖层厚度相差不大,为800—1200米。

以上说明该断裂在新生代对南北两侧沉积盆地有控制作用。

 

2.2.3二郎庙—黄土岭断裂 

该断裂是区域上马超营—确山断裂经平顶山市部分,是一条长期括动的韧性剪切带,在马超营—车村,在车村—下汤断裂以北延伸。

在车村东塔水磨,被车村—下汤断裂切割,向东在车村—下汤断裂南侧延伸,自没大岭延入平顶山市,经二郎庙、李子峪、河路沟、草店、黄土岭至晒山全长60公里。

西部走向90—1000,自河路沟向东为1200。

该断裂西部在晚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中通过,形成花岗质麋棱岩,宽100—1000米,糜棱面理倾向177~2250,倾角55—850,拉伸线理倾伏方向2600,倾伏角110~200。

在没大岭、何庄可见S—C组构,为左行走滑性质。

在牛坤庄,可见向北东逆冲的旋转碎斑。

 

在该断裂东部草店一带,断裂处于熊耳群片理化带中,产状倾向2100,倾角400,拉伸线理倾伏方向2300,倾伏角380。

X2面上可见粘滞型石香肠,指示向北东方向逆冲,向东到晒山一带,断裂切割北侧熊耳群和南侧官道口群,形成300—500米的片理化带。

 

 

第二章: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1.地貌特征

平顶山市处于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的过渡地带。

地势西高东低,呈梯形缓慢倾斜。

地貌类型多,山脉、丘陵、平原、河谷、盆地齐全。

  

    西部以山地为主,多数山峰海拔为500-1000米,部分山峰海拔在1000-1600米,最高山峰是鲁山县西部边界的尧山,海拔2153.1米。

东部以平原为主。

在低山和平原之间,分布着高低起伏的丘陵。

从南北看,大体有三列呈北西-南东展布的山地夹两组河谷平原。

北部是箕山,中部是外方山东段及平顶山市区以北低山,南部是伏牛山东段及其余脉。

北部夹北汝河冲洪积平原,南部夹沙河、澧河等冲洪积平原。

其海拔高度大多在300-700米之间,具有西高东低的特征。

2.第四纪地层特征及其分布

平顶山地区位于黄河—淮河冲积平原西部,是河南省的重要经济区带,地貌上属于山前隆起与冲积平原结合部位,同时也是淮河水系发源地之一。

晚新世以来受地壳不均衡性差异升降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成因类型的沉积物组合。

在黄河—淮河冲积平原、南阳盆地第四系研究方面,该地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在以往区调和科学研究中,多注重成因类型的探讨,将其划分为冲积、冲洪积、冰积等类型。

在本地根据不同沉积类型相互之间接触关系、地貌、形成时代、孢粉组合及形成环境特征,第四系划分出了4个岩石地层单位,由老到新分别为:

下更新统鲁山组与下汤组,中更新统社旗组以及上更新统马塘组(如图1),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为黄河—淮河冲积平原的形成演化、古环境变迁及工程地质、城市建设规划、南水北调灾害地质治理等提供基础资料。

现将各组主要特征及分布介绍如下。

2.1下更新统鲁山组(Qpll)

鲁山组分布在山前隆起与平原交汇地带,地貌上组成山前岗地及缓坡,主要分布在鲁山昭平台水库两侧、宝丰、平顶山、叶县、舞钢、泌阳、遂平、方城一带,平面上构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冲洪积扇,纵向上具有一定的倾斜度,后缘海拔280—200米,前缘相对较低为200—100米,区域上不整合覆盖于上新统凤凰镇组湖相地层上。

该组由砾石层、砂层、粘土质砂层、花斑状粘土层组成,为河流相—冲洪积相成因类型,受后期侵蚀、破坏、大部分地区出露不全。

层型剖面位于鲁山县西北14公里库庄乡九龙沟村。

层型剖面描述如下(图2)。

8.浅灰黄色砾石层,砾石含量大于50%,由石英砂和少量火山岩、片麻岩组成,砾石以圆或次圆状为主,砾径5—20厘米,混杂堆积,砾石表面强氧化出现铁矿薄膜。

层厚2.4米。

7.土黄色含小砾粗砂岩,砾石含量小于10%,有石英岩、石英砂岩组成,次圆到圆状,表面风化程度较弱。

厚0.8米。

6.褐色花斑状粉砂质粘土,花斑由灰绿色或者褐红色粘土组成,呈条纹,条带团块分布,含量20%左右,风化后为松带状,具有较强膨性。

厚1.3米。

5.浅灰黄色砾石层,砾石含量60%左右,由石英砂岩组成,以圆或次圆状为主,砾径5—10厘米,分选性较好,砾石风化较弱。

厚1.3米

4.黄棕色块状粘土质粉砂,含5%—10%的灰绿色粘土质粉砂斑块。

厚0.5米。

3.黄棕色粘土质粉砂,下部具有水平层理,上部具有小型较粗层理,顶底各有一厚约20厘米的透镜砾石层。

厚1.5米。

2.黄棕色粉砂质粘土夹透镜状粘土质粉砂,具有水平层理。

厚0.8米。

1.褐色粉砂质粘土,夹褐色中砂透镜体,发育大型斜层理。

含植物孢粉化石等。

厚1.2米。

不整合下伏地层。

鲁山组下部为发育大型斜层理的厚层褐色粉砂质粘土;中部为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水平层理的黄棕色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夹砾石层,含有少量花斑状团块;上部为浅黄色、土黄色砾石层。

该组纵、横向变化较大,自西向东厚度变薄,上部砾石层缺失。

2.2下更新统下汤组(Qplx)

该组地层分布在沙河、黄鸭河上游河谷地带,受后期侵蚀破坏,保存程度较差,零星出露与鲁山下汤、南阳庙底、方城蝎子山等地;地貌上构成河流四级阶地,高出现代河流水面约20米,海拔200—150米,侵蚀切割鲁山组,有砾石层、砂层、粉砂质粘土层、粘土层组成,属河流冲积成因。

层型剖面位于鲁山县下汤镇核桃园村边,剖面描述如下(图3)。

6.红褐色粘土,土质粘性大,节理发育,干结易碎,冷杉花粉占4.2%、松44.2%等各种孢粉化石。

厚0.4米。

5.含钙质结核褐色粘土,结核含量5%左右,局部富集,呈团块或条带状出现,浑圆状,大小一般在3厘米以下。

见各种孢粉化石等。

厚1.2米。

4.褐色含粉砂质粘土,略见粒序变化。

下部粉砂质较多,向上变为以粘土质为主。

见个种孢粉化石。

厚3.8米。

3.红褐色粉砂质粘土,见各种孢粉化石。

厚5.0米。

2.红褐色粘土质中砂层,成分以石英为主,含量95%土,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磨圆较低,层内略呈下粗上细粒序,细胶结程度高,局部见水平层理、较粗层理、粒序层理。

厚2.05米。

1.灰色砾石层,砾石成份复杂,以火山岩和石英砂岩为主,少量二长花岗岩;砾石磨圆中等。

厚3.6米。

不整合与下伏地层。

下汤组下部为砾石层,砾层,上部为粉砂质粘土、粘土层,具有下粗上细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特征。

该组纵、横向变化不大,沉积物特征近于一致。

2.3社旗组(Qp2s)

该组由砾石层、砂层、粘土层组成,具二元结构,属河流冲积成因,分布于山前倾斜平原地带,沿河流两侧,呈带状展布,地貌上构成河流二级阶地,海拔80—134米,与下更新鲁山组呈切实切割接触。

层型剖面位于鲁山县沙河南甘树里村东200米砖瓦场。

层型剖面描述如下(图4)。

14.褐色粘土层,见冷杉等花粉化石。

层厚0.9米。

13.黄棕色粘土,含钙质结核,见冷杉花粉等化石。

厚0.9米。

12.浅黄棕色粘土,含钙质结核,见松花粉等。

厚0.2米。

11.黄棕色粘土,含钙质结核,铁锰质薄膜。

垂直节理发育。

见冷杉花粉等。

厚0.25米。

10.浅黄棕色粉砂质粘土,见冷杉花粉等,厚0.15米。

9.铁锈色细砾粗砂,砾石含量30%—40%,由石英岩组成,磨圆度较高,呈圆状、浑圆状,粒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