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目标制定能力的培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8258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目标制定能力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目标制定能力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目标制定能力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目标制定能力的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目标制定能力的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目标制定能力的培养.docx

《小学数学目标制定能力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目标制定能力的培养.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目标制定能力的培养.docx

小学数学目标制定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目标制定能力培训资料

一、正确认知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1.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近三四十年来出现的一门新兴综合应用学科——教育技术学的专门术语。

吴红耘、皮连生在2011年第03期“试论语文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分类及其教学含义”一文中指出: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是外在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转变为学生内在的能力。

豆宏健在2004年7月第20卷第03期“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分类与表述”一文中提到: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设置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描述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而忽略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

马复在2003年第03期“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一文中指出: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者希望通过数学教学活动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果,更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

李光树在2003年第63期“小学数学教学论”一文中指出: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先规定。

陶林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一文中指出: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制定的,通过教学后学生可以达到并且能够用现有条件或手段测评的教学效果。

它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结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具有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等功能。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查阅和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人们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的一种预先规定。

它反映了国家对儿童接受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后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应该达到的标准和水平,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期望与要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小学数学教学结果在人们头脑里的超前反映,它表达了人们对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追求与期盼。

因此,人们又普遍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为之努力追求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2.教学目标的特点解析

(1)稳定性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特别是其总目标,体现的是一定时期内国家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期望与要求,它一旦确定下来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较长时期内对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会产生持续的指导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它的某些内容由于受到学科特点和儿童年龄特征的制约,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事实上,正是这种目标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我国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延续。

(2)发展性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一方面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发展性的特征。

和其他事物一样,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内容的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才是绝对的。

纵观建国以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不难清楚地看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渐进发展的轨迹。

发展性特点表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内容总是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根据各个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去确定的。

这种发展性是永恒的,随着社会对学校教育的不断变化,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还会进一步发展。

(3)超前性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先规定,并且这种规定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施之前就确定了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相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和实际效果来讲终具有超前性。

如在实施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前我们就已经设计了“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相对分数意义的教学过程和结果来说就是一种超前规定,强烈地表现出超前性的特点。

这一特点进一步说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在实现以前还只是一种理想的追求目标,它更多地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良好效果的主观愿望。

这种愿望能否变成现实,一方面取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和努力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教学目标本身与学生学习水平之间的适合性。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超前性特点对目标的设计和实施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它要求把目标定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4)强制性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和时代的要求,它表达了国家和社会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标准的规定与期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中的要求都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贯彻实施并切实达到的,不允许有任何含糊。

正因为如此,小学数学学科总目标才需要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编制,并通过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表达出来。

很明显,国家制定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都是一些强制执行的指令性规定。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强制性特点从根本上保证了国家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标准的宏观控制,使全国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可能达到国家统一规定的基本标准。

3.教学目标的功能

要使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就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功能,使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1、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总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在策划教学活动时,要对预定达到的境地和标准进行规划,同时也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而使行为发生变化,这就是教学目标的期望功能。

要使教学目标的这一功能得到发挥,笔者认为关键条件是必须使教师的主观性与实际的客观性相统一。

2、调控功能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功能是调控。

它既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又可作为教学活动的依据,进而引导教学活动的展开。

3、激励功能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的欲望。

4、发展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过程,它的实施能引起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养成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而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又通常是按照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预先设计去发生的。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还具有发展的功能,。

5、评价功能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所体现的是国家和社会关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质量标准,并且这种标准全面规定了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准,它一方面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必须达到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我们评价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及其效果的主要依据。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同时还具有评价的功能。

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内容

1.《大纲》规定的目标内容

(1)数学知识掌握方面的教学目标

大纲先将数学知识掌握方面的教学目标概括为“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然后又以教学要求的形式进一步将这一目标具体化为“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大纲在这里不仅将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范围和深度限定在“基础知识”、“常见的知识”、和“初步知识”三方面,而且还规定了这些知识掌握的方式和水平层次必须是理解基础上的掌握。

(2)数学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

大纲把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方面的目标内容规定为计算能力、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方面。

这些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是:

计算能力方面要求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思维能力方面要求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饿敏捷和灵活”。

空间观念方面要求“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

在探索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教学目标

大纲在教学目标中作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定。

并且还在“教学要求”中进一步要求我们,根据国家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数学学科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为祖国、为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从小受到实践第一、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和普遍联系等观点的熏陶和感染。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既有直接兴趣又有间接兴趣,同时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数学教学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以此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智力水平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2.《课标》规定的目标内容

(1)知识与技能

①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常见的量和简单的负数以及方程意义的过程,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和解简易方程的技能,并会用这些数的概念、常见的量和四则运算等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②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③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数学思考

①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在小学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有关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②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本条目标主要对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发展作出规定,小学主要是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等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③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在小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和收集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归纳、类比和猜测。

④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小学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说明。

(3)解决问题

①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小学主要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身边的事物,初步了解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②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时也是各门学科教学共同的任务。

③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饿过程和结果。

本条目标在小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具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人合作,逐步养成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④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是一项要求比较高的目标,在小学主要是让学生具有回顾和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如计算后能自觉检查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并对这种过程和结果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4)情感与态度

①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具有探究身边一些简单数学问题的愿望,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②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能积极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在学习中有克服困难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生中能不断取得进步,具有学会数学的信心。

③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述和交流。

④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即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要经过学习者的努力探索才能得到解决;在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⑤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进行质疑及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对自己学习中不懂的地方或有不同意见时头提出疑问的意识;愿意就数学问题和同伴们展开讨论,能正视并勇于改正自己学习中的错误。

3.两种目标内容的对比分析

《标准》的目标体系:

总体目标、分段目标、内容目标。

总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数学思考: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

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4、情感与态度:

获得适应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知识,以及受到熏陶,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总体目标四方面的联系:

四方面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其它目标的动力保障;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分段目标:

也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阐述。

内容目标:

分别阐述在各个学段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

《大纲》的三项目的:

基础知识、能力、思想品德;三大能力:

计算、逻辑思维、空间思维。

《大纲》目标的影响体现在: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成为数学学习目标的主体;课程目标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数学能力发展不全面;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良好的情感体验和对个性品质的关注。

《标准》目标领域动向:

强调把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努力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适应加宽数学课程;设立了过程目标,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考虑了计算器(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标准》的目标体系充分考虑了课程的弹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结构体系

1.数学课程的总目标(长期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技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

●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总体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课程组织和教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2.数学课程的学段目标(中期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发展数感。

2.在讨论简单物体的性质、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4.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事物中存在的简单数学规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询“为什么”的习惯。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了解简单的图形运动性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单位、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

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自我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

问题解决

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从事独立思考问题、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体验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3.数学课程的学期目标(短期目标)

学期教学目标是对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结果的预先规定,是学段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

从教学时间来看,它是一个学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所要大都的结果;从教学内容来看,它又是一册教材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在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体系中,由于学期教学目标正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因此它一方面具有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某些性质及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单元教学目标的某些基本特点。

4.数学课程的单元目标(短期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学期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它是一册教材中一组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是特定教学单元的教学质量标准。

同学期教学目标一样,小学数学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都要制定单元教学目标。

首先教材编写者在各册教师教学用书中配合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要完整地表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然后教师在单元教学计划中也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并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作出具体规定。

两者表述的教学目标可能有些细小的差别,这种差别也主要是不同地区、不同班级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造成的。

5.数学课程的课时目标(短期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一堂数学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规定,它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

在我国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目标体系中,课时目标是唯一的一级完全由教师自主决定的教学目标,也是内容最具体、对教学指导最直接的一级教学目标,前面四级目标最终都有通过课时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去实施、去体现,没有课时目标的全面实施,也就没有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和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总目标的实现。

四、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课时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然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却发现一些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唯书唯上,照搬照抄教参,忽视了实际教学价值的正确取向;也有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于泛化,把“目的”当做“目标”,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基点;还有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于片面,仅关注认知能力,忽视了课程三维目标、教材单元目标、文本课时目标的有效合一。

为此,我们需要引领教师依据有效教学理念制定教学目标,以此发现问题、探求原因、寻找对策,尝试掸去积在教学目标上的“浮尘”,还教学目标的本质。

  下面以收集到的一线教师所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的实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分析。

1.目标内容笼统空泛

案例:

《加法的估算》的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兴趣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分析: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这么大的目标应该是整个数学学科甚至多个学科一起培养才能实现的目标。

如果从整个小学数学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个目标抓住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显得非常重要。

但从一节课来看,似乎显得太笼统、太空泛了,缺乏课时的针对性。

如果将它作为整节课的基本目标,就会有“大而空”的感觉。

2.目标形式面面俱到

案例1:

《小统计》的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

(2)数学思考目标:

通过操作和思考,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3)解决问题目标: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