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享受学堂模式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7705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5享受学堂模式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35享受学堂模式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35享受学堂模式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35享受学堂模式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35享受学堂模式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5享受学堂模式解读.docx

《135享受学堂模式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5享受学堂模式解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5享受学堂模式解读.docx

135享受学堂模式解读

洪山区“享受学堂1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副局长 陈国安

 

 

   一、“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建立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教育有三个目的:

基础目的是为了生存;现实目的是为了发展;终极目的是为了享受。

教育有三种境界:

接受教育、感受教育、享受教育。

接受教育是较低的境界,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被动地从事教育和受教育;感受教育是较高的境界,产生了对教育的热爱,主动地寻求教育、追求真知;享受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过程变为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享受,以教、学为乐,感受快乐。

我们认为,享受教育就是一种学校师生以追求育人事业为乐趣、以享受成长过程为幸福,以体验成功为快乐的学校教育理想。

   享受教育的逻辑起点可以从生命哲学中找到依据。

生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

它注重生命的内在目的,关注生命的过程,倡导生命自主和创造性地发展。

基于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内在性、发展性、自主性,教育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完整的教育生命不仅包括外在的教育目的,而且包括内在的教育目的;不仅是社会理性的生成过程,而且包括情感、体验、意志等内在生命的整体充分生长。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因此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提倡互动的学习方式,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新的科学知识。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一是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二是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三是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地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二是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三是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引导的方法包括:

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

加德纳认为,一个人除了言语/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两种基本智能之外,还有七种智能,即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九项智能。

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创造出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最有价值产品的能力。

智力是以组合方式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一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

在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加德纳提出了新的教育观——“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强调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力组合,而且各种智能只有领域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

每个学生在不同领域都有发展潜能。

教师应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出发,从不同的层面、视角去看待和对待学生,并且促进其优势智力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教师评价学生不能以文化学习成绩作唯一依据。

   学习金字塔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发现并提出。

他指出,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和角色,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

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耳、眼、脑、口、手并用。

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在参与中掌握知识、生成能力,这样习得的知识才更准确、牢固,更容易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高效,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高效,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适应学生身心特征和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模式,改进教法、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师、学生角色的改变。

    美国教育学家托马斯·丁·萨乔万尼认为,学校真正而持久的改善和发展,应采用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的观点,高度重视意义、情感、道德、责任和义务、自我牺牲、团体成员职务的重要性等价值因素,学校应成为“道德学校”,成为以价值盟约为基础的共同体,强调责任、承诺、情感、团队精神等。

因而,我区学校教育只有把人人“享受教育”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和教育理想,学校中的人——校长、教师、学生等,都达到“享受教育”的境界,学校才能获得真正而持久的发展。

   二、“享受学堂135课堂教学模式”的总体构架(略)

   “1”——一个理念:

学为中心

   “3”——三个支撑:

小组建设、学案导学、评价激励

   “5”——五个环节:

学、展、点、练、思

三、“享受学堂135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当教育成为一种享受,课堂教学就成为师生个体基于生命本能所展开的互动成长和发展探索过程。

因此“享受学堂135”课堂教学是从人本主义出发,以“学”为中心,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

在135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生生、师生会话交流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135享受学堂”是一种师生互动生成关系,强调教学主体体验的整体性和交往性。

享受教学重视生命的体验,没有生命体验就不是成功的教学。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一位学生从教学中获得的信息与体验都是不同的。

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现个性化教学,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感受教学,就是感受成长,就是感受幸福。

   基于“堂堂学好学会,个个乐教成功,人人享受教育”的目标,洪山高效课堂建设积极落实享受教育的“体验、感悟、快乐”三大要义,从而实现“满足发展需要,分享成长快乐,追求美好愿景”的三大功能,进一步打造洪山“享受学堂135”高效课堂模式,全面实施区域课堂教学整体改革,以学为中心,不断完善师生和谐关系,致力于“办中国最享受的教育,打造中国最享受的学堂”。

   四、“享受学堂135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解读

(一)“一”,一个理念:

以学为中心

   1.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

要让学生幸福成长,按成长规律发展;要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即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地、全面地发展;要让学生个性发展,即让学生在自己优势领域、兴趣领域充分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即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学会发展,主动发展,使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

   2.变“课堂”为“学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实践活动等。

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相信学生、利用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

转变教师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教师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流程和环节中,由自主学习到同伴互助、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展示评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我们看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与同学讨论,与大家分享,学生的热情高涨。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生的知识在更新,能力在提高,思维在拓展,情感在激励,个性在张扬,生命在绽放。

可谓是“我的课堂我作主”,课堂已成为孩子们学习探究、快乐成长的生命场。

   3.倡导自主学习,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以学评教

   我区借鉴课改先进区经验,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先学”,是指学生先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在课堂互动中,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这里的“教”并非是系统讲授,而是启发式的“点拨引导”。

“以学定教”,就是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和认知规律来调整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

“以教促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教材是蓝本、是载体。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以教促学、以讲传法、以篇达类。

“以学评教”,即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取向,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着眼,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评价要素要涵盖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面,包括学习的态度、习惯、方法和知识与技能、探究与实践、合作与交流等能力。

要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确定评价的方式方法;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呈现状态,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水平,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以学评教使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二)“三”,即三大支撑,指的是小组建设、学案导学、评价激励

   1.第一大支撑:

小组建设

   

(1)突出主体,改变学习时空,实现自主管理

   高效课堂离不开高效的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命脉之一,是学生展开竞争和合作的主阵地。

以往是以个人或班级为教学对象,现在是以小组为教学对象,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实现了兵教兵,兵管兵。

   

(2)组建学习小组,是教师高效管理班级和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

   学习小组的组建并非简单的把几名学生放在一块,而是需要班主任老师全面考虑并且同任课教师商量后进行分组。

一般来说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①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初建学习小组,在学生相互并不了解的基础上,依据成绩采取一条龙的形式分组,每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A层—B层—C层。

②小组成员人数适中,以4~6人为宜。

③除成绩外班主任老师还要考虑男女同学的搭配、学生的性格以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等。

   (3)小组建设的关键点在于责任,目标和规则

   学习小组组建完成后,需要选择组长、副组长、记分员等小组机构。

组长在学习小组中的作用既相当于“小班主任”,要管理组员;同时又相当于“小教师”,要组织组员进行课前预习和课上展示。

因此,选择组长要慎重。

   (4)小组建设的价值:

自主、合作、探究

   另外,打造小组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小组文化的建设正如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一样,能够起到凝聚、团结小组的作用。

小组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所谓显性文化是指小组组建后,要求各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创新性地给小组起名、设计组徽、制定小组宣言以及奋斗目标(个人、小组、班级)。

这样可以使得每个小组更有凝聚力。

隐性文化是指小组的精神文化,是小组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被小组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

   2.第二大支撑:

学案导学

   

(1)导学案的设计体现“三性”,导航性、层次性、联系性

   ①导航性:

提供目的地,方法自己找。

导学案是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的知识点、重难点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它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导学案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能力过程化,发展性目标的培养潜移默化。

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打造高效课堂。

   ②层次性:

学情层次,思维层次。

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③联系性:

建构知识树,能力网,思维网;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因此“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④差异性:

“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2)学案导学的价值:

计划意识的培养

   “学案导学”:

以学案为载体,倡导自主学习,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它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计划意识、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三大支撑:

评价激励

   

(1)评价是动力系统;适时适当的评价激励是高效课堂建设的催化剂。

激励性评价策略是指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鼓起学生的力量和勇气,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因而课堂评价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及时、具体,而且要具有激励性;倡导多角度评价:

评流程、评展示、评反馈等。

   

(2)评价的维度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内容上、形式上、态度上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可以自评,可以学生互评,可以教师点评。

要注意的是评价不是简单地说对错与好坏,而是要通过评价,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特别要注意的是,评价时要多引导学生关注学科价值的本质,不要过多游离于形式,评价的作用才会得以彰显。

另外,要发挥评价长效作用,做到节节有反馈、日日有评价、周周有小结、月月有汇总,学期有表彰。

    (3)评价的价值:

激励学生自主、自动、自发、自觉

   小组评价在整个小组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到位的话,那么学习小组就形同虚设。

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认可,还能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质疑对抗,将学习引向深入。

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和对抗;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将评价激励贯穿于始终。

要制定完善合理的评价指南。

   学校还要制定对教师、对年级组的评价。

   (三)课堂教学流程的五个环节

   

(1)学——目标导学,互学解疑

   【目标导学】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生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在导学案的帮助下的自主学习活动。

   【要求】

   教师:

课前或课中给出学生自学的内容,并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学生:

预习完成新课内容,要求对文本要有比较清楚、完整的理解,初步知道学习目标,新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完成导学案上相应的问题或练习。

   【互学解疑】学生小组内或同桌互相检查、批阅基础知识、基础题目,完成基础性目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自主学习时的收获,提交出自主学习时的疑惑,通过互学来解疑,从而为课堂的展示交流奠定基础。

   学生:

在自主学习结束后,马上开始与对子对学、小组群学、组内交流,对不懂的问题,尽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最后确定小组展示内容、展示方式。

   教师: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并记录学生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共性问题。

   

(2)展——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小组交流自己互学学习时有价值的收获,提交互学时的疑惑。

   教师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交流,注重适时参与、给予中肯的评价,汇总交流展示中的问题,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点、易错点等,为下一步点拨做好准备。

多用小组小展示,精用班级大展示。

   (3)点——点拨提升

   【点拨提升】指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易错点、重点、难点、考点、疑惑点进行点拨。

既要点到为止、又要以点带面、画龙点睛地讲出知识的精华。

   (4)练——训练巩固

   【训练巩固】当堂达标检测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训练题组,并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班级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矫正,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5)思——反思总结

   教师:

学科知识是由一个个知识点和能力点构成的图式。

设计简述、绘制图表(板画、知识导图、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等)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梳理本节知识,鼓励学生提出存在疑难或创新性问题。

   学生:

总结知识要点、学习方法、解题规律、理清知识逻辑关系,整理学案笔记;查漏补缺、生成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