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600年.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6005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朝600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商朝600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商朝600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商朝600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商朝600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朝600年.docx

《商朝60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朝600年.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朝600年.docx

商朝600年

商朝600年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

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左右。

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

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商的年代无定说,如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商朝取代夏朝的时间约前1600年至前1556年之间,大约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共510年(或554年);民国初年史学家董作宾依历法推算,商朝立国的时间应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

中文名称:

殷商

简称:

英文名称:

ShangDynasty

时区:

东八区

首都:

商丘(前期)、安阳(后期)

政治体制:

君主制

国土面积:

约320万平方公里

主要城市:

殷、毫、嚣、朝歌等

货币:

海贝、贝蚌、骨贝、石贝、玉贝和铜贝(个人观点)

主要民族:

华、夷、戎、狄、蛮

开国君主:

商汤

末代君主:

纣王

1、基本简介

2、地域信息

3、朝代概况

4、科技

5、军事

6、政治

7、历代君王

8、相关信息

9、大事年表

1、基本简介

商朝(约前1600年前后—前1046年)。

因契被封于商,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商汤将自己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的王朝称为“商”;至盘庚,又将国都迁往殷,所以商朝又称为又称殷商。

商朝是一个迷信鬼神的朝代,王室贵族遇上大小事情,都要在龟甲或兽骨上占卜,称为“卜辞”。

这些卜辞就叫做甲骨文。

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相对于夏朝具有更丰富的考古发现。

原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商朝。

经历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奢侈残暴,修豪华宫苑,施炮烙酷刑,失去民心。

而生活在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国强大起来。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其他小国,讨伐纣王,在牧野与商朝的军队展开大战,最终消灭商朝。

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商朝取代夏朝的时间约前1556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共510年。

该时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界采用。

按民国初年史学家董作宾依历法推算,商代的时间应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

按照北宋史学家邵雍的推算商朝时间为前1766年至前1122年,共645年。

台湾史学界采董之说法,并写入台湾教科书中。

商朝六百五十多年间曾五次迁都,五个都城中的四个都在河南境内。

目前在河南的偃师市、郑州市、安阳市都发现了城市规模的遗址,在信阳市、温县、辉县、新郑市等许多地方还发现大量商朝文化遗存。

关于商朝的信息多来自于其后面的周朝,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商朝金文和甲骨文的记载。

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

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存在发达的文明。

以玄鸟为图腾。

《史记·殷本记》记载:

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

《诗·商颂·玄鸟》曰: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与《史记》的记载一致。

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开始向奴隶制过渡。

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

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号。

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

传说

传说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

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

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诗经·商颂·玄鸟》)。

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向东方发展,《诗经》上说: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孙冥“勤其官而水死”(《国语·鲁语上》),商人“郊”祀之。

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发展。

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

《国语·周语下》说:

“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汤即天乙,姓氏为“子”,甲骨文称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商族首领,相传曾被囚于水牢。

他在当选为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

首先,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

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国葛(今河南宁陵县北)、韦(河南滑县东)、顾(山东鄄城东北)、昆吾(河南淮阳南),“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最后,向夏王朝首都发起进攻。

双方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夏师败绩。

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历史

约公元前1600年,汤的军队打败了夏桀的军队,至此夏王朝灭亡,汤建立了商王朝。

汤,又名成汤或成唐,甲骨文称他为大乙。

商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力量逐渐壮大起来,至汤时,迁居于毫(今河南濮阳),进行灭夏的准备。

成汤于前1600年左右联合各方国和部落征伐夏桀。

出发前,汤发表誓师词,即今天保存在《尚书》里的《汤誓》。

夏桀面对汤的进攻,毫无准备,不战而逃,在南巢被囚而死,夏灭。

商汤在三千诸侯的拥戴下登上天子之位。

宣告商王朝的成立。

商汤汲取了夏桀的教训,以身作则,勤政爱民,受到各地诸侯的欢迎。

商朝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古代文明的进步获得转机,使中国成为文明古国之一。

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年是商族兴起、发展以及商王朝的建立并不断巩固的时期。

商国王姓子,据说是帝喾后裔契的子孙。

夏帝胤甲以后,夏朝不断衰弱,夏帝桀荒淫无道,中央政权腐败无能。

成汤趁机领导商族向外扩张势力,并联合一些同盟部落起兵,在鸣条大战中一举击败夏朝,商朝从此正式建立。

商朝建立以后,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屡次迁都,经济水平十分低下。

但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权得到了初步巩固。

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出现了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经济作物,经济发展加快,私有制度进一步完成,商朝走向了奴隶制度占主要地位的时代。

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称作“商汤革命”时期。

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继位;中壬死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乃商汤之长孙。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

“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

”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

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诸侯归服,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宁。

这个故事,反映了伊尹为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长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

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伊尹也获得了“大仁”、“大义”的美名。

武王伐纣的故事记载了商朝灭亡的过程。

渭河流域周部落的首领武王姬发,联合各部落讨伐殷商,而当时统治殷商的商纣王也是一个像夏桀一样的暴君,早已引起人们的忌恨。

为了抗击武王,纣王将大批奴隶武装起来,而这些奴隶却在前线倒戈,实际上是一次奴隶起义,纣王在惊恐中自焚而死。

商王朝灭亡了,被周朝所取代。

商汤灭夏

到帝孔甲时,夏王朝已统治中原地区数百年,由于统治日趋腐化,而渐渐走向衰落。

史称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衅之”①,“孔甲乱夏,四世而陨”②。

孔甲下传四世,履癸继位,他就是夏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桀。

相传夏桀非常残暴,百姓已不堪忍受。

《史记·夏本纪》说:

“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为摆脱孔甲以来的日益衰败的局面,桀加强了对内的统治,坚决镇压异己力量,据说他斩杀黎民如砍伐草木一般③。

但高压手段并未达到其目的,而是加剧了人民对他的痛恨,人民甚至发誓要与之同归于尽④。

桀在加强对内控制的同时,为了转移人们的不满和掠夺财富、奴隶与美女而不断对外进行征伐。

他先伐有施氏,有施氏被迫将妹喜献于桀。

又征岷山氏,岷山氏被迫“进女于桀二人”。

夏桀的这些行为当然要引起各部落的不满和反抗,“诸侯畔夏”亦就不可避免了。

显然,到夏桀之时,夏王朝的统治已处于严重的内外交困之中。

与此同时,兴起于东方的商族则有较大发展,并逐渐强盛起来,在商汤的领导下已积蓄了灭夏的实力。

商族在灭夏前尚处于氏族社会末期。

此时商族内部的不平等、奴役和剥削等现象亦早已产生,但相对于夏王朝的统治来说要宽松、缓和得多。

汤亦注意取得国内的拥护和支持。

《国语·鲁语》说“汤以宽治民,而除去邪”。

《淮南子·脩务训》更进一步说他“夙兴夜寐,以致职明。

轻赋薄敛,以宽民氓。

布德施惠,以振穷困。

吊死问疾,以养孤孀。

百姓亲附,政令流行”。

成汤的勤政薄敛体恤民情等举措,对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积蓄灭夏力量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

他的行为不仅得到本族人的拥护,也使得夏人及其他方国人民十分向往。

因此,也就有了《史记·夏本纪》所谓的“汤修德,诸侯皆归商”的局面。

商汤的活动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

此时商的力量虽已有较大发展,但相对于夏仍然弱小,不得不暂时臣服于夏。

夏桀出于猜忌将商汤召来并囚之于夏台。

商汤获释后采用伊尹的计策,离间夏桀与其同盟者九夷族的关系,使力量对比渐渐转向于己有利。

《说苑·权谋篇》对此有较详细的描述:

“汤欲伐桀,伊尹曰:

请阻乏贡职以观其动。

桀怒,起九夷之师以伐之。

伊尹曰:

未可,彼尚犹能起九夷之师,是罪在我也。

汤乃谢罪请服,复入贡职。

明年,又不贡职,桀怒,起九夷之师,九夷之师不起。

伊尹曰:

可矣。

汤乃兴师,伐而残之,迁桀南巢氏焉。

”至此,除了少数部族如昆吾等尚听从夏王的指挥外,桀已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形势已转变的对商汤极为有利。

汤在兴兵伐桀的誓师大会上,历数夏桀的罪恶及人民对桀的痛恨,假借上天的旨意指出灭夏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指出灭夏是上天的命令而不可违背,有功者将受到奖赏,不从者要受到严厉惩罚。

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尚书·汤誓篇》。

商汤从亳起兵,矛锋直指夏都。

在与夏桀决战之前,先灭掉了此时仍然听从夏王指挥的个别方国部落。

《诗·商颂·长发》:

“韦、顾即伐,昆吾夏桀”郑玄如是注释:

“韦,彭姓也。

顾、昆吾皆己姓也。

三国党于桀恶,汤先伐韦、顾,克之。

昆吾、夏桀则同时诛也。

”说明汤之所以伐韦、顾、昆吾三国,是因为它们仍在助桀与商为敌,即“三国党于桀恶”。

三国之中最后灭亡的是昆吾,《史记·殷本纪》说: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

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代昆吾,遂伐桀”。

至此,夏桀羽翼已被全部剪除。

然而,此时夏桀对商汤的进攻并未做认真防备,“桀亡待汤之备”①。

因此,当商汤的军队到来时,“未接刃而桀走”②。

夏军逃至鸣条,一战被商军击溃,夏桀逃奔南巢而死。

《史记·夏本纪》云:

“汤乃践大子位,代夏朝天下”。

至此,商汤完成灭夏重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

2、地域信息

版图疆域

商朝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

除了包括夏所属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

据《尚书·商书》记载,“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亳。

”八迁的地点,历来说法不一。

大体在今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出今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范围。

近年有人认为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都可能是汤都西亳。

成汤灭夏至盘庚五迁,始居于殷。

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在黄河下游一带(今商丘一带)繁衍。

商朝确立统治,就在亳(河南商丘)建都;后来在盘庚时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朝一直也称作殷商,商朝的势力范围也大大超过了夏朝。

考古学家从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说明殷商时代文字已经得到充分广泛的应用,发展得也比较成熟;汉字的结构在甲骨文中已经基本形成。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使我们对商朝的了解更为详细可靠。

商朝对于天文天象的记载、对于干支记时法的运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

商朝的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发展都比较快,尤其是手工业,青铜器的冶炼与制造都相当成熟,各种常用的器具和礼器、酒器十分精美。

著名的后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都城变迁

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

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多次迁都。

《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迁邢(今邢台市)、南庚“自邢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

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

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

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

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

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

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

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

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

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

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甗这样的重器。

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

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

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

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

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

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

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

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

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

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

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

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

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士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

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

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

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

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

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

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诸侯起来反叛。

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

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

商王朝就此灭亡。

关于商朝的另一个都城--耿都,史学界一直把祖乙迁耿和迁邢混淆在一起,其实耿都和邢都是两个都城,耿都在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柴家乡一带。

公元前1525年,祖乙不满相都(今河南.内黄)把国都迁到了耿地(今山西.河津)。

次年,由于河患,才把国都迁到了邢(今邢台市)。

并封弟弟祖丙于耿,建立了耿国。

至今在河津市仍存有遗址。

3、朝代概况

经济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部落,商汤曾派亳人帮助葛人种地。

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

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

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

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

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

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

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

服饰

商朝服饰至少有十二种形态:

1、交领右衽短衣,有华饰,衣长及臀,袖长及腕,窄袖口,配以带褶短裙,宽腰带,裹腿,翘尖鞋。

是为高级权贵衣着。

2、交领右衽素长衣,长袖,窄袖口,前襟过膝,后裾齐足。

配以宽裤,宽腰带,鞋履,腹悬一斧式蔽膝,头戴高巾帽。

是为中小贵族或亲信近侍所服。

此类带后裾的交领长衣,即“深衣”的先例。

3、交领长袖有华饰大衣,衣长及足踝。

配以宽腰带,上窄下宽形蔽膝,鞋履,头戴頍形冠卷。

是为高级贵妇之服。

4、肩背部披格子长条巾,交迭胸前作右衽装束,下穿格子条纹长裙,腹下悬一斧式“蔽膝”。

头戴格子条纹布帽冠蒙覆其发。

为贵族服饰。

5、直领对襟有华饰短衣,长袖,衣长及臀。

配花长裤,鞋履,头带頍形冠。

是为贵族衣装。

6、对襟长袍,宽长袖,衣长及足。

为贵族衣装。

7、对襟华饰长袖短衣,束腰,花长裤,配花鞋。

头发用某种胶类固定成高高耸起型,发梢外勾。

为中下层贵族或近臣亲信形象。

8、高后领敞襟长袖花短衣。

是为亲信贵族之衣。

9、圆领长袖花短衣。

配紧身花裤,帽冠。

是为中上层贵族衣装。

10、圆领窄长袖花大衣,衣长及小腿。

是为中下层贵族衣装。

11、圆领细长袖连袴衣,下摆垂地,束腰索,衣式简而无华。

是为罪隶服。

可分两类:

一类头顶秃光,臂被缚于背后,为男性罪隶;另一类头上盘发或束单髻,有的戴额带,臂被缚于前,双手均桎梏于拲中,是为女性罪隶。

12、赤身露体或仅于腹前束一窄蔽膝,以及头部戴圆箍形“頍”,或戴一扁平圆冠。

乃卑民家奴形象。

音乐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

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

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

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

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

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

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宗教

据商代的甲骨资料来看,殷商时代的万物崇拜依旧盛行,信仰对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

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对象。

但这些自然神祇仍属于万物崇拜,变化有限,比较特殊的,是商人心中的“帝”信仰。

“帝”是商人心中的最大神,地位最高、权力最大,也是社会秩序的主宰。

这种“一元”(帝)“多神”(自然神祇)的信仰模式,与现实世界的“王权政治”相仿。

简单来说,人世有君王统治百姓,在自然界有“帝”统治自然神祇,但“帝”的能力和权威更凌驾世间君王之上,他是一切万物的主宰。

商人问卜的对象有三大类,即天神、地祇、人鬼。

在这三类之中,权威最大的即是“帝”,“帝”所具有的能力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对自然气候的控制,这些问卜主要是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丰欠。

第二是主宰人世间的祸福奖惩。

第三是决定战争的胜负和政权的兴衰,由于商代仍属部族式的社会形态,仍需以战争手段征服诸边各部落,商王往往向“帝”问卜战争的胜败,看看“帝若”,还是“帝不若”。

由此来看,商人日常生活中,几乎莫不祷于“帝”,在如此的宗教心理之下,也就不难理解,商人何以会有“好祀”、“重祀”之风了。

艺术

商代的陶器有各种颜色,有些为轮制,有些则使用泥条盤筑法,陶器上常压印花纹。

所知最早的中国釉料出现于商朝。

此时期还有大理石及石灰石雕刻的真实与神话动物。

由商代的都市可看出,当时已具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式,值得注意的聚落包括二里头、郑州、殷(今安阳境内)等,这些地点在不同时期均曾为首都。

商代晚期的统治者均热衷于建立奢华的宫殿。

4、科技

天文

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闰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

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致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文字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

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

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5、军事

商朝人口约500万至700万,士兵约12至15万。

军队建制

商朝的军事制度在甲骨卜辞中有较多的记载。

如“□方出,王自征”(《柏根氏旧藏甲骨卜辞》.25)、“□王自征人方”(《殷契粹编》.1185)等卜辞表明,商王是最高军事统帅,有时亲自出征。

王室妇女,不但是商王的配偶,也是商朝的战将,封臣和同僚,商朝的女性拥有很高的地位。

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是一名女将军,曾率军出征。

高级军事领导职务由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担任,而商朝有很多女官。

他们平时治民,战时领兵。

甲骨文中常有“□”、“□”、“射”、“戍”等名号出现,可能表明当时军队成员已有不同的职守。

士卒由贵族和平民充当,平时要练习射、御;并以田猎的形式进行演习。

“王登人五千征土方”(《殷墟书契后编》上.31.5)等卜辞说明,战时常根据需要进行“登人”(征兵),一次征发1000、3000或5000人,也有超过1万人的。

兵以庶民为主,奴隶多担任杂役。

商朝除王室拥有强大的军队外,各宗族或各方国也商朝青铜武器矛头。

都掌握相当数量的军队。

“王其令五族戍□”(《殷契粹编》.1149)、“令多子族从犬侯寇周,叶王事”(《殷墟书契续编》.5.2.2)等卜辞表明,这些宗族或方国的军队须听从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