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5887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卷.docx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卷.docx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0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卷

建议用时:

60分钟

姓名:

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1、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

1.1921年5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第八条决议规定:

“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

”这一规定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新模式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所述措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排除A项;工业化战略尚未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尚未确立,排除BC项。

点睛:

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该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从时间和决议的内容可以看出。

2.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

上述措施

A.说明工业化推动农业集体化B.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D.避免了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

【答案】B

3.美国一位作家两次访问访苏联,第一次给其印象是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对苏联社会主义表示怀疑;1934年第二次访苏,该作家却向斯大林表示: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导致该作家对苏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苏联已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B.苏联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复苏无望D.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答案】D

点睛:

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它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当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面临完全危机的时候,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震惊了西方世界。

4.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

“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D.斯大林模式

【答案】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即公有,制为主导,允许私有制存在,然后结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做出选择。

5.一五期间,苏联利用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之机,从西方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

二五期间,政府则注意大力发展本国机器制造业,到1937年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苏联需求量的0.9%。

这一变化表明苏联

A.自主工业生产能力的迅速增强B.调整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承受了西方更大经济封锁压力D.逐渐陷入计划经济体制的困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机器进口的比率越来越少,说明其自主工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斯大林上台后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中心,故B项错误;当时西方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西方对苏联的经济封锁压力较小,故C项排除;计划经济在斯大林执政初期起到了积极作用,故D项排除。

6.有学者在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时认为,“出发点本是国富民强的改革计划最终导致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毁灭。

”其中“社会毁灭”主要指

A.东欧剧变B.苏联解体C.两极格局瓦解D.环境污染

【答案】B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与“社会毁灭”符合,故B项正确;A项不是苏联;C项是苏联解体的影响;D项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无关。

7.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生的学生人数从总数l/4增加到了l/2。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

【答案】B

8.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种种危机,时任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手段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B.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调节

C.强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故答案为A项。

B项不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D项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手段。

排除BCD项。

9.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

“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

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

”苏联的这一做法

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B.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C.有利于新的经济体制的形成D.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商品市场,与“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等信息不合,故A项排除;新经济政策中农业是实行固定的农业税,1928年被斯大林废除;故B项排除;由“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等信息,再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苏联要实行农业集体化,政府高度集中地计划,牺牲农业来为工业的发展准备资金,是有利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的,故C项;结合材料中斯大林的相关内容,而材料中主要是牺牲农业成就工业的,不可能持续发展;故D项排除。

点晴:

注意区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10.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罗斯福新政D.公私大合营

【答案】A

11.从1923年到1929年,在苏联财政人民委员会中,联共(布)党员比例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比例从60.3%下降到31.4%,文盲和少识字者则从0.1%提高到7.2%。

这反映出该时期苏联

A.领导干部政治成分逐渐多元化B.广泛发动群众推进新经济政策

C.提高专业管理水平保障工业化D.高度重视苏维埃政权经济安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3年到1929年,苏联党员人数增加,说明政权基础不断扩大;受过高等教育者比例下降,文盲和少识字者比例增加,说明教育发展受到阻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苏联高度重视苏维埃政权建设和恢复生产力发展,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领导干部政治成分逐渐多元化,排除A;新经济政策因为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的上台而被废除,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提高专业管理水平的相关信息,排除C。

所以选D

12.读表4(单位:

%)。

表中信息反映该时期苏联

A.加强发展重工业B.对农民利益关注的程度不够

C.优先发展军工业D.改变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模式

【答案】A

13.租让制理论是列宁提出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

列宁说:

“租让——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合同”。

列宁提出实行“租让制”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B.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

C.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A

【解析】根据“租让--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合同”可知租让制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列宁提出实行“租让制”对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A项正确;西方国家敌视新生的苏俄政权,故排除B项;布尔什维克党想借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C项;斯大林时期通过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D。

所以选A

点睛:

解决本题的题眼是“列宁”“租让--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从新经济政策出发,逐一排除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14.下图是1929-1938年苏德英三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比例图。

导致图示中苏联制造业飞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实施B.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

C.斯大林模式中发展重工业D.西方经济危机带来繁荣

【答案】C

15.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说:

“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

看!

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

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

”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人们对二月革命的强烈不满B.新经济政策遇到阻力和困难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D.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批判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给出的会议——俄共(布)十一大上以及人物——列宁来看,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1918到1924年期间,因此排除A选项和C选项。

从“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可以看出材料批判的是新经济政策,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排除A选项。

16.十月革命后某一时期列宁说:

“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资本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旨在

A.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B.认为建立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

C.论述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D.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答案】D

【解析】列宁上述言论侧重点在“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资本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表明列宁肯定资本主义的作用,AC与材料不符;列宁认为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是在落后的小生产占主体的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故D正确;“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进步,故B错误。

【名师点睛】

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国家政权,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7.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区域分工,经济单一B.优先发展重化工业

C.高度集权,侵犯人权D.片面强调国家利益

【答案】D

18.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当时的时代,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

B.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C.二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答案】C

【解析】从背景来看,当时苏联受到帝国主义包围,面临战争威胁,并非冷战威胁,并且斯大林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形成,A正确,C错误。

斯大林模式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毁灭了超级大国,D观点正确。

故此最佳答案为C。

19.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B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一五计划及其成就

20.列宁说:

“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

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列宁领导的苏俄经济探索,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1921年和“退却”,应当是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农业集体化的措施;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措施。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2、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22题20分,满分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但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二1918年,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苏联史》

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卷四

请回答:

(1)材料二中,列宁的话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说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除了战争需要外,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还有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的“再后退”要退到什么地步?

“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退”所取得的成效。

(6)通过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列宁坚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路线。

【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由商品交换退到私人买卖。

根本目的是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5)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6)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根据材料“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可知这是用强硬的手段实现了国家经济的统一领导权,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是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材料四中列宁的这一段话是在为新经济政策进行解释,也是对当时苏联所采取的政策进行规划。

所谓的后退其实就是为了未来国家更好地发展,主要形式就是由商品交换退到私人买卖。

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奠定社会主义根本基础。

(5)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所谓的“后退”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得到,联系材料的基本内容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物。

(6)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综合上面一系列的材料,我们能够看出列宁根据国家的情况一步一步的规划国家建设,完全从当时的国家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并没有完全按照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步骤的要求,这一点在中国也有体现。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和影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概念出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即列宁)。

1906年伊里奇先生在《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

“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

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苏联出现以后,计划经济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提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写了《新经济》,系统完善地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模式。

(1)概括材料中列宁关于计划经济的含义及其推行该经济模式的目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计划经济模式对我国不同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含义:

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实行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

(3分)目的:

消灭不平等和剥削,从经济根源上实现社会主义。

(3分)

(2)影响: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到1978年底的二十多年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计划经济模式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由于计划经济模式缺少应有的灵活性,再加上“左”倾错误的影响,这一模式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桎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打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期先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将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模式;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影响逐渐淡化。

(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同样得分)

以下内容请删除

怎么学习高中文科历史

1.上课好好听讲。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不管你有多么不喜欢历史这门课,多么不喜欢这个老师,多么想睡觉,都请认真听讲,不发呆不神游。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有PPT课件,可以把特别重要的课件拷回家,打印进行复习。

2.认真完成历史作业,这也是非常基本的。

一旦有错题,要及时订正,不懂要问,在书上把相关内容勾画出来考前复习。

不建议一边做作业一边看书,考试你又看不了。

不会的忘记的,先跳过去,做完后去历史书上找,划出来。

3.有适当的课外练习,不用很多,忙的时候几道也可以。

但要保证每天都要做一定时间的历史题(不管是不是放假),保持感觉。

历史的错题要及时解决,不要积累起来。

4.重视历史课本。

老师可能出错,作业可能出错,网络可能出错。

但课本绝对是对的(起码对于考试来说是这样),一切依据都要去课本上寻找。

考前一定要看书。

看书要仔细,不要放过任何细节,但又要着眼于宏观。

5.关于历史错题本有没有必要,我是这样认为的:

不同人适合不同的方法,没必要千篇一律。

有些错题和年代和人物有关(也就是标准答案可以在书上找到,毫无争议的)值得记下来反复复习,但一些理解题,存在争议的就没必要了。

最重要的是有了错题本一定要去看去复习。

6.学会利用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对于历史这门课非常重要,虽然大事年表书店里可能有,但建议自己制作,即摘录上书本上每一个时间和对应的事件人物,再按顺序排列。

着有助于理清思路。

如何能学好高中历史

1.以史为论据,理清线索历史都是存在的,即使有些误差也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要以我们书本上讲述的为依据,虽然有的时候会出现错误,但是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应该是少之又少。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以史为论据,不要片面的去理解和批判,理清我们需要的线索,不要断章取义。

2.唯物的历史观,辩证的思维方式首先以史实为依据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更加应该掌握史实,尊重史实,这些才是我们解答历史学科问题、提高自己作答的能力前提。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养成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去出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思考、分析和评价历史的问题思维习惯。

此外,历史也是一门内容比较丰富的社会学科,涉及我们人类的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活动和科技、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中西的结合比较,以及注意它和其他学科的结合比较,看待任何事件都不能脱离具体历史背景和世界历史大背景的前提下去思考问题。

小编推荐: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3、加强训练,注重总结历史学习注重理解和记忆,更注重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通过适当的练习强化对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的掌握,提高概括、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们的练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对重点知识、重点内容、重要结论、重要线索、典型题目、解题规律方法以及小专题的总结和掌握,以及注意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进而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