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10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569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10篇.docx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10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10篇.docx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10篇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10篇)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1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

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

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3.衰:

疏落。

4.相:

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6.乡音——家乡的口音。

[译文]

年少时离开家乡老了才回来,

家乡的口音没改而两鬓的头发已花白。

孩子们看见了个个都不认识,

笑着问我这个远方的客人是从哪里来?

[简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贺知章是武后时进士,历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唐玄宗时辞去官职,当时已是85岁的高龄,诗人离开家乡几十年,突然回到家乡不被相认的境遇被刻画得非常深刻。

这首诗写了作者年少离开家乡,到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才回到家乡所遇到的家乡的变化,一个“客”字刻画了作者的失落和茫然,此情此景,看似可笑可悲,实际上是抒写了岁月流逝,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情,十分真切地传达了久客返乡的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

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

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

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

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2

一、《回乡偶书》全诗及注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偶书:

随便写的。

偶:

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

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

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

家乡的口音。

无改:

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

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

减少,疏落。

鬓毛衰:

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

即看见我;相:

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

即不认识我。

(5)笑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

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二、《回乡偶书》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

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

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

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

“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卢象《还家诗》云:

“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贺知章云: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三、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四、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年~744年),唐代诗人。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贺知章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书法家,为“吴中四士”之一。

作品大多散佚,现存诗二十首,多祭神乐章与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古诗词回乡偶书原文及解释3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

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

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3.衰:

疏落。

4.相:

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简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

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

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

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提供的古诗词回乡偶书原文及解释,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

唐诗之《回乡偶书》4

《回乡偶书》

作者: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鬓毛摧:

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

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

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5

《回乡偶书》

作者: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译文:

其一

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

他们笑着互相问问:

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

其二

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

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

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回乡偶书》赏析:

其一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

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

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

“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卢象《还家诗》云:

“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贺知章云: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其二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