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 新人教版选修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4354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 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 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 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 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 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 新人教版选修5.docx

《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 新人教版选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 新人教版选修5.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 新人教版选修5.docx

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新人教版选修5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①2010年6月28日上午8时15分左右,阜新矿业集团五龙煤矿瓦斯发生爆炸,造成27人死亡,36人受伤,其中5人伤势严重 ②2010年6月福建发生洪涝,因考点被淹,福建建瓯市考生延期 ③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0年7月22日9时1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28°N,104.2°E)发生5.1级地震,共造成20人死亡、106人受伤,其中8人重伤 ④某一地区发生连续性暴雨

A.③④B.②③C.①②D.①③

答案:

1.B 自然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①属人为灾害而非自然灾害。

④中连续性暴雨并未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

下面为“1981年8月27日20时生成的热带气旋中心位置及其移动路径图”,和反映该天气系统强度演变过程的中心海平面气压值和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值统计表。

据此完成2~4题。

时间

8月27日20时

8月28日08时

8月28日20时

8月29日08时

8月29日20时

8月30日08时

8月30日20时

8月31日08时

8月31日20时

9月1日08时

9月1日20时

9月2日08时

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海平面气压(hPa)

992

990

985

980

975

970

965

955

955

950

965

980

最大风速(m/s)

20

22

25

30

32

33

35

40

40

45

35

30

2.本次热带气旋最大强度出现在

A.8月27日20时B.8月29日08时C.9月1日08时D.9月2日08时

3.根据卫星云图测得9月1日20时该热带气旋半径为300千米,此时深受其影响的省区是

A.琼、粤、桂B.台、粤、闽C.沪、苏、浙D.浙、沪、闽

4.某地(30°N,121°E)9月1日08时吹

A.偏南风B.偏北风C.偏东风D.偏西风

答案:

2~4.2.C 3.C 4.B 第2题,热带气旋强度的大小取决于热带气旋中心气压值的大小,其气压值越低,热带气旋的强度就越大。

该热带气旋中心的最低气压值出现在9月1日08时,说明此时其强度最大。

第3题,热带气旋的半径为300千米,大约跨越了3个纬度,此时气旋中心位于点11处,以点11为圆心,以3个纬度的图上距离为半径作圆,圆内的区域即为受其影响的区域,沪、苏、浙三省市即在其中。

第4题,9月1日08时热带气旋位于点10处,其经纬度位置大约是(29°N,123°E),某地(30°N,121°E)位于热带气旋的西北,故该地吹偏北风。

5.下列关于干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B.干旱只出现在那些降水较少的地区,我国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不会出现干旱现象

C.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

D.在干旱多发地区,应选择耐旱农作物

答案:

5.B 解答该题要对干旱的概念准确理解。

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完成6~8题。

6.当图中所示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时,我国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沙尘暴B.干旱C.泥石流D.寒潮

7.图示时间寒潮易发生的原因有

①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冰雪覆盖,气温低,气压高 ②冷气团势力强,易从高纬向低纬移动 ③北半球南北温差较小 ④北半球较低纬度暖气团势力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

8.烟雾可以预防寒潮带来的霜冻的原因是

A.增强地面辐射B.为地面传导热量

C.让作物吸收更多的CO2D.增强大气逆辐射

答案:

6~8.6.C 7.D 8.D 首先明确,由于图中所示高压中心气压值可达1035百帕,可知该气压中心只能是亚洲高压,出现在亚欧大陆的冬季。

在亚洲高压的前缘有一个冷锋,在它的影响下,我国北方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有时会有寒潮,所以此时我国北方可能出现沙尘暴、干旱和寒潮等天气。

而泥石流的出现需要有大量降水这一条件,所以不可能出现。

寒潮到来前,农民到麦田上点上火,让烟飘到麦田上空可以预防霜冻,主要是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9.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余震数千次,给我们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关于这次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有多个震级B.属于火山活动诱发的地震

C.位于我国的南北地震带上D.现在我国已能很准确地预报地震

10.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都会感到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D.S波,左右摇晃

答案:

9~10.9.C 10.C 第9题,汶川地震位于我国的一个南北走向地震带上。

这次地震属于构造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现在还不能很准确地预报地震。

第10题,纵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所以会感到上下颠簸;横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所以能感到左右摇晃。

横波不能通过气体和液体传播。

下图所示的是一个为森林覆盖的河谷在暴雨中呈现的河流流量曲线及含沙量曲线。

读图,完成11~12题。

11.假如暴雨发生时该流域的森林早已被砍伐,河流流量曲线及含沙量曲线应为

12.若暴雨后的径流不能为河道所容纳,将会出现

A.内渍B.雨涝C.洪水D.风暴潮

答案:

11~12.11.D 12.C 第11题,流域内的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对洪水所起的作用与水库相同。

若森林被砍伐后,河流的洪水量将变大,含沙量也会增加。

第12题,当暴雨形成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水位上涨,冲毁堤坝,会造成洪水泛滥。

读图,完成13~14题。

13.若此图所示为某地等压线,且a>b>c则

A.①处吹偏北风B.②处易出现锋面雨

C.该地区天气晴朗D.该地区为阴雨天气

14.若此图为等震线图(甲为震中),且a>b>c,则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两处大

C.在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①处的震中距小于②

答案:

13~14.13.C 14.D 从等压线的大小关系看,该气压系统为高压。

气流辐合下沉,多晴朗天气。

①位于高压的北侧,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吹偏南风。

等震线是地面上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相似的点连成的线。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般地,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

阅读材料,完成15~16题。

材料一:

2010年11月6日治理淮河的标志性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正式建成,标志着淮河干流结束无控制性枢纽的历史。

该工程主体位于安徽省境内淮河干流中游,涉及安徽、河南两省,其防洪范围包括淮北广大地区和蚌埠、淮南等沿淮城市。

工程建成后,使淮河中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该工程上游山区水库、中游蓄洪区、下游淮北大堤共同构成淮河综合防洪体系。

材料二: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蜿蜒曲折流经四省区20多个地市,流域现有人口1.65亿,人口密度597人/平方千米,为七大江河之首。

淮河的特殊和复杂是流域内多水灾的重要原因,淮河上游不足400千米,落差达178米,中游490千米落差只有13米,而下游150千米落差仅有6米。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是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真实历史写照。

材料三:

临淮岗控制工程示意图。

15.下列对图中相关图例或注记的作用或功能解释不正确的是

A.虚线——淮河河堤

B.湖泊防洪功能——滞蓄洪水

C.主坝——调蓄洪水

D.新河——改善航运条件

16.历史上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

①淮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水流不畅 ②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③干流上无洪水控制性枢纽工程,洪水难以排出 ④淮河由京杭运河注入长江,无入海通道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15~16.15.A 16.B 图中黑粗线为淮河,虚线为湖泊的边界,而不是淮河河堤。

淮河水系呈扇形特征,夏季淮河流域降水集中,来水量大,而中下游地势低平,水流不畅,入海河道少,故多发洪涝灾害;历史上淮河干流上无洪水控制性枢纽工程,更增加了洪涝的程度和灾害度。

如图所示区域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完成17~19题。

17.R、Q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800米B.900米

C.1000米D.1100米

18.M、N、P、Q四地中,海拔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A.M、NB.M、P

C.M、QD.P、Q

19.若在Q地建一小型度假村,应特别注意防范的自然灾害是

A.风沙

B.洪涝

C.滑坡

D.寒冻

答案:

17~19.17.C 18.A 19.C 第17题,根据等高线的递变规律可知,R的海拔范围在1200~1300米,Q的海拔范围在200~300米,故R、Q两地的相对高度应在900~1100米。

第18题,由等高线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可推知,M地海拔为300~400米或为500~600米,N地海拔为500~600米,故M、N两地的海拔可能相等。

第19题,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和数值可知,该地区为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又因为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Q位于山谷中较陡的坡面上,地表不易积水,不易形成洪涝。

下图为“广东省1975~1995年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农田成灾面积率过程线图”。

读图,完成20~22题。

20.1977年广东省的主要灾害可能是

A.台风B.洪涝

C.干旱D.风暴潮

21.广东省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强

B.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

C.位于东南沿海,地形雨较多

D.地势低、河流多,易成洪涝

22.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的影响,下列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A.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

B.目前对洪涝仍无有效的防御方法

C.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台风灾害

D.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是减轻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

答案:

20~22.20.C 21.B 22.A 第20题,首先要判断图中的两条曲线所代表的含义。

因为干旱与其他灾害相对,所以图中一条曲线代表干旱,另一条曲线代表台风、洪涝和风暴潮。

第21题,我国东部地区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由于季风的影响。

夏季风的强弱,影响到锋面雨带的推移,导致水旱灾害频繁。

第22题,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重大影响,减灾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涝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

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沙尘、较旺盛的上升流(有利于沙尘扬起),若大气对流层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风沙扬起,有助于平息沙尘暴。

读图,完成23~24题。

23.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

A.16℃B.-6℃

C.4℃D.-4℃

24.从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看出,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

A.①时段B.②时段C.③时段D.④时段

答案:

23~24.23.D 24.C 气温直减率是每上升1千米气温下降6℃,故可算出F地的气温应降到-4℃。

③时段气温最高,最易引发气流上升运动。

2010年入秋以来,珠江三角洲连续出现咸潮。

咸潮发生后,国家防总和水利部会同珠江上游贵州、广西两省区,制订了珠江应急调水方案,以确保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供水安全。

2010年1月17日,天生桥水库以每秒560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