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docx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它介绍了作者环绕世界旅行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读书方法。
告诉我们要与书为友,以书为侣;善于读书,常读常新,其乐无穷,充满了人文情怀。
文章紧密围绕教材本单元的专题“我爱阅读”编排,短小精致,角度新颖,比喻、假设、反问等独特灵活的表达方式,能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
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先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年龄在十一二岁之间,经过几年的学习,大都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学的能力,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这为我们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
但还应看到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扶放又度,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
(四)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
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教学,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五)教学策略
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我采用联系比较的策略,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朋友”“家”,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的道理。
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会理解的更快,体会的更深刻。
(六)教学用具
1、生字词卡片。
2、一块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
3、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素读
(一)引起阅读期待
师: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填空游戏:
长满的大树。
你会怎样填?
生:
长满树叶的大树。
生:
长满果实的大树。
生:
……
师:
可有一位老奶奶不像你们这样填,她写了一本小说叫《长满书的大树》。
够奇特吧?
生:
(点头,露出惊讶的神情)
【学生“小”,理性不足,喜欢感情用事。
开课以填空游戏切入,凸显“长满书的大树”之奇特,激发学生兴趣,引起阅读期待。
】
(二)自由阅读文本
师: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同学们大声阅读,遇到生字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为止。
生:
(自读课文,读通顺后举手示意)
师:
大家真的把课文读通顺了吗?
我们来检查检查。
(教师出示生字词和难读的句子,抽学生朗读。
略。
)
【学生“大”,首先表现在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一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
这里,不预设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时空“素读”,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
(三)交流初读收获
师:
刚才,我看了同学们写的卡片,密密麻麻,精彩纷呈。
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生:
我知道了尤安·艾肯成为作家的秘密就是喜爱读书。
生:
我知道了假如要驾舟环游世界,尤安·艾肯会带上一本书。
(师板书:
“带书出游”)
生:
我知道了作者阅读一本书的方法。
(师板书:
“怎样读书”)
生:
我知道了一本书,不管你看了多少遍,总能从书中发现新的东西。
师:
这就是作者驾舟环游世界带上一本书的——
生:
原因。
(师板书:
为什么带书出游)
生:
我知道了喜欢读的书就像朋友,就像家一样。
师: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还说——
生:
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是你自己的东西。
(师板书:
“书是朋友,是故地,是你自己的东西”)
师:
“故地”是什么意思?
生:
故乡。
生:
不一定是故乡。
词典上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都叫故地。
师:
这么说来,故地包括——
生:
故乡。
……
生:
课文先写了作者驾舟环游世界一定会带上一本书,再写为什么带书出游,然后写怎样读一本书,最后说喜欢的书是朋友,是故地,是你自己的东西。
【此环节,教师既了解了学情,又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帮助学生弄清了文章的结构,掌握了主要内容,为深入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四)摸清学生需要
师:
“学贵有疑”。
刚才,同学们在“问题卡”上写了不少问题。
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看能不能自己解决。
解决了的,就用斜线画掉。
实在解决不了的,待会儿,我们共同来研究。
生:
(四人小组讨论,相互释疑,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大”,也表现在学生本身具有学习的本能和创造的天然潜力。
让学生相互释疑,就体现了对学生这种“大”的尊重和信任。
】
师:
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出乎我的意料!
不少问题,都在小组内解决了。
我发现有两个问题特别有意思,有价值。
请×××和×××把你们的“问题卡”拿上来,在投影上展示给同学们看。
【教是为学服务的。
教要服好务,必须摸清学生学习的需要,准确把握住学生的“小”。
因此,我设计了这个质疑展示环节,将学生思维之惑充分暴露了出来。
】
二、导读
(一)文本推理
师: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在课文中找到“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个句子。
读三遍,想一想:
能用几个字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吗?
生:
(读后)一本书读多少遍都有新的发现。
师:
这是几个字吗?
生:
多读都新。
师:
四个字!
语言简洁了,能不能再准确一点?
生:
旧书多读也新。
师:
六个字,走回头路了。
用“常读常新”这个词好不好?
生:
好!
师:
作者是怎么推出书常读常新这个结论的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生:
(默读)
师:
能说说作者的推理过程吗?
(学生沉默)这样吧,我们一起来读读。
(引)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它读上一百遍,最终你能把它背诵下来。
对此,我的回答是——
生:
(读)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背诵的程度。
师:
(引)因此——
生:
(读)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
谁来用更简洁的话说说作者是怎样得出书常读常新这个结论的?
生:
一本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朋友见过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还会有新的发现。
家每天都回,不管过了多少年,也会有新的发现。
所以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
你把意思说得很清楚,很好!
可不可以再简洁一点?
生:
喜爱的书是朋友和家,朋友和家再熟悉,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都会有新发现,所以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板书:
书是朋友、家
朋友、家再熟,都可以有新的发现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
请大家看着板书,把作者的推理过程说一遍。
生:
(齐说)
师:
说得太好了,言简意赅!
作者通过比喻推理让我们明白了常读常新这个道理。
【语文之“小”,可以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小到一声唏嘘,一个表情,一次心跳,一丝细微动作。
这里让学生把“大”书读“小”,用一个词来概括问题,用一个句子来表达推理过程,追求的是“小语文”之精进幽微,培养的是学生聚焦概括之能力。
】
(二)互文印证
师:
书真是“常读常新”吗?
不光尤安·艾肯有这样的体会,古今中外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我们来读读——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
【小课堂,“大语文”。
阅读既要收得拢,更要放得开。
这里引入名言警句,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更可以加深学生对常读常新的理解和深信度。
】
(三)唤醒体验
师:
同学们,你有常读常新的体会吗?
谁来说说?
生:
我喜欢读图画书,一本图画书要读好几遍,越读越想读,有时晚上躲在被窝里还在读。
生:
我读《猪八戒的故事》,读了三遍。
开始读只觉得好笑,后来慢慢觉得猪八戒有很多好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生:
我读《唐诗三百首》,开始只是觉得好玩,读久了觉得写得很美,越读越想越,不知不觉就能背诵了。
生:
……
【“大”即是“小”。
“大”道理往往表现在“小”体验中。
这里让学生谈自己读书的体会,既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是为了让常读常新的思想“入脑入心”,点燃孩子读书的热情,正所谓“读书也是读自己”。
】
三、研读
(一)巧设“支架”
师: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这句话为什么不用“?
”而用“。
”?
这个问题的确提得非常好!
我给同学们一些参考资料,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出示:
问号的三种用法:
1.用于疑问句末尾。
疑问表示有问题提出来。
一般会在句子末尾加上“吗”、“呢”等语气词,有时也不加。
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2.用于设问句的末尾。
设问是明知故问,以引起人们对问题的注意。
设问要作回答,一般是自问自答。
如,“难道我们就万事不如人吗?
不是。
”
3.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反问又叫激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已包含在反问之中。
如,“今天依然屹立的金字塔不正是奴隶们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吗?
”
生:
(默读)
(二)自我探究
师:
看来,同学们真读懂了问号的三种基本用法。
下面分组讨论,“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这句话为什么不用“?
”而用“。
”?
生:
(小组讨论)
师:
说说你们讨论的意见?
生:
这个句子虽然用了“怎么”这个词,但不是在提问题,所以不能用问号。
生:
这个句子既没有疑问,也不是反问,更没有设问,所以不用问号。
师:
同学们真有学问,一下子就把这个难题攻克了!
今后面对这样的问题,大家可以自己先找找有关方面的知识来探究,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三)朗读深化
朗读课文,读好问号是关键。
请大家只有朗读课文1-6自然段,注意读好问句。
生:
(自由朗读)
师抽学生朗读,并指导读出感情。
【“小”即是“大”。
“小”问题背后往往有“大”学问。
这里借助学生的“小”问题,补充关于问号的知识,给予学生探究的“支架”。
学生很快解决了问题,不但获取了语文知识,而且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
四、延读
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阅读了课文的1-6自然段。
弄清了“走遍天下书为侣”的道理。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次旅行的话,需要有好书为侣吗?
请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
《沉思录》是温家宝总理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他说这本书“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生:
(齐读)
师:
谁来说说读了这句话的想法?
生:
温家宝总理工作那么忙还坚持读书,一读就是100遍,很了不起。
生:
我们不光是旅行需要带本喜爱的书来读,平时一样需要读书。
好书陪伴的日子是充实的、美好的。
同学们,课后给自己选一本枕边书吧。
常常翻翻,好吗?
生:
好!
师: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下课!
(四)总结全文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难怪作者与书有着这样深厚的感情,走遍天下也选择以书为侣。
(五)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七自然段。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3、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读书。
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把书比喻为:
朋友家故地
读书方法:
首先……然后……最后……
教学评价
1、主动参与的时间长,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2.通过认真观察,能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表述。
3.善于倾听,并能够在倾听后评价他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
教学反思
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在阅读中,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走遍天下书为侣》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
提出要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收获。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来寻找作者以书为侣是理由和读书的方法,找出相关的句子,细细品读,理解其书对作者的重要性。
正因为作者喜爱书,所以他才能把书比作朋友,比作家,比作故事,可见其对书感情之深厚。
在课文的学习中,除了让学生读文理解课文,更多的掌握一些读书方法,如层层递进的假设、设问、反问、列举等修辞方法,增强了文字的表达效果,课后我让学生把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并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并品味、欣赏,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写出自己对书的感受,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中,更深的感悟文章的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