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活动课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5287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活动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活动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活动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活动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活动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活动课教案.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活动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活动课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上册活动课教案.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活动课教案

活动课教案 经线和经度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区分经线和纬线,能说出经线的特征。

(2)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

(3)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所以应采用直观教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水平。

(2)通过经纬度变化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又是可以被认识的。

活动重点:

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

活动难点:

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图略(课本P7图1.9经线和经度、经线的说明文明)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

范围是多少?

有什么规律?

(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

如何区分它们?

各用什么符号表示?

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

(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 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图略(课本P7图1.8“东西半球的划分”)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

位于西半球的呢?

(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 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

多媒体 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

为什么?

(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

(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

(能,北极)

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评价点拨 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检查自学,知识归纳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赤道平行,与地轴垂直

连接南北两极,与纬线垂直

形状特征

整圆圈

半圆圈

长度特征

赤道最长,向两极长度递减

都相等

方向特征

指示东西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三、当堂检测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一球仪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纬线

经线

定义

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圆圈(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合成闭合的经线圈)

长度

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短,到两极成为一点

长度相等

数量

无数条

无数条

线圈间的关系

除两极外都平行

都与两极相交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纬度

经度

零度经线的确定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

度数划分

向南、向北各分阶段90度

向东、向西各分180度

表示方法

赤道以北为北纬N

赤道以南为南纬S

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E

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W

度数的变化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

由0度经线向东、西逐渐增大

半球界线

赤道(南北半球)

20度W和160度E(东西半球)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课教案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公转的概念及特点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

(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五带的名称和范围及各带的特点。

(4)理解公转所产生的现象与公转特点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利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系,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活动重点:

四季交替、五带的形成。

活动难点:

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时,周期为一天在,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地球公转产生哪些影响呢?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活动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观察产生的现象。

2、投影展示 演示比较表

项目

模拟性演示

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一年)

地球绕日公转时的姿势

(倾斜)

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有无变化

(高低不同)

某地一年内每天昼夜长短有无变化

(长短不同)

某地一年内各月获得热量有无差别

(多少不同)

原因分析

(太阳有时直射赤道,有时直射南、北回归线)

 

 

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演示,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

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

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 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

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板书 季节变化

活动1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

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

(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

(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

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

阳光直射是指太阳高度为90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高度小于90度。

(必要时可用手电筒对着墙壁演示,使学生明确太阳高度的高低以及与地面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

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

③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

(不一样)什么季节较长?

(夏季)什么季节较短?

(冬季)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

(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反之越少)新课标第一

2、投影展示 演示分析引导表(见板书设计)

3、教师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顺序,一边重复刚才的模拟性演示,一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1“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学习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在演示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冬至日和夏至日的位置时,教师注意要简要说明南、北纬23°26′为什么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4、组织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结合观察、记录的内容进行交流总结,使学生认识由于地球公转,引起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

并给学生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感受到这种显著的四季变化。

5、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

三、[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设计表格、师生边议论,学生边整理课堂笔记,并强调四季变化为本节的重点。

四、板书设计

半球

北半球

节气

冬至

春分

秋分

夏至

时间

12月22日前后

3.21

9.23

6月22日前后

阳光直射的纬度

南回归线(23.5°S)

赤道

北回归线(23.5°N)

正午太阳高度

最低

过渡

最高

白昼时间

最短(昼短夜长)

昼夜平分

最长(昼长夜短)

地面获得太阳光热状况

最少,气温最低

过渡

最多,气温最高

季节

冬季

春季

秋季

夏季

月份

12、1、2

3、4、5

9、10、11

6、7、8

半球

南半球相反

 

 

 

 

 

五、教学反思

选择适用的地图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使用目的(如旅游),选择合适的不同类型、不同比例尺的地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绘图、计算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用比例尺量算两地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活动重点:

如何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增强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实际运用能力,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

活动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实图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

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阅读地图的基本技巧,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那么我们该如何根据我们的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呢?

讲授新课

板书:

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活动1:

阅读下面几段话,判断这几位同学分别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A同学:

我现在来到了济南动物园门口,我想进去游玩。

B同学:

暑假里,我想到郑州姨妈家探亲,想了解一下乘车路线。

C同学: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D同学:

我在济南,想去山东大学参观,但不知道它在哪里。

备选答案:

a世界政治地图b导游图c城市图d交通旅游图

教师讲述:

不仅不同的地图反映的信息不同,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表示的地域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我们应该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

板书:

2、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表示内容详略及范围大小的关系

活动2: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2页中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这两幅图,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

说明哪幅地图表示的内容详细一些?

再比较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的大小,由此可得出,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域范围大小和内容的详略有什么关系?

 

表示范围的大小

表示内容的详略

大比例尺(北京)

详细

小比例尺(中国)

简略

 

 

 

小结:

在图幅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教师讲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板书:

3、地图的发展与应用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地图的选择即如何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地图类型和适合比例尺的地图,了解了地图的发展与应用

板书设计:

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2、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表示内容详略及范围大小的关系

3、地图的发展与应用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