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案人民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5195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案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案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案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案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案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案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案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案人民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案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案人民版

【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案人民版

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单元宏观概览

 

 

内容

主旨

从鸦片战争到

甲午中日战争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年代洋务思潮兴起,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

甲午战争后

到辛亥革命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资产阶级改良和共和国道路的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

以来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宣传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兴起。

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国情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31讲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纲明示: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睁眼看世界”——新思潮萌发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衰,但统治者依然盲目自大。

(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惊醒了一批爱国知识分子。

2.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1)林则徐:

组织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2)魏源:

编成《海国图志》,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3)洋务派: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原因: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等。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

19世纪末

(2)实践: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一场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是“百日维新”。

(3)意义

1.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的特点。

试答 

提示:

(1)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

(2)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

(3)有着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

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2.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根本对立吗?

试答 

提示:

否。

维新派与革命派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派别。

二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共同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3.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思想有何局限性?

试答 

提示:

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梁启超把维新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但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西学东渐的特点。

试答 

提示:

(1)从学习内容看:

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层面。

(2)从学习主体看:

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

(3)从学习背景看:

伴随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深入。

(4)从学习目的看:

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5.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试答 

提示:

表面上允许各种思想包括反动守旧的思想在北大传播,实质上是通过新旧思想的斗争更好地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

背景

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要求实现民主,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直接原因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兴起

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指导思想

民主与科学

活动中心

北京大学

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专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局限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脱离群众

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背景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

2.代表人物:

李大钊、陈独秀。

3.主要表现

(1)发表文章:

李大钊先后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

(2)展开论战:

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反驳。

(3)组建学会:

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等。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李大钊到陈独秀,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从学术的介绍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

4.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6.康有为尊孔,陈独秀则“打倒孔家店”,故二者的本质是相反的吗?

试答 

提示:

否。

康有为借用孔子权威来宣传变法维新,陈独秀通过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来宣传“民主、科学”,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故本质一致。

7.新文化运动前期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试答 

提示: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三项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提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以反对封建愚昧和迷信,用民主和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

而新文学则是反对专制和旧道德的工具。

8.近代前期中国的社会特征有哪些?

试答 

提示:

(1)政治:

西方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2)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先后产生,中国工业化艰难发展;(3)文化:

从“开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再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革命思想,西方思想文化逐步传播。

总之,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通过侵略战争,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逐步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和思想。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3)维新变法思想否定君主专制,强调变法图存,促进了人民觉醒。

维新变法不仅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5)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微考点1 

一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维新思想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维新思想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

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思考2 史料二反映出维新思想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利用孔子论证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维新思想宣传的特点

(1)维新思想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利用孔子的权威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即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四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

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抓住皇帝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思考3 根据史料三、四分析维新思想在宣传上具有上述特点的原因。

试答 

史料解读:

①为减少阻力。

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维新变法宣传特点的成因

(1)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无法动摇,借助经学、孔子的外衣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论证其思想的合理性。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也是变法的策略与智慧。

微考点2 

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1月15日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

试答 

史料解读:

提倡民主与科学。

二 蔡元培为《中国新文学大系》撰写总序,曾提及:

“为什么改革思想,一定要牵涉到文学上?

这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

思考2 史料二反映出新文化运动除了思想战线外,还有什么战线?

试答 

史料解读:

文学战线。

三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地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鲁迅《呐喊》自序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新文化运动有何局限性?

试答 

史料解读: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两种极端态度。

四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一P57

思考4 史料四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后有何变化?

试答 

史料解读: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且性质发生变化。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综合点1 多种史学范式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ZONGHEDIAN[要点整合]

1.从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范式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范式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针对训练]

1.[2015·成都联考]“晚清以来的一种潮流,外界传入中国的一种新事物,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制度方面的,总会有人出来证明,中国古已有之,暗示外国人只是拾了中国古人的牙慧,至少是受了中国古人的教化或影响才有的”。

下列符合这种评价的是(  )

A.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潮

B.“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C.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科学潮流

D.20世纪初民主共和的潮流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一种潮流”可知B错;根据“中国古已有之”可知C、D错。

故选A。

2.[2016·大庆调研]“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能够论证陈旭麓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

A.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B.反映时代脉搏跳动的改革思想日渐增多

C.清廷官僚体系由此开始发生被动转变

D.向西方学习成为精英和民众一致的选择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的变迁。

A项不符合“1860年”这一时间限制,C项不符合“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D项不符合史实。

B项正确,1860年后,中国出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等。

综合点2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比较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维新变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命运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

原因

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也是为了减少

变法的阻力

②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妥协性较强

③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①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

③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

目的

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不足之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全盘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

实质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针对训练]

3.[2015·南昌市三校联考]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答案 C

解析 二者都是寻找历史依据服务于变法,故选C。

4.[2016·北京朝阳高三期末]“它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清扫了旧文化的地基。

批判儒学价值系统,为人们接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

”材料反映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批判清扫了旧文化的地基”“批判儒学价值系统”“为人们接受……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等分析,材料符合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故选D项。

1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

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

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

例如,我说:

“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

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

”多看他的著作,细研究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

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

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本段材料叙述了史学家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的认识过程。

(1)先前由于掌握的史料比较少,萧公权对康有为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正确。

认为康有为的君主立宪只是其保皇的一种手段,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假维新。

(2)萧公权在读完大批有关康有为的原始材料、作深入的剖析后,改变了对康有为的认识。

认为“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即由君主专制逐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宣传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

2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

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

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本段材料旨在论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及成因。

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主张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反对儒家伦理纲常,但是却尊重和崇敬孔子,辩证地看待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

这种观点可以说客观评价了新文化运动对待伟人孔子与孔教的态度,是正确的评价。

真题典例

1.[2015·课标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 C

解析 该书批判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这就为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C项正确。

2.[2015·海南高考]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答案 B

解析 题目要求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出现的原因,A项是对学习内容的表述,属于表现,故A项错误;近代社会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需要,由抵御外来侵略到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到实行民主、科学,故B项正确;当时的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和思想,故C项错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近代没有出现强弱变化,故D项错误。

3.[2014·浙江高考]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

“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阐述铁路之利时指出“首在利民”,而“利民”最后有利于“征兵转饷”,可见材料表达的观点应该是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实现“求富”“自强”。

4.[2015·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2)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答案 

(1)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2)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解析 

(1)比较两则材料,从二人对儒学探讨的内容入手,分析其特征回答。

(2)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即可。

5.[2015·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

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

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

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

《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答案 

(1)顾炎武:

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魏源:

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陈独秀:

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2)趋势: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原因:

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解析 

(1)第一小问要联系三位代表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注意要从“社会问题”角度进行归纳。

第二小问回顾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进行归纳。

(2)注意题目要求“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要从多个角度归纳原因。

师说高考

考频

本部分内容是近年高考的重中之重。

本考点5年34考

考过

①《海国图志》、《天演论》、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内涵

②西方文化对晚清的影响

③近代思想观念的变化趋势

④近代思想的进步性

⑤不同阶级之间思想的关系

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考向

①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和阶层“向西方学习”的基本史实

②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思想文化近代化对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的影响

仿真练习

1.[2016·广元统考]观察下图漫画,你认为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