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永春一中2015-2016学年度(下)高一年期初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命题人:
康玉珍;审题人:
黄文钦
一、单选题(40题,每小题1分,共计40分。
)
1.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赦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
”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2.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这表明( )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3.据报道,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创下历年新高,达到破纪录的150多万人,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B.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C.唐朝开始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
D.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4.《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曰:
“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唐太宗吸取此教训,主要的做法是( )
A.发挥三省监督牵制作用 B.完善朝议谏诤制度
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 D.开科取士广纳人才
5.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
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
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
文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
A.唐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 B.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
C.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 D.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
6.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7.古雅典规定:
债权人有权拘禁无法偿债的债务人60天,在此期间债权人须连续三次市集日将债务人带到审判官前,若仍无人替债务人还账,则债权人有权将债务人砍成块。
这些规定( )
A.说明了公民政治权利得到保护 B.揭示了人身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C.体现了对财产权利的极度重视 D.蕴含着人文精神的逐渐发展
8.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 B.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
C.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 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9.有学者在评述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时说:
“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
”该项措施应为( )
A.发展工商业 B.废除债奴制
C.发放观剧津贴 D.实行财产等级制
10.下图漫画所蕴含的法理起源于古代罗马法。
这一法理主要说明罗马法( )
A.重视获取证据的合法性 B.否定了大量的习惯旧俗
C.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 D.否定了贵族的阶级压迫
11.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对“共和主义”理念做出的阐释:
“要知道,最好是国家包含可以说是卓越的王政因素,同时把一些事物分出托付给显贵的权威,把另一些事情留给民众们协商和决定。
”对此处“共和主义”的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
A.近代美国共和政体是其翻版 B.强调国家权力机关的相互制衡
C.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是其实践 D.近代最早代议制与其颇多相似
12.读《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
年份
贵族阁员
非贵族阁员
1832—1866
64
36
1867—1884
35
23
1885—1905
40
29
1906—1916
25
26
1918—1935
25
82
A.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B.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D.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13.“弗莱彻诉佩克”案发生在1810年的美国,最终裁决为佐治亚州的法律损害了公民的财产权,违反了联邦宪法第一条第10款的规定,因而是无效的。
依据所学判断,有权做出这一决定的机构是( )
A.佐治亚州政府 B.众议院 C.最高法院 D.参议院
1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此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A.三权分立B.天赋人权C.社会契约D.人民主权
15.俾斯麦用强权帮助普鲁士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一时许多与他有关的现象出现:
因俾斯麦曾拿香肠说法律,故早在统一过程中就有了“俾斯麦香肠”及以此为主题的漫画(如下图);就连统一后颁布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也有人称为“俾斯麦帝国宪法”。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德国具有明显专制主义传统 B.俾斯麦获得肯定有其必然性
C.俾斯麦始终掌握着帝国实权 D.德国统一提高了其国际地位
16.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
A.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B.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D.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修养
17.马克思说:
“现在,巴黎公社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
由各公社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
”材料中的“真正目的”是指( )
A.给予人民各项民主权利 B.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C.使人民成为公社的主人 D.发动群众积极支持革命
18.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将其理论变为现实的道路问题时,开始侧重于暴力革命,后来也注重和平过渡。
十月革命最初也贯穿着暴力起义的主旋律,并兼有和平夺权的考虑,但最终引发阿芙乐尔号“炮声”的是( )
A.《四月提纲》的提出 B.7月群众抗议活动被镇压
C.俄军前线战事失利 D.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20.有学者认为,二十世纪初有两场伟大的革命,一场是中国的辛亥革命,一场是俄国的革命,两者均属“共和革命”性质,都是应当彪炳史册的。
这一观点( )
A.建立了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 B.指出了中俄革命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C.客观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D.准确评价了俄国二月革命的意义
21.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22.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23.据史载,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
此举反映( )
A.“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
B.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C.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
D.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
24.《俄国新闻报》说:
要紧紧抓住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大好时机”,“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
这里所说的“解决”主要是指( )
A.严厉惩治日本 B.参与瓜分中国 C.稳定中国秩序 D.策动联军侵华
25.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
A.强烈的排满色彩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明显的限袁倾向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26.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说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人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27.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
“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
”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8.“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
①消灭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③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宣言》1922年7月)该纲领表明中共( )
A.第一次确定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
B.找到了十月革命的正确道路
C.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
D.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29.1925年1月,中共四大《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指出:
“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
”这表明( )
A.中共已经牢牢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 B.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出现裂痕
C.中共意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 D.中共否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30.“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
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
”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
A.国民党反袁斗争的胜利 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31.有学者指出:
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
这里的“不足”应指( )
A.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B.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C.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D.“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32.毛泽东于1935年2月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是指( )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B.进军井冈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遵义会议,中共不断走向成熟 D.长征胜利,中共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3.1943年,宋美龄访美被美国媒体评价为“征服”美国之旅,赢得了大量援助。
1948年,她再次访美,却被告知只能以“私人资格”前去,且没有获得任何援助。
这两个不同的结果反映了( )
A.蒋介石努力争取美国各界对华同情 B.美国对中国抗战和内战态度有所差异
C.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事实D.美国重点积蓄对苏联冷战的力量
34.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说: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
……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故”。
作者主要想说明( )
A.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时间最长的战争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中国军队牵制100万日军不合事实
D.重视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35.观察右图,佩戴这种臂章的军队应该处于( )
A.国民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抗美援朝时期
36.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37.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38.如图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剪纸画,该图在本质上反映了( )
A.人民大众对领袖的热爱与敬仰B.人们政治理性的严重缺失
C.人民大众对中国的未来充满无限希望D.人们被迫参加当时的政治运动
39.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40.2015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6周年。
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
这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二、材料阅读题。
(共3题,第41题18分,第42题24分,第43题18分,共计60分。
)
41.(18分)中国古代政府一直谋求解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期分封形势图
材料二西汉初期山东地区地方行政区划示意图(部分)
材料三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
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
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西周初期分封诸侯的效果。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注:
增减)”。
从任命地方官员的角度说明“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
(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的主要措施和元朝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的措施。
(6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呈现怎样的特点?
(2分)
42.(24分)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阿克顿说:
“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
达尔也说:
“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
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
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
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四1919年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
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
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
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被监禁的学生获释。
6月23日,徐世昌总统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从缓签字。
6月28日,原定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大事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的具体表现及体现的两大原则。
(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6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的理解。
(4分)
43.(18分)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压迫、追求政治民主和民族独立是近现代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代议制形式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
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欧洲历史》
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等整理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的特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性”和“民主性”的表现。
(4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纪念抗战胜利意义的认识。
(8分)
永春一中2015-2016学年度(下)年期初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40分,每题1分)
1-5CBDBC6-10ACCBA
11-15DBCDA 16-20BCCBD
21-25DDABC26-30CCCCB
31-35ACBDB36-40ACBDA
二、材料阅读题。
(共3题,第41题18分,第42题24分,第43题18分,共计60分。
)
41.(18分)
(1)效果:
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形成了“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说明:
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初期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实行郡国并行制。
(2分,合理表述酌情给分)在分封制下,地方长官是世袭的;在郡县制下,地方长官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
(4分)
(3)北宋:
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
(4分,任答两点即可)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2分)
(4)特点: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逐步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2分,任答一点即可)
42.(24分)
(1)推进: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
(6分)
(2)表现: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
(4分)
原则: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
(4分)
(3)观点一:
“大妥协”是消极的,“大妥协”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