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统编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3545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统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统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统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统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统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统编版.docx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统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统编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统编版.docx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统编版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

40分钟)

1.图1和图2是有关宋代的农事图。

这些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古代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南方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C.热情高涨的个体农户生产

D.南方的牛耕技术仍然落后

2.宋代经济发展,带动了陶瓷生产的市场竞争,促进了制瓷工艺的创新,“定、汝、官、哥、钧”作为宋代五大名窑名扬四海。

对当时瓷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B.能够烧制出青花瓷和釉里红

C.瓷器质地细腻光滑吸水防湿

D.景德镇瓷器工艺已领先各地

*3.宋初,行“恤商”之法,如宋太宗诏曰: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

”这一政策直接造成了(  )

A.商品经济的活跃B.土地兼并的炽烈

C.重农抑商的放松D.重利风气的盛行

4.据《析津志》记载:

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

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

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

A.水陆交通不畅阻碍了商业发展

B.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

C.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购物

D.元政府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

5.从苏轼《石炭》诗“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等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木柴仍然是主要燃料B.铸铁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

C.城市社会生活丰富多彩D.已经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

6.新华社2018年5月11日报道,考古人员在重庆宝顶山大佛湾石窟(开凿于南宋)发现了纸币造像和铁钱造像。

这可以推断出南宋(  )

A.纸币已经成为市场主要流通货币

B.铁钱逐渐取代白银主要货币地位

C.社会经济萧条导致货币需求减少

D.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多种货币并用

7.“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对都城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

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

“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

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

A.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B.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

C.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都城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D.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

8.据统计:

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

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京梦华录》卷三《州桥夜市》记载说:

“自州桥南去……直至龙津桥须脑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而一些酒楼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进行营业。

“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吾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摘编自《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材料二宋哲宗时的殿中侍御史孙升就说:

“货殖百物,产于山泽田野,售之于城郭,而聚于仓库,而流通之以钱……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城郭财有余则百货有所售,乡村力有余则百货无所乏……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4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指出宋代的城市商业有何重大发展性变化。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中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A解析:

图1、图2均体现了宋代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精细性,故A项正确;材料仅反映耕作图,与南北方经济水平无关,故B项错误;由图2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不是个体农户生产方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南北方牛耕技术的比较,故D项错误。

2.A解析:

宋代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了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故选A项。

青花瓷和釉里红出现在元代,故B项错误;宋瓷质地坚硬不吸水,故C项错误;景德镇瓷器工艺在元代领先,故D项错误。

3.A解析:

“恤商”会带来商业的活跃与发展,故选A项。

土地兼并的炽烈说的是农业方面的影响,商业政策不可能直接影响到农业,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的放松导致“恤商”之法的制定,而不是“恤商”之法导致重农抑商的放松,故C项错误;重利风气的盛行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故D项错误。

4.B解析:

结合题干可知,元大都城内外分布着众多商业行市,其中“米市”“缎子市”等集中在今天北京的钟、鼓楼一带,这主要取决于“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反映了南北物资交流频繁,故B项正确。

5.D解析:

由“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等可知用煤冶铁提高了铁的质量,故选D项。

6.D解析:

由材料“在重庆宝顶山大佛湾石窟(开凿于南宋)发现了纸币造像和铁钱造像”可知南宋时期多种货币并用,故选D项;“主要流通货币”材料体现不出,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铁钱和纸币,故B错误;由“纸币造像和铁钱造像”可知商品经济的发达,故C错误。

7.B解析:

南宋都城出现了“团”“行”“市”“作分”等商业、小手工业形式,可能与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施,导致了大量自耕农的破产,他们不得不涌入城市,从而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相关,故选B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排除C项;“五行八作”是对南宋都城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故D错误。

8.A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从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9.答案:

(1)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白昼通夜进行营业,早市、夜市均有,面食店通宵买卖,反映了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城市商业的繁荣为农产品开辟了销售市场,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容易形成奢侈之风;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解析:

(1)问应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商业的繁荣,早市、夜市通宵营业作答。

(2)问首先根据材料,归纳出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然后概括对社会风气、社会结构的影响。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典例精析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

40分钟)

1.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经历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2.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

这说明宋代(  )

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

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

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3.下图是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②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③元朝大运河改变了隋朝大运河的航线

④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

这一变化反映了(  )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松弛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强化

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D.自耕农阶层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5.宋代以后,“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情形比前代更为严重。

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中央集权弱化

B.生产工具改进

C.土地政策调整

D.重农抑商强化

6.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

真宗时期,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

这些措施()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加快了粮食品种的研发

C.体现了宋初的重农思想

D.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

7.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朝廷所需要的刺绣物品,“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焉”。

这一措施()

A.促使宋代改变了抑商政策

B.有助于宋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说明宋代普遍使用丝织品

D.表明宋代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

8.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兵匠(织工)1034人,宋真宗戚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

宋徽宗崇宁三年建造了文绣院,招收刺工300人。

东京还有与纺织紧密相关的西内、东内染院,西内染院有工匠613人。

这表明当时()

A.已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

B.官营和民营手工业发展都很快

C.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

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文化符号一:

青铜器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

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

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

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

材料二文化符号二:

瓷器

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

“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

”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据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文化符号三:

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

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

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据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

试举一例。

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据材料三,中国丝绸外传产生了什么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上丝绸之路。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典例精析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D解析:

题干叙述了纸币从北宋至南宋发展的过程,即从富商联合发行到临安府印造,体现了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D项正确;到封建社会结束,纸币都没能取代金属货币,A项错误;“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B项错误;长途贩运贸易在北宋之前早已出现,C项错误。

2.D解析:

根据材料“宋代限制各……规模”得出宋代未放弃朝贡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海外贸易征税,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整经济政策和官商分利,故C项错误;宋朝一方面限制朝贡贸易规模,另一方面鼓励海外民间贸易,为国家减轻财政负担、推动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可见采取务实的政策,故D项正确。

3.B解析:

本题为组合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②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B项正确。

4.A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井田制下奴隶集体劳作,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个体劳动,以及田庄经济租佃经济,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土地经营制度发生改变而导致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松弛,出现对农民称呼的变化,A项正确;夏商西周时期没有小农经济,B项错误;C项与农民的称呼没有关系,排除;材料无法反映自耕农阶层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D项错误。

5.C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土地兼并。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故A项错误;“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主要反映了古代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问题,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项错误;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会加剧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6.C解析:

本题考查宋初对农业的重视。

根据材料宋太宗和真宗对农业颁布的诏令,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故选C项;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中措施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措施有助于推动南北物种间的交流,排除B、D两项。

7.B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由“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可见北宋朝廷从民间购买所需要的刺绣物品,有助于宋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是说明朝廷从民间购买所需要的刺绣物品,无法体现宋代普遍使用丝织品,排除C项;材料没有官营手工业发展情况,没有比较,无法得出宋代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排除D项。

8.D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手工业。

从材料中可知宋代的官营纺织业工人众多,规模较大,分工比较细,有织、绣、染等各种工种,据此可以判断出D项正确。

A项中“已出现专业纺织户”从材料中看不出来;B项的民营手工业材料中并未提到;C项生产效率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因此A、B、C三项错误。

9.答案:

(1)史实:

实行分封制、百家争鸣、诸侯纷争。

意义:

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2)地位:

成为重要外贸商品。

原因:

制瓷等手工业发达,造船技术高超,航海技术先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达。

(3)影响:

丰富了丝路沿途人们的服饰,促进了海外丝织技术的发展。

评价:

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

30分钟)

1.有学者统计,北宋载入《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

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  )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

C.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D.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

2.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

这主要说明宋朝(  )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B.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放松

C.社会矛盾趋向缓和D.政府行政能力显著降低

3.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

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

A.加剧了南北科举考试的竞争

B.导致了南北录取人数的失衡

C.顺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D.制约了科举取士的客观公正

4.宋朝时,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都需要缔结契约,契约一般都分画疆畎,写明田主、租田人和见知人,并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等。

租佃契约制的施行反映出当时()

A.农民生产活动受到限制

B.生产者积极性受到重视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5.据宋人记载,宋朝的富商们流行“榜下捉婿”:

每到科考放榜之日,土豪们都涌到榜下抢新科进士当女婿,“一婿至千余缗”。

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宋朝()

A.婚姻观念的开放自主

B.科举考试的开放性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士商的身份界限消失

D.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传统身份等级制

6.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则持鄙弃态度。

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

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

B.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C.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

D.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7.宋代的婚俗中,“娶妻不顾门第,直求资财”的风气盛行,在通婚书上要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的表现十分明显。

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

A.婚姻观念发生显著变化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影响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8.下表为北宋某时期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可知()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

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

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

72

A.此时期北宋农业生产有减弱趋势

B.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C.非农业税逐渐超过农业税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此时期农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9.1027年,宋仁宗诏:

“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据此可知当时()

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

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C.政府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D.租佃关系在北宋时期居主导地位

*10.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C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官员和进士的出身,未突出官员的文化素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进士出身比例可知,科举制扩大了人才来源,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但官僚贵族家庭出身的仍约占一半,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拔程序,故D项错误。

2.B解析:

宋朝土地兼并严重,但题干中无法反映,排除A项;题干中“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和“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说明宋朝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故选B项;宋朝社会矛盾较为尖锐,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排除C项;题干反映不出政府行政能力的变化,排除D项。

3.D解析:

由“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可知南北分卷制度有失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故D项正确。

南北分卷制度并不能加剧南北之间科举考试的竞争,A项错误。

B项误读材料。

根据“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可知南北分卷制度不是顺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故C项错误。

4.B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土地祖佃契约制。

材料中租佃契约制的施行,说明佃户对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生产者积极性受到重视,故选B项;材料契约只规定了“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等”,农民生产活动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排除A项;祖佃契约制是生产关系的变化,与农产品的商品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新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

5.D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的变化。

宋朝的富商们的“榜下捉婿”体现了富商以丰厚的资产吸引进士结亲,这实质上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制度被打破,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婚姻观念的自主性,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士商的身份界限没有消失。

6.B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经济。

宋朝商业得到较大发展且为人们所接受,才会“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故选B项;“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只是对材料的归纳而不是阐述原因,排除A项;世家大族在明清时期依然存在,排除C项;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是家训变化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

7.B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学生解答此题应注意题干中的“根本”这一要求,题干中“娶妻不顾门第,直求资财”反映出在婚俗中财产的重要性,这得益于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8.B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

材料数据反映的非农业税大幅增加,并逐渐超过农业税,说明北宋时期工商业应当有较大发展,正是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工商业领域的税额大幅增加,故答案为B项。

农业税有所减少,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肯定有所减弱,也有可能是农业的税率下降,排除A项;工商业领域征税较多并非就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被放弃,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我国封建社会农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9.B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

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可知反映的是客户与主人的关系,没有体现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故A项错误;从“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可知材料体现了客户与主人在收田结束时进行协商,反映出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统治者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故C项错误;租佃关系在北宋是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但不是居于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10.

答案:

(1)选官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据所学可知为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第二小问据材料信息“在能破朋党之私”“徇私舞弊之限制”等,并结合所学回答。

(2)问,据材料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人才流动)、“机会均等”(公平公正)、“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人才激励机制)等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