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考点归纳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3459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考点归纳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考点归纳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考点归纳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考点归纳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考点归纳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考点归纳人教版.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考点归纳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考点归纳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考点归纳人教版.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考点归纳人教版

赞同一位名师曾说过的话,平时搞素质教育,高效课堂,但并不是不要检测评价。

学期末要综合复习,梳理知识,巩固基础,提升能力,强化方法。

检测评价只是一种手段,我们要把目光放在方法指导与能力训练上,自然能取得显着成绩。

摒弃机械的训练,注意趣味性和方法的指导。

期末复习不能急躁,把功夫在平日扎扎实实的课堂上。

包括期末的复习,也要稳扎稳打。

以下从三大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复习计划和方法策略。

一、基础知识巩固应用

(一)字词认读书写与积累

1、生字表

(二)150个要求会写的字,可让学生分类整理,如按字的结构,按音序,按相同部首等,将难写的字和易错字进行单项生字听写,巩固记忆。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生字词的运用。

教师在复习时将一些生字组织到一段完整的语境中,让学生填写。

我们试卷检测中用这种方式较多。

如果平时只是反复听写字词,有的学生便不会实际运用了。

为了增加趣味性,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编一段话或一个小故事,用上生字表中的若干个生字。

注意一下能组合成词的生字,如,羞涩、咀嚼、祸患、侮辱、柑橘、噩耗、挎篮、咆哮、祭奠、妒忌、姹紫嫣红

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分,可以用组词说句子进行练习。

如漠、寞,貌、豹,璧、壁,淮、准,敝、蔽,等。

2、关于字音,主要是易错读音,不知大家是否发现,有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写出生字的正确音节,出现在给生字注音、写出多音字另外的读音、查字典题目中的写音节以及改正错误读音等题目中。

这也需要老师复习时加以关注指导。

正确书写音节,注意调号的位置。

生字表

(一)注音需要注意的:

“匕首”的“匕”、“逞凶”的“逞”、“澄澈”的“澄”、“疙瘩”、“踉跄”、“遂”、“镌”、“挠”、“憧憬”、“携”、“尴尬”“气氛”“炽热”“充沛”

3、注意特殊生字的部首和笔顺,平时注意引导学生练习使用字典。

我们学生学完一课生字都要完成一个固定的表格,包括生字、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字典中的页码、组两个词语、同音或形近字加注拼音并组一个词。

提醒大家在复习时注意几个汉字的笔顺和几个易错汉字。

敝:

点、撇、竖、横折钩、竖、撇、点、撇、横、撇、捺。

注意长竖是一笔,不是两笔小竖。

噩:

横、竖、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横、长竖、左上口、右上口、长横、左下口、右下口、最后一横)

荆:

注意是左右结构,不是上下结构。

叉:

横撇、捺、点

脊:

点、提、撇、点、撇、捺、竖、横折钩、横、横

乃:

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撇

书写时,需要注意“梁”和“涩”的点。

平时,我们都搞读读写写的词语过关,复习时,我们可以将学生出错较多的加以整理,进行词语的单项测评。

生字书写要正确、规范。

多观察,多批阅。

写大字,有助于掌握笔画河间架结构。

重点字依然需要书空。

机械抄写不可行。

特别是错误的书写更要命。

一般写三至四遍即可。

复习时,可在每节语文课前听写生字词十至二十个,及时纠正巩固书写。

检测考察时,会出综合性的题目,将字音、字形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出无误的一组,有时还可能让学生画出错误的读音或错误的字形,写出正确的读音、字形。

这就需要训练学生细心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能正确书写音节。

有的学生听写能写对,让他挑错就不行了,说明掌握的不牢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易错的字词,尤其字形要用字理等形式帮助学生记忆。

可以搞火眼金睛识词语练习,在教师给出的若干个词语中,圈出正确的,纠正错误的,这样练习能应对试卷中选择书写全部正确的词语等题目。

关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成语,包括日积月累中的,我们复习时还可采用补充填空,选择运用等形式进行巩固。

4、依据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指导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

如《百万英镑》中出现了“武断”可与“果断”对比理解。

用合适的词语表达意思,如《刷子李》中“果然、居然”的使用。

关联词语的运用,可以借助《白杨》《威尼斯的小艇》《彩色的非洲》等课文中出现的进行归纳复习。

(二)、积累与背诵

1、单元日积月累

第一单元19页《浪淘沙》,第二单元45页,表达人生志向的六句名言警句,第三单元65页有意思的四组对联,第四单元88页成语积累,第五单元113页名着中的歇后语,第六单元无,第七单元147页描写人物的成语积累,第八单元166页四句名言积累。

能理解,会运用。

复习时不要光抄写背诵。

师生要创设语境用一用。

重点关注学困生的背诵与书写。

本册书涉及两个成语故事,分别《程门立雪》,《入木三分》,了解故事,理解成语意思。

本册书中又接触到两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和相声。

2、课文段落篇目

第一课《草原》第1、2自然段。

第三课《白杨》第12自然段。

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背诵喜欢的段落,可把重点放在第四、五自然段。

第十课《杨氏之子》全文。

第十四课《再见了亲人》背诵喜欢的段落,重点放在第一自然段。

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

第二十六课《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至六自然段。

此外第七课《祖父的园子》第十七自然段、第二十一课《猴王出世》第一自然段后半部分应让学生会背诵。

加强必背句段中关键字词的书写的检测,如期中试卷上“渲染”。

不能光口头背诵或抄写,整段默写也耗时费力,最好的方法是设计“按原文填空、加标点”的练习,检测中基本用这样的题型考查,我们不妨这样强化巩固。

如,《猴王出世》中,(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记忆名家名篇:

老舍的《草原》、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的序言、萧红的《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

《将相和》选自司马迁的《史记》、《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景阳冈》选自《水浒传》、《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金钱的魔力》选自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

复习时,建议采用连线、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巩固。

4、古诗:

5、对名着、名篇中的人物形象的感知和对异域风情的了解。

一般以填空形式出现,回顾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也要复习就课文中某一处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能结合第八组课文回顾异域风情特点。

总结梳理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办成小手抄报的形式。

6、古文

本册书中涉及到一篇小古文,复习时要注意把握朗读节奏,注意断句,参照注解理解意思,能够默写填空,体会杨氏之子的智慧妙答。

二、课内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

在表情达意方面起了特殊作用的词语,一般来讲,我们也称它为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一般在说明事物的基本特征、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方面起重要作用。

怎么样来确定关键词语呢?

一般来讲,我们读书的时候,会有一些词语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

作者用这个词语在强调什么呢?

关键词语一般是要强调的表达某些意思,会把文中的某些内容给联系起来,会把事物的重要特性给揭示出来,这样的词语就是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的教学,要经历“读懂表面意思、读懂在课文中强调的意思”两个层面的理解。

在阅读理解内容和情感时,要作为重点,结合读懂句子的意思来进行。

除了一些实词外,一些虚词,一些关联词语,也会成为关键词语。

当然,虚词作为关键词语的时候,需要结合句子来进行。

在小学,没有必要讲虚词的知识,只需要明白“用上了这些词语,作者强调了怎样的意思,能够通过朗读,表达出强调了的意思和语气”。

高年级,侧重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来体会句子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态度。

如: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确定关键句子的方法与确定关键词语的方法差不多。

主要是这些句子在课文里面描写的是事物的基本属性、特征的句子,表达了深刻含义、思想和情感的句子、能够把上下文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表达某个重要意思的句子。

除了一些陈述事实、介绍事物基本属性的句子外,一些在课文意思和情感表达中起特殊强调作用的、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复句、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事物本质属性、独特情感态度的句子……需要我们作为关键句子来处理。

在小学阶段,修辞、复句知识和名称,一般不做“掌握”要求,教学目标的程度把握,只需要“理解和体会”在文中的意思、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教学很方便,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这叫什么修辞手法,但是,不讲修辞特点,不能把能否判断这个句子是什么修辞手法作为目标。

关键的是理解体会,遇到类似的句子,能够去体会。

句子复习的目标,还包括标点符号的学习。

标点符号的学习,要结合句子的理解,来引导学生认识标点,同时,体会标点符号与其所起的作用,标点符号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关于句子理解,侧重两方面:

其一依据不同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的新的对象,结合上下文和写作背景,通过联想解释言外之意。

指导学生依据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方法,联系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语境,通过相似、相关、相反的联想来解释言外之意。

如:

(1)“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白杨》)

作者用象征手法,来写白杨树成长。

怎么推导出言外之意?

得联系上文“父亲的内心”、父亲对白杨的态度。

父亲的内心,需要结合上文: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x疆工作,妈妈也在x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x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结合时代背景、父亲的经历来体会。

这样,象征意义,才能很好的体会出来。

我们从父亲对白杨的赞美,隐约感觉到了,父亲的内心世界中,自己就是一个大白杨,在边疆扎根、长成“卫士”。

为啥又写小白杨?

我们看父亲的神态变化:

“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为啥笑啊?

“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从父亲把自己看做一个老白杨,我们可以推想了:

作者用这样的方法,含蓄的表达出父亲的另一层心思:

小白杨成长起来,就是孩子们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而读者读到这里,心中也豁然开朗了。

从全篇来看,作者开头是远景推向近景,推向画面主体——白杨,而结尾处,又将画面推向远景。

而这远景,不再是混黄,而是清秀的、让人感觉到希望和信心的清秀挺拔的大白杨和小白杨!

《金色的鱼钩》一文最后写到: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光芒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

再如比喻手法写出事物特点。

(2)《草原》:

“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里,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绣出的白色大花”,把“前来欢迎的人群”比作“彩虹”,“白色大花”在人们看来是美丽的,“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是美的,“彩虹”是美丽的。

作者这样写,一方面写出了草原美丽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喻体”来表达作者内心对美丽景色的赞美和喜爱。

(3)《威尼斯的小艇》在介绍小艇的样子时,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介绍小艇的特点。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

”这句话首先用具体的数字介绍小艇的“长短”,然后又用“独木舟”作比较,总的讲小艇的特点“有点像独木舟”。

接下来,作者具体介绍小艇样子: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应该说,我们对威尼斯的小艇什么样是比较生疏的。

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新月”这种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作比,我们读了以后,眼前一下子就浮现出了小艇两头弯弯翘起的样子;用我们比较熟悉的“田沟了的水蛇”作比,我们凭借对田沟里的水蛇轻快灵活特点的了解,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出“小艇在水中怎样的轻快、灵活的行驶”,新月、灵活,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对我们读者来说,小艇的外形特点是生疏的,但是作者用我们读者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使我们读者一下子就对生疏的事物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其二感受看似矛盾的表述中蕴含着的丰富多样的情感色彩。

《刷子李》“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

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写曹小三不敢看,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作者正是用他矛盾的表现来制造波折,既符合当时人物的心理,又为读者制造悬念,使人在揭开谜底后更佩服刷子李精湛的技术。

《金钱的魔力》第二自然段,托德的语言,注意反语的运用,体会托德对“我”的讽刺。

2、读懂篇章

(4)事件中主体人物是几个,要抓住各人物的联系。

其余文体不再赘述。

因为有的学生不是过于简略就是摘抄原句,以偏概全。

所以训练学生概括,需要一个逐渐由繁到简的阶段,但是,既是到了高年级,简要概括也是需要在“比较具体的表述”的基础上来进行。

只不过,比较具体的表述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而已,内容都指向了作者笔下、文本所介绍人物、事物的主要特征。

建议训练时,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教师给予指导。

案例,见新浪博客。

4、读的能力训练。

到了高年级,不但要求有一定的速度,而且,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默读把全文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概括,能指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勾画引起自己注意的词语和句子——引起自己思考作者表达了事物怎样的特点、怎样的情感思想的语句,自己读不懂的地方等。

朗读指导,侧重朗读的技法,断句、重音、语调的长短等。

这是外在的形式的指导。

我们需要做的,还是先指导学生真如的体会作者在文字间表达的态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尝试着向别人传递这个态度;当学生自己产生了与作者不相同的感受、看法、观点的时候,他自然会把自己的态度表达出来。

复习时,让学生能说出体会到的作者的情感。

如《刷子李》一文中,描写刷子李技术高的句子。

5、分析特殊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

(1)如《再见了,亲人》用了第二人称“你”

《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直接写了“我们”跟前来送别的“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对话,通过这样的对话来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惜别深情。

第一段,主要写了大娘不顾个人危险,冒着战火到战场上为战士们送吃的;大娘为了就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子。

作者用这样两个例子来说明“大娘”对我们志愿军战士有着深厚的情谊,这事件,这情意,使我们读者都非常受感动。

这是作者要达到的目的。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写法。

给学生出示修改后的,请看:

八年来,朝鲜阿玛尼为我们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给了我们慈母般的温暖!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是阿玛尼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她在回去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阿玛尼家里养伤,敌机来了,她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她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阿玛尼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这里的改动,大致三处:

第一是删掉了送别时劝慰大娘的话;第二是该换了人称:

将第您该换到成了“阿玛尼”;第三是结尾的反问改成了感叹。

这样修改之后,故事大意,变化了没有?

作者要表达的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变化了没有?

都没有。

但是,作者为什么用跟阿玛尼对话的方式“您”?

为什么写“劝慰”的话,为什么结尾用反问呢?

作者用这两个典型故事来表达的是“朝鲜人民对中国志愿军战士的情谊深厚”。

我们来比较一下修改以后的故事,仅仅是对朝鲜战场上发生的故事的回忆,表达出了对朝鲜人民的敬意和赞叹;而在原文,作者把这些内容安排在了“送别的场景之中,作者是把故事在讲给故事中的人物听,用这个故事来劝慰送别的人。

联系送别的劝慰的话语。

细细比较,我们能够发现:

朝鲜的这位“大娘”(包括后面的小金花、大嫂、还有那么多其他人)“为了我们险些牺牲性命、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还嫌不够表达“胜似亲人”的感情呢,志愿军要走了,比割自己身上的肉都难受,比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还要难受许多——作者对大娘叙说的这两个例子,需要与“前面送别是劝慰的话语”联系起来,才能够将“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胜似亲人”的情谊表达出来的。

所以劝慰的话,删掉不行。

再来看文中的人称,用“你”跟用“阿玛尼”(她),说话的语气也不一样。

我们读修改过的故事,我们仅仅是了解到了作者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而原文用跟“你”对话的方式,这样读起来,就好像我们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着真实的强烈情感——文中的阿玛尼,我讲的是您的故事,这些都是真的;而如果仅仅是讲给作者听,“谁知道你说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啊?

”用“你”,就有这样的作用。

不信?

你读一读。

结尾处,修改成了感叹句,感叹句不如反问句的情感表达更强烈。

故事中的人称修改之后,感叹句是可以顺下来的,如果反问,“您说…….忘怀呢”这样一改,反问的运用又不恰当了——你问谁呢。

而文中用了“您”,这反问的语气,这里用“您说……忘怀呢?

”就非常顺畅,而且,这样的反问,态度更加真诚,语气就更加强烈!

(2)体会打破常规的篇章结构的用意

所以要培养学生潜心读文的习惯。

有的学生做阅读题时只奔题目,然后在文中粗略的找答案,该用自己的话回答的,直接摘抄原句,需要找原文中句子的找错句子,要不就是答非所问,不知所云。

更有甚者,很简单的阅读题目却空着,似乎对一些学困生来说,阅读题目太难,有畏惧逃避心理。

怎样在复习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呢?

教给方法。

培养习惯。

针对性训练。

(二)读书展示

课外名着阅读。

书中课外书屋提到的书籍高尔基的《童年》、吴承恩的《水浒传》教师要做推荐,上面已经谈到涉及的其他名着也可适当推荐,学生尚未读完的,可以把阅读延伸到暑假中。

学生已经看了哪些书,写一写好书推荐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组织一节读书交流会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

三、习作展示

单元习作包括:

1、给远方朋友写信2、童年童趣3、发言稿4、写一件感动的事5、缩写6、调查报告7、身边的人8、自由命题作文

个人认为习作复习重点放在尝试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学习引用学到的名言警句、歇后语,注意篇章结构等等。

从课文中学表达:

(一)、三“点”再加上一个“面”

《再见了亲人》写的是一个场景,是跟送别的朝鲜人民“道别”的场景,作者用跟朝鲜人民道别,来赞颂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鲜血凝成的友谊。

作者先写了战士们跟三个典型人物送别的场景:

大娘、小金花、大嫂。

在这三个场景中,作者回忆了他们“为了志愿军战士”做的感人事情,冒着枪林弹雨送打糕到阵地,丢下小孙孙先救伤员,结果自己唯一的小孙孙被炸死;小金花的母亲为了救老王、掩护老王,与敌人同归于尽;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战士挖野菜,被炸断了双腿……这的的确确是“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作者为什么选了三个人物来道别,而不是选两个或者四个?

我们看,作者所选的三个人物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小孩儿。

这样的三个人物,就能代表所有年龄段的人了,也就是说,三个人,就能代表全体了。

老人、大人,孩子,都来送别,可见来的已经很全了。

如果,仅写大娘、大嫂,不写小金花,就没有“全体”这样的“代表性”了。

你要写一个场景,有很多人参与的场景,来表达一个共同的意思,就要从场景中挑选能够代表人群各个层面的人作为典型,来写他们的表现,用他们各自共同的、不同的表现,来表达一个共同的意思,比如本文,大娘、小金花、大嫂,都是前来送别,尽管年龄不同,各自故事不同,但是他们的故事都在表达着“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这样的意思。

除了写三个“点”,作者最后又写了总的场面: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作者没写多少人,而是用“列车开动与朝鲜人民再见”的方式,来写场面,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里有一句话,强调了“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我们曾经撒过鲜血的土地”,不单单是朝鲜人民为中国志愿军战士“流血牺牲”,我们有那么多的志愿军战士也在这里“流血牺牲”,鲜血凝结到了一块,有你的,有我的,所以,相互之间才这样依依惜别!

这,是写面的作用,这个面,侧重了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志愿军战士在这里流血牺牲,我们志愿军战士怎么不愿意与朝鲜人民分别!

怎样写出感动?

我们观察生活,经常会被一些人物的行为做法而感动,我们要思考:

为什么我们受感动?

要思考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出于怎样的思考来做这些事情的,用做事的“目的、环境”来解释他做事“独特性”的原因,这样就会受到感动;有些事情,我们也看了,但是缺少思考,自己被感动的程度不深,怎么办?

我们就要思考一下,他做事的行为言语,具有怎样的独特性,他这样独特,与“环境、做事的目的”有怎样的关系?

(二)指导描写人物的方法:

1、语言赏析:

猴子嘴中“反复”的话

写人物,要写人物做事时候说出来的话,写作上叫“人物语言”。

写人物语言能够通过语言来写出人物内心是如何想的,人物做事的时候情感态度是怎样的,是我们对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性格品德有更深刻的了解。

《猴王出世》这篇课文写孙悟空和众猴子发现并占领了水帘洞,从而以此为地盘自我封王。

再读这一部分故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孙悟空也好,众猴子也好,语言很有特点,那就是一个词语反复说。

我们来看:

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

“我进去!

我进去!

”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

“大造化!

大造化!

”众猴把他围住,问道:

“里面怎么样?

水有多深?

”石猴道:

“没水!

没水!

原来是一座铁板桥。

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

都道:

“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都随我进来!

进来!

大家看到了吧,在这些语言描写中,“好水!

好水!

”、“我进去!

我进去!

”“大造化!

大造化!

”“没水!

没水!

”“带我们进去,进去!

”“都随我进来,进来!

”六次出现了一个词语反复说的情形。

反复地说与不反复地说有啥不同呢?

我们试着修改一段,大家看一看。

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

“我进去!

”我们比较一下,会发现:

“我进去!

”跟“我进去!

我进去!

”相比较,说一次就不如说两次显得急切,显得自信,重复,将急切与自信的态度表达的就非常到位了。

“好水!

好水!

”赞叹的程度就比“好水!

”赞叹的程度要深一些;“大造化!

大造化!

”那种有了新发现的得意程度就比“大造化”的程度深;“没水!

没水”要强调的“没水”的程度,比写一次要深一些;“进去,进去!

”“进来,进来!

”那种急切的程度就比单写一个的程度要深刻。

你读出来了吗?

其实,人物说话时,反复地讲一个意思的情形,我们早就读过了,比如《再见了亲人》中的“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的手垂下去以后我们的呼喊:

“老班长!

老班长!

”,这里面都在强调的表达着文中人物的某种感情。

再如,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写了凤辣子见到林黛玉时对林黛玉的夸奖和关爱。

读着这段文字,我们总会觉得“凤辣子”说话的内容与内心所想的并不是一回事情。

我们来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