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条件下的污水生物处理.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1306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条件下的污水生物处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自然条件下的污水生物处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自然条件下的污水生物处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自然条件下的污水生物处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自然条件下的污水生物处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条件下的污水生物处理.ppt

《自然条件下的污水生物处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条件下的污水生物处理.ppt(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条件下的污水生物处理.ppt

,7.1生物稳定塘,一、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分类,1.水体净化法:

常用于生物稳定塘,其净化机理与活性污泥法相似。

2.土壤净化法:

常用于废水的土地处理,如土壤渗滤和污水灌溉,其净化机理与生物膜法相似。

3.优点:

费用低廉、运行管理简便,而且对于难生化降解有机物,氮磷营养物和细菌的去除率都高于常规二级处理,达到部分三级处理的效果。

1,2,3,二、生物稳定塘,

(一)生物稳定塘净化原理及应用稳定塘是一种利用天然水中存在的微生物和藻类,对有机废水进行好氧、厌氧生物处理的天然或人工池塘的总称。

菌类、藻类,鱼、水禽等高级动物,浮游生物,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生物稳定塘内的生态系统,在氧化塘中,有机物是通过两类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去除的。

一类是异养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降解,同时产生能量和合成自己新的细胞;另一类则是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新的细胞并释放出氧。

藻类释放出的氧供好氧和兼性菌氧化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可满足藻类光合作用的需要,以此循环相辅相成。

一些藻类不仅能通过光合作用,而且也通过异养作用进行新陈代谢。

(二)各类稳定塘的主要性能,稳定塘的规划设计,

(1)塘址选择稳定塘占地较多,应尽可能利用不宜耕种的土地;若有高差,应充分利用;为了防止春、秋季翻塘时臭气的干扰,塘址应离居民区500至1000米以上,并位于其主导风下风向;当用于处理城镇污水时,应结合设计规划统一考虑污灌、污养和水的综合利用问题,以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统一。

(2)塘型及其组合塘型的选择应从处理对象的水质特征出发,结合当地气候、地形条件确定。

(3)设计参数,塘的个数不少于3个,串联运行,塘形如为矩形,长宽比应大于3,每个塘的面积以5000为度,进口距塘底0.5m,以多点进水为佳,出口应尽可能远离进口,尽量设置导流墙,横向导流长度为塘宽的0.8倍,纵向导流墙长度为塘长的0.7倍,沿塘长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条横向污泥沟,沟上方设障板,障板伸入水中约0.9m,水面以上部分不大于0.15米,塘堤的最大和最小坡度分别为3:

1和6:

1,1,2,3,4,5,6,(4)水力条件,三、生态系统塘,水生植物塘主要以放养高等大型水生植物作为强化净化手段。

2.放养植物对污染物的净化机理,1.水生植物分类,水生植物可分为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四类。

放养品种的选择取决于它们的适应和净化能力、是否易于收获处置及利用价值等。

(1)吸收贮存富集和捕集积累沉淀;

(2)它们发达的根系上形成了大量的生物膜。

(二)养殖塘主要利用污水养殖鱼类、螺、蚌和鸭、鹅等家禽的养殖塘,是以阳光为能源、对污染物进行同化、降解,并在食物链中迁移转化,最终转化为动物蛋白。

7.2废水的土地处理法,一、废水的土地处理概念及分类,1.概念:

废水的土地处理,是将一、二级处理出水用于农田、牧场或林木灌溉,或将原废水经土壤渗滤后回注于地下水等处理技术的总称。

2.分类:

以净化回收水资源为主要目的的土地渗滤;以利用水、肥资源为主要目的的污水灌溉。

二、土地处理机理,1、物理过滤,4、微生物的氧化分解,6、植物的净化作用,5、病原体的净化,2、物理和化学吸附,3、络合反应和化学沉淀,机理,三、污水灌溉的规划设计,

(1)喷灌,

(2)垄沟灌,(3)淹灌,以类似人工降雨的方式喷洒在田地上。

是使废水靠中立在垄沟中流动,并通过沟底壁渗入土壤。

它适用于宽行距旱地作物(如棉花,玉米等)和疏植蔬菜。

是在田间积蓄一定深度的水层,让其逐渐渗透。

它要求地面平整,以保证水层深浅均匀。

这种灌溉方式适用于水稻及水生蔬菜,也可用于密生大田作物的不定期灌溉。

1.灌溉方法分类,2.灌区位置的选择通常把灌区位置选择在废水处理厂附近,并把灌溉干渠与处理厂出水渠连接起来,使排灌两便,又节省投资。

3.灌区面积的确定灌区面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灌溉制度,即在整个农作物生长期内单位面积农田所需要的灌溉量。

灌溉定额的大小,取决于自然条件和农业条件。

四、土地渗透系统,土地渗透,是在人工调控下将废水投配于土地上,通过土壤-植物系统的天然净化能力使废水得到净化和再生的土地处理法。

1.地表漫流地表漫流是以喷洒方式将废水投配在有植被的倾斜土地上,使其呈薄层沿地表流动,径流水由汇流槽收集。

2.快速渗滤处理场土壤应为渗透性强的粗粒结构的砂壤或砂土。

废水以间歇方式投配于地面,在沿坡面流动的过程中,大部分通过土壤渗入地下,并在渗滤过程中得到净化。

3.慢速渗滤在慢速渗滤中,处理场上通常种植作物。

废水经布水后缓慢向下渗滤,借土壤微生物分解和作物吸收进行净化,慢速渗滤使用于渗水性较好的砂质土和蒸发量小、气候湿润的地区。

五、湿地系统,1.湿地概述,2.湿地分类,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湿地包括多种类型,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等都属于湿地。

污水与不同类型湿地组成不同模式的污水湿地处理系统。

一般可分为三类,即:

天然湿地、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地表流人工湿地)和地下水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系统就是用人工设计、建造和控制的、与沼泽地相类似的由水、土壤、卵石、鱼类、植物和微生物等混合而成的半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其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

表7-3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机理,1芦苇等植物,2床体,3排水管图7-4人工湿地构造,4.注意事项,

(1)场地选择选择具有13%的洼地或经济价值不高的荒地,

(2)进出水系统布置进水采用穿孔管和三角堰配水,进水管高出湿地床面0.5m出水采用在末端砾石层底部设置穿孔集水管,(3)防止对地下水污染施工时用粘土、膨润土、沥青等铺设防渗层,六、地下渗滤系统,适用于在城市人口较少的一些地区、近郊、乡镇居民点,如旅游点、乡村居民点等,这些零星建筑或建筑群体,该系统管理、运行简便;出水能达到排放标准;结构简单,造价及运行费用低;无臭气外逸,不影响周围环境。

地下渗滤沟,主要通过50100cm厚的土壤表层来净化污水。

它主要依靠土壤毛细管的虹吸作用,使污水向上分散到四周,并向下扩散。

通过100cm厚土层的渗滤作用,能去除细菌的98%左右,对病毒的去除率达99.99%,从地表向地下水位渗透的目数长时,就不会污染地下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