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应用实验报告共7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2935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应用实验报告共7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应用实验报告共7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应用实验报告共7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应用实验报告共7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应用实验报告共7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应用实验报告共7页.docx

《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应用实验报告共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应用实验报告共7页.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应用实验报告共7页.docx

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应用实验报告共7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běijīnɡ))

地震波传播理论(lǐlùn)与应用实验报告

 

学生(xuésheng)姓名王胜侯院(系)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xuéyuàn)

专业地质工程学号2110150034

 

二〇一六年二月

1实验(shíyàn)分析

1.1雷克子波的建立(jiànlì)

雷克子波主频f=20Hz,采样(cǎiyànɡ)点数n=25,时间采样(cǎiyànɡ)间隔dt=0.004s,t=-n/2+1:

n/2,a=(1-2*(pi×f×t×dt).^2).×exp(-(pi×f×t×dt).^2),如图1所示。

图1雷克子波

1.2小模型(móxíng)的建立

对于小模型,整个(zhěnggè)研究区域速度为常数为1500m/s,研究(yánjiū)区域为5000m×5000m的正方形,震源(zhènyuán)在模型中央,即(2500,2500)处,图2为震源激发后1s的波前快照,在均匀介质中地震波呈圆形扩散。

图3为地震波传播至界面后反射波前快照。

图2震源激发1s波前快照

 

图3界面(jièmiàn)反射波前快照

1.3大模型(móxíng)的建立

对于大模型(móxíng),研究区域为5000m×5000m的正方形,整个(zhěnggè)研究区域分为三层,第一层2000m,速度为1500m/s,第二层为2000m-4000m,速度为2500m/s,第三层为4000m-5000m,速度为4000m/s。

震源在模型顶部中央,即(2500,0)处,图4为震源激发后第一次反射波前快照,图5为地震波第二次反射波前快照。

由于每层速度差较小反射波的中间振幅不易观察。

 

图4第一界面反射(fǎnshè)波前快照

 

图5第二(dìèr)界面反射波前快照

1.4大模型(móxíng)的地表地震记录

对于大模型,由于上述(shàngshù)模型中地震记录振幅太小,所以调整了层速度,第一层速度为1500m/s,第二层速度(sùdù)为4500m/s,第三层速度为6500m/s。

震源在模型顶部中央,即(2500,0)处,图6为地表地震记录。

其中两条倾斜同向轴为直达,一条弯曲同相轴为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反射界面的反射波。

第二层与第三层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振幅较小,而且接收时间较长,所以在图中没有显示。

图6地震(dìzhèn)记录

2认识(rènshi)与总结

从这次实验可以看出随着地层速度差的变大,反射系数增大,反射波的振幅逐渐增强,而在整个播面中中间振幅最弱,两侧振幅逐渐增大,主要原因应该是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透射波的能量逐渐减少,直到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开始全反射,反射波振幅达到最大。

感谢老师每周末(zhōumò)无论刮风下雪来给我们上课,并用清晰的逻辑和深入浅出的概括传授给我们知识。

在这门课程中我感觉到受益匪浅。

内容摘要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应用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王胜侯院(系)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专业地质工程学号2110150034

 

二〇一六年二月

 

1实验分析

1.1雷克子波的建立

雷克子波主频f=20Hz,采样点数n=25,时间采样间隔dt=0.004s,t=-n/2+1:

n/2,a=(1-2*(pi×f×t×dt).^2).×exp(-(pi×f×t×dt).^2),如图1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