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2695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经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什么是经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什么是经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什么是经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什么是经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什么是经行.docx

《什么是经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经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什么是经行.docx

什么是经行

什么是经行?

  静坐和经行都是佛门修持禅定和智慧消除心的贪欲、嗔恨、愚痴缺陷的具体方法。

静坐是在静中修定慧,经行是在动中修定慧,两者交替进行。

从经律中可以发现,佛在世时对此两者同样重视,甚至在修智慧时经行的修法更有胜于静坐之处。

可惜经行的修法为我国的佛教徒所轻视失传了很久了。

  经行中若专注于意守一处,如:

呼吸,身体的某一部位,观想某一形象,反复默念一句话则是修禅定,可以压服烦恼使身心安乐;若经行中观察身、受、心、法,观察人生宇宙的自然现象则是在修智慧。

经行中可以调节身体,也可以消除众多烦恼获得身心的清净安乐,大得可以体验整个世界,微细时可以观察组成身心的最微小的微粒和心念的真相,也可以体验每一刹那中物质与精神的众多生灭变化。

其中的利益不是亲身实践的人所容易理解并获得的。

据四分律卷五十九所说,时常经行能得五利:

(一)能堪远行,

(二)能静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于定中得以久住。

  十诵律五十七曰:

‘经行法者,比丘应直经行,不迟不疾。

若不能直,当画地作相,随相直行,是名经行法。

  摩得勒伽六曰:

‘比丘经行时,不得摇身行,不得大驶驶,不得大低头,缩摄诸根,心不外缘,当正直行。

行不能直者安绳。

据《修禅要决》所述,经行时,覆左手,大指屈着掌中,余四指抱大指作拳,然后覆右手,抱左手腕;端立少时,摄心令住。

行时勿太急太缓,行至界畔,回身还向来处,住立少时,如前复行。

行时开目,住时辄闭,如是久行,稍倦即休。

且唯在白昼行之。

释氏要览下曰:

‘十诵律云:

经行有五利:

一剿健(剿音巢轻捷也),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坚固。

  

 

佛门中一种修学法门——经行

(释大清)

「经行」是佛门中的日常功课。

之所以为日常功课是因为出家人的每日行仪,除了课诵、作务之外,还是不能离开自我审查的常课,而「经行」即是在日常的行仪中训练「自觉」的一种法门。

「经行」主要是从日常行为动作中观看自己的心念是否完全处于当下觉观的状态,换句话说,「心念住于当下」就是一种觉照的表现,若离开「当下」的境而别做思索,所呈现的就是掉举过去或攀缘未来的这两种心态;若处于这两种心态,就是离开觉照。

人若离开觉照,不论是个人做事或与人应对,便不能恰如其分地把事情办好;或有更甚,常以过往的处事模式套用在不同的时空事件上面,错乱事物的单纯性,以致于令事情混杂、人事纷乱、因果不清!

凡此种种现象,自古以来已成为人世间难以厘清的人际关系网络。

而这样的情况将待何时解决呢?

坊间关于「人际关系、相处之道、合作技巧」等等书籍层出不穷,但也未曾解决这类的事情;顶多训练出更多所谓「技巧性」的待人处世之道而已,人性的「真、实、诚、善」并没有发挥多少。

这也难怪世风日下出现耍技巧、用权势的社会交际常态了!

话说「经行」,衍伸到社会状况是否将主题扯远了?

事实未必!

因为,只要是群体关系相处,「觉性」就是一种免不了的重要工具,尤其是一群尚在修行道上前进的人,因为觉照及智慧都尚有待去努力开发,因此,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觉照是刻不容缓而应该积极去做的事;当然一般社会人士也不例外。

「经行」为何在修道上这么的重要?

要何时来修最恰当呢?

平日生活中用在行走的时候,例如:

与人互动、处理事情、服务大众等等,皆必须移动身体——行走,甚至自己也可特别拨时间在较少行人之处缓慢行走,观照身心!

既然这么多的时候都可以用来「经行」,那么进一步要探讨的是如何在「行走间」进行法门的修学?

初步可以把握的是将「心念」觉知于当下,作用于当下;切忌追忆过去、或推求将来!

「心念」摆放的位置适当与否,关乎于一个人的行业;一个人的行业端正,当然直接关系到今生的修行,而甚至影响未来!

在「经行」(举止动步间)中可以直接检视「心念」的是否正知!

是否「觉知」在当下的威仪举止?

当与人应对时,只要专心的面对当前对方所传达出来的讯息即可,不可用印象加以揣测。

要注意!

「此时」对方所陈述的事件是现在个别所发生的,若用印象式的方法来加以判断,可能混杂了当前事件的因果脉络;要将「此事件」单纯化地独立出来,如此才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呈现清朗的路线。

一件事有一件事的形成因缘,其发展又由各式各样的内外因缘交织着,要厘清其本末,自己必须是安住于「不掉举过去、不思忖未来」的清净心,才能够让事情只是事情本身,不加上个人现在的认知、情绪、情感,因此「事情的本身」才明朗可见。

人常习惯于用过去的经验套用在不同的人事物上面,因此让事情的前因后果趋于模糊不清,难以寻出其本身的来龙去脉,如果能掌握事情本身的单纯性,不要有意、无意间掺杂经验的概念判断,如此,我们的行业因缘将趋向单纯化,而由单纯化转向清净。

「经行」的主要内涵是藉由身体缓慢的移动中,将心念系在知觉自己的举止动作上面,单纯地只作观照的任务,令「身、心」呈现合一体的状态;不断地如此训练,慢慢可以将这颗飘荡、攀缘的心驯服在觉性之中。

由于「经行」所呈现的是身体的移动样态,而内部进行觉照「心念」的工作,使之(心念)能安住在属于自己(身)的领域范围,不令脱其缰绳奔窜到过去、未来,或遥不可及的此界、他方……。

仅在这「系意当下」身行,不断地训练,所产生的力用,即在于身体移动的同时察觉心念的动态,如果身心呈现一体不二,即觉照在;若身与念分离,即失觉照。

因此,经行的要领说穿了只是在于督促「身心同时」并用,令觉照恒住于身,再由此身延伸到对周边的事物的觉观,而觉照终不能离于身体。

由于将心念的动向圈限在「身体」的行动,并从「起心动念」作为最紧要的观照处,离开身体范围的探求,都已属于妄念;于是,也意味着修行人的心念中,所有的用心不能离开身体的活动,而偏向于「意想」的追求,若偏向于「意想」的追求,将导致「身心分离」的危机!

身心不一,即是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其所带来的情况,可能转向对「相应生死」的探察,而以哲学式的或艺术性的方式探察人生,或诳妄地寻找人生答案!

是故,以「经行」的方式来让自己恒常保持觉照是很必要的。

就如佛陀对诸比丘的开示,说道:

「云何比丘恒知警寤?

于是比丘!

初夜、后夜恒知警寤,思维三十七道品之法,若昼日经行除去恶念诸结之想;复于初夜、后夜经行,除去恶结不善之想;复于中夜右胁着地,以脚相累,惟向明之想;复于后夜,出入经行,除去不善之念,如是比丘知时警寤。

如是阿难!

此是沙门要行。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放牛品》)修道功夫贵在于绵密接续,方能形成风行草偃的作用,若时续时断,不断对原本不良的思维方式起不了迁移作用,当然对于道行亦增加不了太大的助益。

若于法门的修学无法催断惯性的思维模式,其修道则可谓惘然矣!

因此佛陀教示比丘,于白昼「经行」时,恒以「三十七道品」做为除去「恶念诸结」之想的主要内容;而于初夜、后夜亦须恒以「经行」的方式思维三十七道品,令自己安住在「警寤」当中;「中夜」(晚上十一时至凌晨二时)更要以思维「明想」入睡,做为与「白昼以及初、后夜」道行的连接,由此可见「功夫」绵密的重要性。

「恶结不善」是众生多生以来用「贪嗔痴」的罗网深深缠绕而致成的,要将它撬开,也必须用绵密无间的念力才有足够的力量对治它;否则,时温、时冷的劲道,将无法承担这样的重责大任。

「经行」是修道人日常中很重要的功课。

因为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完成都必须都过身体的移动,而在身体移动间配合「觉观」,譬如拿着「觉观」的镜子,不会是面对人或景物、乃至独处,对着心念生起的处置、抉择,都能尽量地让它与情绪、贪执、自私分开,而合乎于事情本身的需要。

因为唯有无私地对事情本身加一份关心,才是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

打从听闻佛法发心修行开始,我们总是为了了解得更多而不放弃任何一次闻法的机会!

经过多年,虽也累积了不少修学的方法,但是修学佛法贵在实践,而不是累积,如果没有透过实际的操作,还是处在游移的阶段,对境往往会使不上力。

其实,法门的修学重在历境中运用,诸多的法门都是一种适性引导的方便,借由法门的修学来揭示中道的真谛,且离不开心性的调整;行人则依其本身的接受度而渐渐改善,使之与中道相合。

而在诸多法门之中,「经行」是属于内在式的修学方法,虽然必然透过身体的行走作观,而其内容即是以现在当下的「心与境」融合作为主要的重点,以念念无染着「逝者如斯焉」的心面对当境,持续如此,而不另外作观其它法门。

经行中,在有意无意中生起的心态,用清净觉观的镜子加以检视,使之令诸不正邪思维渐趋隐伏,乃至慢慢消饵。

由正观保持正知则是经行的主要内容,在日常中恒常依此为功课,谁说不是积极地帮助趋向正觉的法门。

当妄念住于心时,走路就没有威仪可言;若时时不离觉观,不但能培养端严的威仪,亦能断除诸多妄想习气,更而长养解脱之智慧。

从动态中配合觉观,其力量比静态作观更明显加大,而信心也加倍增长,只要行者勇于将自己的赤子之心,用觉观之境加以检视照彻,不断地去芜存菁,则「经行」将成为你入道的第一行门。

佛陀曾对弟子们说:

「降服千军万敌,不如一个降伏「自己」的人。

」而经行的内容不就是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

经由检视、调整、再调整,偏颇的思维怎不被照见?

其人格怎有不渐趋向圆满的道理!

佛陀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尽是从自我审查观照中得其调伏力所感应的果报,也因此被尊称为--调御丈夫。

我们是否应该将所听闻的佛法拿到日常中确确实实地透过觉观与生命融合?

 

经行法门

初学要多经行而不是长坐不起。

有位禅师指出,坐禅前应先做走禅。

他也说过,单单走禅是就可以证阿罗汉果的。

禅修学员们也肯定:

经行走的好,通常后续的坐禅也会得力。

千万不要低估经行的重要性,或轻蔑经行。

只坐禅而忽略经行,就像个跛脚的人,用一只脚走路。

在毗婆舍那禅修,经行有很多功效。

首先,人不可能长坐不起,禅修期间,带着正念走,经行可以渡过没有正念的闲隙。

我们一直强调着正念的连续,否则观禅所需的定力无法培育起来。

单以经行而言,它也是毗婆舍那禅修。

每一步都要仔仔细细的观。

而且,它是心在引导行进。

「并没有一个人在走…」。

只要老实地观每一个身心生灭现象过程,这种智慧会自然生起。

行禅和坐禅的特性也不同。

它的目标较粗,而且多样化,所以正念较容易生起。

因此,它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平衡要素,让我们的心趋向观禅而不是止禅。

经行时,我们也观「转身」、「看见」、「听到」、「动机」,因此正念的修习就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行禅要增加观照的步骤进程,以提升正念和定力。

走步以舒适为最重要。

要小心,不要本末倒置!

正念比观照点的数字重要!

当正念提升,走得慢来观更多的步阶进程或现象。

刚开始学就走很慢,这会导至紧绷,因为他正尝试去观某些他很难觉知到的东西。

不管初学或老修行,经行应从快步开始走。

走快步可以帮助心习惯于目标,也运动肢体,克服昏沈。

接着,又会有人过度夸张,走得比所需要的快,要不就是走得超过时间。

这些会导致不专心或是疲倦。

适度的快速,足以唤起正念,才是正确的态度。

当禅修有进步,走步的过程中,心如川流,现象一个接一个,快速地流失。

经行在此就要自然的放慢下来。

图表3.行禅进程

1个步骤

相关附件:

(左步、右步…每走一步观一个目标)

2个步骤

相关附件:

(提起、踩下…每走一步观两个目标)

3个步骤

相关附件:

(提起、移前、踩下…每走一步观三个目标)

4个步骤

相关附件:

(提起、升起、移前、踩下…每走一步观四个目标)

5个步骤

相关附件:

(提起、升起、移前、踩下、触…每走一步观五个目标)

6个步骤

相关附件:

(提起、升起、移前、踩下、触、压…每走一步观六个目标)

(译者:

如果观动机走三步,那进程就是动机、提起,动机、移前,动机、踩下。

每个目标生起前都有个动机在,依此列推。

不过,观动机你要像守在洞口捉老鼠的猫,要有点耐心,等着去看自然生起、那种想要的感觉,不是机械式的念「动机」。

经行可以走的轻松,或走成一种剧烈的方式,视精力过多或不足而定。

在此平衡五根就出现了。

经行中,其它现象如声音、痛、动机、看到、听到、念头也要观。

如果这些目标持续,并且强烈的话,应该停下来观照(经行时各种步骤及观点,请见上图。

图表来源也是先前提到的《毗婆舍那手册》)。

■行禅的过程

走禅的过程,可分三种:

◇快步经行

◇中速经行

◇慢步经行

◆快步经行

快步经行,步伐比我们一般走路要快些。

可以把它扩展到几近于(小)跑步。

当我们快步经行时,我们只要把心系于脚步(脚板)上。

为了使心牢牢的放在步伐上,我们可以心里默念「左」、「右」,或者「跨步」、「跨步」。

通常我们走一直线,涵概一段不太长的距离。

在经行路径尽头,我们得转身。

在长期的禅修营,因为坐禅的时间太久了,快步经行有时候是用来当作运动。

有时候,如果觉得想睡,快步经行也很好用。

走五到十分钟后,就要改中速经行。

◆中速经行

在短期禅修营,行禅大多是以中等速度的步伐来进行。

首先要观站立的姿势。

立姿是个很好的基础训练,将正念导向脚。

当我们站的时候,做一次深呼吸、并放松。

放松是唤醒正念的首要步骤之一。

当我们绷紧紧的,我们就不能放松、不会有正念。

当我们知道身体放松了,让我们的心清明,不打妄想。

只是让心保持平静、清明、缓和。

在走禅时,我们双目微微下垂,但并不是往下看什么。

当我们放松,我们的眼皮是半闭。

只有当我们想看东西,我们才平头正视。

否则当我们放松时,眼睛是下垂的。

当眼睛下垂的时候,双眼并不是看地板上有什么东西。

我们并不专注地看任何东西,因为我们的觉照是带到脚板,知道自己的身体是直挺挺、不动摇的。

心里要默念「站」、「站」、「站」,同时也要觉知整个身体。

我们必须确认,自己真正有觉照,先前已经说过,要清明、稳定、平静、机敏、敏锐,感受身体的站立。

接着,我们将观照带到脚板。

这个觉照像是聚光灯,精准的打在聚光点上。

心要非常平静、敏锐、清明、警醒,然后引导觉知对准目标。

我们感觉,脚板站立在地面上,当下的感受,它可能是轻重、(地面或鞋袜)纹理(粗糙平滑)、冷热或者只是单纯的觉知(经行最好是打赤脚)。

我们会发现,可以观到很多觉受,通常我们会认为这些是理所当然的。

要把觉知专注在觉受上。

所有的觉受都是基本的经验,我们身边开始发生了什么?

当我们察觉到这些感受,去思考它们,心依这些来造作。

因此,觉受是经验、或者存在初步的形式,其生起于所有其它复杂现象之前。

当我们可以清楚观到觉受,就可以开始走,右步、左步、右步、左步、右步、左步,心中默念、标号「右步、左步」,帮助我们让心紧跟着目标;否则我们会开始打妄想。

走的时候,通常两手交叉,平放在腰前,或者迭挂在背后。

脚不要提太高,双脚间距不要打太开,否则你会站不稳、走不稳。

步伐应该中速地慢,你只需要观,好像双脚平行滑落在地面上。

不要故意的把脚拉高。

当身体前移,脚跟自然会跟着拉起,你不要把脚跟拉到最高点,稍稍拉上就可以。

然后推移向前,接着踩下。

踩下要一级级平稳下降,好像自然慢步走。

你要确认自己有正念,有清明、稳定、详和、机敏的心,标的正确,观照你移步时所发生的现象。

这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可是心是很难驾驭的。

可能没办法专注地走很久,心就跑掉了,打妄想,或者变钝了,不再有正念。

◆慢速经行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经行。

有关快步、中速经行来增强走步时的正念,已经讲过了。

我将在此仔细分析讲解慢步经行,观照会触及较深的程度。

我有注意到,经行常被忽视,或者不拿它当一回事。

禅修者把经行当成禅坐前的准备练习,或者是增长坐禅。

并不是这样的。

你要同等的重视坐禅跟行禅的技巧。

经典记载些故事,比丘们如何在走禅的过程中开悟。

因此,我们要用功来改善行禅,导引较深层的定力,那通常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要怎么做这种慢步经行呢?

有些简单的指导方针可以入手。

首先,身体要放轻松。

不要紧绷。

如果身体紧绷,你无法真的有正念,你就无法正确的跟上所有的目标。

第二,要有正念的慢慢走,走步要稳。

如果你摇晃,因为你的心不平静,就没办法恰到好处的专心。

因此,走小步、脚低些会有帮助,你就不用担心走的蹒跚或跌倒。

第三,心要非常放松,但仍然要能集中注意力。

要这样子做,就必须学会建立定力。

一种做法就是把心带到步伐,尽可能跟着目标。

那就意味着,你要尽可能的走慢,来激起深厚的定力;但也不能过慢,慢到没办法觉知任何移动的感受。

经行速度应该要让我们能够探触感受。

再者,要确定感官觉知在,不是你认为它应该是怎样,「它可能在,但是我不太确定。

」,或者「嗯!

现在它在,现在它没了。

」如果你不确定感官觉知,那目标的持续性、连贯将会中断。

因此,定力无法增强。

但是,如果你能够抓紧,并扣住它,那正念会跟着目标与感受而连续,你的心就紧扣着那个层次的定力。

在那种状况下,好像脚它自己会移动,你没办法走快些,就算你想走快一点也不行。

当你能达到那种程度,跟上脚步移动的目标就不成问题了。

只要用心,慢慢地练习、拾取感官觉受的连贯。

在某种程度的定力,只能获某种程度的觉受。

因此,走一会儿后,你会走的更加慢了。

你还是要更放松、更安详,让心有足够的敏锐力,获得更细微、连贯感官觉受。

如果你能扣紧那种专注,经行就不是个问题,因为你在定中。

你会很安详、静谧,时间消逝如飞。

当你走完经行,你可以继续禅坐,只要继续保持觉知。

通常,坐禅跟走禅是各一个小时,轮替进行。

(译者:

有位长老说,从经行得到的定力能持久,而且很稳固,不容易摧毁。

我注意到,程度较好的禅修者,可以从事久一点的走禅及坐禅。

条件是,第一,定力要够。

第二,身体健康,够强壮的话。

若身体不好,那他们当然没办法这么做。

若禅修者可以这样的话,那五力可以增加到很强,当他们坐下时,五力会沈下渗透,紧跟着连续的目标。

◆经行时打妄念(的对治方法)

有两种妄念:

1.我们知道自己在打妄想。

一旦觉知自己的妄念,念头就散了。

这种状况,就不需要停下来。

2.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但是念头停不下来。

这样的话,就要停下、站在原地,并标号「念头、念头、念头」。

当我们觉知到妄想,它就散了。

当念头散了,再开始观照。

把心放到脚板,重新开始走禅。

有时走一趟经行,念头会生起很多次,那你就要停下来好几次。

另一件可能发生的事,就是心厌倦、觉得无聊了。

走的时候,可能开始左顾右盼。

这个时候就要标号「看见、看见、看见」。

当我们发现自己并没在做应该做的事,就停下来观「站立、站立、站立」,再重新开始。

当心不再有正念,它就好像机车打翻倒下;或者像正在冲浪,浪板在水中翻了,就必需重新带回到平衡点。

这是「冲浪行禅」,海浪是我们周遭的所有现象。

只要发现正念不在,就停下观站立,让我们回到正念的平衡点,然后再重新出发。

某些时候,心可能很烦躁。

甚至于我们停下来观念头,默念「念头、念头、念头」,妄念依然纷飞。

这时候,就要求助于快步经行,观「左步、右步,左步、右步,左步、右步…」,脚步保持连续不断。

◆经行的观照

当我们学会去感觉,就不会有念头,心跟上某种节奏移动。

当心跟随着这种节奏、步伐,它就很容易上轨道。

就好像是跳舞,我们融入舞蹈的节奏。

心会以某种步伐,某种特定的韵律,很舒适的走,如果我们跟上了,就能增进觉照和定力。

因此,这里有三种进程:

1.唤醒觉知:

告诉自己要放松,并清理我们的心;当我们打妄想的时候,无论心是不是钝了,或是散到哪里去了,对当下现象要有正念。

否则就意味着我们失去正念,所以我们要把觉知带回来,把自己稳定下来。

2.当激起了正念,要以觉照力,紧跟着目标,脚步「左、右;左、右…」,这不像射击一个固定靶,这比较像是射击一个会移动的标的物,像是录像机的镜头,要跟着目标来移动。

3.当我们紧跟着目标一阵子,就达到禅修的第三阶段,观禅真正的阶段—观照。

如果不能正确地紧跟着目标,那就没办法观的很好。

在禅修的第三阶段,行禅中的观照必需在相当慢的速度下完成。

在此我们观觉受,譬如,当我们提后脚,会觉得有个拉力在。

如何能够去体验呢?

这就依禅修者在走禅时,心力清明程度、对目标的敏锐度而定。

在这个时候,当我们的脚开始提起,你觉知到什么?

举例子来说,如果我们提起袋子,会感受到什么?

当肌肉牵动,可以感觉到拉高时的绷紧。

如果袋子不太重,就不太觉得这个紧,只感受到提起这个移动。

我们并不去选择要体验什么。

只是去引导心,把心放在目标上,让心自己去拾取经验。

当抬脚时,心里要默念、标记「提起、提起」,那我们就观这个提起的感受。

当脚移前,我们心中默念、标记「移前、移前」,同时我们观照移前的感受。

推前的感觉,有点像我们在超市推购物车。

这个推动的感受又像什么?

当然,饭后走起来,会觉得有点重;但是如果移动的快,我们的心会觉得轻,而且我们只会察觉到「移前」这个感受。

当我们脚踩下时,心中要默念、标记「踩下、踩下」,并且去感受踩下这动作。

它像是重新放下袋子。

觉得怎么样?

有一种轻松的感觉。

因此,当我们放下我们的脚,触及地板,我们可以再一次感觉到脚板。

我们紧跟着每一个脚步的顺序,或者说是一连串觉知过程,从小腿到脚板正在进行的现象。

在此,我们在概念化发生之前,就要去发觉什么正在进行。

它是发生在我们心中的真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