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倒装句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2623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39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倒装句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倒装句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倒装句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倒装句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倒装句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倒装句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倒装句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倒装句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倒装句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倒装句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

2019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倒装句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

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

何有于我哉?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

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

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

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

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

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1分)

A.绯红(fēi)   狭隘(yì)     津津有味(jīn)

B.剔透(tī)    步骤(zhòu)即往不咎(jiù)

C.濒临(bīn)   颈椎(jǐnɡ)载歌载舞(zǎi)

D.庇护(pì)广袤(mào)中流砥柱(dǐ)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1分)

A.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古木参天,竹林掩映,环境十分清幽静谧。

B.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是学习行书的首选字帖。

C.面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我们坚定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D.垃圾分类既能回收可再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环保,可谓两全齐美。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1分)

A.重庆合川区三汇天然石体,虽不及云南石林壮观奇绝,也不及湘西红石林古朴秀雅,却也形态万千,别具匠心。

B.他出身于书画世家,自幼便随研究敦煌艺术的父亲出入莫高窟,耳濡目染,最终选择了用线条和色彩演绎人生。

C.玉不琢不成器,一个运动员天赋再好,如果没有教练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训练,也难以超越自我,取得优异成绩。

D.柳敬亭拜说书艺人莫后光为师,虚心学习,说书技艺炉火纯青,成为扬州评话的一代宗师,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 外祖母坐在窗户下快速地织着花边,线轴快乐地击打着,密密麻麻插满了铜针的枕头在春天的阳光下像金刺猬似的闪光。

外祖母本人想铜铸的一般,-------一点儿没变。

  ……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浑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幅像海泡石似得大鼻孔的鼻尖上。

(1)文段选自小说《》,作者。

(2分)

(2)小说中的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提示写出空缺的句子。

(7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留取丹心照汗青。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新事物一定能战胜旧事物这一哲理的诗句是:

,。

(4)美丽中国,美在山高峻。

杜甫在《望岳》中用“,阴阳割昏晓”赞美了泰山的巍峨和秀丽。

美丽中国,美在水浩渺。

范仲淹观“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美丽中国,美在花草秀。

白居易的“,浅草才能没马蹄”真实再现了西湖的早春盛景。

美丽中国

,美在万物和。

马致远的“”描绘了一幅温馨安适的回面。

6.学校组织了一次名著阅读情况调查,八年级

(1)班的调查统计数据如下表。

项目

人数

阅读情况

怎样阅读

经常

偶尔

从不

测览

抄词句

作批注

写摘要

写心得

不做笔记

50

26

16

8

13

ll

2

2

1

13

请分析调查结果,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上表中反映出的情况。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选文,完成9~13题。

(11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

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

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

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

尊崇,敬仰。

⑤折节:

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

惊奇注视的样子。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1分)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1分)

  俯而不答 仰而笑呼 余 宿其家

13.比较阅读

【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

不同?

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5分)

每朵花本应芬芳

①一些年轻的父母聚在一起,话题不知不觉扯到孩子身上。

有人提议,每个人讲个自己孩子有趣的片段,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

要说自己孩子的趣事,做父母的都是几箩筐也盛不完啊。

②一位妈妈先讲了自己两岁半宝宝的故事。

她说,自己的宝贝女儿非常调皮,带女儿的姥姥根本对付不了她。

有一天,这位妈妈正在上班,宝宝又在家里淘气了,这位妈妈就打电话回去,想吓唬吓唬女儿,故作严肃地对女儿说:

“你要是不乖,等会儿妈妈回去,一定给你点颜色看看。

”女儿不吱声了

这位母亲暗自高兴:

“哈哈,一定是被吓唬住了。

”没想到,一会儿,女儿突然嗲嗲地说:

“妈妈,你别忘了,我喜欢的颜色是红色哦。

”多可爱的妞妞啊!

众人都笑翻了。

③另一位孩子的妈妈接着说,她家的宝宝,是个不到三岁的男孩,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

这不,问题又来了:

“妈妈,为什么地球在转,我们却感觉不到呢?

”妈妈想了想,告诉他:

“那是因为我们太小,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

”儿子说:

“但是我有个办法可以感觉得到它在转。

”说完就在原地转起了圈圈,一连转了十几圈,最后东倒西歪地停了下来,晕晕乎乎地说:

“妈妈,我现在感觉到地球在转了!

”多伶俐的孩子啊!

众人笑得东倒西歪。

④一个孩子的爸爸接了茬。

那天,带四岁多的儿子骑车出去玩,骑到半路上,突然下起了雨。

仲秋的雨,打在身上,已带有丝丝寒意,慌乱之中,赶紧拿出雨衣穿上,怕儿子淋雨,所以,用雨衣将坐在后座上的儿子挡了个严严实实。

儿子躲在雨衣下面,两只小手将雨衣撑起一角,高兴地大叫:

“洒水了,天上洒水了!

”多乐观的孩子啊!

众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⑤又有一位孩子的妈妈讲起了自己儿子的趣事。

她的儿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午睡的

时间到了,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上床睡觉。

可是,她的儿子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老师问他,为什么还不睡觉啊?

这小子看着幼儿园老师,一本正经地回答:

“我是来幼儿园学本领的,不是来睡觉的。

”多幽默的回答啊!

众人笑得前仰后合。

⑥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有趣,那么可爱,那么搞笑,那么温暖。

孩子使他们原本

平淡的生活,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快乐!

⑦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讲述。

我想到了我的儿子,今年已经读高中了,即将迎来人生中最重要、最艰难的考试——高考。

一天二十四小时中,除了睡觉和吃饭之外,其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他甚至连和我们说句话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了。

而我们,因为害怕打扰他学习,在家里走路都是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的。

我的儿子,在他年幼的时候,也是充

满童趣:

活泼、调皮、可爱、搞怪,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欢笑和温暖。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生活突然变了,变得如此沉闷,如此压抑,如此不堪!

⑧我忽然明白,每一朵花都本应芬芳、灿烂,是我们自己先掐灭了孩子的天性,也掐灭了自己的快乐啊!

⑨我希望能永远嗅到花的芳香!

(原文有改动)

14.选文中年轻的父母们共讲了四个有趣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

 

15.选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2分)

16.请在选文中找出一处侧面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3分)

 

17.选文结尾句“我希望能永远嗅到花的芳香!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18.如何理解选文②段中两处加点词语“颜色”的意思?

(2分)

 

19.读完选文,你内心必定有所触动,那么请选择一件你的童年趣事写下来。

(2分)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

灯芯花、野草莓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

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

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

仙境。

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

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

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

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

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

怎么办呢?

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

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

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

”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

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她肯定

知道我注意到了她,那么,在岔路口,在她转身的时候,她是否知道,不远处,有一位陌生的叔叔,他眺望的眼睛?

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

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

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乞丐。

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

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

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

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

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

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

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

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20.本文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3分)

21.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2分)

22.第④段,作者对秦岭深处的风光作了细致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分)

23.简要赏析最后一段中“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这句话,并根据文章内容,仿照这句话的句式再续写两句。

(4分)

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续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取“概括——具体——概括”的结构模式,表达出了对真善美的热切追求。

B.第1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这个词用得极妙,与前文中的“人海”相呼应,说明人海茫茫,纵然可以寻找也不可能再找到她的影子。

C.第2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总括了个人体验与感悟,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D.本文的选材极具典型性,描写的几幅“转身”画面充满了真善美,收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E.本文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刻揭示了“

转身”的内在意蕴,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读之耳目一新。

四、写作(40分)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①半命题作文

题目:

找回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角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与人名。

②自命题作文。

“告别”意味着离别、分手。

告别粗心,我们变得严谨;告别懦弱,我们走向坚强;告别青葱岁月,我们日趋成熟;告别昔日师友,我们开启新的征程……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告别”为内容,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1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①苏轼:

被贬官; 方山子:

“不遇”  ②苏轼:

寻友、赏景:

 方山子:

隐居

14.

(1)两岁半的宝宝误解妈妈的话。

(2)不到三岁的男孩戏说地球转动。

(3)四岁多的儿子雨中作乐。

(4)上幼儿园的孩子午睡时趣语。

15.我是一个善于倾听,

善于反省、关注孩子成长的人。

16.众人都笑翻了。

(众人笑得也是东倒西歪。

众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众人笑得前仰后合。

)作用:

更突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

17.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希望孩子永远是快乐的、健康的。

18.

(1)母亲对女儿的教训、斥责、教育。

(2)女孩认为是物体的色彩。

19.示例:

小时候,爸爸出远门要回家了。

给家里打电话,妈妈说:

“给宝宝买点东西回来。

”我一听大喊:

“不行,我还要点南北。

”妈妈听了笑出了眼泪。

20.在车站,善良的年轻人转身没入人群,我来不及道歉(1分);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1分);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的一位贫苦的中年乞丐转身而逝(1分)。

21.“转身”指的是人们在人生路途中与美好事物相逢相遇的短暂(或失去美好事物的迅速)

22.为小姑娘的出场做了铺垫,用清丽秀美的秦岭山水景致来衬托小姑娘的清新纯真美丽(1分),更为后文“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这些美好事物转瞬间即逝的遗憾埋下伏笔,使文章的情韵愈发悠长(1分)。

23.赏析: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青春转瞬即逝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劝诫人们珍惜美好事物,好好把握美好现在的主题(1分)。

续写要求:

句式与例句相同,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要体现本文的主题。

如:

青枝一转身变成败叶(1分);少年一转身变成老人(1分)。

24.A、E(A错在“感情变化为线索”,应是“‘转身’的经历和感受为线索”;E错在“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结合”,应是“主要采用记叙和议论”。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阅读(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高峰入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辞》)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曹操《观沧海》)

4.□□□□□,□□□□□。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5.白居易在《观刈麦》中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两句,写出劳动人民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卖炭翁》中也用这种手法,以“□□□□□□□,□□□□□□□”两句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得细致入微。

6.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了临危受命,为蜀汉政权尽心竭力的语句是:

□□□□□□□,□□□□□□□。

7.“报国欲死无战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吐尽了壮志难酬的感慨。

其中用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描写,无声地展示这位报国壮士内心世界的词句是:

□□□□□□,□□□□□□。

8.李清照在遭受命运之神无情打击之时,心中依然有梦想。

在《渔家傲》中,用“□□□,□□□□□□□”的呼喊,既回扣了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的问题,又表达了自己高驰不顾的决心。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怒己,曰奉壹。

9.本文作者是(人名),代文学家。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隔篁竹()②水尤清冽()

③俶尔远逝()④往来翕忽()

11.《小石潭记》是以“记”名专写山水的代表性文章,写景求物,历历如绘。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一句所描绘的景象。

(2分)

 

12.选文中写到小石潭“水尤清冽”,却并未就此搁笔,请你说说文中还有哪些描写是表现潭水之清的?

(答出两处即可)(2分)

 

13.“地灵宜久处,山好可常游”,美好的自然风景总是会让人留连忘返,可是作者却觉得清幽的小石潭“不可久居”,“记之而去”,这未免让人觉得扫兴。

你怎样理解作者这样的感受与反应?

(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

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

遏春①沉鸷②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

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

长于大将军达二岁,数③从征伐,听约束④惟谨,一时名将称徐、常。

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注释】①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南直隶怀远(今属安徽)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

明朝开国军事大将。

本封鄂国公,追封开平王,谥忠武。

②沉鸷:

深沉决断。

鸷,凶猛。

③数:

屡次。

④约束:

拘束,限制。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分)

①善抚士卒()②遇春尝自言能将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