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六上《登上月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2303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科学六上《登上月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岛版科学六上《登上月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岛版科学六上《登上月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青岛版科学六上《登上月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青岛版科学六上《登上月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科学六上《登上月球》教案.docx

《青岛版科学六上《登上月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科学六上《登上月球》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科学六上《登上月球》教案.docx

青岛版科学六上《登上月球》教案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六上《登上月球》教案

【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登上月球》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中的最后一课,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书中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知道了月相的成因,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方法迁移和能力储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及对月球的认识。

2、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

3、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乐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月球探秘网页、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资料记录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投石激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遐思,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变为现实,今天就请你做一名月球探险家,登上月球,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好吗?

(板书课题)

二、抛砖引玉,提出开放的研究问题

1.马上要登月了(屏幕)你准备带什么去月球呢?

(贴:

衣服……)

这些东西该不该带呢?

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关系你的生命呢!

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来解答心中的疑惑吧!

关于月球,你想知道什么?

2.月球蕴藏着无限的奥秘,但一节课时间有限,为了便于同学们了解月球知识,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月球概貌、探月历程两方面研究(屏幕)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你对哪方面最感兴趣,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

三、因地制宜,提供开放的探究资料

1、瞧!

这是什么?

我们了解地球时,地球仪帮助了我们,今天我们探秘月球,为了便于同学们观察,老是呀给每组准备了“月球模型”和月球仪,此外还有一些资料方便同学们查阅。

下面请组长来领取相关资料,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并把收获填写到“探月卡”中,时间允许也可以涉及月球其他方面的知识。

2、汇报交流

A.概貌:

(1)大小、距离

(2)没有大气——风、声音、氧气

(3)引力——体重换算,跑跳

(4)环形山——同学们,在我们地球上山是什么样的?

(图片)你能从月球模型上找出环形山吗?

(5)月海——投影,月球仪找,贴伽利略在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月球时,就发现了月球上大片阴暗的区域,并将这些区域命名为“海”。

(6)陨石坑——怎样形成的?

地球上有陨石降落,为什么没有像月球上那样的陨石坑?

B.历程:

(1)嫦娥奔月:

古代人类对登月的向往贴嫦娥图

(2)万户——世界上第一个试图用火箭飞天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探索者,月球上有一处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3)阿姆斯特朗——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了(贴:

嫦娥奔月—伽利略——人造卫星——登月),探索太空是人类古已有之的梦想,是人类共同的事业!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1969年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时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视频1969)

(4)中国神舟号——中国自99年以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七艘飞船、七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倍受鼓舞。

四、回归生活,实现教学时间、空间的开放

1、通过对月球知识的研究,这些东西我们能不能携带登月?

(解决开课时学生对携带物品的疑问)

2、装备好了,但是到目前为止登上月球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不过可喜的是我们自己的探月工程也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嫦娥一号”已经直奔月球,把宇航员送上月球也指日可待。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眸那令亿万中国人为之振奋——嫦娥一号直奔月球(视频)。

3、嫦娥一号的备用星“嫦娥二号”也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但中国的探月之路还很漫长,未来“嫦娥三号、四号、五号……”需要在座的同学去探索、去实现,让我们从现在起积淀自我,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好吗?

【板书设计】

登上

没有大气、风、氧气、声音

引力:

1/6

月球概貌环形山

月海:

伽利略

陨石坑

温度

探月历程:

嫦娥奔月—伽利略—人造卫星—登上月球

【课后简评】

1、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讨论课,教师准备了充分的教学资料,如:

月球仪、月球模型、月球知识等素材,将天体空间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整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乐于参加科学探究,思维活动。

2、教师重视方法的指导,如:

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讨论、倾听等方法进行有效科学学习。

3、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小小探月旅行家—准备登月材料—月球概况—回归生活,环节设计合理,尤其是对登月准备材料的预设,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4、教师突出教学重点围绕月球地貌进行介绍,抓住了环形山、月海、陨石坑、月球引力、温差等特有地貌,并同地球环境相结合,帮助学生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对于新知加深了印象。

建议:

由于时间限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学生交流过程多数围绕教师提供素材开展的,今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会完全利用身边自愿自己搜寻资料,并学会将自己的资料加以整理,服务于科学学习是我们每位科学老师共同努力的目标。

附送: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六上《登上月球》课堂实录

一、教材分析:

月球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已经研究过月相的成因,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同时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方法迁移和能力储备。

“登上月球”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

教科书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探索未来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网络及其他信息源,能抓住关键信息,会提炼有用信息,能创生新的信息;能大胆想象;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探究月球外部条件之间的联系。

2、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乐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

3、认识月球的概貌。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探究

师: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它是那么美丽,那么富有生命,将来有一天,如果人类要到另一个星球上去居住的话,你首先想到的会是哪个星球?

生:

月球(木星、金星……)

师:

老师也想到月球上去居住。

(板书:

月球)那到目前为止,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

师:

看来月球不愧是地球的邻居,我们已经不那么陌生了。

你还想了解月球的哪些情况呢?

生回答,师板书:

(1)月球是什么形状?

(2)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3)月球上有什么?

(4)月球上有引力吗?

(5)月球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是多少?

(6)月球上有生命吗?

……

【二】整理信息,自主探究

(一)月球的基本情况

师:

下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生:

查资料、请教别人。

师:

查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老师再提示一下:

不仅要会查资料,还要会分析、整理资料,可以在资料上圈一圈、划一划啦,同时还可以把你的一些新发现记下来。

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小组伙伴一齐动手,给你3分钟时间,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资料,解决问题。

师:

时间到了。

哪个小组先来交流?

生:

我们通过查资料,知道月球是一个球体,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还知道月球距离地球约38.4万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

师:

(板书:

球体49个38.4万千米)同学们能想象出38.4万千米有多远吗?

打个比方吧,假如地月之间有一座桥,我们从现在出发,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步行到月球,昼夜不停的走,算一算一天能走多少千米?

生:

120千米。

师:

一年呢?

生算:

43800千米。

师:

再算一算大约几年能到达月球?

生动笔算:

大约需要9年。

师:

啊,9年呀!

那到达月球时我们都变成漂亮的大姑娘,帅气的小伙子了。

如果再接着返回的话,一共需要几年啊?

生:

18年!

师:

看来38.4万千米确实是一个天文数字。

接着交流。

生:

我们了解到月球上的温差很大,向着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20摄氏度以上,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80摄氏度以下。

师:

(板书:

-180℃120℃)我们这里夏天热不热?

生齐答:

热。

师:

但我们这里夏天的最高温度也只有30几度,但是月球白天最高温度可达到120摄氏度,比刚烧开的水的温度还要高。

想一想,如果到了月球将是什么感觉?

再想一想,冬天我们穿着保暖内衣,羽绒服,烤着火炉,还感觉很冷,那时的温度也就是零下十几度,可是在月球的黑夜里,最低温度能降到零下180摄氏度。

那又是一种什么感觉?

师:

哪个小组接着交流?

生:

我们还了解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高山,阴暗的部分是平原,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空气,没有生物;月球上的引力比地球小得多,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师(板书:

六分之一):

同学们起立,下面我们来跳一跳感受一下地球的引力。

生齐跳。

师:

假如刚才这一跳是在月球上,想象一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能模仿一下吗?

生模仿:

就像电视里的慢镜头。

师:

刚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只用了短短几分钟,就对月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但这些知识的获取却是来之不易的,可以说,人类对月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程,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历程吧。

(二)人类登月的历程

师: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人类就对月球感兴趣,幻想着有朝一日能登上月球。

但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很不发达,这个愿望一时难以实现,所以就编了好多关于月球的传说,你都知道哪些有关月球的传说?

生:

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月亮之子,月亮女神……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个?

生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师:

这些传说表现出人类对月球的美好向往。

正是这种向往,激励着人类对月球的执着的探索。

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你知道是谁开创了人类对月球进行科学探索的先河的吗?

谁搜集到了这方面的资料?

生: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开创了人类对月球进行科学探索的先河。

1610年,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在这以后,天文学家不断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只是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并没有看到月球的整体面貌。

师:

虽然用望远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但却让我们开始对月球有了清楚而正确的认识。

哪何时人类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谁哪儿有这方面的资料?

生: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发射了月球探测卫星,飞过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摄,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师:

(出示月球图片)老师这儿搜集到了一张卫星拍摄的月球图片。

师:

那人类何时正式登上月球,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等三人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并进行实地考察,带回来岩石和土的标本,获得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师: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播放录像)

这就是乘坐阿波罗11号的三名美国宇航员: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

这就是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那一个瞬间。

当阿姆斯特朗从登月舱的9级扶梯下到最后第二级时,他放下了一台电视摄像机,通过无线电波,地球上的亿万双眼睛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他的大靴子,接着,他的另一只脚也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时,他停下来,对着摄像机说:

“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但对整个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

”至此,人类正式登上了月球!

(板书:

登上)

师:

虽然这一瞬间已经过去40多年了,但我还是想提议,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阿姆斯特朗、向整个人类表示祝贺!

生热烈鼓掌。

师:

回顾刚才这个漫长的登月历程,你有什么感想?

生谈感想。

师:

如今,我国十万航天人,用了三年时间研制的“嫦娥一号”卫星已经于2007年10月奔向月球,让“嫦娥奔月”这一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变成了现实。

关于中国的航天情况,你还知道哪些?

生谈。

师: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嫦娥工程”的探月计划。

(出示78页资料卡)指名阅读。

【三】自由活动:

“徒步地月之旅”

师:

想不想亲自登上月球去看看?

生异口同声:

想。

师(故作看表状):

这样吧,这节课还有一段时间,老师决定了,带领你们来一次“徒步地月之旅”!

怎么,不相信?

要对自己有信心吗!

好,请大家闭上眼睛,千万不要睁开眼睛,看我们能不能到达月球。

(播放轻音乐,缓缓叙述)来,准备,好,出发!

我们踏上地月之桥,走啊,走啊,走啊,走啊,穿过美丽蓝天,又穿过重重白云,走啊,走啊,又走啊,走啊,哎呀,怎么这么远啊?

不要心急吗,要有耐心。

再走啊,走啊,走啊,走啊,终于,有一天,啊,到了!

我们到月球上了!

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怎么和我们居住的地球完全不一样啊?

来,跳一跳什么感觉?

再大声地喊几声,能听到吗?

来一趟不容易,我们到处去转一转吧,看看月球表面有什么。

哎呀,差一点绊倒,怎么回事?

噢,原来是环形山啊。

好了,该看的都看了,时间也不早了,该回去了。

来,再踏上地月之桥,再穿过美丽蓝天和重重白云,又不知走了多久,好了,到家了!

睁开眼睛吧!

师:

同学们,地月之旅快乐吗?

可惜有很多人都没有去,能不能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说给他们听听?

生:

我太高兴了!

我到了月球上一跳,哎呀,我一跳三尺高,就像孙悟空一样飞了起来。

我还看到了环形山呢!

生:

月球离我们太远了。

我走啊走啊,呵,我都不知道我多少岁了。

……

师:

说得太棒了!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真正到月球上去旅行,也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真正成为月球上的居民,到那时,老师和你们做邻居,好不好?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科学课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还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能力。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也尽量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实也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

月球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已经研究过月相的成因,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同时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方法迁移和能力储备。

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会抓住关键信息,会提炼有用信息,并能生成新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整理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了解月球、探究月球之后,我又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人类登月历程方面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不断逼近真理、完善认识的过程;最后,我又通过生动形象的“徒步地月之旅”,既加深和巩固了学生对月球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

我觉得本节课还有一处不足,就是在向学生介绍中国航天方面的知识时,由于没有想到学生的兴趣会如此之高,而在这方面课前准备做得又不够,从而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教育的机会,希望在以后的科学教学中能以此为戒。

平度市古岘小学姜淑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