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试题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部编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2301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试题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试题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试题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试题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试题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试题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部编版.docx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试题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试题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部编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试题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部编版.docx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试题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诓骗(kuāng)  和谐(hé)  懦夫(nuò)  前仆后继(pú)

B.停滞(zhì) 汲取(xí) 灌溉(gài) 舍身求法(shě)

C.豢养(huàn) 折扣(zhé) 监护(jiān) 锲而不舍(qì)

D.中伤(zhòng) 懒惰(duò) 烦闷(mèn) 根深蒂固(d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渺茫 塑像 画龙点睛   B.压榨 尴尬 走头无路

C.鲁顿 探求 自暴自弃 D.繁殖 祟拜 众叛亲离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不知叔叔说了一句什么话,爷爷大发雷霆。

B.任何谣言总会不攻自破的。

C.领导的那番话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

D.一面之词实在不足为据,我们需要用更多的事实来证明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观众听完张惠妹美妙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都被深深地折服了。

B.100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C.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D.许老师常为班里的贫困学生买一些日常用品:

衣服、球鞋、手帕、衬衫、拖鞋等。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孩子们对未来的________,对生命的________,对死亡的________,对亲人的________,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着——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A.恐惧 憧憬 呼唤 喜悦    B.喜悦 呼唤 憧憬 恐惧

C.憧憬 喜悦 恐惧 呼唤    D.呼唤 恐惧 喜悦 憧憬

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

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①⑤④②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③②④① D.④⑤③①②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

B.《怀疑与学问》一文首先从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进而谈到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以此来论证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C.《谈创造性思维》作者罗迦·费·因格是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D.《创造宣传》的作者陶梦庵是中国教育家、思想家、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8.下列有关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水浒》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等,小说还讲述了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B.《水浒传》中的索超,绰号“急先锋”,使两把板斧,力大如牛,为人粗中有细,爱憎分明。

C.武松是《水浒传》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D.《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二)诗文填空(每空1分)

9.

(1)今日听君歌一曲,。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3)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4)?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诗人借用典故来写出自己离开家乡之久的诗句是:

(6)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对待人生。

(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填写)

(7)苏轼《水调歌头》中,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是:

二、课内精彩阅读

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0.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11.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

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于是有人慨叹曰: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类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20题。

善借者赢天下

王 飙

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

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

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

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

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

因为他们懂得: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

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

其实,他孤身奋斗拼搏到了近40岁的时候还是个穷人,成为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暗淡。

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

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

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艘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油轮包租出去。

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艘货船,将之改成油轮出租。

几年之后,他靠“借”拥有了自己的船队;也是靠整个“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最终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

丹尼尔以“借”来成就自己梦想的智慧,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自叹不如。

③其实,借的艺术和智慧,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可谓花开烂漫,果实累累。

先秦时期的荀子就写道: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的意思便是“借”。

纵观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能取得天下者,莫不是善借之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刘邦。

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位,之后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卓绝的智慧,最终取得了天下,“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试想:

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

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但若不借助刘邦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如海的气度胸怀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很难成就自己的宏伟业绩。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薛宝钗之口说: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人生在世,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

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

成功的港湾是美丽的,也是人人向往的。

你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让自己理想的航船到达成功的彼岸。

庄子有言: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意思是说,大鹏鸟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

因此,不管你是“借鸡生蛋”,还是“借风腾云”;也不管你是“借水行舟”,还是“借力打力”;更不管你是“猛虎借山”,还是“蛟龙借海”,只要你借得巧妙,借得聪明,自然就能借来人生事业的风生水起,借来平生抱负的宏图大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19.第④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

为什么?

(3分)

20.“借”是门大学问。

结合文章及下列材料,说说你对“善借”二字的理解。

(3分)

材料一:

张先生急于用钱,向地下钱庄借了高利贷,结果落入对方陷阱,差点就家破人亡。

材料二:

某企业照搬国外营销模式,意在大展宏图,却因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卡壳,不仅没有获得预期效益,反而造成巨大损失。

现代文阅读2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21~25题。

温暖的苇花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

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

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

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

这一点,比人强。

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特立独行。

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的,朝着一个方向致意。

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

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

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

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

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

他一定觉得我的行为好笑,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

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

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

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

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

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

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

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哧哧地笑出声来。

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

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

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

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

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

他们把它当尘一样的,随便拍拍,轻描淡写。

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

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

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

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

她称苇花叫茅花。

“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

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

”——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

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哪。

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

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⑾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

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

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

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

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⑿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

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

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21.说说标题“温暖的苇花”有什么作用。

22.作者围绕苇花写了哪几件事?

 

23.作者在记叙“我”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将它插在花瓶中这一事件时,分别写到了农人和父亲的笑,他们各自的笑的原因是什么?

 

2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2)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25.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苇花有着深厚的情感。

四、作文

29.

(一)话题作文

从此岸到彼岸,是路程的距离;从此心到彼心,是心灵的距离。

梦想到成功,是执着缩短了距离;善良与丑恶,是信念拉长了距离……这就是美妙得让人着迷,神奇得令人深思的“距离”。

请以“距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二)全命题作文

东风是机遇,东风是鼓励,东风是关怀……在人生的旅途中,东风无处不在。

它帮助我们发现希望,感受温情,获得成长……总有东风为我们而来。

请以“东风为我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

(4)凡涉及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第五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1.D(解析:

A.“仆”应读作“pū”;B.“汲”应读作“jí”;C.“锲”应读作“qiè”。

2.A(解析:

B.“头”应写作“投”;C.“顿”应写作“钝”;D.“祟”应写作“崇”。

3.C(解析:

C.“不言而喻”是不用说就明白的意思,与“潜台词”语义重复。

4.B(解析:

A.搭配不当,应将“和优美的舞姿”删去;C.语序不当,“保护”和“了解”互换位置;D.分类不当,“衣服”包括“衬衫”,应删去“衬衫”。

5.C6.C7.D8.C

二、9.

(1)暂凭杯酒长精神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苏轼《水调歌头》)

(3),月是故乡明。

)(4)云横秦岭家何在(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6)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

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11.“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

12.“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

13.因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14.作者的结论是: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要论有无自信力,就不要被统治者的官方文章所蒙骗,要着眼于人民大众,要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

15.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16.如开头作者揭示对方的论据。

作者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

始而盲目自夸,妄自尊大;继而依赖国联,仰人鼻息;终至求神拜佛,自欺欺人,于变化之中揭示出悲观论者在精神上的节节败退,极富有讽刺意味,写得尖锐泼辣。

17.善借者赢天下。

18.举例论证。

举美国亿万富翁丹尼尔·洛维洛从银行借贷成就自己事业的例子(1分),具体论证“善借者赢天下”的中心论点,具有说服力(1分)。

19.不能(1分)。

画线句先说丹尼尔因善借成就自己的梦想,后说刘邦因善借铸就辉煌的人生,与第②③段的顺序一致,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2分)。

20.【示例】从文章来看,“善借”就是要积极借助外物和他人的力量,并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从材料来看,“善借”应当知道,有的东西不能借,如高利贷;有些东西要借得巧妙,借得聪明,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照搬过来(3分)。

21.①“温暖”交代中心:

苇花让我们在贫寒年代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爱的温暖;在现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②“苇花”交代写作内容,贯穿全文成为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

22①“我”采苇花做装饰;②农人割芦苇当柴火;③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④村人用苇花编毛窝。

(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23.农人笑“我”的天真和傻气,苇花到处都是,极其平凡,没人拿它当宝贝,农人不明白“我”采这个做什么(1分);父亲笑“我”把苇花插进花瓶,珍爱有加(1分)。

(共性很多,意对即可)

24.

(1)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苇花”比作“老妇人的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苇花平静温和的特点给人温暖的感觉(1分)。

表现了作者对苇花的喜爱之情(1分)。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表现了苇花的可爱形象和作者对苇花的喜爱之情(1分)。

25.因为苇花作为一种物资,帮助人们度过贫穷的年代,在今天被人们重新加工后又变为艺术品,继续对人们做着贡献(1分)。

同时苇花所具有的团结精神,所营造的独特景象,也都让作者喜欢(1分)。

(从实用和精神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