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热点问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2163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热点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家庭教育热点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家庭教育热点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家庭教育热点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家庭教育热点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热点问题.docx

《家庭教育热点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热点问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热点问题.docx

家庭教育热点问题

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

   其实,前面提到的问题似乎都可以看作是家庭教育的热点。

但是其中仍然有诸如代沟、感情、择校、自杀和人生教育之类的问题需要单独一议。

代沟问题

 可以说,有了人类社会,有了家庭,就存在代沟问题。

所谓代沟,不外乎就是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由于成长时代不同,人生阅历不同,所接受的文化不同,以及各自所具备的先天或后天的素质不同,而导致的观念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往往出现分歧,分歧的扩大与延伸,必然波及感情上的疏远。

由此,两代人之间的精神距离扩大,构成我们所说的代沟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代人出现分歧是很正常的,但随着社会发展,观念更新,这种分歧日趋严重,使父母与子女经常处于不和睦、不合拍、不融洽的状态,甚至引发家庭悲剧。

于是,代沟问题就不得不作为一个重要的家庭教育的题目,被提上议事日程。

父母与子女的分歧几乎充斥在整个家庭生活中。

   生活上,你主张勤俭持家,安于清贫,他却要贷款消费,提前享受。

   感情上,你主张慎重择偶,终生相伴,他却要爱情至上,始乱终弃。

  事业上,你主张安分敬业,稳步发展,他却要大胆尝试,冒险进取。

   待人上,你主张以诚相见,慎重处世,他却要哥儿们义气,玩世不恭。

   享受上,你主张面对现实,把握分寸,他却要尽情潇洒,享乐人生。

   文化上,你主张注重传统,适度尝新,他却要奇装异服,疯狂歌舞。

  包括在休闲聊天时,你主张怀旧抒情,谈论故人,他却要名模影后,歌星超人。

  我们可以最直接、最坦诚地表述:

父母在子女面前因为代沟分歧所产生的烦恼和疲劳,远远超过了父母在自己的单位里由工作矛盾所引起的烦躁。

他们常常发问,同居一室的家人有时如隔万里,同属血缘亲情何以如此陌生,难道这是对生养子女的一种特殊待遇?

那些主张终生独身的人是不是因为恐惧这种折磨的原因所致?

   理论和实践都将无情地告诉我们,出现代沟固然带有规律性因素,然而代沟的加深与扩大,却是当事者完全可以避免的。

善于处理与子女的关系,能够恰当协调同子女的矛盾,代沟问题不仅可以减弱,有时完全可以消除,使家庭所有成员,对血缘感情的享受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解决代沟问题的主动权永远在父母手中。

   

   有三种情况值得考虑:

  一是父母观念陈旧,思想老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子女生存的环境并不了解,对日新月异的新事物的出现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老是对子女所表现出来的许多自己未经历过的事情感到茫然,对子女行为超出自己的理念半径表示愤恨,直至产生抵触情绪,怨天尤人,格格不入。

  二是父母观念并不落后,与现代社会也很适应,即是发现子女有些言行自己不能理解,也都从宏观上强行认可。

然而,由于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及,急于求成而方法欠妥,出于子女“私有”而言行不当,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因子女的心情不佳而在不知不觉中拉大了距离。

  三是家庭教育的失误,已经使子女的行为超出了正一常发展的范畴,不少父母却把子女这种属于家庭教育中应该由父母严加管教的问题,误以为是两代人之间的正常矛盾。

在一种代沟概念的掩护下,进一步放松了子女管教,放纵了子女行为,放过了一次次良好时机,不仅误了子女前程,还把正常的代沟推向两代关系的彻底破裂。

   北京的一次社会调查说,15岁的子女面临四大危机,除一项是视力下降非常严重之外,其余三项都属于代沟问题和由代沟问题派生出来的问题,并呈现严重趋势。

孩子们心理苦闷无处诉说,与父母关系相当紧张,渴求独立却受到父母压抑。

   有几点似乎必须正视

  其一,父母强行向子女灌输自己在人生经历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意识和处世方式,在子女出现任何“新派”举动时,就难免自己首先出现对立情绪,带着对立情绪与子女在行为方式上互动,也就必然是唇枪舌战,互不相让。

   ‘

  其二,父母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脱离子女实际,向子女提出自己虚荣心理所需要的奋斗目标,最低要求也是子女学业的表现不能给自己丢人,认为子女是我所生,子女上学是我所供,子女成长是我所养,为我争光天经地义,我在生活上围着你转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你在心理上围着我转。

一开始就把子女推向了代沟的彼岸。

  其三,父母从来都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子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又形成由父母捧出来的中心感。

独生子女的中心感更为强烈。

主宰地位和中心感的碰撞就在所难免,双方都将在这种碰撞中受伤害,在代沟面前握手言和的可能性极小。

陕西某县曾发生这样一件事:

一个年仅8岁的男孩,因为爷爷奶奶抚养多年,加之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后教育方法不当,代沟问题自然越拉越大。

祖辈对其百依百顺,无度娇宠,使子女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惯,而且“老子天下第一”的心理又非常强烈,父母以为自己依然拥有主宰权而强硬管教,后来虽改为软硬兼施,却仍然没有效果。

终于有一天,在孩子偷了别人东西的时候,母亲竟不慎失手将孩子活活打死。

隔代抚养夺走了子女的正常发育,隔阂加宽了母子之间的代沟。

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一个幸福的家庭就这样被葬送了。

解决代沟问题,必须从父母身上“开刀”。

  血缘意味着感情,这是供天下所有已经做了父母的人享用的;血缘也意味着承诺,这是要父母对天下所有的人负责的。

子女是父母的延续,子女又是社会的一员。

用子女拥有者、主宰者和监督者的身份,以父母传统经历为管理和教育子女的理论根据,和子女之间就不可能不存在代沟。

放下父母的架子,抛弃陈旧观念,用大哥哥大姐姐的心态与子女平等交流,代沟就被填平了一大半。

充分理解,设身处地,用时代的宽容和更广阔的视角和子女相处,所有的问题都好解决。

最忌讳的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虚荣心浓烈,自身不正或思想僵化。

  不妨提出三个原则。

  放得开与收得住并重,这是动静统一原则。

要对自己的子女经常进行“放飞”的锻炼,敢于让孩子走出家门,不要把家庭变成子女的牢笼,不要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牢牢控制在父母手中,父母要主动为孩子的“走出去”商定内容和时间。

子女在大多数可以走出去的时间全部被关在家里,这是对子女健康成长的一种精神羁绊,是为父母和子女间制造隔膜的一种量变准备。

  但同时又要“收得住”,让孩子在他应该学习和做事的时候静下来。

也许父母仅仅是一个眼色,一句平平淡淡的话,都能使子女感到一种善意的而又是正确的提示。

就像放风筝一样,敢于让子女飞上天空,但线头在父母手中,适当的时候可以收回来。

这根线,就是父母的亲情、威望和呵护。

一旦子女长大成人,就会像山鹰一样去天空翱翔。

   

  信得过与尽其责并重,这是信责统一的原则。

任何对子女不信任的父母,其本质都是父母对自己家庭教育的否定。

子女所以出现让父母不敢信任的言行,正是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有不能让子女信任的言行。

事实证明,自信的父母总是对子女信得过,而对子女信得过又正是家庭教育能够取得成功的最好方法之一。

父母的信赖所赋予子女的精神力量,虽然不能量化,确能管子女终生。

成功人士的背后,总有他在青少年时代父母所给予他的信任。

  事情的另一面,信任不是放任,信得过不是不负责。

恰恰相反,对子女信任,往往要伴随以精心呵护和科学引导。

没有任何理由把高度负责和高度信任对立起来。

如果把高度信任比作敢于让子女在适当时机学骑自行车,那么高度负责则是父母要扶着点、看着点、精心指导。

多家庭之所以出现隔膜,不少是因为在信得过与尽其责方面出现偏差。

  蹲得下与挺得起并重,这是情教统一原则。

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不论在家庭,还是在公园,或是在街道,精明的父母只要在子女提出问题时,就先蹲下来,在身高取齐,显示平等的情况下才来回答。

父母这一蹲在子女的心灵深处几乎把亲情、呵护和平等推向了极致的境界,父母与子女的融洽因此更加和谐,也因此父母把与人交往时,尊重与和蔼深深地印进了子女的心灵。

只要“蹲得下”问题解决了,在子女“无理取闹”的时候就能挺得起,不会任着子女性子来,结果是子女最终可以接纳父母的“挺得起”。

在这种情况下,绝对不会出现因为父母“挺得起”而增加彼此距离,形成代沟问题。

  亲情是美好的,但亲情的铸造需要宽宏、温暖的胸怀。

孩子不完全是父母的复制品,会管孩子才能最终得到孩子。

代沟的消除需要双方努力,但主要看父母的功夫。

一个家庭的此类事件清晰地显示了这一点:

一个初一女生,小时候非常反感父母那种“吃的不少,打的不饶”的教育理念。

母亲有一次因她学习的事生气,她一下豁出去了,冲进厕所关死门,以自杀的威胁相对抗,并一股脑儿地发泄了对其家庭教育的不满。

母亲的惊愕大于愤怒,没想到自己的女儿会如此反感家庭。

出于无奈,母女俩坐下来隔着门谈判,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姐妹般地沟通,最终平等地商定:

女儿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父母不再逼她学习,女儿有权决定自己的事情。

从此这位女生获得了她人生中第一次转折,即人格上的独立,连买衣服也不再由父母做主了。

这时她才12岁。

上高中时,学习压力特别大,她依然以偏科为代价参加了很多在她看来是应该参加的活动,而且获得不少奖励证书。

尽管父母的笑容中包含着不满,但还是忍着性子不加干预。

尽管女儿获得了电视MTV散文大赛两届一等奖,而考试成绩的排名依然使母亲窝火。

父母遵照协定,未作任何指责,只是一边观察一边思索。

最终的结果却让母亲笑成了一朵花,她的女儿高考考上了母女都认为是理想的大学。

女儿在日记中写到,“父亲教会我独立,让我在沉默中依靠自己,母亲教会我在痛苦时自我安慰”,“我感谢父母十九年的苦心。

我不相信有来生,所以我会好好报答父母。

我相信人有来生,所以希望他们再做我的父母”。

两代人的关系达到如此水乳交融的程度,子女成才、家庭幸福都是有坚实基础的。

  代沟是客观存在,父母的责任就在于,在家庭亲情的彩雾中,去培植和养育两代人之间的真诚与理解,把两代人的心贴得再近些。

在保证和尊重子女人格独立的前提下,和孩子同乘一轮人生的航船,驶进社会生活的大洋,乘风破浪驶向前方。

这中间最奥妙的东西,是父母不要把子女当作私有财产,所谓家庭教育,也绝不是自己家里的私事。

因为父母、子女及家庭的航船本来就行驶在社会的大洋里,最终都要在社会潮流中去求得生存和发展。

感情问题

  北京市曾经出现过一万名父母“集训”性教育的事件,为的是北京市某家医院里有一个十岁的女孩堕胎震撼了这些父母。

还有一名17岁的高中女生,自己为自己接生,并将所生婴儿顺手从四楼扔下摔死,又大大震动了整个社会。

人们吃惊了,发呆了,不解了,甚至向天发问:

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因为我们的下一代出现了感情问题,感情又悄悄地把他们带进了奇妙无穷的性世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影响,出现性爱情感是社会化趋势,这已经是不辩的事实。

家庭教育因此而遇到了极大的困惑。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生经历,就是感情经历。

幼儿时代的游戏,少年时代的求知,青壮年时代的创业,老年时代的感慨,以及暮年时代的嘱托,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感情经历。

从这个意义讲,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出现感情问题是非常自然,也是非常必然的事情。

到了这个时期,生理趋于成熟,精力特别旺盛,感情也自然丰富,满眼都是感情符号。

逐渐成熟或已经成熟的身躯迫使他们的思想挑战性地跳进感情海洋,去体验感情世界的奇妙,也完全可以理解。

其中包括同异性同学的感情。

如果说,在他们的成长期,家庭是他们感情的惟一寄托,那么,到了成熟期,他们就会准备着“离岸”。

应当肯定,在成长时期,与异性同学之间学习一互补、心理互助,彼此关照、共同进步,这种情谊像深谷泉水、高山积雪,一定是清澈圣洁,毋须担心。

问题在于他们之间出现了恋情,恋情的发展又导致发生性的行为,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如果单从感情与生理的角度讲,这种现象也是合乎生命逻辑的。

异性之间有了友情,发展下去,必然出现恋情,恋情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产生性的欲望,再出现性的交合。

尤其是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表明,现代社会的青少年,性成熟期提前了三到五年,也就是说,按18_20岁传统的成熟定位,那么现在的女学生到13~15岁、男学生到15—17岁之间,他们的性功能就成熟了。

个别发育快的,男学生到12岁、女学生到10岁也都成熟了。

既然成熟了,欲望与行为的产生就用不着大惊失色,感到天塌地裂,眼前冒火花。

既不能因此就确定子女出现了道德问题,又不能用限制手段去加以制止。

重庆大学调查,男学生性行为五年增长一倍,有12.8%的男生承认在中学就有过性行为,甚至要求了解性生活的具体知识与技巧。

  我们试作这样的分析:

在家庭,父母被蛇咬过的那种感情经历,对出现了感情问题的子女一般是当机立断,迎头痛击,或从传统观念出发,训斥谩骂,武力制止,效果非常不好。

铜川一个14岁的初中男生,就是因为武力管教,该生干脆从家里偷钱离家出走,在社会上嫖娼。

试想,在学校,几乎没有开过学生感情讲座,就是有了,又是距他们颇为遥远的空谈说教,学校有的只是“严格要求”和沉重的学习负担。

在社会,媒体对学生那种“美好”的伤害比比皆是,把本属于成人的感情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他们,为他们的模仿提供有强烈诱惑力的榜样。

个别更甚者,他们忘记了子女同自己的年龄差异,将自己半黄半绿的行为和短信息曝光暴露于子女,使子女对成人的道德规范产生极大的怀疑。

试想,在这种灰暗的感情背景下,子女不把自己刚刚萌发的那份情感积累成更大的爆发力又有何出路?

不在秘密的日记里抒写这种情感,或在昏暗的树丛中偷尝禁果,又有何解脱?

然而,一般地说,有了这种经历的子女,其结果都是给父母带来极大的伤痛。

汉中郑南郊县一名少女,初一有了这种经历,初二外出作了三陪,15岁时又诱骗另一初二学生(14岁)外出卖淫。

两个家庭的悲剧警示我们,子女性无知的后果可以毁掉人的一生。

  由此引发出青春期教育的问题。

父母害怕子女过早打开感情闸门,在不应该的时间失去童贞,门风败坏,尊严丧尽;学校担心学生感情波动,影响声誉,使班级和学校品牌受损;学生却在付出了深重的代价和黄金般青春之后,乞求成人能为他们点燃航标灯;而社会则从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感情脉络的一定联系中,担心一代不如一代,会铸成世风日下和社会不宁的后果。

所以,我们硬是把不该回避的问题淡化了,把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搁置了。

  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性行为问题,已经引起并可能还要更广泛地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现在依然偏于传统保守的父母,在回答自己的子女从何而来的问题时,虽然不再用“路边捡”、“河里捞”、“石头缝里蹦”的谎言搪塞,但仍然不敢面对子女,显得格外羞涩,实感难以启齿,甚至认为性教育会诱发问题,说破了反而使性失去了神秘和美好。

子女的认识现状,所谓男女朋友就是性伙伴,可以随时随地更换,一任又一任。

同学之间因此结盟,互相协助,相待宽容,甚至以各种借口集体动作。

子女的心理是,父母属于超级保姆,既不及时告诉他们什么是性,又常常用各种严厉的手段,堵塞他们的倾诉欲和求知欲,剥夺他们对性的知晓权。

在性教育方面,家庭、学校严重不同步,父母的观念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父母至少是在性教育问题上并不了解自己的子女。

  问题还在于另一面,即子女性失误的年龄有趋低走势。

由于性失误所引发的心理异常、身体受损、情绪波动、学业下降,已经成为父母的心头之患。

谁来对此负责,谁来解决问题,则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事实。

  遇到中学生感情问题,作为父母,一是不必惊恐。

它是子女成长过程中某种特定含义下的正常现象,是时代发展进程中文化多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是新时期家庭教育遇到的新问题。

必须保持冷静,否则,惊慌于事无补,还会导致与子女的对立情绪,从而引发子女的异常行动。

  二是掌握情况。

风起月晕,有心父母一定会感觉子女感情的变化。

比如突然情绪亢奋,乐而不疲,放学不按时回家,回家后悄悄打电话,喜欢父母外出,过分装饰打扮,花钱大手大脚,进而写作业不能专心,考试成绩下降,甚至夜不归宿等等。

  三是逐步开导。

在对子女理解的基础上,要掌握他们的心理脉络,引导他们懂得:

他们对异性的感情,多属好奇心,确属天真之举,根本不知道一个非常严酷而无情的人生公式:

友情——爱情——婚姻——家庭——生育一抚养。

在人生的背篓里不仅要装上爱情,还必须装上你必须承担的责任。

掌握感情的方向盘绝对比学数理化困难得多。

况且,他们自我感觉成熟,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很容易转移,具备鲜明的不确定性。

连美国的专家都说,人在二十三岁以前恋爱结婚的,后来的离婚率亦极高。

况且,轻率地越轨,要大大提高感情生活成本,造成人生亏损,这种亏损几乎要用一大半的人生成本去偿还。

中学生甚至包括大学生,还没有能力享受这种感情和精神的高消费。

否则,一步一步走下去,早晚要坠人犯罪的深渊。

感情是多元的,爱情是惟一的,婚姻家庭的排他性,给了感情和爱情一副令人生畏的面孑L。

成人的恋爱、结婚、离异,乃至所谓情人暗流,已经给成人造成了诸多悲伤,以供时代的作家们“玩弄”,且不说还不知天高地厚的大、中学生。

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那些热衷于感情,在上学时期就谈情说爱的同学,脱离正常的人生轨道、跌进社会苦海的时候,那些在上学时期专心读书的人,可能已经戴上博士帽了。

小小年纪如果为情所困,为恋所误,为爱所毁,实属得不偿失。

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子女经过指导完全可以逐渐转变过来。

实践也证明,强制性的办法无济于事,且会造成更大的悲剧。

华东理工大学曾强行规定,男女学生在公共场所拥抱接吻要曝光扣分,结果引来极大的争议。

西安也曾发生过初中女生早恋,继父棍棒相加,导致该生自杀身亡的惨痛事件。

  四是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教育(即性的教育),这在国际上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做法。

日本文部省编印的小学一年级《卫生》课本的封面,就是妇女分娩的画面,产妇分开大腿,婴儿脑袋钻出产道。

新加坡在学龄前就开始教孩子区别男女,女孩子观察男孩子生殖器,认识自己为什么没有小鸡鸡。

美国更是按小学、初中、高中三段,分别讲两性差异、生育过程和婚姻家庭等等,都获得很好的效果。

而我们却相对落后,几乎是个空白点。

重庆巴蜀小学搞了一次性教育,羞得全班同学蒙上眼睛。

我们在子女上幼儿园或小学的时候,已经为他们灌输了他的来路:

后院捡,河里捞,石头缝里蹦等等。

这种欺骗性的教育,恰巧为后来的神秘埋下祸根。

中国历史数千年来的性封闭,加重了性神秘,导致了性无知,造就了性好奇,孕育了性冲动,最终酿造出性犯罪。

时至今日,谈性色变的现象依然极为严重。

而实际情况已经令人非常不安。

以重庆市的调查为例:

近年来,青少年意外怀孕发生率以每年6.8%的速度递增。

1998年到医院做人流的病人中,未婚青少年占13%,现在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33%。

在全国有10%的中学生有过性行为,而实际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全世界每年约有1400万青春期少女生育,多数为强制性怀孕。

每天有55万人流产,每年有440万少女堕胎。

所以今年被联合国定为“青少年性健康、生殖健康和权力年”。

有的孩子才16岁就怀孕五个月自己居然不知。

还有个16岁的少女,生了孩子才知道自己错了。

这种少男成父亲、少女做母亲、孩子生孩子的现象不能不引人深思。

还有南京某医院泌尿科的不完全统计,每年有20名左右的中学生就诊性病,中国人民大学的两位教授也疾呼:

要尽快解决中学生的性行为问题。

所以,在青少年性成熟提前五年的情况下,进行性教育已经是时代的呼唤了。

我们单说家庭,由父母亲适时地、科学地、艺术地对子女进行青春期教育,表面上可能感到难堪、羞涩、难以启齿,但实际上对性的认识科学了,对情的驾驭也就理智了。

   在此基础上,以爱育心,以情育情,协助子女尽快走出异性感情的萌芽期,以防一时一次一刻的冲动,造成一期一年一生的悔恨,将自己的理想毁于一旦。

西安市有极个别的父母这样做了,效果非常好。

  当然,这里有个原则,即要尊重子女作为公民的人格和感情的隐私。

不能乱怀疑,瞎指挥,那样,不但事与愿违,还会破坏子女的心理平衡,形成人格侮辱,制造冤假错案等,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总之,对待这类问题,正视之,承认之,理解之,疏导之,教育之,天塌不了,地陷不了,成功的曙光依然在前头。

  另外,对目前正在大学校园中滋长和蔓延的性行为,要区别于中学。

作为父母,因为子女身上承载着父母的希望,不愿意眼看着就要向辉煌冲刺的子女,因为性冲动而在终点前跌倒。

但事实上父母并不完全了解,道德的约束、社会的企盼,与大学生的不可自抑的性的冲动,使他们在实际上饱受煎熬,他们在感情与学业之间的犹豫和徘徊使他们已感疲劳不堪,他们所拥有的所谓成熟,只是还没有经过加热的“微量元素”。

就某种意义上说,大家面对这种现象,既无奈,又尴尬。

这就提醒父母切莫以为孩子进了大学就是进了天堂,可以一劳永逸。

厉声痛斥,可能酿成灾难,不敢面对,难免导致苦果,简单封堵,一定不是办法,在理解与宽容中教育子女思考,帮助他们在思考中做出选择,这才是明智之举。

要坚信,他们在有了甜蜜和苦涩的经历之后,会走向春光明媚、健康向上的新生活。

  我们在谈论青少年性问题的时候,心情总是很沉重的。

科学的性教育并不是对性的排斥,而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既给它适应于现代社会所需求的标准和新的内涵,又能使下一代在这种变革的过程中,减少因为对感情和性把握不好而受到的伤害。

对这个度的把握显示着父母的水平和能力。

完全可以比作驾车:

要控制,不到年龄不能驾驶,若子女好奇擅自去开,将可能导致他的灾难。

  学生时代的青少年,从本质上讲,父母常常是他们的感情股东。

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同性朋友,这预示着他们即将“离岸”。

但当他们有了异性朋友,并且有了感情经历,他们便会筹划建造独立的感情大厦。

问题在于,他们并不具备感情消费的条件,于是,整个感情大厦的施工,就免不了在隐性痛苦和长时间的煎熬中进行。

如果一旦他们再错跨一步,走进感情消费的“黑市”,那他毁掉的就不只是自己的一生,还有父母多半生营造的整个家庭大厦的倾斜与倒塌。

自杀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并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进行综合研究的重要学科。

每年全球死于自杀的人数约85万人,而自杀未遂者约850万人。

我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约25万人,自杀未遂者约200万人。

自杀已成为人类社会第五死因。

15_34岁则是第一高发年龄段。

我们所以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单独拿来研究,也正是因为在数字逐年扩大的自杀队伍中,有相当多的是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

权威机构调查,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占32%,国家某名牌大学,一年级学生770人自述有心理障碍,35人有自杀念头。

这个数字和学生总数相比,固然是极少数,然而,它从一个极端的角度折射出了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弊端,且呈现出一种扩张趋势,正在或还更多地制造出血淋淋的家庭悲剧,给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布上了浓烈的黑色阴影。

  翻开2003年三份经常阅读的报纸,可以信手拈来这么多让人不忍目睹而又不得不面对的、血淋淋的事例:

  四月,南方一城市一名初三学生,一个学习成绩优异、表现比较出色的女生,因为学校、父母连同她自己,无限度地施加学习压力,最终得了抑郁症,趁父母不留意之际,从六层高楼纵身跳下。

应试教育让这位女生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子女与父母良好愿望之间的那根连线,居然被他们所追求的“分数”利刃割断了。

  四月,上海某中学一对男女学生,拥抱接吻被学校曝光,父母有看法,没办法,这对花季岁月的少男少女居然也跳楼自杀。

如果学校的曝光是一把无情的利剑,那么父母的无知则是见死不救,幼稚无知的子女又“勇敢”地选择了死亡,人间的残忍悲剧就这般被造化出来。

  五月,沿海某城市一名16岁的初中女生,为崇拜偶像得不到满足而自杀。

这是一个学习好、表现好、演讲获奖、会弹一手电子琴的漂亮少女。

媒体在报道这一不幸消息的时候,并没有提及媒体在煽动青少年追星中所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学校领导也没有向同学解释这一悲剧发生的因素中,老师的管教占多大比例,而父母更没有将自己的失职过错连同自己的悲伤眼泪一起流淌出来。

剩余的,只有社会的叹息,和那可怜灵魂的哭诉。

  六月,东北某大学一学生,一天在网上发出绝命书,第二天就跳楼自杀,为的是家庭纠纷让他烦恼,学校压力又难以承受。

他的跳楼,是用他的生命,在大地上,在人心里,划出一道最醒目的惊叹号。

  

  七月,北京某大学一位本科、硕士、博士八年制的文静女生,一天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