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
说明文教什么?
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学习说明的顺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是说明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可是教学《苏州园林》这样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怎样设计才能使说明教学有语文味呢?
使学生读出语文味呢?
我想,作者写说明文难道要记住这些说明顺序、方法才能写好吗?
我突然想起,叶老先生写这一篇__是给苏州园林的影集写的序,何不从这点出发设计教学?
有了这个想法,我进入课堂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作者给谁写这篇__?
他要告诉他们什么?
2、作者怎么写的?
然后引导学生看注释,明确写作目的,再引导学生抓住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第二个问题,我引导学生:
苏州园林那么多处,作者在怎么选择写作点,来告诉大家他要告诉大家的苏州园林这个特点呢。
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深入浅出,操作性强,从课堂来看,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然后在课堂上读中有析,析中有读,课堂很有气氛。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我们平常学习说明文太多的理性、逻辑与条理,使说明文的教学课堂就像说明文一样枯燥,即使是公开课,为了避免枯燥,也常常去抓语言点来设计,如果说明文语言平实就难以出彩。
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
我感觉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的持续兴趣提供可能。
学生所面对的不再是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学习,不再是死板地了解每一段的说明内容,而好似一群游览的诗人在美丽如画的园林中漫步,不仅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锤炼了语言,而且使他们在实际的阅读与写作中更加牢固地掌握学习目标。
1.这堂课流程比较流畅,目标突出,各环节紧凑,环环相扣,语言精练到位。
重点、难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说明顺序和结构上。
2.分析__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__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比较详尽、到位。
分析四个“讲究”时,给学生充足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并通过课外语段《晋祠》拓展练习,深入理解,学生学有所得。
但这堂课也有遗憾之处:
写作拓展环节,目的是结合港中图片和课文的写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有效训练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运用。
但是,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不够充分,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个环节。
通过反思,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营造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敢于表达的能力。
教师应当更多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
教师要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善于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同时,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引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精神。
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3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写的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典型说明文。
__先指出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国园林的标本。
接着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___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
从四个大的方面指出体现图画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依次对应__3—6段。
7—9段又从注意角落美、门窗雕琢美、色彩搭配美细部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征。
主体部分采用从总到分的结构方式,分部又采用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__结构井然。
__还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如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等。
今天的课最大的问题是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是初学文言文,特别需要对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掌握,如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很好地落实。
__的3—6段,应该透过语言文字,如关键性词语,说明方法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可以给学生这样设计问题:
1.那些词语体现了苏州园林的美;2.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总而言之,今后上公开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吃透教材,深刻理解教材;2.掌握学生学情情况;3.一定要先试讲,发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4.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5.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6.考虑当堂所学内容学生需要对课文理解的程度,课前要预计好,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好,如预习,导学案等。
7.注意好好和学生沟通。
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4
文言文《石壕吏》选自七年级下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
作者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石壕吏》是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征兵,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所发出的切实感受,对于这样的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准确的把握其思想内涵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古代战乱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更能了解杜甫“史诗”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环节上作了如下设计:
首先,从现代战争导入,以伊拉克战争为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考,对比古代征战对人民的影响。
接下来引入本节学习的课题。
通过诵读,理清__线索;课本剧表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最后进行主旨探究,作者杜甫通过__传达的思想情感如何?
课尾进行当堂检测。
整个课堂环节还算流畅,有以下几点的设计自以为较之前课堂有所进步:
首先学生评价尝试让小组之间互评教师给出分数范围,让学生举手示意,这样暨对小组的表现有了比较好的反馈,同时课堂秩序也更加有序。
文言文的读必不可少!
反复的读可加深对__主旨的理解与氛围的渲染,教师的范读更是有效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的法宝。
总观这节课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课本剧表演,学生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其中,只是某些小组在展示过程中笑场,这与《石壕吏》整篇__渲染的气氛不相符,课后反思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其原因在于学生准备时间仓促,教师不指导到位,由于学生准备时间短,也就无法深入文本解读,细品其中内涵;教师的指导很关键,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些许想法但还不成熟,教师必须帮助其进行有效的表演指导,在之后课本剧准备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可逐渐淡化,但初始阶段必须给与学生毕必要的帮助。
另外课堂情景氛围的创设也十分重要,对于此篇__课堂就是要创造一种凄惨、忧伤的情景,反观自己的课堂这一点做得还很不够!
情境创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提起注意!
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5
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飞跃。
反思是思想者的灵魂,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既可以及时弥补教学中的“遗憾”和修正“失误”,又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优化下一轮的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气氛枯燥,学生沉闷,而现在新课程的实施给老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使我们能摆脱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是文言文,我总担心学生不理解,学不来,因此整节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一堂课下来往往成效不大。
课后我作了反思:
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包办太多,缺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养,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而且我还忽略了本课的一个重点: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诵读__中体会__的意境。
俗话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的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的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6
《说"屏"》是一篇自读课文,是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写的,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故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这在文末一节就有明白的交代。
教科书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也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
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这篇__不是一般的说明文,它有强烈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__”,这正是__的艺术个性所在。
所以__的重点不是“知识”而是“诗意”。
因此在指导学生时,我主要抓住以下三点:
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三、感受作者对屏的深厚情感。
一开始为了让学生对屏风特征的把握,我特别创设了情境。
因为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我就提供一些图片,让学生有直观印象,然后再来理解__的内容就比较容易了。
在课文的学习时,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和讨论。
让学生朗读和思考的时间多一些。
重要的是,我要设计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注重引导。
让课文的学习更加的简单化,条理化,深刻化。
在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和韵味时,课前我让学生查阅并搜集有关屏风的图片和诗词,在赏析完文中的诗文后,当堂诵读、点评。
目的是让学生再次认识并感受屏风之美、诗文之美。
而__作者的情感的感受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语境去体会。
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7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尤其在翻译的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让学生在组内自由翻译,划出难点,然后小组展示,师生共同交流。
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喜欢,也正是这样的方式,让我班的学生不再讨厌文言文的学习了,而是变得很积极,我觉得这也是本节课中最大的亮点。
这种教学方式如今一直提倡,以往的教学中,我一直不敢尝试,在本届学生的教学中,我在七年级下半学期开始使用,现在到了八年级,效果很好。
但是,每一件事都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教学方式也有缺点:
在组内自主翻译时,总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说,其他的学生大多是听,时而给出一些意见,参与度不均匀。
这样就导致了部分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虽然如此,但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是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课的事实是让我乐观的,我会努力改进其不足,让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多代表小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信心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的教学结束之后,我为没有用第一个教案去上课感到庆幸。
每篇课文能够教给学生的东西都很多,把这些都设计到教案里去,让学生掌握,这是老师所希望的。
但在实际教学中,面面俱到的讲授,反而是低效的教学。
因为这样的出发点必然会导致提问过多、过碎,提问过多、过碎的弊端有:
“步步为营”的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成为帮助教师滔滔讲析的桥梁;“碎问碎答”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络。
因此很多情况下,教师投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备课时间非常多,准备得很充分,课堂上也很热闹,但效果如何呢?
由于教师的那些提问是较琐碎的、肤浅的,设计的问题过于零碎,不便于学生把握阅读要领,不能对__提纲挈领。
这种“多问题”式的设计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而且是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被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抑制,最终还是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
因此,教师必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文本对话,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
余映潮老师首先提出了“主问题”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新理念。
什么是“主问题”呢?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
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如此看来,对“主问题”的设计,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对课堂提问的设计,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
用“主问题”来形成课堂教学步骤,往往表现出一种“线索”之美,表现出“妙在这一问”的新颖创意。
对于《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样的需要一课时完成的,篇幅又较长的课文,“主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
如果仅仅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读一部分提一个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那课文结束之时,学生很可能对课文的重点茫然无知,这样的教学是无意义的。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久要全面理解课文,更要把握课文的重点,以此作为自己教学的重点,精心设计主问题,带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时,我主要是从__的主题思想的角度设计主问题,不同的__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主问题,比如:
可从__的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可从语言品析的角度设计主问题等等。
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9
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眼泪”和“背影”演绎了人间亲情,这不是演戏,但更感染人。
本课聚集“背影”、“眼泪”“父亲的语言”,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真实碰撞,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
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经历过大喜大悲,课文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色。
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产生自己的体验并进行评价?
这一节课,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
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紧抓“情感”主线,环节设计精巧。
在简练而深情的导入环节,用“研读”来体验课文“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的情感基调,然后以“怎样的背影”和“几次写眼泪”为抓手,深度体验和理解作者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中间适当地点一下背景,一步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后让学生完成“讨论、写作、交流”的课后作业第四题,让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
难怪县教研室主任汤继光评价说:
“唐老师这堂语文课做到了步步铺设,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专家组梁晓华先生说“整个设计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有教师的独特理解和创意;环节新颖,内容厚实。
”但是,我自己认为:
对重点语段的表情朗读太少了;思考、答问的时间过多了一点。
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0
教学理念:
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谈体会、谈感受。
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呈现出,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课题切入直击重点---以读代讲、自读感悟---充分感悟感情朗读---拓展练习新知巧用”四个环节。
一、课题切入直击重点
课伊始,是通过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紧接着回顾第一课时所讲的内容,目的是注重课文的整体性,引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即“潮来时”。
并由重点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自读发现作者是怎样把这部分内容写清楚的?
二、以读代讲、自读感悟
在教学“潮来时”这一部分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学生充分朗读入手,感悟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清楚的,然后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即朗读---感悟---感情朗读。
这样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培养了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在学生感悟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既是课堂的主体,同时又是在与老师进行合作学习。
除了师生互动,还有生生互动。
当一个学生汇报之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这一设计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上人人平等,朗读和感悟是他们的权利。
学习课文写作顺序,不是让学生直接说出,而是通过作者描写大潮的声音、形态的特点,或文中的某个句子、词语等,感悟到作者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三、充分感悟感情朗读
充满感情的朗读必须是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之上。
设计这一环节时,通过读课文、看图片,使学生感受大潮的声音越来越响,气势越来越壮观。
继而启发学生说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最合适。
考虑到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运用了自读、同桌读、齐读等方式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训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拓展练习新知巧用
如果只是看着别人的作品,只是口头的表达,总是纸上谈兵,会让语言的魅力停留在浅层次。
所以在本课赏析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写作方法以及好词好句,写出对海潮的感受。
目的是让学生用笔去思考,用笔抒发自己的感受,让情绪体验形成文字,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写__时情感的重要。
而随时运用文中的语言,也会使语言的积累更具有实际意义。
虽然每位学生写得不一定都好,但通过练笔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长此以往学生会受益匪浅。
这样做也充分体现出,知识________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这一思想。
在酝酿、准备这节语文课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两个教学困境:
第一、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否可以忽略教师的指导。
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固然重要,但学生的自主探究仍需要教师的“导航”。
否则学生的认识水平就会停滞不前,或是偏离了重点、难点的“航线”。
介于这一想法,当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把描写声音、形态的词语找得很散乱,教师就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要按文中的写作顺序说出潮来时的特点。
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能按照顺序进行排列,并且从词语的排列顺序中发现作者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了解潮来时江面从远到近的变化过程。
由此看来,学生读书和教师的指导是紧密结合的。
第二、小学语文课应倡导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应倡导“以读为本”的学习方式。
__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应该从理性中走出来,回到感性中、人性中去。
我想语文回归的应是生活,追求的应是自然,寻求的应是快乐,感受的更是美丽。
对此我有两点体会:
1、读在其中。
在语文教学时,要让人感受到脚踏实地而又赏心悦目。
如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到了描写大潮声音、形态的语句。
教师请学生读一读,说说体会,并鼓励学生读出这种体会。
这样做让学生感到读的重要,感到读的魅力。
紧接着指导学生不止一次的读课文,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读,直到读得基本符合要求。
在指导学生读时也要有目的,比如:
师说:
“无论是声音的描写还是形态的勾画,作者都运用了合理的观察顺序,如果你仔细读课文,就可以把这些描写声音、形态的词语按顺序排列出来。
”是什么顺序?
就在__中,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寻觅。
教师不归纳什么方法,方法靠学生在积累中感悟。
2、悟在其中。
在第二课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之后,提出“想像自己就是观潮的人,感受一下潮来时的壮丽景观?
”这种方式让学生置身其中,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课文语言的把握到位,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且舒服,从中感受到鲜明的语文特色和浓郁的人文色彩。
由于选择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所以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时的点拨,发挥了指导作用。
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知,并且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把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的困难迎刃而解。
以上就是我从这节语文课中得到的一些体会,这也将成为我以后教学的内在动力。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工作中,我会更深入的研究新课程理念,争取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1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让学生走进深深的父爱,学会感恩身边给予我们关爱的人人。
(一)抓住背影、朗读圈划
__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__的主线。
“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__的关键。
所以,我通过反复朗读、圈划,欣赏歌曲,引导学生体会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课外拓展、体会写法
“细微之处见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细节,多次展开描写”,这是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
我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呢?
然后小结:
抓住细节描写能达到艺术视角的创新,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并且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随后,我发了一片课外阅读《父亲的巴掌》,此文与《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是抓住“父亲巴掌”这一细节来体现父亲对我的爱。
在课堂中,我紧紧抓住细节描写这一主线,贯串整个教学,教学思路非常清晰。
课内学习、课外拓展,学习的容量增加了,所学的知识也及时得到了巩固。
(三)连接生活、畅谈心声
不同的父亲,爱的方式各有不同。
最后一环节,我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
通过小组讨论,推选1-2人上台演讲,全班交流,预期使全课达到高潮。
但可惜,下课的铃声已响起,只能把这一精彩的环节放在第二节课,继续讨论。
最后,我告诉大家: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
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
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
请大家回到家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
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学会理解,学会感恩,是现在的学生所缺乏的。
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我认为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2
本学期,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我被备课组老师推举为献课教师。
自从接受了这一任务,我深感惶恐,深恐自己学是有限,辜负了全组的希望。
因此,从教学篇目的选定,到教学内容的设计,再到课件素材的搜集以及制作,我都下了很大功夫,经常工作到深夜,并且虚心地向其他同行请教,听取他们的建议。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教学目的,概括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本节课所教授的是第一课时,以分析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赵州桥的结构特点为教学重点。
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概念由大到小,说明对象从概括到具体的方式,由"桥"引到"中国石拱桥",使学生界定了课文说明对象的范围。
字词和作者简介等,在课前我都布置学生进行预习,通过课件检查情况来看,学生们完成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
然后要求学生速读课文,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接下来便进入了本课的学习重点——赵州桥。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赵州桥,所以为了增强直观形象性,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是为学生范读这部分课文内容,然后用几段生动形象的卡通视频把赵州桥的特点介绍清楚,设计了6个探究题目,逐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从实际效果来看,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当然,由于时间仓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这堂公开课也留下了些遗憾。
比如,开始时认为课的容量较大,因此有意无意的加快了速度,并且还删减了最后一道习题,可实际在最后有了些许富余时间,使整堂课感觉起来前紧后松,不够流畅,这在以后的实践中是要努力避免的。
这次献课,得到了同组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3
终于上完《信客》后,略感轻松。
余秋雨作品是我非常喜欢的,其历史的厚重感和语言的凝重感是我以及我的学生所缺乏的,所幸在这节课上同学们与我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为余秋雨喝彩,为当代中国有如此优秀的散文家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