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道德》全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1903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职业道德》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会计职业道德》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会计职业道德》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会计职业道德》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会计职业道德》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职业道德》全文.docx

《《会计职业道德》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职业道德》全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职业道德》全文.docx

《会计职业道德》全文

《会计职业道德》全文

《会计职业道德》全文

第一节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道德分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种形态,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职业道德是调节职业活动形式的各种职业关系的手段。

职业道德具有下列特征:

1.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性。

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职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反映着特定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行为的道德要求。

2.职业道德具有实践性。

职业道德总是与具体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3.职业道德具有继承性。

不同历史阶段的职业道德具有继承关系。

4.职业道德具有多样性。

职业道德与具体的职业相联系,而社会上的职业是复杂多样的,因此有多少种职业就有多少种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职业活动的健康进行。

另一方面,也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一、会计职业道德概念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定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对象,既有单位会计人员,也有注册会计师。

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手段

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在会计职业活动中要处理方方面面的经济关系,包括单位与单位、单位与国家、单位与投资者、单位与债权人、单位与职工、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及单位与社会公众之间等经济关系,这些经济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

会计职业道德可以配合国家法律制度,调整职业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会计职业道德允许个人和各经济主体获取合法的自身利益,但当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职业道德反对通过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而获取违法利益。

2、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会计是一种专业技术性很强的职业。

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职业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客观经济规律和要求。

由于人们面对的是共同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会计职业道德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变迁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相对稳定性。

比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是对会计人员的普遍要求。

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制度能够容忍虚假会计信息,也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主体会允许会计人员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商业秘密。

3、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会计职业道德的社会性是由会计职业活动所生成的产品决定的。

会计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管理层、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服务。

因其服务对象涉及面很广,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公共产品,所以会计职业道德的优劣将影响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会计职业道德必然受社会关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

会计职业道德除了具有职业道德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如下特征:

1.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道德一般不具有强制性,它是通过自身的道德约束和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

但在我国,由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许多内容都直接纳入到会计法律制度当中,使得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如我国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都规定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要求。

会计职业道德的这种独特的强制性,是由会计工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当然,会计职业道德中也有许多非强制性内容,如提高技能、强化服务、参与管理等。

2.较多关注公众利益。

会计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会计职业活动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联系。

在会计工作中,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标准和方法,在选择和运用上发生任何变化,都会使与经济主体有关的各方经济利益受到直接的影响。

由于会计人员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与其所处的经济主体的利益一致,当经济主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出现矛盾时,会计人员的利益指向如果偏向经济主体,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就会受损,于是便产生了会计职业道德危机。

因此,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客观公正,在发生道德冲突时要坚持准则,把社会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二、会计职业道德功能

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如下功能:

(一)指导功能

会计职业道德通过对会计人员的行为动机提出相应的要求,引导、规范、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职业道德规范指导会计人员自愿选择有利于消除各种矛盾、调整相互关系的会计行为,改善会计领域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单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促使会计人员协调一致,保证会计工作正常、稳定、高效地进行。

(二)评价功能

会计职业道德通过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依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进行评价,指导和纠正会计人员的行为,激发会计人员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会计人员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这一功能具体可分为褒扬功能和谴责功能。

前者通过唤起主体的自豪感和光荣感,对主体的动机和行为起鼓舞、激励的作用;后者通过引起主体的羞愧、内疚等情感,对主体的动机和行为起抑制和纠错的作用。

(三)教化功能

会计职业道德通过评价、命令、指导、示范等方式和途径,运用塑造理想人格和典型榜样等手段,以深刻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会计行为,培养他们的会计职业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启迪他们的会计职业道德觉悟,培养他们践行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会计职业道德对于会计人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不但能够影响会计人员的动机和行为,而且能够改造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境界。

三、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

(一)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关系

1.两有着共同的目标、相同的调整对象、承担着同样的职责。

2.两者在作用上相互补充。

对会计行为的规范,不能完全依赖会计法律制度的强制力而排斥会计职业道德的感召力,会计行为不可能完全由会计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因此对一些重要的会计行为,必须运用会计法律制度加以强制,而对于那些不需要或不宜由会计法律制度进行规范的行为,可通过会计职业道德加以约束,比如爱岗敬业、参与管理等。

3.两者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重叠。

会计法律制度中包含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某些内容,同时,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也包含会计法律制度的某些条款。

比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既是法律制度的要求,又是道德规范的要求。

4.两者在地位上相互转化、相互吸收。

最初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就是对会计职业行为约定俗成的基本要求,后来制定的会计法律制度吸收了这些基本要求,便形成了会计法律制度。

可以说,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

5.两者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法律制度正常运行的社会和思想基础,会计法律制度是促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形成和遵守的重要保障。

(二)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主要区别

1、性质不同

(1)会计法律制度充分体现统治阶级的愿望和意志,具有统一性。

而会计职业道德并不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很多来自于约定俗成的职业习惯。

因此,会计职业道德不是唯一的。

(2)会计法律制度通过国家机器强制执行,具有很强的他律性。

而会计职业道德主要由会计从业人员自觉遵守,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来保障实施,具有很强的自律性。

2、作用范围不同

会计法律制度侧重于调整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和结果的合法化,而不能规范思想动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会计职业道德不仅要调整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还要调整会计人员内在的精神世界,要求其动机应高尚和纯洁,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3、表现形式不同

会计法律制度是通过一定的程序由国家立法部门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颁布和修改的,其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明确的、成文的法律文件。

而会计职业道德出自会计人员的职业生活和职业实践,是日积月累的职业习惯。

其表现形式既有明确的成文的规定,也有不成文的规范,尤其是那些较高层次的会计职业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之中,并无具体的表现形式,即使是那些成文的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相比,在表现形式上也缺乏具体性和准确性,通常只是指出人们应当做或不应当做某种行为的一般原则和要求。

4、实施保障机制不同

会计法律制度需要一套实施保障机制,这种保障机制不仅体现在会计法律规范的内容中具有明确的制裁和处罚条款,还体现在设有与之相配合的权威的制裁和审判机关。

而对于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不能给予处罚,同时,当发生会计职业道德争议时,也没有权威机构对其中的是非曲直明确作出裁定。

(三)会计行为的法治与德治

法律和道德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会计行为的规范化不仅要以会计法律、法规作保证,还要依赖会计人员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质来实现。

会计职业道德只有转化为人们的内在信念和内在品质,才能在会计行为中真正扎下根,达到治本的目的。

为此,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依法规范会计行为,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以德治理会计行为。

会计行为的法治与德治虽然具有一致性,但始终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二者不能混淆。

从会计工作来看,法治侧重于规范会计行为,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执行的标准就是会计法律法规,规范明确,便于操作;而德治侧重于规范会计人员的内心世界,以达到对行为的规范,一般体现为社会舆论的谴责,执行的标准比较空泛,不便于操作。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会计法律法规对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引导、促进、保障和制约作用。

然而,法律实施的过程不是机械的,需要合适的人去正确地执需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支持。

如果一个会计工作者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很难想象会计法律法规会得到有效实施。

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法治建设必须以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为基础,既要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也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法律推动和影响道德的发展,通过道德推动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两者要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会计法治建设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稳定有序的发展和会计工作的不断进步。

第二节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

一、爱岗敬业

(一)爱岗敬业的含义

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安心本职岗位,并为做好本职工作锲而不舍、尽职尽责。

在经济生活中,会计职业因其所处的环境具有特殊性,不同的岗位,要求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同。

单位内部会计人员不仅要尽职尽责地履行会计职能,如加强会计核算、向管理决策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而且还要对单位的经营活动和业余活动进行监督,保护单位财产安全完整,促进单位经营活动和业余活动的发展。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否爱岗敬业是判断每个从业者是否有职业道德的首要标志。

爱岗和敬业,互为前提,相互支持,相辅相成。

爱岗是敬业的基石,敬业是爱岗的升华。

如果不爱岗,就谈不上敬业。

如果只有一腔热情,没有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忠于职守的实际行动,敬业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

1、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

热爱会计工作是以敬重会计职业为前提的,只有意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才会产生职业荣誉感,才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对会计工作的浓厚兴趣,在平凡的、甚至是琐碎的日常工作中,感受到它的乐趣。

选择会计职业的人不一定都是基于兴趣和爱好,但既然选择了会计职业,就要敬重会计职业,逐渐培养对会计工作的热爱之情。

俗话说:

“干一行爱一行”’只要树立了这种思想,就会发现会计职业中的乐趣。

通过刻苦钻研会计业务技能,努力学习会计业务知识,你会发现会计领域中有许多值得去研究探索的东西。

有了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才能激发出自身的敬业精神,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同时,还要安心本职工作,潜下心来“勤学多思,勤问多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敬业,才能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

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就不可能成长为优秀的会计人才。

2、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从业者对自己本职工作的热爱,必定会体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以及对自己工作成绩的追求上,这就是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会计工作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没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就可能出现偏差。

对那些损失浪费、违法乱纪的行为和一切不合法不合理的业务开支,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起到把关守口的作用。

要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职业作风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

在会计工作中不仅要求数字计算准确,手续清楚完备,而且绝不能有“都是熟人不会错”的麻痹思想和“马马虎虎”的工作作风。

3.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忠于职守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认真地执行岗位规范,还要求会计人员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能够抵制各种诱惑,忠实地履行岗位职责。

尽职尽责具体表现为会计人员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表现出的一种责任感和义务感,这种责任和义务既有法律上的责任,也有道义上的'责任。

会计职业的不同岗位要求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尽相同:

(1)单位会计人员不仅要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服务主体的经济活动状况,负责其资金的有效运作,积极参与经营和决策,而且还应抵制不正当的开支,防止有人侵占单位资产,保护财产安全完整。

(2)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委托者进行审计、鉴证或咨询,要维护委托人的权益,保守商业秘密,依法出具审计报告。

(3)在对单位(或雇主)的忠诚与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应该忠实于国家、忠实于社会公众,承担起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责任。

二、诚实守信

(一)诚实守信的含义

诚实,是指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守信,就是遵守自己所作出的承诺,讲信用,重信用,信守诺言,保守秘密。

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讲信用,保守秘密,对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真实、完整的会计核算。

诚实守信是会计职业活动和职业道德的精髓。

诚实与守信具有内在的因果联系,一般来说,诚实即为守信,守信就是诚实。

有诚无信,道德品质得不到推广和延伸;有信无诚,信就失去了根基,德就失去了依托。

诚实必须守信。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诚信”尤为重要。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注重的就是“诚实守信”。

可以说,信用是维护市场经济步人良性发展轨道的前提和基础,是市场经济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石。

(二)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1、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

做老实人,要求会计人员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光明正大。

说老实话,要求会计人员说话诚实,如实反映和批露单位经济业务事项。

办老实事,要求会计人员工作踏踏实实,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

2、实事求是,如实反映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会计人员从实际情况出发,按实际情况办事。

如实反映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客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夸大,不缩小,不隐瞒,如实反映和披露单位经济业务事项。

总之,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实事求是,正确核算,尽量减少和避免各种失误;不得为了个人和小集团利益,伪造账目,弄虚作假,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会计法》规定:

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告。

可见,这不仅是道德上的要求,也是法律上必须遵守的规则。

会计人员只有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真实正确地记录,如实反映单位经济业务活动情况,才能实现会计核算、监督的真正内涵。

3、保守秘密,不为利益所诱惑

保守秘密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应树立保密观念,做到保守商业秘密,对机密资料不外传、不外泄,守口如瓶。

秘密主要有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三类。

会计人员保守的主要是单位的商业秘密。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秘密可以带来经济利益,有些甚关系到单位的生死存亡。

会计人员因职业特点,会经常接触到单位和客户的商业秘密,如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成本资料及重要单据、经济合同等。

因而,会计人员应依法保守单位秘密,这是会计人员应尽的义务,也是诚实守信的具体体现。

泄密,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我国有关法律制度对会计人员保守秘密作了相关的规定。

如《注册会计师法》第十九条规定:

“注册会计师对执行业务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十三条规定:

“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

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

”会计人员在没有得到法律允许或经单位按规定程序批准外,不能以任何借口或方式泄露单位商业秘密。

会计人员要做到保守秘密,就应注意不在工作岗位以外的场所谈论、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数据。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应保持必要的警惕,防止无意泄密。

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会对熟知的事情脱口而出,而没有想到后果。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会计人员要了解自己所知的信息中,哪些是商业秘密,哪些是无关紧要的事项,以防止无意泄密的情况发生。

另外,会计人员还要抵制住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绝对不能用商业秘密作为谋利的手段。

4.执业谨慎,信誉至上

该项要求主要针对注册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始终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对客户和社会公众尽职尽责,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以维护职业信誉。

第一,注册会计师在选择客户时应当谨慎,不要一味地为追求营业收人,迎合客户的不正当要求,接受违背职业道德的附加条件。

第二,要注意评估自身的业务能力,正确判断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专业能力能否胜任所承担的委托业务。

第三,要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和执业规范、程序实施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经济业务事项,应当按照规定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反映。

第四,在接受委托业务后,应积极完成所委托的业务,认真履行合同,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擅自终止合同、解除委托,不得超出委托人委托范围从事活动,以免当事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三、廉洁自律

(一)廉洁自律的含义

廉洁是指不收贿赂赂、不贪财钱财,保持清白。

自律是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觉地抵制自己的不良欲望。

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

保持廉洁主要靠会计人员的觉悟、良知和道德水准,主要靠自律。

自律,是指自律主体按照一定的具体标准作为具体行为或言行的参照物,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使具体的行为或言论达到至善至美的过程。

自律的核心就是用道德观念自觉地抵制自己的不良欲望。

一个能自律的人,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持住自我,不迷失方向;而不能自律的人则头脑昏昏,丧失警惕,终将成为权、财的奴隶。

会计人员严格自律,防微杜渐,构筑思想道德防线,是防止腐朽的有效手段。

廉洁是自律的基础,自律是廉洁的保证。

自律性不强就很难做到廉洁,不廉洁就谈不上自律。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会计人员必须既廉洁又自律,两者不可偏废。

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前提和内在要求,是会计职业声誉的“试金石”,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灵魂。

作为整天与钱财打交道的会计人员,必须两袖清风,不取不义之财。

俗话说:

“打铁需要自身硬”。

会计人员只有首先做到自身廉洁,严格约束自己,才能要求别人廉洁,才能理直气壮地阻止或防止别人侵占集体利益,正确行使反映和监督的会计职责,保证各项经济活动正常进行。

(二)廉洁白律的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廉洁自律,首先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在会计工作中做到廉洁自律的思想基础。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总的观点和看法。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价值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才能为廉洁自律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公私分明,不贪不占

公私分明是指严格划分公私界限。

如果公私分明,就能够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如果公私不分,就会出现以权力谋私的腐朽现象,甚至出现违法违纪行为。

不贪不占,是指会计人员不贪、不沾、不收礼、不同流合污,做到“理万金分文不沾”,“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廉洁自律的天敌就是“贪”、“欲”。

在会计工作中,由于大量的钱财要经过会计人员之手,因此,很容易诱发会计人员的“贪”、“欲”。

一些会计人员贪图金钱和物质上的享受,利用职务之便,有的被动贿赂,有的主动索贿,有的贪财、挪用公款,有的监守自盗。

究其根本原因是这些会计人员忽视了世界观的自我改造,放松了道德的自我修养,弱化了职业道德的自律。

四、客观公正

(一)客观公正的含义

客观是指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公正是指会计人员应该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

对于会计职业和会计工作而言,客观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一是真实性,即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实际经济业务事项;二是可靠性,即会计核算要准确,记录要可靠,凭证要合法。

对于会计职业和会计工作而言,公正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度要公正。

从制度上保证每一个主体都能得到公平的待遇。

二是执行会计准则、制度的人,即单位的管理层和会计人员应公正地开展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在履行会计职能时,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地对待相关利益各方。

三是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鉴证时应以超然独立的姿态,进行公平公正的判断和评价,出具客观、适当的审计意见。

客观是公正的基础,公正是客观的反映。

要达到公正,仅仅做到客观是不够的。

公正不仅仅单指诚实、真实、可靠,还包括在真实、可靠中作出公正选择。

这种选择尽管是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但还需要在主观上作出公平合理的选择。

【联想记忆】诚实守信和客观公正的关系。

诚实守信和客观公正既存在交叉,也有所区别。

诚实守信强调不弄虚作假;而客观公正则侧重于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作出公平合理的判断。

(二)客观公正的基本要求

1、依法办事

依法办事是会计工作保证客观公正的前提。

当会计人员有了端正的态度和知识技能基础之后,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还必须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核算,开展会计工作。

会计人员记账、算账、报账和进行财产清查,需要熟悉并依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业务处理;注册会计师开展独立审计时,应依据《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审计活动。

总之,只有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会计法律法规,才能客观公正地处理会计业务。

2、实事求是,不偏不倚

社会经济是复杂多变的,会计法律制度不可能对所有的经济事项都作出规范,因此,会计人员应通过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正确理解、把握并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制度,不断消除非客观、非公正因素的影响,做到最大限度的客观公正。

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客观公正”,最根本的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没有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主观、片面地看问题,就无法根据客观情况来公正地处理问题。

例如,某人因公出差丢失了报销用的车票,在业务处理时,不能因为无报销凭证就不报销,也不能随意报销,在出差人员办理了各种合法合理的证明手续后,才能报销,不报销或随意报销,都违背了客观公正的要求。

客观公正应贯穿于会计活动的整个过程:

一是会计核算的过程要客观公正,即会计人员在具体业务处理时,或进行职业判断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实事求是、不偏不倚。

二是最终处理结果要公正,即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处理结果是公正的。

总之,会计核算过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