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1898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docx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docx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中总共近五百篇作品,从素材的搜集到创作修改,历时数十年,数易其稿。

其故事来源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蒲松龄收集的民间传说和亲身经历,二是前代的小说、戏曲故事。

据说为了搜集素材,蒲松龄每当授徒乡间,长昼多暇,独舒蒲席于大树下,左茗右烟,手握葵扇,偃蹇终日。

遇行客渔樵,必遮邀茗烟,谈谑间作,虽床笫鄙亵之语,市井荒伧之言,亦倾听无倦容。

晚归篝灯,组织听闻,或合数人之话言为一事,或合数事之曲折为一传,但冀首尾完具,以悦观听。

其文非一朝所猝办,其事亦非一日所网罗。

历二十年,稿三数易,始得此高不盈寸之著作。

(徐珂《清稗类钞著作类》聊斋志异条)作家自己也说: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自序》)。

这些话,不仅透露了蒲松龄独特的审美嗜尚和勤奋的创作态度,同时还表白了他写作《聊斋》的本怀初衷:

既要像刘义庆的《幽明录》那样,记载虚荒诞幻的鬼怪故事;又要像韩非子的《孤愤》那样,倾吐自己的胸中块垒。

简言之,《聊斋》的创作意图就是要通过志异来抒写孤愤。

为的是既便于避免触犯清朝的文网,也便于突破现实生活的忌讳,可以自由抒发嬉笑怒骂的情感。

  《聊斋志异》题材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一个异字。

书中绝大部分篇章写的是神仙狐鬼花妖精魅的故事,有的是常人进入幻境(如天界、冥间、仙境、梦境、奇邦异国等);有的是异类化入人间(如狐、鬼、花妖、精怪等);也有人、物互变的内容,具有超现实的虚幻性、奇异性。

即使写现实生活,也往往添加点虚幻之笔,涂抹些奇异之色。

就故事题材说,这显然是六朝志怪的延续;但就性质功用看,它对六朝志怪却是一个巨大的超越。

因为六朝人志怪是将怪异非常之事当作曾有的真事来记载,为的是明神道之不诬,证果报之不爽,言长生之可求,探冥间之奥秘等等,为的是或供读者游心娱目,或让人们坚信宗教。

总之,除了游戏就是迷信。

而一生沦落的蒲松龄,却在诗中这样表述:

人生大半不如意,放言岂必皆游戏(《同毕怡庵绰然堂谈狐》)说明他谈狐说鬼并不是游戏之言,而是寄托着对于社会人生的愤慨的放肆言论。

他期望读者的,并不是对他笔下的怪异之事信以为真,而是能领会寄寓其中的意蕴。

就是说,六朝志怪的怪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往往别无寄托,我们不必另外再从字里行间去寻什么微言大意;而《聊斋志异》的异则是思想内容的载体,它带有表现方法和形式的性质。

它要求读者透过虚幻的狐鬼世界,去审视现实的社会人生。

故事背后还有一层更深的思想意蕴。

全书主要的思想内容,大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揭露社会黑暗,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

  重要作品有:

借阴间影射阳世的,如《席方平》;

  借历史针砭现实的,如《促织》;

  借梦境揭露官吏的,如,《梦狼》。

  《席方平》写席方平在阴间为父伸冤的故事。

席方平的父亲席廉老实厚道,生前受尽了富豪羊某的欺凌。

羊某死后,又贿嘱冥使将席廉打死。

席廉到阴间,羊某又买通阴间狱吏,变本加厉地折磨席廉。

于是席方平便到阴间代父伸冤。

席方平层层上诉,从城隍到郡司,又从郡司直到冥王,可是由于他们都受了羊某的贿赂,结果是城隍以所告无据不予理论;郡司扑席,仍批城隍复案;而冥王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又命置火床,甚至命以锯解其体。

席方平层层上告,结果是处处受刑。

开始他还不相信地狱的黑暗,直到受尽了折磨之后才渐渐明白。

但他却毫不气馁,毫不屈服。

遭受鞭打时竟然高喊:

受笞允当,谁叫我无钱耶?

冥王每用完一次酷刑,都要威胁一次席方平:

再干讼否?

席方平都是坚定地表示:

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必讼!

面对席方平始终不屈,冥王便施用软的一手,让席投生富贵人家,但席不受利诱,绝食自杀,又归阴间。

因念阴间之暗昧,犹胜于阳间,最后找二郎神告状,冤案才得以昭雪。

《席方平》不仅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而且更通过最后二郎神的判词形象地道出了幽明世界的实况:

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

小说实际是以阴阳互映的幻想形式,把吏治腐败、官场黑暗的丑恶现实,借阴间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

  如果说《席方平》是借阴间影射阳世,那么,《促织》则是借历史针砭现实。

《促织》是以明代宣德皇帝喜爱斗蟋蟀为背景,反映统治者的享乐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乃至生命之上的。

小说的主人公成名,本是一个穷苦的读书人,受尽了刁诈官吏的欺压,因为交不上一只促织而被打得遍体鳞伤,脓血淋漓。

在夫妻俩愁得要死的时候,幸得一个女巫的指点,在村东一座破庙后面的乱石草丛里捕捉到了一只非常俊健的促织,放在家中盆里精心喂养,只等期限一到,就用它交上官差。

正当夫妇俩高兴之际,却不想他们九岁的儿子因为好奇,乘父母不在,偷偷揭盆观看,突然促织三蹦两跳,跑掉了。

孩子三扑两捉,逮是逮着了,但到手以后,这促织已经大腿儿掉了,肚子破了。

儿子害怕父亲惩罚,情急之下就投井自杀了。

成名夫妇俩呼天抢地,痛不欲生。

后来成名儿子的灵魂化作了一个促织,虽然个头不大,貌不惊人,但却轻捷善斗,战无不胜,甚至连公鸡都甘拜下风。

成名儿子魂化的促织依次上交,皇帝见后龙颜大喜,从抚军到县令,从县令到里胥,层层赏赐,层层嘉奖。

皇帝用名马衣缎赏赐巡抚,巡抚用考绩最优的评语奖励县令,成名多年读书不成,穷愁潦倒,转眼就一家富贵荣华,自己也被破格提拔为秀才。

就连这结局也颇具讽刺意味。

  《梦狼》主要是通过一位老翁的梦,深刻揭露现实中的贪官蠹役都是吃人血肉的虎狼。

这位老翁姓白,儿子白甲在衙门里做官。

一次老翁梦见自己和一位姓丁的朋友去衙门看儿子,刚进一房间,就见一巨狼当道,白翁大惧,又入一门,见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

又视墀中,白骨如山,益惧,在丁朋友用身子掩护下,白翁进门,遇见了儿子白甲。

稍坐片刻之后,儿子白甲就唤使者置办宴席。

一会儿,只见一条巨狼口刁一人进来,白翁害怕,赶忙起身问这是干什么,儿子白甲说:

聊充庖厨用死人做菜。

白翁以为不可,急忙拦住,慌乱中想出来,可是群狼阻道。

进退两难间,突然又见好多狼纷纷嚎叫着躲避,有的窜到床下,有的伏在桌子下。

这时只见两个金甲猛士怒目而入,一个拿出黑绳索来索白甲,白甲顿时扑地,化作一只大老虎,牙齿巉巉。

一个人拿出利剑,就要枭其首,另一人说:

且勿,且勿,此明年四月间事,不如姑敲齿去,于是用大锤把这只虎的牙齿锤落了一地,虎疼得大吼。

白翁梦被惊醒,心里奇怪,于是打发次子第二天去看白甲,发现哥哥果然门齿尽脱,探问究竟,原来正是父亲做梦的时间白甲骑马摔的。

于是弟弟也感到惊骇,劝哥哥多行善事,但白甲全然不听。

在衙门依旧媚上欺下,并很快又被荐举到吏部。

但最终还是恶有恶报,正是金甲猛士说的这年四月,白家在解任归来途中遇到强盗,主仆全部被杀。

叙述完这个故事,作者写道:

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明白地告诉人们,他梦里的虎狼,就是现实中的官吏。

  反映被压迫者反抗的内容,著名的还有《向杲》。

  

  二、广泛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流弊越来越明显。

为了获得一官半职,读书人埋头于时文八股,代圣贤立言,有的考生拉关系走后门,甚至行贿行骗,捞个举人、进士;有的主考官,或有眼无珠,或徇情枉法;以致真才实学者往往名落孙山,而那些文墨不通、品行低劣者往往又挤入衣冠之列,使本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成为扼杀人才的机器。

因此,明末清初,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病,成为一股进步的思潮。

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等文学家,都对科举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尽管蒲松龄的批判不及后来吴敬梓那样全面、彻底和深刻,但他是清代第一个以小说的形式来批判科举制的作家,而且笔锋相当犀利和尖锐。

《聊斋》中的这类作品,篇篇都凝聚着作者一生久困场屋,长期被黜的辛酸和苦楚。

其中对考场的腐败,考官的昏聩,考试的荒唐,考生的心态等等,都不乏无情的揭露和冷峻的讽刺。

  考场黑暗,贿赂公行:

如《考弊司》

  《考弊司》写阴间主管考试的考弊司司主虚肚鬼王颁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谒见,要先割髀肉一块孝敬司主,但贿赂丰厚者可以免割。

公然索贿,简直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闻人生入考弊司目睹秀才们被割肉的情景,愤而大呼:

惨惨如此,成何世界!

可是考弊司堂上悬挂的楹联,写的却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言与行、名与实之间,构成了多么辛辣的讽刺!

  考官昏聩,贤愚不辨:

如《司文郎》

  《司文郎》写前朝的一个文章大家,含冤而死后阴魂不散,幻化成一个盲僧,能以鼻代目,用鼻子嗅出文章的好坏。

好的受之以心,次之的受之以脾,坏的受之以膈。

有两个士子前去请教,一个是学识渊博的王平子,一是文墨不通的余杭生。

王平子每焚一作,僧嗅而颔之曰:

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

我适受之以脾。

王问:

可中否?

僧曰:

亦中得。

余杭生不太相信,先以古大家文烧试之,僧嗅后说:

妙哉,此文我心受之矣。

余杭生很惊讶,开始焚烧自己的作品。

僧嗅其灰,咳逆数声,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膈;再焚,则作恶矣。

余杭生羞惭地退了回来。

可最后发榜,却是余杭生高中,王平子落选。

于是盲僧叹息道:

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

讽刺了考官的有眼无珠,一窍不通。

事后,余杭生不服,前来质问盲僧。

盲僧便与他打赌,要他把主考官的文章全部搜集来,自己能从中辨认出哪一位是录取他的主考官。

发誓如有舛错,剜我盲瞳去!

余杭生连烧了五篇考官的文章,盲僧都说不是,至第六篇,互向壁大呕,下气如雷。

众皆灿然。

盲僧擦擦眼向余杭生说:

此真汝师也!

初不知而骤嗅之,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直自下部出矣!

  在如此黑白颠倒、贤愚不辨的考官面前,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士子只能像蒲松龄那样,穷愁潦倒,抱恨终生,感慨自己的失败是非战之罪也。

《叶生》写的就是这样一位青年,他文章辞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抑郁而死,又死不瞑目,魂魄竟随一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县令远赴关东。

帮县令之子中了举人,自己也中了进士,衣锦还乡。

叶生生前沦落、死后如愿,正像他表白的那样:

是迨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

这其实正是作者的心声。

其中除了几分自信,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悲哀。

  正是由于考官们的贤愚不辨,考生对他们的愤懑和仇恨最终难以抑制,于是便想惩罚考官。

《三生》中就写到唐代一个姓兴的名士考试落榜愤懑死后,到阴间阎罗那里去诉冤,告试官们如何黜佳士而进凡庸。

与他呼应的同时还有千万个因落榜而愤懑死去的举子。

他们都强烈要求严惩考官,阎罗本想从轻发落,但举子们坚决要求掘眼挖心,直等阎罗答应之后,他们才人心大快。

  考试荒唐,黜佳进庸:

如《贾奉稚》

  《贾奉稚》中的主人公才名冠一时,而试辄不售,考试总也考不取。

一位得道成仙的郎秀才告诉他,考不取是由于文章作得太好,帘内诸官根本辨不出。

郎秀才特意指点贾奉稚:

天下事,仰而岐之则难,俯而就之甚易你要真想猎取功名,就得俯而就之。

劝贾效法众人鄙弃的拙劣文章应试,贾不肯,于是考试又落榜了。

这时他想起了仙人的话,搜集一些最糟糕、最恶劣的文章:

集其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拿给仙人看,仙人看后说肯定能考中。

贾奉稚说这样的狗屁文章就是打死他也记不住,仙人说,那不怕。

于是给了贾一道符,让他贴在背上。

有了这道符,贾奉稚在考场上心不由己,只能把大非本怀的滥文章写在纸上。

后来榜发,竟中经魁!

贾奉稚再看这些试稿,一读一汗。

读竟,重衣尽湿,羞愧得很。

自言自语说:

此文一出,何以见天下士矣?

仙人郎秀才来,见贾闷闷不乐,就问道:

求中即中矣,何其闷也?

贾曰:

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

行将遁迹山丘,与世长绝矣。

于是,不告妻子,飘然遂去。

  考生心态,神魂颠倒:

如《王子安》

  有人如果要问,既然科考并不靠真本领,特别是对于穷士子来说,简直就是毫无希望的残酷游戏,那么读书人为何又趋之若鹜呢?

其原因主要就因为他们一生仅此一条出头之路。

尽管希望极为渺茫,尽管就像当今抓彩票一样,结果是万无一中,但总有不妨抱着侥幸心理的人去疯狂追逐,以致神魂颠倒,精神麻木。

因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他们确实有着太大的吸引力。

像王子安家道寒微,屡试不售。

入闱后,期望甚切。

临近放榜时,醉如梦乡。

恍惚中,见有报马临门,他立刻踉跄而起,大叫:

赏钱十千!

家人因他酒醉,就骗他说但请自睡,已赏之矣。

王子安睡下后又做美梦,梦见又有人来报:

汝中进士矣!

于是大喜,又起来呼叫:

赏钱十千!

家人依旧骗他已经赏过,要他好好睡觉。

过一会儿他又梦见自己已经殿试翰林,立即想到不可不出耀乡里,于是大呼长班,长班稍稍来迟,便骤起扑打,结果跌落而醒。

妻子气坏了,大声训斥道:

家中只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

何处长班,伺汝穷骨?

妻子含泪的劝戒,不亚于当头棒喝,这才使王子安从虚妄的世界、疯狂的状态中清醒过来。

写完这个故事,作者觉得意犹未尽,又生动描写了读书人考试前后的体验和心态,他说秀才入闱,有七似焉:

  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吏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死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倘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行坐难安,似被絷之猱;报条无我,此时神情猝变,嗒然若死,似饵毒之蝇;无何,日渐远,气渐平,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

  蒲松龄一生醉心科举而又怀才不遇,作为科场的过来人,科举对人灵魂的戕害,他有着痛切的体验。

因此揭露起来就格外有力。

  

  三、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

  这类作品在《聊斋》中篇数最多,又非常精彩。

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还表现了作者崭新的爱情观。

  1、深刻的社会内容

  《聊斋》中的爱情故事,其结局无论悲剧还是喜剧,人们都能循着故事发生发展的线索,窥见其中蕴含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丰富的社会内容。

  《婴宁》是一个喜剧故事,作者让一个由狐母所生、鬼母所养、天真无邪、爱花爱笑的少女婴宁,与情痴情种王子服在元宵灯会上由相识到相爱,曲折地表现了对封建礼教、世俗婚姻的不满。

  《晚霞》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

小说写善于游水的阿端,一次堕水进入龙宫,与舞女晚霞由相慕到相爱,可是吴江王却从中阻挠,硬是把晚霞留在宫中给他教舞。

两个年轻恋人不能相见,都想殉情自杀。

晚霞投江,又被人救起;阿端投江,江水像墙壁一样,怎么也投不进去。

于是两人双双回到人间,生活非常美满。

但好景不长,人间王又要强夺晚霞,强迫他教舞,晚霞气愤之余,自毁其容。

这个悲剧作品,显然不仅歌颂了坚贞的爱情,而且还抨击了破坏爱情的封建势力。

  2、崭新的爱情观

  一是鼓吹真心至情,如《阿宝》、《香玉》。

  《阿宝》突出表现的是孙子楚的痴情。

孙子楚家庭贫困,为人又特别老实愚讷,不善言辞。

特别是一只手还生有六指。

但他却看上了富商大贾出身的美貌绝伦的阿宝。

又不自量力地拖媒人去求婚。

阿宝不过是开玩笑地说了一句:

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

于是孙子楚就信以为真,不顾剧痛,用斧子砍去了枝指。

指头痊愈后,媒人告阿宝,阿宝又开玩笑:

请再去其痴。

一次清明节出游,阿宝憩树下,恶少年环如墙堵,品头评足,纷纷若狂。

而孙子楚独默然。

直到众人散去,他犹痴立故所,呼之不应,魂随阿宝而去,与阿宝同居三天之后,才被女巫招回。

后来孙子楚又魂化鹦鹉,飞抵女室,和阿宝相伴,使阿宝深为感动,直至与嫌贫爱富的父母据理力争,与阿宝结为伉俪。

这篇小说主要围绕孙子楚的痴情做文章。

它俨然告诉人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男女之间,只要有真心至情,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终成眷属,实现婚姻理想。

  《香玉》讲述的是黄生与牡丹精香玉相爱的故事。

黄生是一个至情之人,一心一意热恋着牡丹精香玉。

可不幸香玉精魂所属的白牡丹被人移走,枯萎而死。

黄生极为悲痛。

作《哭花诗》五十首,天天到白牡丹原在的地方临穴哭悼。

在黄生的深情灌溉下,白牡丹复活,香玉再生。

后来黄生为与香玉朝夕相从,竟殉情而死,化为一株牡丹,日夜守在情人身边。

篇后异史氏曰:

情之至者,鬼神可通,热情歌颂了这种可通鬼神的至情至爱。

  

  二是宣扬知己之爱,如《连城》、《瑞云》。

  连城是史孝廉的女儿,工刺绣,知书。

父亲以女儿的倦绣图为女儿征诗求偶。

乔生的诗受到连城的赏识,连城便假借父命,给乔生赠金以助灯火,乔生极为感动,称:

连城我知己也!

从此两人心心相印。

但父亲史孝廉嫌乔生太穷,竟违背女儿意愿,将连城许配给一个盐商的儿子王化成。

不久,连城患病,沉痼不起,需要男子胸肉一钱,捣合药屑,才能把病治好。

父亲派人告诉王化成,王化成不但不肯帮忙,反而讥笑说:

痴老翁,欲剜我心头肉也!

父亲没办法,只好传言:

有能割肉者妻之乔生闻而前往,自出白刃,割肉作药引。

但史孝廉因惧怕王家,终不敢把女儿改配给乔生。

只是设宴酬谢,以千金相赠。

乔生愤怒至极:

仆所以不爱膺肉者,聊以报知己耳,岂货肉哉?

拂袖而去。

连城派一媪安慰乔生,乔生重申士为知己者死,自己并不是悦连城容貌,若连城是我知己,再见面时,当为我一笑,死无憾!

后来二人偶遇,女秋波转顾,启齿嫣然。

乔生高兴:

连城真知我者!

后来连城旧病复发而死,乔生往吊,一痛而绝。

到阴间与连城相见,后又在已死的顾生帮助下,二人得以返魂复生,终成夫妻。

在这篇小说中,蒲松龄把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移植到了爱情上,主张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男女双方要互相知心,这比传统小说戏曲中的郎才女貌,不知要高过多少倍!

  《瑞云》写杭州名妓瑞云,色艺无双,一般富商贵家子弟,以重金也只能求得与她见一面,留一茶,酬一画,接一奕而已。

余杭贺生,仅中产家庭,倾尽所有钱财,只求一睹瑞云芳姿,不想瑞云与贺生一见钟情,款接殊殷,过于他人,希望与贺生能图一宵之乐。

而贺生则说:

穷蹙之士,唯有痴情可献知己不敢望肌肤之亲。

后来,有一秀才到妓院见到瑞云,用手指点了一下瑞云的额头,额上便留下了一点墨黑的指印,瑞云想把它洗掉,可是墨痕越洗越大,一年以后,从额头到鼻子到脸颊,全黑了,其丑无比。

鸨母不想再让她见人,撵她到厨房干粗活,瑞云不堪驱使,日益憔悴。

贺生得知后,变卖田产,把瑞云赎出,带回家乡成婚。

瑞云感激之余,只愿作妾,请贺生另娶妻室,贺生却说人生所重者知己,卿盛时犹能知我,我岂以衰故忘卿哉!

誓不再娶。

周围人都嗤笑贺生痴呆,而贺生与瑞云的感情愈加欢洽。

一年后,贺生与那位将瑞云额头点黑的秀才相遇,才知道这位秀才当初是为了怜惜瑞云的美貌,以为她虽具绝代之姿却沦落不偶,因而才施用法术,晦气光而保其璞,留待怜才者之真鉴。

就是说所以让她变黑,是为了使她求得一个真心爱她而不是只重色貌的男子。

这时,秀才又用法术将瑞云面部的墨痕洗去,果然艳丽一如当年。

我们说,当初瑞云不以金钱地位取人,爱上贺生,这已是难能可贵;而贺生看重知己,不以色貌取人,这就更超出了当时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庸俗观念。

蒲松龄借秀才和声的口热情称道:

天下唯有真才人为能多情,不以妍媸易念也。

  

  四、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名的有《崂山道士》、《画皮》等。

  《崂山道士》写一个姓王的世家子弟,整天想学仙得道,却又怕吃亏。

一天,他听说崂山上有仙人,于是就去学仙。

仙人先让他同徒弟一起砍柴,过了一个多月,王生手和脚都起了茧子,有些吃不消,就想回家。

这时正赶上仙人朋友来访,王生见仙人宴请客人,很感兴趣。

仙人剪下圆纸就可当月亮,粘在墙壁上立刻就满室生辉,抛掷筷子到月中,美丽的嫦娥马上就下来唱歌跳舞;仙人拿一壶酒犒劳徒弟,七八个人拼命喝,一壶酒老是满着。

这一切,王生羡慕极了,他又勉强学了一个月,还是受不了,终于要彻底回家了。

临行时只希望师傅传给他一样法术:

这就是钻穴逾墙时不受任何阻碍。

仙人笑着教给了他。

王生回家便向妻子夸耀说遇到了仙人,学到了法术:

  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

蓦然而pou,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

妻揶揄之,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也已。

  这个故事显然告诉人们:

学任何东西都必须不怕艰苦,持有恒心,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学习中满足于一孔之见而吹牛皮,必然碰壁。

  《画皮》写的是一个姓王的读书人,路上碰见一个踽踽(ju)独行的美女,挑逗一番后又带到书斋同居。

王生妻子怕美女来历不明惹祸,劝他把美女打发走,他不听。

一天,王生碰见一位道士说他遇见的美女是妖怪,王生不信。

可他想回到书斋,却发现大门紧闭,从墙头爬上去,发现美女果然是一个恶鬼。

面翠色,齿巉巉如锯。

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执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

王生相信道士说的是真的了。

于是找到道士,乞求救命。

道士本来不想伤害这个恶鬼,于是给了王生一把赶苍蝇的拂子,让他晚上挂在门前,吓走恶鬼。

王生这样做了,可恶鬼却把拂子折断,把王生的心掏出来吃了。

王生妻子痛苦万状,找到道是,道士把恶鬼捉住杀掉,又叫王生妻子去哀求集市上一个有法术而装疯的乞丐,终于把王生救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对于恶鬼,不能心慈手软,必须除恶务尽。

对坏人慈悲,好人就要遭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