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历史小故事.docx
《廉政历史小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政历史小故事.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廉政历史小故事
廉政歷史小故事
第壹篇 前言
唐太宗曾謂: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歷史人物,往往就像一面鏡子,給予後世人們一個絕佳的省思空間。
以下我們所蒐編的五十五篇故事,都是一些小典故;它可能是發生在大人物的身上,也可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是他們的故事,都有其大道理存在的地方。
也許它只提供同仁一個「感受」,或甚至只是一個「感動」而已;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每個看到這些小故事的同仁,都能夠有一份「感覺」-一種「清清白白」的舒服感覺。
我們相信,一個能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人,絕對能活得比誰都還來得快樂。
所謂:
「身在公門好修行。
」只要凡事多以「同理心」及「榮譽感」為出發點,自然能修得善果。
不是嗎!
第貳篇典章制度
一、視貪官如寇讎的朱元璋
明朝對於貪官污吏的懲罰,其嚴峻程度堪為歷代之最。
尤其開國君主朱元璋,更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
在法令宣導方面,他特製「申誡公侯鐵榜」〈共有九條嚴律〉,並將歷代昏君如商紂、秦二世胡亥、隋煬帝、宋徽宗等敗國史跡,製成壁畫,要求皇子百官引以為誡;同時經常發表懲貪與貪官亡國等言論,如親自編寫「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等書,蒐錄150件貪官案例,以強化百官的「心防」。
他曾經講過:
「不僅貪錢、貪物者是貪官,貪聲貪色者、貪權貪勢者、貪諛貪名貪享樂者,也都是貪官…。
」可見他對貪污問題,已達「潔癖」的地步。
在執行嚴刑峻罰方面,他更是絕不手軟,一次懲殺成千上萬人,猶如家常便飯;如藍玉一案,即殺了二萬多人。
而殺的官階層級方面,從宰相、皇親國戚、駙馬、大將軍、尚書、欽差大臣到侍郎、各級地方官吏等,無一不殺。
至於懲罰方式,則尤其琳瑯滿目,最殘忍者如剝皮實草〈公開曝陳〉、抽腸、凌遲等不一而足。
儘管如此嚴厲執法,但貪官污吏卻未曾少過;誠如被朱元璋懲殺的貪官吳金德臨死前說的話一樣:
「只要這個世上有錢在,就會有人貪污,貪官是殺不完的。
」朱元璋也曾經說過:
「我欲殺盡貪官污吏,奈何朝殺暮又犯?
」所以說,單是讓官員「不敢貪」,還是不夠的!
有人曾開玩笑說,如果按照朱元璋的標準,今天的公務員大概有九成以上要被殺頭。
儘管朱元璋以「血腥」著稱,但他卻是一個非常愛民如子的皇帝;例如他很重視發掘民隱民瘼,並特別在乎百姓對他的評價,只要是民眾舉發的貪官污吏,十之八九都大概難逃一死,而且只要是民眾所提出的興革意見,他都照辦。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又何嘗不是一個好皇帝。
二、著「反貪倡廉」論的茹太素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每上奏章動則七八千字,且語意艱澀,隱晦暗喻又多,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長篇大論的奏章,就顯得很不耐煩。
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朱元璋懶得看,就叫中書郎王敏唸給他聽,當王敏一唸到題目是「反貪倡廉」論時,朱元璋眼睛一亮,直說:
「好!
趕快唸」。
當唸到第六千三百字時,朱元璋火大了,說:
「這到底是什麼狗屁文章,咬文嚼字,而且沒有重點,如此戲弄朕,豈可輕饒,去把他叫來,我要好好修理他…。
」當茹太素到來後,朱元璋即數落他:
「你無聊造此濫文,不知所云,既浪費紙墨,也浪費朕的時間,如果官員都像你這樣不著邊際的奓談肅貪倡廉,政風何時才能清明…。
」不說二話,就把茹太素痛打五十大板。
第二天晚上,朱元璋還是好奇的叫王敏把接下來的文章唸來聽,王敏邊讀邊看著朱元璋,深怕他又光火起來。
當唸到「夫人無廉恥,不可以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也。
法能殺人,不能使人守廉;能刑貪者,不能使人知恥。
故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經非義以導之,親賢廉而進之,賤貪婪而退之…。
」時,朱元璋跳起來問王敏總共唸多少字了,王敏答約一萬六千字左右,於是大罵:
「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廢話,這個老傢伙,恨不得再打他一頓…。
」這時太子朱標在旁說,還剩五百字,請父皇聽完再說…。
最後是茹太素建議的五件事:
「1.所有官員每年都要向上司陳報自家的財產;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換一次;3.各布政使司、府、州、縣的財政官員,每三年交換一次;4.官員家中有人從商者,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財政的官吏;5.明訂嚴刑峻法,從嚴規範言行,使奸貪者無由而生。
」朱元璋聽完後,說:
「這還差不多,前四條趕快交給各部辦理,至於第五條則不行,制法太嚴恐傷民,過與不及都不好啊!
用刑之道,但貴得中。
」後來朱元璋特別把茹太素找來,跟他道歉一番,並將打他的這件事始末,向全國公布,同時明令褒揚他。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知道,朱元璋的確是一個賞罰分明,並重視吏治的好皇帝。
相信,只要主政者,決心澄清吏治,並採用好的法令制度,則政風工作必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三、重視民訪、以求良政的龐仲達
漢代龐仲達任漢陽太守時,很重視轄區賢達人士的興革意見。
當時漢陽郡中一個具有特殊節操的教育家,叫做任棠,某日龐太守特別親訪,但任棠卻不與其交談,只是將一大棵蕹白、一盆清水放在門口,自己則是抱著孫子,蹲在門檻後面。
龐仲達左右見任棠如此踞傲無禮,便欲加以斥責,但仲達卻說:
「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麼做太守吧─一盆清水,是要我為官清廉:
拔一根蕹,是要我敢於懲治豪強;至於抱一個小孩,就是要我能夠體恤弱小啊!
」講完後即笑著離開。
從此以後,龐仲達更加勤政愛民,廣泛的瞭解民眾的需求,並造福百姓。
我想,現代政府施政,也是要主動瞭解民隱民瘼,並且廣泛地與意見團體溝通聯繫,憂民所憂、急民所急,如此才能獲致民眾的肯定與認同。
四、拒絕聽「好話」的鄒忌與齊威王
齊威王的大臣鄒忌,身高八尺,長得英俊瀟灑。
某日他心血來潮,問他的妻、妾說,如果他和全國公認的美男子─徐公相比,到底誰比較帥?
他的妻、妾都說,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呢!
後來鄒忌又問來訪的友人,也是說他比徐公還要俊俏。
直到有天徐公親自來訪,鄒忌仔細端詳並攬鏡自照,發覺自己確實差得遠呢,於是便說:
「我的妻子是因為偏私我,妾是因為怕我,朋友是因為有求於我,所以才都說我好話,但其實並非真話啊…!
」後來鄒忌有次向齊威王諫言時說道:
「現在全國的官員百姓、后妃內侍等,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需求的,所以大王可能受到的矇蔽,是多麼大啊…!
」齊威王聽了以後,便採納鄒忌建議,從此廣開言路、虛心納諫。
後來鄰國的燕、趙、韓、魏等國王,在聽到這件事後,都到齊國來瞭解學習,以致後世有謂:
「不用靠打仗,在朝廷中就已獲勝了。
」
所謂「忠言逆耳」,自古皆然。
但身為現代的公務員,除了要聽民眾的真話外,也要反映實情給上級長官做決策;也就是做到所謂的效率和便民。
如此,政府才能夠真正的「永續經營」。
五、重視建議、稽查改正缺失制度的漢文帝、景帝
漢文帝曾書說過:
「或許是我的施政有所失當,在行為上有了過失,才造成近年來的天道不順,地利不豐與人事失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丞相、列侯、官吏有二千石俸祿的,以及博士等,均應一起從長計議,設法研擬能夠造福百姓的措施,切不可隱諱不言…。
」同樣的,漢景帝也曾書說過:
「年來收成不豐,其缺失在哪裡?
或許是官吏的詐偽和貪賄,並對民眾予取予求所致吧!
今令各郡郡守等,均應加強整飭官箴,凡是不稱職或不能考核屬下行為者,丞相應據實上奏定其罪愆,並頒告天下為之戒…。
」史稱「文景之治」,果其來有自。
而現代政府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積極地稽核發掘相關無效率、不便民的行政缺失,或是易滋弊端等業務,同時立即地加以防弊導正。
世界先進的大企業,有關「提議制度」都得到廣泛的運用,如美國通用公司就創設一個「開動大家的腦筋」的活動,每月按時舉行;松下公司採取了「提案制度」;本田公司則舉行「建議積分獎勵」制度;以及韓國的現代、東善金星、三星、大宇、鮮京五大財團均有一套合乎自己的建議制度。
其中美國柯達公司的「柯達建議制度」,每年發給提出建議而獲採納的員工的獎金,即高達150萬美元以上。
吾人認為,稽查、解決問題的原動力,絕對來自於高層長官;只要機關首長及主管,均能體認這樣的工作價值,並一以貫之的要求所屬執行,相信,對「廉能」、「效率」和「便民」作為而言,當更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
第參篇廉潔事蹟
一、收禮有道的孟子
有人質疑孟子說,你以往在齊國時,曾經拒絕齊王所送的一百鎰黃金,後來宋國及薛地的君主,分別送你七十鎰及五十鎰黃金,你卻都收下來,是否有標準不一,不為人知的道理呢…?
孟子說:
「在宋國時,因為要離開繼續週遊他國,宋君於是送我旅費,以便我完成後續的工作,所以我收下來了;而在薛地時,因為有人將對我不利,於是薛君送我金錢,以便我購買防身武器,並預防其他不時之需,所以我也收下來了。
至於在齊國時,因為彼此並沒有任何贈、受的理由,齊王送我錢,豈非要收買我,幫他歌功頌德,這不是君子所應為的…。
」
孟子的確是一位有智慧的人,真正把「禮」放在心裡,而不是拿在手上。
所以說,只要名正言順、師出有名的餽贈,自然符合「禮節」,更不會有違法之虞。
二、嚴禁私下收、送禮的明成祖
明朝是歷代懲罰貪官污吏最嚴厲的一個朝代,對官箴的要求非常嚴格,而對官吏的監督也是歷代之最。
明成祖時,廣東布政使徐奇奉詔覲見皇上,帶了些嶺南的名產─藤蓆,準備餽贈給朝廷的官員。
結果,半路被一巡邏官截獲送禮的名單,並交給皇上,明成祖爰交辦徹查。
最後查證結果,徐奇準備送的人,都是以前曾經在他升遷時贈送過詩文給他的一些門生故吏,渠等私下並無不當收、送禮的情形。
後來皇上也消除了疑慮,並將名單加以銷毀。
說實在的,這個故事只是一件小事,但卻被當作重大的案件來處理,我想原因無他,應該是為了維護崇高的「官箴」和「紀律」的緣故罷。
當然,只要情、理、法兼有的「禮」,自然能夠收得心安理得,不是嗎!
三、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李後主為抵抗強國後周,爰向後周世宗柴榮使用離間計,並派遣使者送給後周大將趙匡胤三千兩白銀,並附拉攏書信一封。
孰知趙匡胤不為所動,將書信及白銀悉數上交後周世宗。
同樣的,某次後周使者曹彬奉命給吳越國送些兵器,送完後曹彬即起程返國,為的是不願接受吳越國的招待餽贈,但是吳越國官員還是追上了曹彬,並給了他大批的金銀珠寶。
曹彬說:
「我如果堅決不接受,將可能被人誤解我是借吳越人之名來沽名釣譽,而且也會貶抑朝廷的器度…。
」於是他全部收下,但嗣後也是全數上交朝廷,自己一點也沒留。
記得數年前,新加坡官員到我國拜訪,期間球敘時,我國官員曾致贈其一件精美上衣,惟新加坡官員隨即問該件上衣市價,並稱該國法律規定公務員是不得收受餽贈的,但如果拒絕反不符社會或公務禮儀者,可依市價購買或將價金繳庫…。
我想,上述的故事,其道理大概都是相同的吧,也就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絕對是和其官員的清廉度成正比的!
四、杜絕「後門」的費宏、高鍇和徐勉
明朝正德年間,朝廷規定鑄印局設置正、副使各一名,以及辦差的文官數名。
每當遇缺招考上述人員時,報名人員總是逾百上千,其中請託關說者逾半,弄得主事官員很難處理。
當時費宏是禮部尚書,便公開決定招考補齊吃官糧的人員,同時錄取候缺及習字人員各數名,俟將來有出缺時再依序遞補。
這個辦法不但可以維持人事安定外,也杜絕了所有的「後門」請託關說案件。
同樣的例子,唐文宗時吏部侍郎高鍇,首次主持進士考試,官宦子弟斐思謙,透過當時權傾一時的宦官仇士良關係,竟被排在第一名。
高鍇覺得厭惡,除了將他痛斥一頓外,還將他除名後攆出去。
翌年,高鍇仍任主考官,他即特別警告家屬及從吏,絕對不可接受任何人的批條和請託關說。
另外,梁武帝時吏部尚書徐勉,不但熟悉各個官員的狀況,在選用官員時也特別迴避任用親近的人。
某次有一好友來拜訪他,向他提出求官之事,徐勉即嚴肅的道說:
「今天只談風月之事,不可談論公事。
」所以後來知道他的為人者,都不敢再向他提出請託關說了。
人事的公開與安定,是機關行政效率與廉潔的關鍵;只要主事官員不為私利,並且用心解決、處理公事,自然就能獲致上級長官與民眾的肯定。
五、廉泉讓水的典故
「廉泉讓水」是一句成語。
在南北朝宋明帝時,梁州官吏叫做范柏年者,某次奉詔與皇帝商討國事,偶然談到在廣州有一「貪泉」,明帝一時興起,便問范柏年,那天下有無叫做「廉泉」的呢?
范柏年答覆說:
「在我的家鄉就有二條著名的河流,一曰『廉泉』,一曰『讓水』〈均在今陜西境內〉…。
」范柏年講這段話,就是在強調其家鄉人民都是操守廉潔,懂得尊重禮讓的意思。
後來的人,於是就用「廉泉讓水」這個成語典故,來比喻廉潔和禮讓的人。
所以現在如果有官員升遷異動,就可以將「廉泉讓水」這句話鑲裱起來送給他,意喻其廉潔可風。
六、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中葉以後,官場風氣逐漸敗壞。
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職或朝覲者,均須準備地方土產或禮品給京中官員,以做為贄見之物。
而這些餽贈之物,則多是向百姓派徵而來的,致使民眾不堪苦擾。
但是明英宗時的于謙,則是一改這樣的作風,不帶任何物品,有的只是灌滿衣袖的清風而已。
所以當時有彥云: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閻閭說長短。
」「兩袖清風」這句成語就是這樣而來的。
講到于謙,他正是史上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的功臣。
後來因政治立場關係而遭到抄家,籍沒之時,卻是「家無餘貲」。
足見他從未藉由權勢而圖利自己。
七、清廉的母親│有其母必有其子
晉代大將軍陶侃,年輕時當過潯陽縣吏,負責監管捕魚的公務。
某次陶侃拿了所管的醃魚回家,其母親湛氏,馬上叫他把魚退回去,並且責備他說:
「你身為官吏,拿官家的東西回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增加我的精神負擔啊!
。
」
同樣的例子,唐朝監察御史李畬,某次差手下把領得的俸祿、米,交給他的母親。
他母親順手把米斗量了一下,發現多出了三石。
於是問了差使答稱:
「慣例給御史量米時,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
」母親又問:
「那照理我應該付你多少運費〈腳錢〉呢?
」差使答稱:
「給御史送東西是不用給腳錢的。
」母親聽了以後,非常生氣,硬是給了腳錢,並要差使把多餘的米送回去,同時為此責備了李畬。
後來李畬將管米的倉官問罪,並要求悉依規定辦理;而其他御史知道這件事後,都感到非常的慚愧。
所謂身教重於言教,這二位母親提供了兒子最佳的典範,也讓自己的兒子最終都成為賢臣良將,為國家做出了不凡的貢獻。
八、瓜田李下的由來暨做好「利益迴避」的幾個史例
某次唐文宗問工部侍郎柳公權說,近來外界對朝廷的措施,有什麼不滿意或批評的地方?
柳公權說:
「朝廷派郭旼做昐寧的縣令,有些人認為有問題,並且講了閒話。
」文宗很不悅的說:
「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季父,品德清廉,也沒有過失,如今只放他去做一個小縣官,難道還有什麼問題嗎?
」柳公權接著說:
「以郭旼的才德和貢獻,確實足堪此任,但是議論的人說,郭旼曾經將二個女兒進獻給宮裡,並因而獲取官位的…。
」文宗於是喟道:
「他的女兒是來參見並侍候太后的,又不是來做我的妃子,你們何以大驚小怪…!
」柳公權聽了以後卻說:
「像這樣瓜田李下的嫌疑,哪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啊!
」
柳公權說「瓜田李下」這句話,就是援引古樂府「君子行」中的這句詩─「君子防未然,不處瓜李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而來的,引申為君子應當有所「避嫌」之意。
另一個例子,唐武后狄仁傑為相時,就曾向其姨媽盧氏表示,欲推薦表弟入朝為官,但卻被姨媽加以反對,並說:
「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我不願意讓他去服侍女皇上。
」狄仁傑聽了以後感到非常慚愧。
同樣的,朱元璋的元配馬皇后,其姪兒在家鄉生活難以為繼,朱元璋便向馬皇后提議要讓他出來做官。
孰知馬皇后竟予反對,並說:
「國家的官吏,應當選用賢能,我這姪兒,教書尚可,做官則不行。
再者,前朝的外戚親屬,多驕奢腐敗,甚至造成國家傾覆,所以臣妾以為,對於國戚仍應從嚴對待才好…。
」朱元璋聽完後感動的說:
「歷代皇后,都不如我朝的馬皇后。
」
諸如上述史例,不勝枚舉,如宋真宗時的宰相王旦,一生即主張兒孫當自立,至死其兒子王素都還沒當過官呢!
還有,漢明帝的皇后馬氏,因其舅馬防對明帝有參醫用藥之功,漢章帝特別想提拔他做官,卻遭馬氏反對說:
「我就是擔心後世者的議論,會影響到先帝的聲譽,所以才不希望有外戚當官的啊!
」我想,這些都是遵行「利益迴避」的最佳典範,尤其掌握國家大權者,能率先以身作則,更誠難能可貴。
九、監察御史的表率│鄭士元
鄭士元是明太祖時的六品監察御史,為官剛正廉潔,一絲不茍,而明太祖就是最喜歡這樣的御史。
鄭士元任期中,糾彈了不少貪官污吏,其中包括皇姪朱桓的重大集體貪污案件。
由於朱桓的父親對朱元璋曾有救命之恩,所以朱元璋想免去他的死罪,但鄭士元據理力爭,並說:
「朱桓已是累犯,如果這次仍不殺他,那乾脆訂一條皇親國戚犯法,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
」朱元璋一聽七竅生煙,爰治他違逆死罪,孰知鄭士元非但不怕,並準備昂首就義,連劊子手都為之動容。
後來太子朱標特別援引唐太宗納魏徵諫,與曹操寬待陳琳的典故,來為鄭士元求情,朱元璋於是接受建議,並向鄭士元說:
「治家守規,治國依法,都不得徇一時之意。
你雖激言頂撞,但仔細思量,仍不失理,所以我已下令將朱桓處死,以儆效尤…。
聽說你家境清寒,卻從不收賄賂;奸賊以死威脅,你卻毫不畏懼,你為何能清貧不移志,威武不能屈?
」鄭士元答稱:
「為官者,一言一行,都代表朝廷。
官貪,百姓則罵國邪;官清,百姓則讚國正。
官不敢鎮邪,民心則無國。
故微臣不敢褻瀆職守,惟恐有負朝廷重託。
」朱元璋一聽大悅,說:
「凡為官者,須剛正廉潔。
清貧,士之常也;惟儉養德,惟侈蕩心。
侈則多欲,多欲則貪。
違法枉道者,遲早要招禍殃身…。
朕以為,見金動心者,不可為吏;見善不揚者,不可為官。
鄭士元清廉正直,勇於諫言揚善,今調陞為湖廣按察使司僉事,正五品。
」後來鄭士元一直忙於公務,其妻罹患重病來函,才得以回家探視,但家裡實在太窮,不但沒錢給妻治病,甚至於妻死後,也無錢為之安葬,他的五個兒子竟央求賣身葬母。
最後還是同僚親友籌錢,才得以辦好後事。
出殯時,民眾夾道送葬,那時正下大雨,民眾竟沒一人散去。
十、沒私心,公事公言的劉大夏和李沆
明孝宗時,特別賞識有德有才的兵部尚書劉大夏。
有一天,他告訴劉大夏,以後朝中大事,你認為該怎麼去做的,都可以用「揭帖」密陳,我都照你的意思去辦。
劉大夏驟聞呼曰:
「臣不敢!
」孝宗問何故?
劉大夏說:
「下臣用揭帖向皇上進言,便是阻礙言路;如果用揭帖密進的方式,時間一久,將會產生前朝〈憲宗〉李孜省所為之營私舞弊、奸邪貪腐情事,其禍害將會影響深遠啊…。
」孝宗聽了,久久以後才稱「好啊!
很好啊!
」
另一個史例,某次宋真宗問宰相李沆:
「別人都經常會向我密奏,為何你從來沒有這樣做呢?
」李沆道:
「臣以為才疏學淺,既當了宰相,公事在公開場合說則可,又哪須用得上密啟呢!
身為人臣,對陛下密啟,不是想進讒言,就是要諂媚皇上,這是應該唾棄的,臣怎麼會仿傚他們呢!
」
試想,任何行政裁量或決定,如缺乏相互勾稽、合議的過程,則必將產生擅權或濫權情事。
也許掌握權力的滋味是美妙的,但久而久之,必定會得意忘形,反遭其禍,故不可不慎乎!
十一、避免「黑箱」作業的韓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擔任吏部侍郎的時候,負責官員的考核升遷。
那時吏部裡有一位嚴格的「令使」,經常將吏部大門上鎖,以防止候選的官員「冒進」。
後來韓愈知道這個情形,便覺得他矯枉過正了,於是命他將門打開,並告訴他說:
「你老是把門關起來,不知道的人以為我們在做見不得人的事…。
」又說:
「人之所以怕鬼,是因為看不到祂而怕祂;如果鬼也可以看得見,久而久之,那麼人就不會怕祂了。
」
所以說,一個人一旦心中有鬼,關上門又有何用呢!
別人還是不會相信你。
值此資訊、媒體開放的時代,政府部門尤應開誠布公,凡事公開化、透明化,如此才能避免弊端,並取信於民眾。
十二、諸葛亮曰:
「賞於無功者,離。
」
諸葛亮輔佐劉後主時,可謂是亦父亦師、鞠躬盡瘁。
除經常教他人主之道外,也告訴他如何識才和察納雅言。
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就舉世了像費禕、董允、向寵等賢臣良將。
但劉後主非但不受教,還反其道而行;除耽於玩樂外,甚至一味提拔其身邊的佞臣。
某次諸葛亮出征回朝時,竟發現後主提拔了一票無功無才的小人,於是便告誡後主說:
「你提拔這些沒有功勞之人,如何對得起像趙雲、陽群、馬玉等這些曾立功於戰場之將官;真是賞於無功者,離譜啊!
」
同樣的,宋高宗時太醫王繼先,經常看好皇帝的病,宋高宗於是決定提拔他的女婿當官,但「給事中」王居正卻將聖旨退回,嗣宋高宗很不悅地要宰相告訴王居正依旨而行。
後來王居正求見皇帝陳曰:
「王繼先醫療有功,除了是盡自己的本份工作外,皇上賞賜他的財物也已經夠多了,至於再憑添給一個無功勞者之官職,恐怕就很不妥當了,萬望陛下勿開此門路…。
」宋高宗聽後點點頭並收回成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綜覈名實、信賞必罰的考〈功〉績制度,才能真正拔擢賢才。
否則,靠「走後門」或巴結逢迎而升官的人,將來即使不是個貪官污吏,也難保會是個好官。
十三、無愧於屋陋的楊震
東漢中期以後,朝政腐敗、官吏貪污。
但是在安帝時,享有「關西孔子」美譽的楊震,即是當時的一股清流。
某日他被任命為太守,在赴任途中時,縣令王密突然來訪,因渠與楊震曾有師生情誼,爰秉燭至深夜;此時王密從懷中取出十斤黃金,並稱僅是感念楊師之教誨,而別無它意,殊不知楊震回答說:
「你應該把這份心意回報給朝廷、百姓才對…。
」但王密卻答稱:
「現在是深夜,不會有別人知道此事的,你還是收下黃金吧…!
」楊震一聽便怒道: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
」王密聽了當場愧得無地自容,悻悻然的離去了。
俗話說的好: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孟子也曾強調過所謂的「夜氣」;也就是說在夜闌人靜時,一個人只要端坐省思,自然就會有一股明是非、別善惡之「氣」,而這股「氣」,人皆有之,但是要靠不斷的修持,才能永保清明,不受矇蔽。
我想,楊震就是善養其「氣」的最佳典範。
十四、公正恬淡的何鑄與姚崇
岳飛被誣陷下獄後,秦檜即指派御史中丞何鑄審理岳飛。
案經何鑄反覆查證,認為岳飛罪證不足,爰回報宰相秦檜,但秦檜明白告訴他:
「這是皇上的意思…。
」何鑄聽了不為所動,並且答稱:
「我是個執法者,不能栽贓冤枉,為了國家前途,凡是一個有良心的人,都不能如此做啊!
況現在強敵當前,誣殺大將,必使士卒寒心,而國家前途,將不堪設想。
」秦檜無法回答,於是另派他人審理此案。
話說何鑄因此得罪了秦檜,秦檜便俟機想整肅他,而何鑄也知道自己的處境艱險,於是更加潔身自守。
他除了沒有自營宅第外,平時也在佛寺賃屋居住,並且將俸給之餘,濟助貧困鄉親,平時則以讀書為樂。
最終何鑄得以保全,後世並稱之為「直官」。
同樣的例子,唐朝名相姚崇,為官期間也是一直住在京城的「罔極寺」,安貧茹素並且勤政清廉。
所謂「世事洞察皆智慧」。
試問,世風日下,又有多少人能夠不懼權威、謹慎清廉,並且淡泊以明志。
何鑄與姚崇的確提供了一個最佳典範,也明確教導了世人如何遠離怨禍啊!
十五、不接受請託關說的沈葆禎
沈葆禎奉命擔任福建省欽差大臣時,境內貪官墨吏即深感惶恐。
那時在布政使衙門中,有著一個上下「關係」匪淺的胥吏,平常即仗勢欺人、狐假虎威,雖然他與沈大人有點遠親關係,但沈大人卻不假情面且早就想修理他了。
有次,該胥吏因處理軍餉涉及非法,沈大人即將其嚴審,並歷數其罪狀,最後著依軍法處置。
這時布政使也趕著為其求情,但沈大人不為所動。
後來沈大人的父親親自來信,沈大人則不予開緘並將信放在書案上,說:
「了公事後,再治私事耳。
」遂將該胥吏正法。
嗣開啟信封,果然是其父的求情信。
嗣證明沈大人果然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官。
他不但為清末官場注入一股清流,也為當時國家的進步和現代化,做了最大的貢獻。
更重要的是,他的公正無私和大義滅親,也確實提供了執法者最佳的典範。
十六、不請託關說、不受餽贈的王旦和公孫儀
王旦是宋真宗時宰相,其女婿韓公將依例調往邊遠地方任職,其女兒爰央求王旦向吏部關說施壓,王旦卻說:
「如果我對此事加以請託,未來定將影響他的前途啊…!
」韓公知道後,便說:
「岳父對我真是厚愛…。
」後來韓公果然平步青雲,官居中書省、樞密院要職。
春秋時,公孫儀為魯國宰相,十分喜愛吃魚。
當時魯國的官員爭相送魚給他,惟公孫儀始沒有接受,並說:
「正因為我愛吃魚,才不能收別人的魚;如果一旦接受,將受制於人,久而久之,則必因違法亂紀而喪失官位,到時連自己買魚來吃都有問題…。
」
上述二例都很淺顯易懂,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