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现代文阅读散文学生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0671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现代文阅读散文学生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版现代文阅读散文学生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版现代文阅读散文学生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版现代文阅读散文学生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版现代文阅读散文学生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现代文阅读散文学生用.docx

《新版现代文阅读散文学生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现代文阅读散文学生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现代文阅读散文学生用.docx

新版现代文阅读散文学生用

关于大现代文阅读——散文

现代散文阅读无疑是影响学生高考得分的瓶颈,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与难点。

在平常的复习中,常用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主要有两种:

一是从“考点”的角度逐一指导阅读训练,二是从“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训练。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一直在探讨第三种思路,从“命题”的角度归类来指导答题,即以审读题干为起点进行阅读。

因为题干中至少包含了四个信息:

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在哪里找答题的依据。

从这里入手,可以迅速把握命题的方向,抓住命题的关键,使答题更快捷,也更准确。

下面以部分高考试卷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为例,谈谈我对“命题归类答题”作的一些探讨:

【命题类型一】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

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一是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从所在及相关语句中去寻找答题的依据。

二是要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如虚实义、双关义、象征义、比喻义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等),必要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答题。

鉴赏所用词语,则应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等方面着手赏析其妙处。

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一般来说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

同时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

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

因此,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

做到了这几点,也就不难了。

例1《一日的春光》(05全国卷3)第1题:

“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

【解答】题干要求理解句中词语的含义,此句对客体“春天”用了“吞咽”一词,明显地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而且略带夸张,对于“春天”(或“春光”)通俗地说就是“享受”,只不过在这里不是一般的“享受”,而是“狼吞虎咽”似的。

抓住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根据前后语境即可准确理解为:

 

例2《夕阳透入书房》(06广东卷)第2题:

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阳的动态,请从中选择两个加以赏析。

【解答】例如:

①“这一大片橙色的夕阳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地投射在一派大书架上。

”②“短暂的夕阳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迷人。

答案:

 

例3《春天的梦》(05全国卷1)第4题:

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解答】如果能抓住“春天的梦“的比喻义(春天如梦,给人温暖,给人希望),注意其虚实意义(一是实指自然界的春天,一是其比喻社会的、人间的“春天”),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寒冬中对春的渴望),就能准确答题。

 

【命题类型二】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题技巧】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所用修辞和句式特点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同时要注意被理解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不同特点的句子有不同的理解重点。

大约有六种句子。

哲理句: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感情句:

即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抑扬,则要把握住作者感情的突破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理解。

变式句:

根据句式变换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

修辞句:

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判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矛盾句:

貌似矛盾,实际上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

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

含蓄句:

要通过句子的字面意义来思考它没有明说出来的意义。

赏析句子则应在抓住句子的关键性词语的同时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内容和情感等方面欣赏其妙处或表达效果。

答题时,先作具体分析然后进行整合。

例4《日历》(05福建卷)第2题:

“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解答】首先定位定性,这句话是文章第2段一个总结性的哲理句。

然后寻找依据,在这句话前面的文字中可以找到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多半还要看你自己”“……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等。

这些信息都强调了“主观(态度)”,注意到了这一点,再借助其句式,以“生活”为主体内容,用自己的话可以这样表述:

 

例5《造心》(06天津卷)第2题:

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解答】从修辞的角度看,这句话用了比喻和夸张;从内容上看,“金箔”强调色彩,“整个宇宙”强调范围阔大;从效果来看,生动形象,颇具感染力;从情感角度看,是赞许。

整合以上信息,可作如下赏析:

 

【命题类型三】指出文中某个句子,然后问为什么这样说或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依据、理由等)是什么?

【答题技巧】这种“句子”类题目与理解句子的含义题不同,这类题目,一般都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答题的依据,但其答题依据不在句子本身,而在其上下文中。

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观点句还是结论句(主要有这两种)。

观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

其次分析该句子所涉及(或管辖)的范围,确定信息的来源。

然后在有效区内捕捉、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一般不要直接抄写句子)。

例6《一日的春光》(05全国卷3)第3题:

作者说“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花的原因。

【解答】从这个句子所处的位置可以看出,其原因应该在后面。

然后从后面两段文字中提取信息——“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海棠是浅浅的红,……淡淡的白……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

筛选出这些信息后,不能照抄,应对以上信息进行整合:

 

例7《一日的春光》(05全国卷3)第4题:

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

又说“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有什么“遗憾”?

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回答。

【解答】细读原文,不难发现最后一段中有这样一句:

“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

由此可以推断,“满意”的原因应该在上文,而“遗憾”则在下文。

“深感满意”是命题者概括出来的,他的依据是什么呢?

沿波讨源:

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春”?

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从文中可以得出看到的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感受到“快乐、活力、力量、生命”,“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整合出第一问的答案:

 

而第二问的答题依据则是最后的比喻,“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

“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据此可以揣摩出两条理由:

 

【命题类型四】文中引用某些文字或诗词有何作用或为什么要引用这些文字或诗词?

【答题技巧】答此类题重要的是掌握引用的作用:

1\可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2\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3\增添文章意趣、文采和文化底蕴,增强文章感染力;4\点明题意,文题相应,铺垫对比,结构严谨;5\诗文相间,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使语言更雅趣或更具文化底蕴。

不过,掌握了这些作用后,还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

例8《阳台上的遗憾》(05重庆卷)第4题:

文章第5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

为什么?

【解答】其实,此题就是要求我们回答引用的作用。

我们可以用删去法进行比较来看删去后有什么不好——它原本是作者仿写的对象并用了对比,而且起到了充实内容增加文采的作用。

删去后这三个方面都受到影响,因而可推出它的好处:

 

【命题类型五】文章用第几人称,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要用第几人称?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前者要了解所使用的人称和不同的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或效果,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便于对话,自由灵活;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时具有呼告的作用;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后者首先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达技巧(象征、铺垫与照应、烘托和衬托、对比与对照,抑扬、细节、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比、排比、借代、夸张、反复、反语、双关等)及其作用,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例9《土地》(05湖北卷)第3题:

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

其作用是什么?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其作用是什么?

【解答】解答这两道试题,主要是运用知识储备。

只要了解了三种人称的表达效果和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就不难答题:

 

例10《从阿尔卑斯山归来》(06湖北卷)第4题:

本文主要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

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解答】题干明确告诉我们在“描写”时用的表现手法,所以只要聚焦于描写并加以思考分析即可明白:

 

当然还需要举例说明。

至于效果,则应将其描写的内容和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分析,那就是:

 

【命题类型六】文章如何安排结构?

为什么要写某事物或从某事物写起?

或指出文章结构上的某一点(开头、结尾)有何作用或能否删去?

【答题技巧】文章结构安排常常与全文的总体思路及各个部分有关系,与文章内容及其所用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既要分析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如对比、抑扬、铺垫、烘托等),又要注意文章的主体内容和线索。

就其作用而言:

用在开头导入正题或引起下文,有铺垫、烘托、反衬、抑扬、形成对比等作用;放在中间主要起承上启下、自然过渡的作用;放在结尾呼应开头或文题,使结构严谨;画龙点睛,总结深化或进一步强调突出。

至于开头或结尾是否有必要,决定因素是表达主题是否需要。

如果具有上面所说的作用,则是必要的;如果与主题关系不大,不要也未尝不可,它可以使行文更简洁,主题更集中;有时还可以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空间。

注意对于“好不好”“要不要”之类的问题,一般应正面回答,如果从反面回答,一定要找到充足的理由。

例11《溯源》(05山东卷)第1题:

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答】解答此题要注意它的位置(开头)和与下文(写人的回归)的关系,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作答:

 

例12《切梦刀》(05辽宁卷)第4题:

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

为什么?

请作具体分析。

【解答】这道题很巧妙地考查了对作者的思路地把握,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说好或说不好都可言之成理。

最后一段要不要,涉及到这一段和文章其他部分的关系。

无论考生回答“好”还是“不好”,都必须讲出与全文的关系。

说“不删好”,是因为它在全文中起卒章显志的作用;说“删掉好”,是因为它有违含蓄的原则。

据此可以选择作答:

 

【命题类型七】文中写某句话或某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写某事物或某段落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内涵)?

【答题技巧】“情感”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所写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看它本身写的是什么,是用来说明(或证明)什么的,与文章主旨是什么关系,再结合所在段落、前后段内容、作者所处的坏境以及文章主旨分析其写作的目的、用意。

“表达的意思”的确定既要抓住段落的中心,又要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且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

要注意的是“情感”是就作者而言,而“意思”是就文章而言的。

例13《一日的春光》(05全国卷3)第1题:

“我要尽力吞咽今天北平的春天”,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解答】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渴望春天”,这句话在开篇。

下文中,作者写到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晚,又去得匆匆。

而这句话又是作者在去年冬末写给朋友的信中说的,“吞咽”是“尽情地享受”的意思。

将“吞咽”与“身处寒冬”结合起来可知:

 

例14《长城》(2000全国卷)第3题:

文章最后一段写道:

“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啊,长城!

”,联系全文来看,这一段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解答】解答此题,一是要抓住本句中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二是要注意与之呼应的倒数第三段,尤其是“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因为最后一段是对倒数第三段的回答。

抓住这两点即可从文章本身的角度概括出答案:

 

【命题类型八】文章写某事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或从哪几方面来写某事(物)的?

或概括文章写某事物的内容和特点。

【答题技巧】这一类考题,既涉及到筛选信息,又涉及到归纳概括。

总体来说要做两方面的思考准备:

①所写内容如果有几个方面就从内容方面分析概括;②如果内容集中写某一方面,无法从内容上分成几个方面时,则应考虑从手法(正反、虚实、点面)方面分类概括。

具体答题时,先要“定位”,即找准阅读有效区,然后确定答题对应点。

信息筛选出来以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相应的归纳与概括的方法:

中心完答法(原文本身有中心句,只要我们根据需要加以整理和提炼)、摘要整合法(摘取文中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进行整合)、分层归纳法(先弄清文章每个层次的内容要点,然后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全局角度进行综合整合)、揣摩提炼法(如果需要概括的内容是形象的、隐晦含蓄的,找不到能够直接用来概括的词语,就需要在揣摩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

拟写答案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有时还应讲究句式的一致性。

例15《阳台上的遗憾》(05重庆卷)第3题:

“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发展趋势?

表现在哪里?

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

【解答】此话出现在倒数第二段:

如今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

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

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产生同样流行的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绪?

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向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日本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就是失去个性特点而“趋同”,明确了这一“发展趋势”,再根据本句所在的倒数第二段的内容可知具体由三个方面,然后运用揣摩提炼法,即可概括出答案:

 

例16《行吟阁遐想》(06安徽卷)第1题:

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

请简要概括。

【解答】首先找到有效区,然后筛选相关信息。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

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

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

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

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

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作者想到了屈原、想到了闻一多,只要我们对以上这些信息加以概括整合就能答题。

概括成两点或三点均可。

具体而言:

 

【命题九】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就文章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进行赏析。

【答题技巧】评价作者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就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作者的态度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通常指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中肯的适当的评述,判断其正误,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评价时要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分析,并体现考生的态度和认识。

鉴赏首先是明确鉴赏点,或形象、或语言、或表达技巧、或布局谋篇、或作品主题等。

其次是抓住特点,找出实例并赏析其妙处。

鉴赏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征、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等进行。

鉴赏语言,要区别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

语言特色主要从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方面赏析,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风格带有作者本人语言运用方面的明显的特征,主要有平实、华丽、明快、自然、含蓄、深沉、幽默、辛辣等。

表达技巧,主要有烘托、铺垫、抑扬、映衬、象征等,要举出实例并解答妙处。

鉴赏谋篇布局,一是要抓住结构特点,包括一波三折、首尾呼应、伏笔、照应等;二是选材的特点及作用,包括:

1\以表现主题为依据,能说明、烘托、突出和暗示主题;2\具有典型性,以小见大,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引起共鸣;3\真实性、准确性,经得起实践检验,可靠无误,有根据;4\追求新颖性、生动性,能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以及事物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特点。

5\取舍恰当,留剔合理,形成有机整体。

鉴赏主题内容,要抓住主题,从深刻、透彻以及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赏析。

总之用语要讲究分寸、态度要辩证。

如果要求写鉴赏短文,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总说明确提出观点;分说结合原文对中心观点进行分解并各自举一两例进行分析;最后总说再次点题。

例17《阳台上的遗憾》(05重庆卷)第5题:

请对作者的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解答】文章的最后一段较集中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在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

清代张潮说: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

”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

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

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疾驰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萧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点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

这遗憾常常是历史进步后寂寞的影子。

 

作者的观点是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但在进步的同时,也会留下不少遗憾。

这一观点,体现了三方面的特点:

(注意:

此题解答除了抓住这三点外,还要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例18《日历》(05福建卷)第4题:

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作简要赏析。

【解答】题干要求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赏析。

第一问的定位应该是:

取什么材?

这样取材好在哪里?

第二问的定位应该是:

语言的风格是怎样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作了这样的思考以后,再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并找到具体例证,就能答题。

赏析要点如下:

 

当然,以上只是就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中的带共性的命题所作的归纳和分析,它肯定不能覆盖所有命题,因为命题是不受“规律”限制的。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做题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探究、总结。

倘能如此,也许会为突破“现代散文阅读”这一难点寻找出一条新的路径。

 

【巩固与练习】

重要说明:

俗话说:

兵不在多,而在精;题不在做,而在悟。

习题千千万,永世做不完,因此以下练习不重结论,重在体会过程与方法,这就是“悟道”。

要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试验并验证以上“以审读题干为起点解答现代文阅读的方法”,祝你有所成!

(一)、阅读下面的现代文,然后回答文后问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寅公

①一到敦煌,我就想到了阳关。

阳关在哪里?

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

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②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

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

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③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

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

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④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

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

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

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

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

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

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

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

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

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

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⑤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

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

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

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

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

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⑥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

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

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

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

”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4分)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1)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2)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