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0635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docx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docx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1)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加剧是时代背景。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家(其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虬、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的主张是思想渊源。

1898年发展成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代表人物和宣传变法主张的活动

以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以下行动宣传变法维新主张:

第一,向皇帝上书。

最著名的是康有为1895年联合在京举人发起的“公车上书”。

第二,著书立说。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希望光绪以明治维新为榜样,走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道路)。

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影响较大的学会:

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影响较大的报纸:

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重要的学堂:

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3会3报3学堂”)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干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论战的双方:

洋务派官僚、湖广总督张之洞《劝学篇》,书中依然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强调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不能改变。

这本书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

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维新派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中国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亡。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守旧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维新派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认为只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守旧势力认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不可改变的。

维新派痛斥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要求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比较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

这场论战,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起止日期: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

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捕杀改良派,史称“百日维新”。

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识记3)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做了一些机构改革(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这些政治改革与维新派的最终主张相去甚远,君主立宪制没有建立。

不接受根本的政治制度改变,这是光绪皇帝的地位和立场所决定,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者,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阶级属性不同。

经济方面:

(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

军事方面:

(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

文教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尽管维新运动未能成功,但(在新的角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带来了新的社会风气。

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主要原因:

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

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远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

维新派的支持者很少,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2)具体原因:

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在政治上,维新派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幻想实现君主立宪制,让资产阶级及开明绅士的代表参加政权),在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思想上,借孔子之名来“托古改制”。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维新派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康、梁寻求英国、日本和美国支持)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而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脱离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甚至害怕人民群众运动的兴起。

(3)教训:

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戊戌维新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其特点是:

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

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清政府持“中立”态度,结果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英国侵入西藏地区。

(2)社会

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表现为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抢米斗争、罢工、罢市,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

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2.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

(1)“新政”的实施及内容:

(领会1)(选择)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涉及:

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其破产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长达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封建统治,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并非真正向资本主义迈进的立宪。

1911年5月,组建“皇族内阁”,引起立宪派不满,也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推翻清朝旧房子”的主观力量)(领会2)(选择)

(1)阶级基础: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初进一步发展,其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发展了,必然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2)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个知识分子群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两条途径上逐渐形成的(孙中山、黄兴等均是这样的学历背景)。

他们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开始用自己熟悉的西方资本主义理念和方法,走向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途。

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人)。

曾经谋求用和平手段改良中国(1894年,上书李鸿章陈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治国大计)未受理睬。

自此放弃改良主张,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2)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团体)的名称和主要创建人:

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

1904年先后成立了:

以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湖南长沙)。

刘静庵、宋教仁等组建的科学补习所(湖北武昌)。

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上海)等。

这些革命组织的基本目标都是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所在地区活动。

中国同盟会

革命团体的建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也为成立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等组织的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主要的革命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

1903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强调革命是“良药”,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1903年,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革命与改良辩论及其意义

时间:

1905—1907年。

阵地:

《民报》与《新民丛报》。

辩论双方: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

结果:

革命派取胜。

辩论内容: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这是论战的焦点。

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干涉、瓜分,中国只可改良、立宪。

革命派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认为革命就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民智未开”,根本没有享受民主权利、当“共和国民”之资格。

革命派指出:

当代中国“政府恶劣”,自由、平等是人类的本性,一旦破除禁锢,就会沛然流出;革命本身就是启发民智的方法,“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

●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美化封建土地所有制。

革命派指出,“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因此,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收归国有,以解决民生问题。

组织武装起义

兴中会成立便开始组织武装起义,同盟会成立后开展武装起义被放在首位

1895年10月,广州起义。

1900年10月,惠州起义。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72烈士)。

直至武昌起义全国响应,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族革命)。

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

孙中山说,打倒满清政府,是民族革命,而从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来说,则是政治革命。

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基本方案是:

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孙中山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未能解决土地问题的经验,试图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同时,又避免两极分化,“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它的提出,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利益的保路运动就这样兴起了,四川省尤其强烈(造成成都血案),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成为引发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1)武昌起义(识记2):

直接领导者:

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孙中山、黄兴并未直接指挥)。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攻占楚望台军械库),革命党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2)各地响应:

武昌起义引来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从武昌起义到11月9日,共13个省和上海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3)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中埋下的问题。

一是革命党人主动把权力让给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二是政权被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篡夺;三是在一些省份,旧官僚和立宪派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四是有的地方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这些人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

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1)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并被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正式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政权。

临时大总统、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均为革命党人、临时参议院议员中同盟会会员占多数。

●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如扫除种种封建弊端,保护人权;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倡兴办工厂、矿山、银行、垦殖事业等;宣布禁止刑讯,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禁止买卖人口、废除奴婢,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等;宣布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否定忠君尊孔教育,废止小学读经,禁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各种教科书等)。

●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

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以换取列强的承认。

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当时为了限制袁世凯接任后的独裁专制,巩固中华民国的成果)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从革命对象角度看)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从制度更替角度看)

(3)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从思想解放角度看)

(4)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

(从社会风气角度看)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从国际影响角度看)

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因此,革命的根基单薄(毛泽东:

没有大的农村变动)。

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启示和经验: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人民的悲惨境况,没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它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北洋军阀的统治

(1)性质: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政治集团,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2)袁世凯从临时大总统到复辟帝制:

(识记4)(选择)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2月13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也提出辞呈。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为防止袁世凯专制,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临时约法等条件,但都没有实现。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1913年10月,袁世凯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

1914年5月,当上终身大总统,民国已成空壳。

1916年元旦当上洪宪皇帝。

后在反对浪潮中取消,当了83天皇帝。

(3)北洋军阀16年的黑暗统治自袁世凯1912年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开始到1928年张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政权达十六年之久。

其中袁氏4年,皖系4年,直系4年,奉系4年。

●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封建军阀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制定一系列反动法令,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可言。

*袁世凯毁弃辛亥革命过程中孙中山苦心缔造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袁世凯从临时大总统到皇帝)

*对外北洋军阀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不惜投靠帝国主义。

袁世凯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1915年5月,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皖系军阀段祺瑞签订“西原借款”,便利了日本进一步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和其他原料。

●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广大人民却生活于极端困苦之中。

*军阀、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

*北洋政府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等手段,压榨农民。

*军阀和官僚还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如交通系集团)。

●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企图用封建思想遏制人民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护其反动统治。

小结:

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发动护国战争:

目标:

为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者:

梁启超的学生蔡锷。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的直接起因:

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不久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

战争主要在九江、南京一带进行,史称“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

坚持两个月后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

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的社会影响远不如同盟会。

孙中山的护法运动

护法的“法”,指的是要求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

●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1918年)。

起因:

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17年,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

结果:

西南军阀排挤走孙中山,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1922年)。

起因:

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

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于1920年重返广东,恢复军政府,领导第二次护法战争。

结果:

1922年6月,广东陈炯明炮轰孙中山的驻地,孙中山离开广州再赴上海。

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的屡屡碰壁和失败,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主要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世界的变化。

(1)时间:

1914年6月至1918年底。

性质:

帝国主义国家(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不义战争。

协约国取胜。

(2)战后世界的变化。

●欧洲衰落,美、日崛起。

●亚、非、拉美人民逐步觉醒,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

●帝国主义形成了重新分割世界的所谓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最大的变化是:

1917年11月7日,俄国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薄弱链条出现在苏联的机会,举行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诞生。

共产国际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小结:

1919年以后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是在上述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1)发生的背景:

北洋军阀继续利用封建专制思想禁锢民众的头脑(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甚嚣尘上),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

(2)主要倡导者和杂志:

(陈独秀和新文化运动)(识记1)(选择)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毛泽东称陈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其他骨干和倡导者:

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主要内容(简答):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综合运用1)(论述)

●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民主(德先生)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赛先生)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青年杂志》发刊词中讲“以科学和人权并重”,用德先生赛先生来救治中国的一切弊病)

●激烈批判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

新文化运动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宗旨和基本内容的孔学,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

新文化运动还对妇女解放、家庭问题、婚姻恋爱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宣传男女平等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提倡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用新文学取代旧文学)和形式(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两个方面。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学运动的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