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0493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学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学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学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学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要点.docx

《教学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要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要点.docx

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

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

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

\"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

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

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

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

(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人们常说: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

痛心?

痛惜?

悲痛?

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

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

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

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

\"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

\"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

2《兰亭集序》获奖教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

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七、指导全文诵读。

(个别读,男生集体诵读)

八、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

\"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

\"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

\"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

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

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最后一段。

九、朗读。

十、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

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

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十一、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

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

(1)。

教师补充:

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书圣”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

古人评价:

“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

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

《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

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朗读课文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2、练习三,并补充:

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3、成语及常用语

五、再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检查复习

二、            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并板书:

第一部分:

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

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

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赏析课文

1、 第一段: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地点:

会稽山阴之兰亭

     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盛况:

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感受:

信可乐也

     写法: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致、妙趣天成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明朗;激湍,飞花溅玉。

这些景物清明幽雅,而又生机盎然。

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      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

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

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2、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作者写出宴会之乐,实际是为下文的议论服务,作铺垫。

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接着列举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因此,他们中有的人是静者,谈玄悟道:

“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是动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尽管性格不同,好恶各异,但是“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都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不仅如此,而且“及其所之既倦……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这就说明,年将老、兴将倦,欢乐有期,这是共同的。

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

于是作者自然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

尝试背诵第二段。

3、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首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从而加深自己的感慨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联系当前,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两句,并发出“悲乎”的慨叹。

巧妙地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

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

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相关资料

1.《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

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

于是就此引发了一场《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1)      文章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

作者不是王羲之。

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

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

      观点二:

作者就是王羲之。

高二适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书法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

作者不是王羲之。

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

      观点二:

作者就是王羲之。

高二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

      详情请看《语文学习》2000年第8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

 

2.《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

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

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

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汉魏六朝散文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

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

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4.王羲之《兰亭诗》(其三)及前人评点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谭元春:

“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二语,真是通识所发,非一意孤高绝俗之流。

(《古诗归》)

      钟惺:

七贤胸中恐逊此原委。

(《古诗归》)

      陈祚明:

旷达之旨,射洪古诗中多此等语,易流宋人。

(《采菽堂古诗选》)

      沈德潜:

不独序佳,诗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非学道有得者,不能言也。

(《古诗源》)

      牟愿相:

王逸少传诗不多,其《兰亭》一篇,如苏仙高屋,翘视群儿小澥(《草堂杂论诗》 (摘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张玉谷读了上面的《兰亭诗》(其三)后这样与《兰亭集序》作比较阅读:

即序中“仰观宇宙”数句意。

“寓目理陈”,贴视说,“群籁”、“适我”贴听说。

只渌水滨,略带兰亭,绝不粘滞,诗境清越。

 

【延伸阅读】

   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

      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现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泳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设计二

  这里设计两种自读方案,供选用。

  方案一: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本设计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时间为一节课。

具体如下。

  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读准所有字音。

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如“岁在癸丑”中的“岁”是平舌音,不读翘舌音;“畅叙幽情”中的“情”是后鼻音,不是前鼻音。

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陌生字词如:

癸丑、会稽(古音异读)、禊、急湍、流觞、骋怀、晤言、趣舍、曾不知、嗟悼、彭殇。

   第二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

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通过流畅的诵读可感知全文大意为:

叙兰亭之会,抒人生感慨。

   第四次,细读,把握全文思路。

通过细读可知,文章开头叙兰亭游宴之事,以“乐”字作结,并为下面的抒情议论张本;第二段由乐而生悲叹,感慨“死生之大”;然后继续扩展,论“一死生”、“齐彭殇”之虚妄,由哀转兴,并回到眼前的诗集上来。

全文首尾圆合,一气呵成,无雕琢做作之嫌,有清新自然之趣。

   第五次,品味,涵咏。

本文语言洗练,清新有致,需细细品味,对特别优美的景语、情语、叙事之语,更要用心品味。

对景语、叙事之语,要边品味边展开想象和联想: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语言能在脑海中幻化成美景;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叙事之语能幻化成众多文人墨客雅集游宴的欢乐情景。

对情语“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则能深入领悟,打破时空与年龄的界限,与作者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

   第六次,熟读,背诵。

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方案二:

翻译—诵读—背诵。

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具体如下。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

“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

比如原句是: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译句可译为: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晚春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河边做消灾求福的)修禊之事。

”再比如原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可翻译为:

“抬头仰望,天空(是这样)的广阔无边,低头细看,地上万物(是如此)的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穷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

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

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

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附:

扩展阅读

   1.前人张玉谷读了上面的《兰亭诗》(其三)后这样与《兰亭集序》作比较阅读:

即序中“仰观宇宙”数句意。

“寓目理陈”,贴视说,“群籁”、“适我”贴听说。

只渌水滨,略带兰亭,绝不粘滞,诗境清越。

   对照课文,请你把他的意思具体阐述一下。

然后,如果你有自己新的理解,不妨继续说说。

   [参考解说]

   本诗的诗意就是《兰亭集序》中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具体点说,“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相应,“寓目理陈”、“群籁”、“适我”,分别是“极视听之娱”的“视”与“听”。

 另外,“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与《兰亭集序》中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引以为曲水流觞,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句分别照应。

全篇诗意清新,简洁有味。

(个人的新理解因人而异,比如,从情感流露来说,此诗通篇洋溢着欢乐和喜悦,而《兰亭集序》除了喜悦,还有感慨和悲叹,交织着多种情感。

再比如,本诗虽寥寥数语,却蕴含着对人生的感悟。

虽无法像散文《兰亭集序》那样具体阐述,却也能让人回味出来。

教学目标

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