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典园林艺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0438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古典园林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一章 古典园林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一章 古典园林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一章 古典园林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一章 古典园林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古典园林艺术.docx

《第一章 古典园林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古典园林艺术.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古典园林艺术.docx

第一章古典园林艺术

上编写意山水

第一章岁月章回

第一节狩猎与通神——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

商朝的甲骨文是商代文化的巨大成就,文字构造以象形为主,现已认识的字约有两千个。

商代已有立法,有相当的天文知识,雕刻艺术也很发达。

从商朝的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情况看,已具备了造园活动的基础。

而甲骨文中又有园、圃、囿等字的出现,也就引起了园林的营造活动和最初形式到底是开始于商朝还是周朝,以及最初形式是园、圃,还是囿的讨论。

从有关记载,如《周礼》的:

“园圃树果瓜,时敛而收之”;《说文》的:

“囿,养禽兽也”;《周礼地官》的:

“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等等中,说明囿的作用主要是放牧百兽,以供狩猎游乐。

在园、圃、囿三种形式中,囿具备了园林活动的内容,特别是从商到了周代,就有周文王的“灵囿”。

据《孟子》记载: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其中养有兽、鱼、鸟等,不仅供狩猎,同时也是周文王欣赏自然之美,满足他的审美享受的场所。

可以说,囿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最初形式。

一、园林的最初形式——商朝的囿

在古代,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一个脱离生产劳动的特殊阶层出现以后,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材料达到一定的水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艺术等开始达到比较发达的阶段,这时才有可能兴建和从事于以游乐休息为主的园林建筑。

大约在公元前16~11世纪,在商朝奴隶社会里,以商王为首的贵族都是大奴隶主,从事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广大劳动者,都是奴隶(农业奴隶叫“众”或“众人”,家内奴隶叫妾、奚、仆等);在战争今俘虏来的异族人也都留作奴隶。

当时商朝国势强大,经济也发展较快。

文化上不仅发明了有以象形为主的文字,还有会意、形声、假借等字。

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有了园、圃、囿等字,而从它们的活动内容可以看出囿最具有园林的性质。

在商朝末年和周朝初期,不但“帝王”有囿,等而下之的奴隶主也有囿,只不过在规模大小上有所区别。

在商朝奴隶社会里,奴隶主盛行狩猎取乐,如殷朝的“帝王”为了游猎和牧畜,专门种植刍秣和圈养动物,并有专人经营管理。

《史记》中就记载了殷纣王“原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奇物……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

……乐戏于沙丘”。

从各种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商朝的囿,多是借助于天然景色,让自然环境中的草木鸟兽及猎取来的各种动物滋生繁育,加以人工挖池筑台,掘沼养鱼。

范围宽广,工程浩大,一般都是方圆几十里,或上百里,供仅隶主在其中游憨、礼仪等活动,已成为奴隶主娱乐和欣赏的一种精神享受。

在囿的娱乐活动中不只是供狩猎,同时也是欣赏自然界动物活动的一种审美场所。

商朝社会已有了奴隶私有制的社会关系,并以农业生产占主要地位,狩猎已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

为了重温过去的生活方式,为了得到再经历一次的享受,转而成为专门供脱离生产活动的奴隶主娱乐和享受。

所以说,我国园林的兴建是从殷周开始的,囿是园林的最初形式,而且这种园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即使到了清朝也还未脱离开。

如避暑山庄,从康熙到乾隆,都还经常在避暑山庄内举行骑马射箭等礼仪、游憩活动。

二、春秋战国的囿苑与文化

春秋、战国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个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等万事万物做出解释,并提出各自的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史称参加争鸣的各派为“诸子百家”,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杂家等。

孔丘是儒家的创始人,相传曾删定六经(诗、书、易、礼、春秋、乐)为儒家的教材,他的主要言论汇集在《论语》一书中。

儒家还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为孟轲,一为荀况。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李悝、商鞅、韩非。

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也有相当发展,有壁画、帛画、版画等,主要绘人物、鸟、兽、云、龙和神仙等等。

由于春秋、战国文化、艺术比较发达,表现在建筑上也有很大的进步,如宫室建筑下有台基、梁柱上面都有装饰,墙壁上也有了壁画,砖瓦的表面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和浮雕图画。

如《诗经》中对当时宫殿形式的描述是“如翚斯飞”,这说明我国古典建筑屋顶造型上出檐伸张和屋角起翘,在春秋战国,甚至是周期已经有了。

据《述异记》上记载:

“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三年乃成,周旋诘屈、横豆五里,祟馆土木,弹耗人力,宫妓数千人,上别立春宵宫作长夜之饮”。

“吴王于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铜构玉槛,宫楹槛,珠玉饰之”,可以看出当时的宫室不仅规模宏大,而且也非常华丽。

另据记栽,吴王夫差曾造梧桐园(今江苏吴县),会景园(在嘉兴)。

记载中说:

“穿沿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这说明当时造园活动用人工池沼,构置园林建筑和配置花木等手法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上古朴素的囿的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节仙岛瑶池宫墙柳——秦汉宫苑

一、统一国家的象征

秦统一中国和大规模的宫苑建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物质、经济、思想制度等方面做了不少统一的工作。

为了防范旧贵族的反抗,迁徒六国贵族和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及南阳、巴蜀等地,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

秦始皇在咸阳营造宅地,“写放”(即照样画下)六国宫室,照式建筑在北阪上,可说是集中国建筑之大成,使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即皇帝行车的路),以咸阳为中心,东至河北、山东,南至江苏、浙江等省。

又修“直道”,自咸阳,经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上郡,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

驰道宽五十步(按秦制六尺为步,十尺为丈,每尺合今制27.65厘米),路边高出地面,路中央宽三丈,是天子行车的道。

每隔三丈种植青松,标明路线。

始皇灭六国后,拆除六国战时的城廓决通川防。

于公元前215年(始皇三十二年),派将军蒙恬率士卒二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置四十四县。

又修缮旧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

始皇在较短的时间里,修宫殿,造坟墓,伐南越,筑长城,修驰道。

每年至少有二百万丁男在征发之中,这个数字约占当时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

仅宫殿这一建筑类型,大小不下三百余处,比较著名的宫室有信宫和阿房宫。

这期间,囿也得到了进—步发展,除游乐狩猎的活动内容外,囿中开始建“宫”设“馆”,增加了帝王在其中寝居,以及静观活动的内容。

《史记·始皇本记》记载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后更名信宫为极庙。

自极庙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筑南道,自咸阳属之。

《三辅黄图》载:

“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信宫亦称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

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咸阳“北至九峻、甘泉(山名),南至鄠、杜(地名鄠县和杜顺),东至河,西至汧、渭(水名)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

从这种描写和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的规模,可见信宫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秦始皇还建造了历史上著名的朝官—阿房宫。

《史记·始皇本记》载“始皇帝三十五年,以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乃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

阿房为朝宫先作之前殿,庭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

二、一池三山

秦始皇十分迷信神术,因此在阿房宫中挖池筑岛,摹拟海上的蓬莱、方仗和瀛洲等仙山的形象,以满足他接近神仙的愿望,于是“一池三山”成为后世帝王苑囿中不可缺少的寓意性风景,同时作为园林叠山理水的基本模式一直延续下来,而且还在模仿自然山水的基础上注入了象征和想象的因素。

阆苑仙境阿房宫

据《三辅黄图》记载:

“阿房宫,亦曰阿城。

惠文王造,宫末成而亡。

姑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

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

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

作阿房前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建五丈旗。

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

“周驰为复道,度渭属之咸阳,以象太极阁道抵营室也。

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作宫阿基旁,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从“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的记述可以看出,当时冶炼技术相当发达。

另一方面,秦始皇先后荡平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他自知积怨甚多,会有许多人想要暗算他,因此他的阿房宫大殿北门用巨大的磁铁做成,为防备刺客,要有穿铁甲或暗藏兵器潜至殿门的话,就会被磁铁大门牢牢吸住,使你动弹不得。

这也说明了园林建筑被少数人所占有的性质。

从信宫和阿房宫的记述中,可以看出秦朝的宫苑建筑大抵因势而筑(随着自然形势来筑造),规模宏伟壮丽,来表示帝王的尊严和极权。

但正是由于秦朝徭役赋税繁重,因而激起秦末农民大起义,促成秦的灭亡,前后只有十五年。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在政治、经济方面基本上承袭了秦王朝的制度。

在汉代也是我国建筑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如砖瓦在汉代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格。

除一般的筒板瓦、长砖、方砖外,从汉代的石阙、砖瓦、明器、画像等图案来看,说明框架结构在汉代已经达到完善的地步。

框架结构的形成,对建筑形式的变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屋顶形式如悬山、硬山、歇山、四角攒尖、卷棚等,在汉代已经出现。

屋顶上的直搏脊、正脊,正脊上有各种装饰,用斗拱组成的构架也出现,而且斗拱本身不但有普通简便的式样,还有曲拱柱头等。

已经有柱形、柱础、门窗、拱卷、栏杆、台基等多变的形式。

在汉代,建筑艺术的形成、发展、变化,为我国木结构建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形成我中华民族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而这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也直接为园林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雄泽博大上林苑

汉武帝刘彻在国力强盛之时,政治、经济、军事都很强大,并且在此时大造宫苑。

把秦的旧苑上林苑,加以扩建形成为苑中有宛,苑中有宫,苑中有观。

其规模之大,可以从《汉旧仪》所载看出:

“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

其中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

另《关中记》载:

“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我国古典园林汉代的皇家禁苑上林苑,正证明“古谓之囿汉谓之苑”的历史发展事实。

一方面苑中养百兽供帝王狩猎,这完全继承了古代囿的传统,而汉代的苑中又有宫与观(供登高远望的建筑)等园林建筑,并作为苑的主题,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工内容逐渐成了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林苑,宛中又有三十六苑,如宜春苑、御宿苑、思贤苑、博望苑等,从各个不同的苑又可以看出上林苑的活动与使用内容是比较多的。

如思贤苑是专为招宾客的,实际上是搜罗人才的地方。

御宿苑则是汉武帝的禁苑,是他在上林苑中的离宫别馆:

“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

这里可以看出,当时造园者在总体布局与空间处理上,把全园划分成若干景区和空间,使各个景区都有景观主题和特点。

后来我国历代皇帝所造园林都师承了汉代宛的活动内容,并有所发展。

据《汉旧仪》记载,“上林苑中有六池、市郭、宫殿、鱼台、犬台、兽圈”,仅建筑而言,据陈宜的《三辅黄图校证》中记载,就有“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

建章宫、承光宫、储元宫、包阳宫、尸阳官、望远宫、犬台宫、宣曲宫、昭台宫、蒲陶宫;茧观、平乐观、博望观、益乐观、便门观、众鹿观、榴木观、三爵观、阳禄观、阴德观、鼎郊观、椒唐观、当路观、则阳观、走马观、虎困观、上兰观、昆池观、豫章观、朗池观、华光观”。

可以看出,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数量相当多。

上林苑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景区,昆明池、如祀池、郎池、东陂池、池镐池、蒯池等池沼水景,在建章宫有太液池等。

据《三辅故事》记载:

“昆明池盖三百二十顷,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鱼,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风盖,建华旗,作棹歌,杂以鼓吹,帝御豫章观临观焉”。

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昆明池也用以载欲载舞,皇亲贵族乘舟听萧妓,真可以说是游乐临观,其乐无穷了。

上林苑中的植物配置也相当丰富,特别是远近群臣各献奇树异果,单是朝臣所献就有二千多种。

建军官是上林苑中最重要的宫城,而建章宫北太液池是组景很好的园林景区,池中有蓬莱、瀛洲、方丈,像海中神山。

《两京杂记》中还记载:

“太液池西有一池名孤树池,池中有洲,洲上杉树一株,六十余围,望之重重如彩盖,故取为名”。

又有彩蛾池“武帝凿池以玩月,其旁起望鹊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名影娥池,亦曰眺蟾台”。

这都说明太液池水景区的水面划分与空间处理,以及水面的意境都是很有奇趣的。

在汉代的宫室建筑中,长乐宫和未央宫规模都较大,另外还有长杨宫,甘泉宫等。

但在汉代众多的宫殿建筑中,上林苑应该是汉代皇家禁苑的代表作。

从以上对上林宛的记载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园林布局中,栽树移花、凿池引泉不仅已普遍运用,并且也非常注意到如何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而且也开始注重石构的艺术,进行叠石造山,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造园手法,自然山水,人工为之。

苑内除动植物景色外,还充分注意了以动为主的水景处理,学习了自然山水的形式,以期达到坐观静赏、动中有静的景观目的。

这种人为的园林山水造景的出现,为以后的山水园林艺术设计与发展开创了先例。

而园林艺术的基本组成,无非是由山、水、建筑等要素来表达造园的意境,或者说主题。

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我国的造园家们就已经注意和探索这一问题,不能不说明我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是多么悠久了。

当时的园林,尽管其艺术水平相当的高,但只是为帝王贵族所独享,为少数人所占有。

汉初商业发达,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不下王侯。

地主、大商为此也经营园囿,来满足他们寻欢作乐的需要。

据《酉京杂记》记载:

“茂陵富民袁广汉,藏镪巨万,家童八九百人。

于北氓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

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

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等奇兽珍禽,委积其间。

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致江鸥海鹤孕雏产彀,延馒林池;奇树异草,靡不培植。

屋皆徘徊连属,重阁移扉,行之移晷不能偏也。

袁广汉的私家园今天虽已不复存在,因此也无从考证,但从记载的情况来看,早在汉朝,我国不仅已有相当规模的帝王宫苑,而且有了私人园林建筑。

其造园的规模与皇家禁苑有大小的差别,但造园的手法以及园的形式、内容等,都极其相似。

总之,从汉朝上林苑的内容与形式,我们可以看出,上林宛基本是继承了古代囿的传统发展而来的。

古代的囿,虽然已经初具园林艺术的某些特征,但它基本上是以自然环境为主,一般只是稍加人工的成分,造园的意境与构思还是极为初级的。

而秦汉的宫苑是在圈定的一个广大地区中的囿和宫室的综合体。

苑中有苑、有宫城、有宫观,所谓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属、宫室建筑群成为苑的主体,无论从内容、形式、构思立意,以及造园手法、技术、材料等各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应该说是真正具有了我国园林艺术的性质。

第三节多少楼台烟雨中——魏晋时期的自然山水园

一、纵情山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

豪富们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

特色:

魏晋时期园林形式由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园林植物由欣赏奇花异木转到种草栽树,追求野致;园林建筑不再徘徊连属,而是结合山水,列于上下,点缀成景。

魏晋时期的园林是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山水园。

这时期的园林可称作自然(主义)山水园。

如西晋石祟的“金谷园”,是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

石祟,晋武帝时任荆州刺史,他聚敛了大量财富广造宅园,晚年辞官后,退居洛阳城西北郊金谷涧畔之“河阳别业”,即金谷园。

据他自著《金谷诗》:

“余有别庐在金谷涧中,或高或下。

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田四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

又有水礁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晋代著名文学家潘岳有诗咏金谷园之景物,说明石祟经营的金谷国,是为老年退休之后安享山林之乐趣,并作为吟咏作乐的场所。

地形既有起伏,又是临河而建,把金谷涧的水引来,形成园中水系,河洞可行游船,人坐岸边又可垂钓,岸边杨柳依依,又有繁多的树木配置,养鸡鸭等,真是游玩、吃喝皆具了。

北魏自武帝迁都洛阳后,大量的私家园林也随之经营起来。

据《洛阳伽兰记》记载:

“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

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争,祟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

高台芸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入其后园,见沟读赛产,石蹬碓尧。

朱荷出池,绿萍浮水。

飞梁跨阁,高树出云。

从以上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洛阳造园之风极盛。

在平面的布局中,宅居与园也有分工,“后园”是专供游憩的地方。

石蹬碓尧,说明有了叠假山。

朱荷出池,绿萍浮水。

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的绿化布置,不仅说明绿化的树木品种多,而且多讲究造园的意境,也即是注意写意了。

私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已经从写实到写意。

例如北齐庚信的《小园赋》,说明了当时私家园林受到山水诗文绘画意境的影响,而宗炳所提倡的山水画理之所谓“坚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这成为造园空间艺术处理中极好的借鉴。

自然山水园的出现,为后来唐、宋、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二、《古画品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对我国园林艺术创作中的布局、构图、手法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他的六法其一是“气韵生动”,“气韵”是一幅画的总的艺术效果和它的艺术感染力。

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一幅绘画作品有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

其二是“骨法用笔”,即绘画的造型技巧。

“骨法”一般指事物的形象特征;“用笔”指技法,用墨“分其阴阳”,更好地表现大自然的阴阳明晦、远近疏密、朝幕阴晴,以及山石的体积感、质量感等。

下笔之前要充分“立意”,作到“意在笔先”,下笔后“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一气呵成,画完后又能作到“画尽意在”。

其三是“应物象形”,即物体所占有的空间、形象、颜色等。

其四是“随类赋彩”,即画家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观不同的对象。

我国古代画家把用色得当和表现出的美好境界,称为“浑化”,在画面上看不到人为色彩的涂痕,看到的是“秾纤得中”,“灵气惝恍”的形象。

我国山水画家在色彩运用上的这种“浑化”的境界,与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建筑、绿化、山水等色彩处理上的清淡雅致等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但自然中的景色入画,画的色彩是不变的,而园林艺术的色彩却可以随着一年四季,或一天内早中晚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园林与绘画的不同特点,也是绘画达不到的。

其五是“经营位置”,即考虑整个结构和布局,使结构恰当,主次分明,远近得体,变化中求得统一。

我国历代绘画理论中谈的构图规律,疏密、参羡、藏露、虚实、呼应、简繁、明暗、曲直、层次以及宾主关系等,既是画论,更是造园的理论根据。

如画家画远山则无脚,远树无根,远舟见帆而不见船身,这种简繁的方法,既是画理,也是造园之理。

园林中的每个景点,犹如一幅连续而不同的画面深远而有层次,“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这都是藏露、虚实、呼应等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宜掩则掩,宜屏则屏,宜敞则敞,宜隔则隔,抓住精华,俗者屏之,使得咫尺空间,颇能得深意。

其六是“传移模写”,即向传统学习。

从魏晋开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发展,由宫、殿、楼阁建筑为主,充以禽兽。

其中的宫苑形式被扬弃,而古代苑囿中山水的处理手法被继承,以山水为骨干是园林的基础。

构山要重岩覆岭、深溪洞壑,崎岖山路,涧道盘纡,合乎山的自然形势。

山上要有高林巨树、悬葛垂萝,使山林生色。

叠石构山要有石洞,能潜行数百步,好似进入天然的石灰岩洞一般。

同时又经构楼馆,列于上下,半山有亭,便于憩息;山顶有楼,远近皆见,跨水为阁,流水成景。

这样的园林创作方能达到妙极自然的意境。

三、清山流水古刹——寺观丛林的兴起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寺建筑兴起,佛寺特多。

梁武帝时,仅建康一地的佛寺多达五百余所,僧尼十余万人。

较大的寺院都拥有大量田地和其他财产,奴役一般为“僧尼”、“白徒”、“养女”或贫苦农民,为他们耕种田地。

他们还经营商业,放高利贷,这就是寺院经济。

东晋释道恒曰:

“憎尼或垦植田圃,与农夫齐流,或商旅博易,与众人竞利……,或聚蓄委积,颐养有余,或指空谈,坐食百姓。

”(《弘明集》第六释道桓《释驳沦》)。

自从北魏奉佛教为国教,更是大建佛寺。

《洛阳伽兰记》记载,从汉末到西晋时只有佛寺四十二座,到北魏时,洛阳城内外就有一千多座,其他州县也建佛寺。

到了北齐时全国佛寺约有三万多所,可见当时佛寺的盛况。

在佛教兴盛时代,因为魏朝提倡和宣传与信仰的关系,帝王贵族豪华宫殿建筑也大量地用在佛寺建筑上,因此佛寺建筑都装饰得华丽和金碧辉煌,与帝王的宫城一样豪华和大气派。

佛教建筑在总的布局上,有供奉佛像的殿宇和附属的园林部分,这和私家园林居住与园林部分类似,因此构成佛寺园林。

佛寺园林的建造,都需要选择山林水畔作为参禅修炼的洁净场所。

因此,他们选址的原则是:

一是近水源,以便于获取生活用水;二是要靠树林,既是景观的需要,又可就地获得木材;三是地势凉爽、背风向阳和良好的小气候。

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往往都是风景幽美的地方,“深山藏古寺”就是寺院园林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这种佛寺园林建筑即使在城市中心地段,也多采用树木绿化来点缀,创造幽静的环境,而在近郊的佛寺建筑总是丛林培植,花木取胜。

如今保存完好的佛寺建筑,如泉州的开元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千年古刹,它是由佛教建筑与塔组成的寺院丛林。

当时最大的寺院,应推建康(今南京)的同泰寺(今鸡鸣寺),杭州的灵隐寺和苏州的虎丘云岩寺、苏州北寺塔等,皆在此时陆续兴建。

佛寺园林不同于一般帝王贵族的苑囿。

寺院丛林已经有了公共园林的性质。

帝王臣贵各造范囿宅园,独享其乐,而穷苦的庶民百姓,只有到寺院园林中去进香游览。

由于游人多,求神拜佛者都愿施合,这又从经济上大大促进了我国不少名山大川,如庐山、九华山、雁荡山、泰山、杭州的西湖等的开发。

四、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是中国文人的隐逸之宗。

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为后世文人推崇。

《桃花源记》中的描述是后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园林意境的蓝本。

带动了当时前所未有的造园活动高潮。

魏晋时期私家园林受到山水诗文绘画意境的影响。

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

豪富们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

自然山水园的出现,为后来唐、宋、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文人园林此后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五、皇家园林的继续发展

洛阳是东汉、魏、西晋、北朝历代的首都,城址在今洛阳市区东面约十五公里。

东汉末年,在洛阳已有皇家园林十余所之多,魏、晋时期在汉旧有的基础上又加以扩建,如芸林苑就是其中之一,它是魏明帝时加以扩建的。

芸林苑在洛阳城内北偏东,汉之旧苑: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帝愈增祟宫殿,雕饰楼阁,取白石英及紫石英五色大石子太行谷城之山,起景阳山于芸林之园。

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

于是百役繁兴,帝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以下莫不居力”(《魏春秋》)。

扩建芸林苑时皇帝也亲自率百官参加,可见芸林苑是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了。

“青龙三年(235年)……于芸林苑中起陂池,楫棹越歌。

又于列殿之北立八坊,诸才人以次序处其中……。

自贵人以下至尚保及给掖庭洒扫习技歌者各有数千。

通引水过九龙殿前为玉片绮栏。

蟾蜍含受,神龙吐水,使博士马均作司市东水转百戏。

岁首建巨兽,鱼龙曼延,弄马倒骑备如汉西京之制……。

景初元年起土山于芸林宛西阪,使公卿群僚皆负土成山,树松竹杂木善草于其上,捕以禽兽置其中”。

(《魏略》)

芸林苑可以说是仿写自然,人工为主的一个皇家园林,园内的西北面以各色文石堆筑为土石山,东南面开凿水池,名为“天渊池”,引来谷水绕过主要殿堂前,形成园内完整的水系。

沿水系有雕刻精致的小品,形成很好的景况。

又有各种动物充其中和种树木花草,还有供演出活动的场所。

从布局和使用内容来看,既继承了汉代苑囿的某些特点,而又有了新的发展,并为以后的皇家园林所模仿。

北魏洛阳的皇家园林,在《洛阳伽兰记》记载中还有“千秋门内北有西游园,园中有凌云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