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方言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10233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期社会实践方言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暑期社会实践方言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暑期社会实践方言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暑期社会实践方言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暑期社会实践方言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暑期社会实践方言调查报告.doc

《暑期社会实践方言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期社会实践方言调查报告.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暑期社会实践方言调查报告.doc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日照方言调查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行动!

——关于日照方言的调查研究

二零一三年九月

调查背景:

方言,不仅是语言,它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

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

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捍卫文明。

就中国而言,一共分7大方言区 分别是北方方言区(以北京话为代表)、吴方言区(吴语,具体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粤方言区(广东、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通用)、闽方言区(福建和台湾省)、湘鄂方言区(湖南话和湖北话)、客家方言区、赣方言区(江西话)构成了以地域为区分的独立方言体系。

 

日照方言,属北方方言中的山东方言,属于山东话东区中的东潍区,在冀鲁官话中具有代表性。

但近年来, 随着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深入贯彻实施普通话的推广政策,特别是在学校领域全面普及普通话,导致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逐渐退化甚至消失,有些同学竟然不会说当地的方言,情况堪忧。

基于此我小组特组织这次的方言调查活动,并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作为调查地域。

调查目的及意义:

一、团队精神的培养:

在这样的一次活动中,同学们那种集体的意识被显著深化,所有成员的动手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时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等得到了培养。

这些都是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以后走上社会以后都相当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二、方言具有语言学探究价值,方言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有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和基因,是我们民族语言的一种文化表现。

我们的目的是了解日照方言的特点及使用情况,找出在其使用过程中的演变规律,以及对于语音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找出保护和传承日照方言的有效措施。

同时,我们以“提高专业素养,深化专业知识”为我们的实践的另一目的,以此暑期实践为平台对本专业进行更广泛的了解,了解方言发展状况和趋势,并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通过这些不断开拓我们的眼界,拓宽我们的知识面。

调查课题:

日照方言的语音、词汇特点及发展现状

调查时间:

2013年7月16-20日

调查地点: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市区

调查对象:

各年龄段的当地市民

调查方式:

发放问卷、走访询问、笔记记录

调查内容:

针对日照地区的方言进行走访调查,从语音、词汇两个

方面探究日照方言的相关特点。

语音特点的研究总体采用演绎法进行

对照分析。

词汇的研究则通过词汇的属性,结合历史、地理、人文、

考古、文学等相关方面来说明其存在的原因及条件。

同时,通过实地

走访,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来探究方言的现存状态和发展趋势。

调查过程:

一、问卷调查。

在日照市东港区商业中心以及附近居民区发放

调查问卷以了解当地方言使用的状态和方言使用人群的大致分布领域。

我们在日照市东港区商业中心及其附近发放了近百份调查问卷,分两个时间段进行,由两个小组分别完成。

首先选择了闹市区的各种商场和店铺,因为人流比较集中;然后,第二阶段的发放就主要集中在公园附近以及公园里的游客。

针对老、中、青及少年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进行问卷调查。

二、走访调查。

在日照市东港区进行访谈调查,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年龄段方言使用的具体情况及采访对象自身所经历的语言演变。

在走访中我们边听边记,而且还选取重要内容进行录音。

三、专访语委。

专访日照市东港区教育局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了解日照方言的历史发展过程、当地政府为保护方言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对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的看法。

通过当地语委领导的详细介绍,我们了解到日照方言使用和发展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

大致分为三方面:

首先,日照方言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其次,日照方言的形成深受其周边地区语言环境的影响;最后,推广普通话活动使方言的使用频率下降。

政府相关机构深刻认识到方言的价值,也采取了措施来保护方言。

调查结果:

我们从语音、词汇以及方言使用和发展的现状三方面进行了总结,结果如下:

语音方面

首先,谈到方言,主要在于语音方面与普通话的不同,因此在这里总结几点日照方言在语音方面的属性特征。

(1)中古知庄章三组生母普通话为tŞ、tŞ’、Ş声母的字,日照全境内分两套例如知≠支,超≠抄,声≠生;

(2)中古日母普通话读r声母的字日照读零声母,如人=银,

日=益;

(3)古清声母入声字普通话不读阴平的部分汉字在日照方言区中多数也读阴平,例如,北=碑,这主要是声调方面的差异;

(4)分尖团音,尖团合流的情况不明显,例如,经≠精,清≠轻;

(5)吐舌尖,众所周知日照方言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即

ts、ts´、s的发音,日照方言变其为齿间音tθ、tθ´、θ;

通过以上的文献资料整合及其日照方言的现状来看,实质上日照方言已经在区分或者不区分这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我们以前有研究表明日照地区的方言分为两套,实际上现在已经趋向于一套,即不区分,例如我们以前的研究表明“经≠精”是分两套的,并且是区分使用更广,而实际上近几年几乎已经是相等的,也就是不区分。

当然了这又要结合日照方言发展变化趋势的原因来分析,但这是我们此次实践活动总结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随着语言的发展及普通话的推广,加之日照方言受分区的影响较显著,许多发音特点已经逐渐消失并且接近于普通话。

发表于2010年《语文学刊》第三期上的文章——《从日照语音和方言特征词来看日照方言的文化传承性》提到在日照方言典型语音特性中,由于其存在明显的地区内部差异,分为两套发音系统,研究人员将其定为A套区分与B套不区分。

例如t和tφ在日照地区分为A区分与B不区分,但A套属于对立的两个音位,具有辨义功能,提≠其,体≠起,但有个别地区采用B套,以上例子中是不辨义的即提=其,体=起,而我们经过实际的走访问卷发现:

现在基本上都是区分的,受教育、经济发展、交流需求的影响,地道的日照方言已经渐趋衰弱。

另外,从政治方面看,受行政区划的影响,整个五莲县尤其是许孟地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隶属潍坊市,所以其方言与日照方言有所差异。

现在差异一直存在,最明显的是:

日照市(接近市区的日照地区)的方言由两套渐为一套,区分渐趋明显,而五莲县尤其靠近诸城市的许孟镇基本仍旧不区分。

根据历史时代的发展,早些年代,东北部地区无论是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还是政治生活方面都要领先于日照市,所以经济活动都靠近诸城等地,方言受该地区影响比较明显;而重新划分行政区划后,日照以其沿海发展港口的优势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加之,现代化教育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方言又转为受普通话影响显著,因此,其方言特征趋于衰弱,方言特征中区分属性增强。

词汇方面

词汇是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体现,对内具体有一致性,对外具有排他性。

本次调查研究的着重点是名词,又在名词大类中根据收集到的词汇选取了具有日照地区特性的词语进行了小类划分,结合语义研究法里面的概念要素分析法,从概念化意义化角度入手进行总结论证,具体概括分析如下:

(一)饮食类

一、典型代表词汇中,从命名角度看,多以其外在特征或材质及做法来定义,具有形象性、可感性的特征。

例如:

1.“糊嘟”,俗称“玉米糊糊”,通过语素分解法,即模状貌结合感觉特征,“嘟”这一语速可联系“粉嘟嘟”一词理解,由此可见,方言词汇的真实可感性。

2.拨拉汤,即根据其做法而得名,日照当地人称“搅拌”一词(发音类似于普通话中的“不拉”),该食品是我们所熟知的疙瘩汤在日照方言中由其做工过程而得名。

3.另如,“豆磨子”也根据其做法,加之其做好后的状态得名为“豆磨子”。

这是日照地区的一种代表性食品,五莲县、诸城等地称之为小豆腐,是用碾好的黄豆加蔬菜混煮出的食品,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从做法来看即“磨豆子”这一动词的名词化,由于其形状是碎沫状,加上日照方言中“磨=沫”,也可理解成模状的定义。

二、食品饮食类当中还存在一部分词汇是由于场合使用食用的不同来定义的,由于该地区受莒文化的影响显著,因此民俗都比较中正严谨。

比如,日照方言中的“饽饽”一词普通话即指“馒头”,不细区分;而日照人分类界限清晰,红白喜事的场合上使用的都被称为“饽饽”,并且必须是圆的,如果是其他形状则为馒头,大小不定。

(二)动物类名称。

一、主要是根据动物的声音,外貌等显性特征来命名,体现方言的生动性及其通俗易懂便于当地人传播使用。

例如:

1.扁嘴,即鸭子,明显的模状貌;

2.歪子,即青蛙,即模状又模声音。

青蛙爬或者跳跃时的状态似歪歪扭扭的样子,另外青蛙的叫声类似于当地的方言“歪”的声音;

3.“姐留龟”即知了蜕变之前的幼虫期,“姐留”即知了的方言发音,而“龟”这个语素即体现该词的模状法,“龟”在日照方言中含有“弓背、驼背”之意,蝉蜕壳之前的虫形呈弯曲状,状如弓箭,由此得名。

二、存在一部分方言特征词汇加入了人类的感情色彩。

例如:

1.“妈虎”指的是狼。

当地人认为老虎是最凶猛的猛兽,但狼也是一种猛兽,却不及老虎,“妈”意含“柔和柔弱”,“妈虎”由此而来

2.“果蚤”即“跳蚤”,在类似普通话“果”这一汉字发音的语素上,有“小,多聚”的属性,使人产生一种“聚多”的喧闹感,举一反三的说,如“果果豆子”,指的是“蝌蚪”,状如黄豆小,常聚在一起;“果子米”指花生,都体现了这一特性。

另外需要解释的一点是,纯正的日照人称“小”为“嘎子”,因此也叫蝌蚪为“嘎子豆子”。

三、另外存在一小部分词汇是分年龄适应群体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使用,只针对某一特定年龄的人使用这些词汇。

例如:

1.“咬咬”,即虫子,是统称。

只对尚未进行学校教育的大约四五岁的以下的小孩子使用。

“咬”,是成年人对“虫”这类生物的属性概括,在小孩子语音发音尚未清晰的初期阶段,成年人多习惯以“重叠”的方式教给儿童,加之“咬”字有震慑的情感色彩,警告小孩不能乱动各类小虫子之意,因此有这个特征词汇。

2.还有如“捞捞”,指猪,是根据猪的叫声在方言中发音对应而来的,一是对小孩子用,二是用来作唤猪时的引导语。

(三)时间类

方言特征词是最能体现古代汉语词汇及古代文学特色的一类名词。

如“夜来”即昨天,为宋代的口语词。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云:

“夜来,犹云昨日也,昨夜亦同。

”贺铸《浣溪沙》词:

“笑捻粉香归洞户,半垂罗障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该词意指昨日寒也,可见此词汇适用至今并且其意未改,充分体现了古文学的传承。

而“今日昨日”除在语音上同“今益明益”以外,从语义上分析,可看出“日”与“天”这两个词素在历时角度方面的发展演变。

“日”字最初的意思应为白天,与“夜”相对,后衍生出“天”的意义,如“多日不见”,“今日”等,体现了词素的发展演变,具有语言研究价值。

还有其他的一些与古代文化或者是古汉语相关的词汇,比如普通话中的“洗脸盆”在日照方言中称为“铜盆”,即与古代的青铜文化有关;“奶奶”这个称谓词在地道的日照方言中叫做“嬷嬷”,音为“mǎmǎ”,我们认为这类词语与古代时期日照地区文化或者是风俗习惯有关。

(四)其余方面的典型词汇也包含上述几种命名法,需要提及的是,文白异读在日照方言词汇中也多有体现,但是也渐渐的靠近普通话了。

例如:

1.“土耗子”指“老鼠”;

2.“刀鱼”即“带鱼”;

3.“买卖”指“生意”,“庄户人”指“农村人”。

以上等词汇,前者说的人不多见,基本上趋向于使用后者。

以上四个大方面就是日照方言特征词汇的总结分析,主要是通过其词义的分析来发现其形成使用的原因,在分析词汇的过程中,运用了以下方言调查的方法

分解法,也就是分解语素,说明字义;

‚采用训读方法,因义取字;

ƒ叙述法,即对特有的词汇进行描述;

当然也包括历史及文学方面的相关因素,在探讨完语音和词汇的总体属性之后,接下来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