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的意义用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0052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用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用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用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用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用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用法.docx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虚词的意义用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用法.docx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用法

第二课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课前诊断习题】

(08年湖南卷)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

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

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川,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以治闻。

由万川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川。

二辞不行:

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

……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

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

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初,皇考侍郎为许日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

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定。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常见文言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

“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强调“在文中”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文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凭空的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几种用法。

【近年高考真题考核·虚词】

20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智能亦自可韬语其妻曰……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20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宜为报仇

C.降家皆为上所杀儿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200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发兵捕之,久不得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200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

200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

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

C.郭具言所苦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200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200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B.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核心知识】

文言文十八虚词

一、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例: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

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

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例: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例: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2.用作代词。

例: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

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

例: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作宾语。

例: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作定语。

例: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2.用作副词。

例: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例: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二)“何以”例: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三、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例:

欲安所归乎?

(《赤壁之战》)

(二)例: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三)例:

呜呼!

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2.用作介词。

例:

生乎吾前……(《师说》)

四、乃

1.用作副词。

例: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

臣乃敢上壁。

(《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

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

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五、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

例: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

例: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

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

例:

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表测度。

汝其勿悲!

(《与妻书》表祈使。

3.用作连词。

例: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送东阳马生序》)

六、且

1.用作连词。

例:

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例: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七、若

1.用作代词。

例:

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3.“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

例: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八、所

1.用作助词。

例: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

例: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

(一)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二)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九、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例: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例: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三)例: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

(五)表示被动关系。

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

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

例: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鸿门宴》)

十、焉

1.兼词。

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2.疑问代词。

例: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4.作词尾。

例:

盘盘焉,囷囷焉。

《阿房宫赋》

5.相当于“之”。

例: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6.作语气助词。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十一、也

语气助词。

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例:

1.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

2.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

3.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4.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十二、以

1.用作介词。

例:

(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五)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例:

(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

例: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十三、因

1.用作介词。

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

例: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四、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例:

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

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例: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受制于人……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十五、与

1.解释为:

和、跟、同。

例: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后写作“欤”。

例:

何其爽与?

十六、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

例: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二)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

例: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

例:

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

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

2.用作副词。

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十七、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例: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

(《〈指南录〉后序》)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

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

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例: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例: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例: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十八、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例: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例:

均之二策。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例:

以其求思之深……(《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

宋何罪之有?

(《公输》)

(四)结构助词。

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例: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经典例题】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五十篇)《公孙弘》(节选)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

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

二岁中,至左内史。

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汲黯庭诘弘曰:

“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

”上问弘。

弘谢曰:

“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上然弘言。

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上大悦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勾践之困于会稽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上益厚遇之

【答案】D

【解释】根据语境看,例句“上大悦之”中的“之”是代词,指弘(公孙弘)。

A项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中的“之”是助词“的”之意;C项中的“之”是动词“到”之意;D项中的“之”是代词,代的是弘(公孙弘)。

 

【配套习题】

易:

(08年广东卷)《晋书•周访传》(节选)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

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

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

……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

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

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

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

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

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

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

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

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

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

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

【注】①散吏:

闲散的官员。

②海昏:

地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

中:

(08年安徽卷)《新唐书•韩休传》(节选)

韩林,京兆长安人。

……讫如休请。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

……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

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

宋璟闻之曰: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左右曰:

“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帝曰:

“吾虽瘠,天下肥矣。

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王元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难:

(09年广东卷)《宋史•李迪传》(节选)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

“公辅才也。

”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

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

……

高考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

天禧中,拜给事中。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

迪从容奏曰:

“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

“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迪对曰:

“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